2008年12月31日 星期三

薩姜米龐仁波切生日致大眾的訊息

薩姜·米龐仁波切十一月十五日講於科羅拉多州博德市的慶生會上
The Sakyong Jamgön Mipham Rinpoche: The Birthday Message
15 November 2008, Boulder, Colorado

2008年已結束,新曆年即至。對許多人而言,這過去了的一年都是慘澹經營、充滿變動的一年;我們看到物質的世界是多麼的不穩定和虛幻,我們也理解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也許不只是潮漲潮落的金錢,而是人與人間彼此的愛與關懷,支持與前瞻。展望2009,可見的未來仍然充滿挑戰和變數,因此,如何在風雨飄搖中掌握住我們心靈的舵,使生命的船乘風破浪、堅定地航行——就是我們要好好面對學習的一個功課了。

以下謹摘譯部份米龐仁波切十一月十五日、於科羅拉多州博德市慶生會上的一場簡短開示。英文錄音請到以下網址點按聆聽:2008 Birthday Address by Sakyong Mipham Rinpoche


謝謝各位為我舉行這個慶生會。… 我是覺得老一些了,也更感受到傳承的加持和重量,以及群體的努力。我非常感謝大家對我健康和修行上真誠的祝愿;這一切是與你們全體、香巴拉社群、和我們如何一起向前邁進皆密切地相聯相關的。

我們總談論佛法中關於「相互依存」的教誨。在我自己和我所能做的、與各位中間,有一定的相互依存之關係。我以為,在過去幾年香巴拉壇城裡我們所有的活動,發生了極大的蛻變脫殼,同時混合著衝力動能的改變和提昇。這使我感覺更受到鼓舞;特別是,它讓我感到更加地樂意生活、工作,並且更為努力。我常開玩笑說,我的職責並沒有退休計畫,儘管我一直在積極地尋求它(仁波切說笑)。但這是一個終身的旅程;作為修行者,我們都處於同一情境。對我們有佛法可循我是極為感恩的。正如我們經歷生命,無可避免地年事漸增,佛法提供給我們一種混融這些經驗並日臻成熟的方式。我們有面對苦難和種種生命問題的辦法。我們不必只是空抱希望或逃躲隱藏。

在我的生日時,我總是試著反思:我們正在何處、我又處於何地。去年,我能夠教授一些主要的伏藏教法,和「蝎之印」(香巴拉伏藏之一),那是我期待已久的事,所以是特別重要的一年。我也感覺到一種轉型正在發生;作為香巴拉人,我們不同的生命的週期剛剛開始——這不僅是指年輕一輩的人,也是指較年長的人。我最大的心願之一,是在我們此一實修傳承與勇士傳承裡頭的每個個體,在這一特殊的時代,真正地嘗試去體現和加強這些教法的質地。

我認為特別在最近的[美國]總統選舉之後,社會上普遍產生很大的樂觀,人們有希望,知道在某些方面事情需要有所不同。但我們很容易被一種虛假的安全感所迷惑,以為事情會自己變好。我們傳承的主要成份之一便是勇氣和信心;所以,我們這一代的香巴拉人確實要成熟、並充分了解這些法教。我們需要成為領導者,成為引航燈,對這一社會盡力貢獻我們之所能。

如果我們關心我們的作為,我們將試圖做到正確行事。這並不意味著要保守拘謹,但是要能觀察我們生活中的一切活動並詢問其是否具有意義。這是修行最了不起的一件事了:修行能成為我們的測試裝置,當我們自己變得虛假的時候,它很快地就能顯示出來。它會表明:我們只是在裝作出一張良善的臉,但沒有自內在裡真實承諾實行。我們皆同處於這種情況——觀照我們如何結合修行於生活當中,以及我們自己如何看待修行。

… 佛法是完全基於我們的行動的,那也就是「業力」之意。人們想像通過修行,變化會如奇蹟般地發生,但這不是它的運作方式。我們必須覺醒於我們從事之責任。當我們覺醒時,我們方能進展。在佛法的外觀之下,我們很容易誤以為因為我們是在「假裝」作一個修行人,某事就必然會發生。然而,「人終要死亡」始終是一明見自身處境的最好標準;在修行之道上,感覺死亡之必然性是非常重要的。

在此,感謝你們大家。我愛你們每一個人,在此日祝福你們一切安好如意。最重要的是,至少,在早晨醒來時想到:「今天將是美好的一天。」這便是我的真確提示。謝謝你們。

2008年12月29日 星期一

「拉」、「捻」、「瀘」(Lha - Nyen - Lu)的秩序原則

「拉」、「捻」、「瀘」(Lha, Nyen, Lu)在香巴拉的語彙裡,是指一種自然的秩序、自然的階層體系。邱陽創巴仁波切自西藏傳統中萃取了這一部份的原則,並將之教導了他的西方學生。當然,在當今文化普及的世界,這樣一種的教示提醒,對我們東方人也是非常有用的。從「上、中、下」的自然地理位置,到「高、中、低」的個人穿著儀節、身體部位,以及季節的次序、行動的根源與展現...... 皆有「拉」、「捻」、「瀘」的印痕。

以下摘自邱陽創巴仁波切覺悟勇士──香巴拉的智慧傳承,第十七章:大自然的階層體系。項慧齡翻譯,台北橡樹林文化出版:


「拉」、「捻」、「瀘」描述了大地本身的規則和儀節,它們教導人類如何能夠把自己交織進入基本實相的結構之中。因此,應用「拉」、「捻」、「瀘」的原則,事實上是喚請爪拉的力量或原始的神奇力量的進一步方法。

「拉」的字面意義是「神聖的」或「神」,但是在這個情況下,「拉」是指地球上的最高點,而非一個神聖之界。「拉」的範圍是雪山之山巔;在這些山巔之上,有冰川和寸草不生的岩石。「拉」是最高點,是首先捕捉到日出光芒的地點。它是地球上觸及天空、觸及雲朵的處所;因此「拉」是大地能夠最親近天空之處。

在心理上,「拉」代表第一次的覺醒。它是一種極大的清新、自由的經驗,離於你染污的心的狀態。「拉」是在你的生命當中,第一次反映出東方大日的事物,它帶有照耀出、投射出巨大良善的意味。在身體之中,「拉」是頭部,特別是你的眼睛和額頭,因此它也代表了身體的提振和延伸。

其次是「捻」,字面的意義是「朋友」。「捻」始於山巒的巨大山肩,並且包括了森林、叢林和平原。一座山的山巔是「拉」,但是負有尊嚴的山肩是「捻」。在日本的武士傳統之中,在武士的制服上擴大而堅硬的肩部,代表了「捻」的原則。另外,在西方的軍事傳統中,使肩膀突出的肩章扮演了相同的角色。在身體之中,「捻」不只不包括你的肩膀,也包含了你的軀幹、你的胸膛和由肋骨構成的胸廓。在心理上,「捻」是堅固,感覺穩固根基於良善,根基於大地。因此,「捻」和人類的勇氣與豪俠有所關聯。就那個意義而言,它是一種覺醒視野的友誼:充滿勇氣,並且幫助他人。

最後是「瀘」,其字面的意義是「水體」。它是海洋、河川和大湖的領域,水性和潤濕性的領域。「瀘」具有液態寶石的特質,因此在這裡,潤濕性和豐沛有所關聯。在心理上,「瀘」的體驗如同跳入一個黃金湖。「瀘」也是清新,但是它和「拉」的冰河山峰之清新不太相同。在這裡,清新如同陽光映照在一面深潭之上,顯示如液態寶石般質地的水域。在身體之中,「瀘」是你的雙腿和雙足:腰部以下的一切。

「拉」、「捻」、「瀘」也和季節有關。冬天是「拉」:它是最崇高的季節。在冬天,你覺得你彷彿是在樓上,在雲朵之上;它是冷冽而清新的,彷彿你在天空中飛翔。其次是春天,它從天空降臨,開始接觸大地。春天是一個從「拉」到「捻」的過渡。接著是夏天,充分發展的「捻」;在這個時候,事物是綠色且盛放的。然後,夏天發展成為秋天;秋天和「瀘」有所關聯,因為成果──最後的發展階段──在這個時候出現。秋天的結果和豐收,是「瀘」的成果。在四季的律動之中,「拉」、「捻」、「瀘」在發展過程中彼此互動。這適用於許多其他的情況。「拉」、「捻」、「瀘」的互動,如同一座山上的融雪。太陽溫暖了山巔,其上的冰川和積雪開始融化。那是「拉」。接著,水從山坡流下來,形成溪流和河川,那是「捻」。最後,河川匯入海洋,那是「瀘」,也就是成果。

「拉」、「捻」、「瀘」的互動,也可見於人類的互動和行為之中。舉例來說,金錢是「拉」的原則;開立一個銀行戶頭,把你的錢存進銀行,即是「捻」;從銀行提款來支付你的帳單,或購買物品,是「瀘」。另一個例子則簡單如飲水。你無法從一只空的杯子喝水,因此你先把水倒進杯子之中,那就是「拉」的位置。然後,你用手拿起杯子,那是「捻」。最後,你喝水,那是「瀘」的位置。

在生活的每一個情境之中,「拉」、「捻」、「瀘」都扮演了一個角色。你所處理的每一個物品,都和這三個位置的其中一個有所關聯。舉例來說,就衣著而言,帽子是「拉」的位置,鞋子是「瀘」的位置,襯衫、洋裝和褲子,則是在「捻」的位置。如果你混淆了這些原則,那麼你會直覺地知道某件事情不對勁。舉例來說,如果太陽照在你的頭上,你不會把鞋子放在頭上來當做遮陽帽簷。另一方面,你不會把太陽眼鏡當做鞋子來穿。你不會把你的領帶塞進鞋子裡面,同樣的,你不應該把你的腳放在桌子上,因為它混淆了「捻」和「瀘」。屬於「拉」這個領域的個人物品包括帽子、眼鏡、耳環、牙刷和髮梳。屬於「捻」這個領域的物品包括戒指、腰帶、領帶、襯衫和上衣、袖扣、手鐲和手表。屬於「瀘」這個領域的物品包括鞋子、襪子和內衣褲。我想它恐怕就是這麼如實。「拉」、「捻」、「瀘」是相當直接的,而且非常平凡。

奉行「拉」、「捻」、「瀘」的秩序,讓人類變得文明,因此我們可以把「拉」、「捻」、「瀘」的秩序當做究竟的規則。藉由遵循「拉」、「捻」、「瀘」的秩序,你的生活就能夠和現象世界的秩序達到和諧一致。有些人想要忽略這種基本的社會規範。他們說:「如果我把鞋子放在我的頭上又怎麼樣?」雖然沒有人知道確切的原因,但是每一個人都知道,這麼做有點不太對。人們擁有一種直覺,促使他們把每一件衣物或家庭用品一一歸位。事實上,那些規範是合情合理的。如果你把某些物品放在特定的位置,那麼你的臥房和整個房屋都會更加井然有序。從此處,你在你的經驗中發展出律動和秩序。你不把你的衣服丟在地板上,你不把你的拖鞋放在你的枕頭底下,你不會用你的髮梳來刷亮你的鞋子。

忽略「拉」、「捻」、「瀘」的秩序是非常具有毀滅性的。如果繼秋天來的是夏天,而不是冬天,如果繼夏天而來的是春天,而不是秋天,那麼宇宙原則的整個秩序都被違反了。在那種情況下,作物將不會生長,動物將不會繁殖,我們將會面臨具有毀滅性的旱災和洪水氾濫。當社會的「拉」、「捻」、「瀘」秩序被違反了,就如同擾亂了四季的秩序一般:它動搖了社會,並且引起困惑。......

Photo by Yeachin Tsai.

2008年12月25日 星期四

什麼是「香巴拉佛教」?


前言


我們是誰?我們是什麼樣的一個社群?我們是為佛教徒、抑或我們是香巴拉人?我們兩者皆是嗎?或者我們兩者皆非?我想我們一定常常問自己:我們究竟是什麼?

當我漸漸成人時,我的父親——持明邱陽·創巴仁波切,對於「我們是誰」,他總是非常地直接了當;這是極其明顯的,明顯到甚至沒有必要提及。所以在我心中我們的目標始終是非常明晰的。然而這些年來,人們常常問我何謂香巴拉:它是一條修行道徑嗎?香巴拉與佛教相較又如何呢?什麼是我們試圖傳遞給未來後代之香巴拉人的?

我們中間有些人認為香巴拉涵蓋所有的傳統,無有遺漏;我們並非有神論者,然而在我們的「香巴拉訓練」裡頭,學員有猶太人和基督徒。也許,我們畢竟是囊括一切吧?包括有神論的與無神論的、宗教的和世俗的;通常我們說香巴拉法教擷取了所有人類存在的智慧,所以能將不同的主題融合在一起,並且為未來社會蘊育出一種新的願景視見。然而,當討論得更為深入時,所謂「包涵一切」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當我們想要具體、明確化之時,細節反而變得模糊不清。我們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我們是一個致力於教育及藝術的屬世團體,但在此又如何為佛教定位呢?這是否意味著:在我們修習佛法的同時,我們也學習茶道和插花藝術?或是否代表著在文化上我們接受一切,但在精神性與哲理上我們信奉佛教及香巴拉的見地?還是我們同等地接受佛教、猶太教及薩滿教的傳統?當人們問及詳細,我們可能會用好多不間斷的長句子試圖表達,但常會看到別人目瞪口呆的空白神情。

東方大日的視見已然成熟

隨著時間的遷移,我們似乎已歷經了成熟的過程。這都開始於持明邱陽·創巴仁波切——他凝聚了一群學生,並且向他們介紹一個更大的世界——東方大日的寬廣世界,所以他們不致過度沉醉迷戀於佛教、密宗和禪修。他試著教導他們,幫助他們成熟。他也試著向學生們展現這個世界的美麗,特別是他們自己的智慧、與其他文化的智慧。

這視見,與當年創巴仁波切的學生們咸皆漸次成熟。許多想法結合、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知的「香巴拉」。這是一個獨特的文化與傳統的融合,具有極其多樣、混融的個體。雖然香巴拉的文化仍然在發展之中,但現在似乎正是闡明「我們是誰」的時候,也是我們應該深入探索我們視見之焦點和目的的時候。

佛教之道與香巴拉之道

我的父親了解佛教與香巴拉之間並無矛盾衝突。對他而言,此二者是美妙的結合,它們各自有各自所扮演的角色。

佛教與香巴拉有個共同的見地,此即精神修持與世俗上的活動是無法分開的;它們兩者都連結著究竟真理與相對真理,蒼天與大地。然而,從我們生活上的運用來說,它們各有其特殊的力量和獨特的強調之處。

佛教基本上是關於一個人如何達到完全圓滿的證悟而成佛。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指完全克服了無明的障蔽;了悟到「恆有」的迷思帶來輪迴中的苦痛與輪轉;以及見到一切現象是為大樂的呈顯——實相之本質的展現。

香巴拉法教則是關於君王的觀點見地,關於我們如何以輕叩存在於宇宙之鏡(cosmic mirror)、自然元素與人間的力量、神奇和光輝,來統御我們的世界,並且幫助他人。作為香巴拉的勇士,我們成為活在世界中之明智、勇敢的個體,永遠看見東方大日、宣揚著著東方大日。

本質上來說,佛教之道著重於幫助我們成就覺悟,而香巴拉之道著重於幫助我們創造及維持一個良好的社會。當我們把二者合併在一起,我們就有了香巴拉佛教(Sambhalian Buddhist)之「覺醒社會」(enlightened society)的見地。因此,兩種道徑互相協力而行,而非互相競爭。

香巴拉伏藏(The Shambhala Terma)

眾所周知的香巴拉法教,來自於邱陽·創巴仁波切的靈視與發掘顯露。他曾有過一連串的靈視經驗,並且把它們紀錄在《偉大東方之金色太陽》(The Golden Sun of the Great East)、《黑阿謝之書》(The Letter of the Black Ashe)、《金鑰之書》(The Letter of the Golden Key)、《蠍之印》(Scorpion Seal) 與《加持之閃電》(The Lightning of Blessings)之典冊中。

尊勝的頂果欽哲法王認證了這些典籍是為伏藏——意為「潛伏的寶藏」。一般而言,伏藏是由第八世紀覺悟的佛教聖哲蓮花生大士,以及他的佛母耶喜措嘉所隱藏;之後在眾生最需要它們的時候,會由適當的伏藏師(tertons,「寶藏發掘者」)發掘出來。有些伏藏是實體的物件,有些則是隱伏在心續裡頭。

當被問到香巴拉法教的淵源是何人的時候,金剛勇士(Dorje Dradul)創巴仁波切說道:「利格登父輩們 (Rigden Fathers)和格薩先生(Mr. Gesar)。」他進一步解釋說,格薩王是蓮花生大士的化現,和香巴拉法教的先驅。因此,在持明創巴仁波切所發掘的香巴拉伏藏法以及傳統藏傳佛教之間,有著深刻的關聯。事實上,香巴拉法教與佛法是不可分離的。

香巴拉伏藏爲我們呈現了一種如何以尊嚴和充滿創造表達力去活在世上的方法。這些教法祈請、喚起沃瑪、爪拉、風馬(werma, drala, windhorse)以及虎、獅、金翅鳥、龍的力量。如何去懷化和產生我們信心的教導,在其他的教法中亦可尋得,尤其是在十九世紀之蔣貢米龐(大米龐)仁波切的論述中可見甚多,大米龐仁波切曾寫出許多部關於香巴拉、爪拉與沃瑪的相關著作。

所以當我們了解到香巴拉的歷史背景,我們明白持明創巴仁波切不是憑空創造出這個教法的,而是從追溯至古代中亞和南亞的先祖教誨。創巴仁波切的視見受到蓮師、格薩王、利格登王的啟發;他還引自他在西藏所受的傳統教養、以及與香巴拉相關的種種教法原則。伏藏教法同時也在整體佛教文化之「口傳」傳承裡存在。

鑑於口傳的教法自釋迦摩尼佛時起便經由老師、弟子直接口耳相承,伏藏的教法在一段時期內被隱藏起來,只有對此教法有極大需求的時候,才會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顯露於世。那麼,為什麼香巴拉法教對今日而言如此具有力量、而且是必需的?

屬於我們時代的現世智慧

香巴拉法教跟我們如何以信心與真誠而生活、總是確鑿地在心流中秉持著本初善息息相關。東方大日則照耀著我們,使我們憶起:人類其實是可以和諧地在一個不侵略與以本初善為基礎原則的社會相處共存。「本初善」一辭,指人的本性從起始便是深邃美善的;美善意味著深奧,光燦,正直,堅強有力,以及一切全勝。所有眾生的心中都本具智慧,這種智慧是我們的天性,無明與瞋恨侵略卻非我們的本性。

香巴拉傳統也同樣引用勇士之道的原則,這是指不因俗世的重擔而隱退,反而是在世間充分地展現他或她自己。我們人類不需要感到尷尬難堪,也不需要試著在這極度苦痛的世界中自我保護;我們可以向這些苦難挑戰,並勇敢的讚揚我們的本初善。藉由宣揚喜悅與無畏,我們發現一種使命感,而不陷入失敗主義的窠臼。

積極呈現香巴拉法教的啟示來自於它是非常切合當今世代的;持續向前邁進的勇氣正是東方大日。無論在愛情、工作與遊樂中,香巴拉勇士涉身於世界之中。香巴拉人(The Shambhalian)看見了生命的神奇和智慧,並且體會到生活是一件有價值的事。

清明之基(The Ground of Sanity)

在香巴拉法教的第一個層次裡,我們開展自我以便完全重申為人之本具。在佛法與香巴拉的交會中,有趣的一點是,為了真正修持佛法,我們需要知道我們是誰;佛教教法假定我們都已經是明智的個體,已經明白如何變成有信心,並懂得如何運作我們的心。但因為它是如此地艱難,一個人必須具有一種自我健全感,在清明之智上有一堅實的根基,還有穩定的心,才能行於佛道之上。

每一信仰佛教的群體,均將自身的文化模式注入佛法當中;教法的核心並未被改變,但是因為深植的文化傳統,佛教在世界各地產生了不同的風味。這些不同的文化傳統,各有其獨特的方式、教導身為人類如何在這世上完整地生活,這提供了佛法修持的真正基礎。

然而,在現代,我們似乎面臨某種類型的真空;我們文化傳統中的騎士精神、榮耀、和英勇已經大為喪失。在這個真空期,持明主邱陽創巴仁波切引介了香巴拉法教。佛陀的教法如何融入我們的社會?尤其是以一種不要求我們全都成為僧人、或隱遁的方式?我們可經由記取將生活中的每一情狀,都作為修持深奧精神道路之機會的方式來達此。

香巴拉法教毋需藉由死亡、中陰、或生命的連續來引導我們;香巴拉法教毋需介紹五蘊、十二支因緣、或教導我們運用般若智慧照見所有現象本性為空性的中觀教授;在佛教中我們已具有這種種的教法。就一個更深的層次來說,藉著創造一個覺醒社會的善巧方便,香巴拉法教圓滿了佛教徒的修練,它們淨化、並保護佛教徒的戒律。

香巴拉佛教的見地(Shambhala Buddhist View)

曾經有人問持明創巴仁波切修持香巴拉法教是否必須是佛教徒?他回答香巴拉法教可以容納任何信仰的修行者,許許多多人皆會被香巴拉的視見所激勵啟發。這些教法易於契入,卻也夠深厚,不同傳統的人們均可在其中發現真實價值。

我們想要鼓勵每一個人,無論他們是否對佛教有興趣,都去研讀並修持「香巴拉訓練」(Shambhala Training)中所提供的教法。然而,也許有人會以為香巴拉訓練的目的在於創造一個所有宗教興趣都可以均等立足的組織。我們必須瞭解,我們的見地包含了香巴拉與佛教對於如何結合世俗和靈性智慧的領會。

香巴拉法教令人鼓舞的原因之一,在於它幫助人們秉持尊嚴活在世界之上。香巴拉原則是覺醒文化的原則,這樣的文化有助於預備並訓練我們去理解那為人的奧意與珍貴。另一令人鼓舞之處,則在於它協助人們發現他們基本的清明與穩定性,因此他們可以追求精神性的道路——在此以佛教為主,因為那來自我們所繼承的傳統。

我們要傳遞什麼?

目前,我們發現自己似乎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當佛法從一個世代過渡到另一個世代之時,我們也正面臨了極顯著的改變;而我們必須高瞻遠矚。

未來世代的人將如何稱呼他們自己呢?我們有著獨具一格的文化:我們的佛教傳統淵源於印度和西藏的偉大上師,特別是噶舉和寧瑪派的傳承;而我們所行的香巴拉禮敬(鞠躬)、吃恰好齋(oryoki,即「應量器」之三缽齋飯)過堂,以及佛壇擺設的形制則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我們以佛法教化自己,我們獨特的禮節和慣例源自東方與西方。藉由煙供(lhasang),我們摻入了苯教(Bon)的儀式;我們還設有神祇(kamis)的祭祠、因此囊括了神道。我們更修習中國和日本包括書法、(禪)弓道、與馬術之藝。

這些所有的修法皆受持明主創巴仁波切強大的激勵與支持。我們並不像是其他的佛教徒或是禪宗僧伽,在我們的社團裡,我們所指的佛教徒受到香巴拉法教的深遠影響。理想地說,我們應接受兩種教法的訓練並都達到某種程度。創巴仁波切見到了佛教調整適應此一新世界的需要,他也看見了這個世界的需求。香巴拉法教在他的視見中如是生起,而他也明見這對它們而言正是最完美的時機。此外,受香巴拉法教啟發的人們,以不同的文化傳統修持亦受歡迎;他們以香巴拉基督徒、香巴拉猶太教徒等等身分,豐富了香巴拉曼達拉壇城。

現在就是在香巴拉中心釐清我們引介什麼的時刻。我們應該能在任何人問起我們是誰、及我們在做什麼之時,便能夠用一句話簡單地表達它。我們若是想成為所有人的所有事物,那是行不通的。所以,什麼是我們正在傳遞的呢?

已經傳遞給我本人的,即是佛法之教,小乘、大乘與金剛乘的傳承,以及密續中的大手印和大圓滿,還有香巴拉傳承的教法,而這也是未來世的薩姜王(Sakyongs)將會繼續傳接下去的。未來的薩姜將是香巴拉佛教徒,就如同此世、與過去世的薩姜一樣。薩姜的角色就是要保護並傳揚香巴拉與佛教兩種教法。

所以,我們的組織及社會之核心是什麼?我們是誰呢?
我們是香巴拉佛教傳承,那就是我們。


薩姜米龐仁波切 開示於2000年五月廿三日,卡拉帕集會
Sakyong Mipham Rinpoche

Kalapa Assembly

May 23, 2000



英文原文請點閱:Shambhala Buddhism. 中文翻譯:台北香巴拉禪修小組倪健、楊茗旭、張文馨、莊繡霞、白曉芬等居士;整編:蔡雅琴。

2008年12月24日 星期三

十二月份台北香巴拉一日禪

親愛的朋友們:

平安夜; 在這樣舉世都為金融危機動盪的時日裡,願我們都能以禪修來找到心靈真正的平安!

香巴拉台北從本月份開始,每個月的最後一個週日,都是我們固定舉辦一日禪的時間——

改變環境要從改變自己的心態開始;讓我們用禪修來敦促彼此的道業、激勵我們正面的心志!



本月份台北香巴拉將於12月28日週日舉行一日禪(Nyinthun),

Shambhala Taipei would like to invite you for a day of meditation on Sunday, December the 28th.

歡迎各位踴躍參與!全天或半天均可。也歡迎你邀請你的朋友一起參加共修!

Please feel free to join us.

地點: 台北市莒光路129號-1 (莒光路和中華路二段交叉口)

交通資訊: 可從捷運西門站搭下列公車:
(1) 202, 202 (區間), 307 (區間車), 307 (南松山線), 260 到 莒光派出所站 (莒光路上)
或者,
(2) 52, 253, 212, 250, 249, 223, 12, 205 到 廈安里站 (中華路上)

時間:早上九點(準時起香。請儘早到場。)至下午四點半。
聯絡人: 張錳龍居士 0914 113 991

*香巴拉台北每週三晚、週日上午皆有共修,每個月(最後一個週日)皆舉辦一日禪。歡迎洽詢連絡人有關詳情。

共修形式大略請參照部落格前文:
Nyinthun(一日禪修)的形式介紹


Photo by Yeachin Tsai.

2008年12月23日 星期二

宇宙之鏡(Cosmic Mirror)

... 宇宙之鏡,這是在香巴拉法教中一個重要的意象,基本上它是對於「法身」(dharmakaya)的另一種教示。根據此一教示,從宇宙之鏡的無涯空間——它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所有的外在顯相皆像是鏡中的映像。


摘譯自 "Warrior King of Shambhala - Remembering Chogyam Trungpa", 由香巴拉阿闍黎 Jeremy Hayward 所著, Published by Wisdom Publications, 2008,薩姜米龐仁波切為本書作序。


******

... 在這個情況下,「回顧」不是時間上的回顧,不是回溯到數千年以前。它是回到你自己的心,回顧到歷史展開之前,回顧到思想展開之前,回顧到念頭產生之前。當你接觸到這個原始的基礎,你就永遠不會被過去和未來的幻象所迷惑。你能夠不斷地安住在當下之中。

這個生命的原始狀態,可以被比喻為一面本初的(primordial)或宇宙的,鏡子(cosmic mirror)。我們所謂的「本初」,是指非造作的,不是由任何情境所引起的。某件本初的事物,不是一個贊成或反對任何情況的反應。所有的造作都來自非造作。任何被製造出來的事物,剛開始一定都是從無中生有。如果某件事物是造作的,那麼它曾經被創造或被形塑。在英語之中,我們說規劃構想或計畫,或者我們說:「我們應該如何成立我們的組織?」或者我們會談論一朵雲的形成。相反的,非造作是免於被形塑,免於創造的。這個非造作的狀態被比喻為一面本初的鏡子,因為如同一面鏡子一般,它願意去反映任何事物,從粗重的層面到精細的層面,而它仍然保持原貌。宇宙之鏡的基本參照架構是相當廣大的,而且它離於任何的偏見:殺害或治療,希望或恐懼。

回歸和體驗宇宙之鏡的存在狀態的方式,只是放鬆而已。在這種情況下,放鬆相當不同於落日觀的懶散或休息、好好度一個假來娛樂自己的概念。在這裡,放鬆是指放鬆你的心,放下通常束縛你的焦慮、概念和抑鬱。放鬆或把心安住在當下的方法,即是透過禪修。在第一部,我們討論禪修是如何地和捨棄心胸狹窄和個人領域有所關聯。在禪修之中,你既不「贊成」也不「反對」你的覺受。也就是說,你不讚美某些念頭,不譴責另一些念頭,而是採取一個不偏不倚的態度。你讓事物如實地呈現,不帶判斷。如此一來,你自己也學習直接地、不帶任何概念地去活著,去表達你的存在。那是放鬆的理想狀態,能夠讓你去體驗宇宙之鏡的當下。事實上,它已經是宇宙之鏡的體驗。

如果你能夠放鬆──看著一朵雲而放鬆、對一滴雨而放鬆,並且體驗它的真實──你就能夠看到實相的非造作;這種非造作非常純粹且如實地留存於事物之中,非常簡單地。當你能夠看著事物,而不說:「這個是贊成我或反對我,」「我同意這個,」或「我無法同意這個,」的時候,你就是在體驗宇宙之鏡的存在狀態,宇宙之鏡的智慧。你或許會看到一隻蒼蠅在嗡嗡叫;你或許會看見一片雪花;你或許會看見水之漣漪;你或許會看到一隻黑寡婦蜘蛛。你或許會看到任何事物,但是你能夠真正地用單純平凡卻欣賞的觀點來觀看所有這些事物。

你體驗到一個廣大浩瀚的覺知領域(a vast realm of perceptions)開展了。在其中,有無限的聲、無限的色、無限的味、無限的觸等等。感受覺知的領域是無限的,是如此的無限,以至於它本身是原始的、不可思議的、超越思想念頭的。有如此眾多的覺知,以至於它們是超越想像的。有無量的聲響。有你從未聽聞的聲響。有你從未目睹的景象和顏色。有你從未體驗的感受。有永無止境的覺知。


摘自邱陽創巴仁波切《覺悟勇士──香巴拉的智慧傳承》,第十二章 發現神奇的力量。項慧齡譯,台北橡樹林文化出版。
Photo by Yeachin Tsai.

2008年12月14日 星期日

美東大風雪小記

編者小記:這幾天因為美東大風雪,約一百四十萬用戶失去電力和瓦斯,並各自設法在零下的嚴寒氣候中保暖求存,編者所處的紐約州亦在雪災斷電範圍之內,「薩姜米龐仁波切每日冥思語」的中文翻譯及部落格文章將無法按往日之慣例上傳。敬請讀者見諒!

自然界的力量遠超過人為的力量,即使像美國這樣一個大國也無法避免無常之災害侵襲。「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學佛者應知世間國土皆危脆不實,念玆在玆。願電力修復後各業百工迅速恢復正常。也祈求眾生平安,並珍惜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祝福各位!幾天內再續!

2008年12月9日 星期二

薩姜建議信眾配合灌頂的研修法門

身為香巴拉人、或香巴拉之友,若您覺得受到這次大寶伏藏灌頂的激勵啟發,而願意配合修習、以心力來共襄盛舉的話,以下是薩姜米龐仁波切給您的建議:

「某些修習可讓諸位產生(與此灌頂)的連結。你們可以修沃瑪(註:Werma ,進階修法,薩姜尚未傳給亞洲地區的香巴拉人),格薩法門,或瑪覺朋惹(Magyal Pomra,金剛護法的修法之一 ) ,這些修法是有直接聯繫的。另一可做的修習法是「明性儀軌」(Sadhana of Luminosity)因其內含括蓮師、耶喜措嘉、和一髮母。

對於其他人來說,這可能是一個極佳的研讀時段;請參考建議閱讀的書單。(註:其內中文已出版的是《我從西藏來》和《大成就者之歌》。)

為了消除障礙,各位可唸誦護法者誦文,並迴向,使諸事順遂。可以視每個人的時間,發心做簡單的修習。」

詳情請閱:SMR Post: Practice During the Rinchen Terdzo

薩姜另建議的《征服希望與恐懼的燦爛上師》The Blazing Guru,還未廣傳。若因緣許可,將來亦可請阿闍黎傳法。)

圖片:薩姜米龐仁波切與薩姜王母(照片右側)接受灌頂。

2008年12月8日 星期一

Rinchen Terdzo 大寶伏藏教授開始

自本月五日開始,尊貴的南卡竹美仁波切(Namkha Drimed Rinpoche)在印度東部奥雷沙邦(Orissa)的新院 Rigon Thupten Mindrolling 開始傳授大寶伏藏法予薩姜米龐仁波切。由 Mr. Walker Blaine 所設的專屬部落格(博客)——含報導、文章、照片、錄影帶等訊息,將逐日發佈最新消息。網址是:Rinchen Terdzo - http://rinchenterdzo.shambhalalist.org/

薩姜與薩姜王母,在抵達奥雷沙時,受到西藏當地社群三、四千人的盛大歡迎。他們身心平安,神采奕奕,已準備好接受這歷史性的灌頂傳法。

歡迎您隨時查閱此一(英文)部落格。中文報導亦將不定期地追隨其內容轉譯發表。

2008年12月1日 星期一

薩姜將接受「大寶伏藏」灌頂與教授——最新報導

Beginning 5 December, His Eminence Namkha Drimed Rinpoche will confer the Rinchen Terdzo abhishekas upon Sakyong Mipham Rinpoche at Rigon Thubten Mindrolling in Orissa, India. The events of the Rinchen Terdzod will last three months. The Rinchen Terdzo, or Treasury of Precious Termas, is a major transmission in the Nyingma lineage and is regularly received by teachers in other schools as well. This event will be reported through words, photos, recordings and video on a blog to announced shortly.

從十二月五日開始,薩姜.米龐仁波切將在印度東部的奥雷沙邦(Orissa),自南卡竹美仁波切(Namkha Drimed Rinpoche)駐錫地新院 Rigon Thupten Mindrolling 接受大寶伏藏(Rinchen Terdzo)的灌頂與教授。此次的灌頂由薩姜請法,歷時將長達三個月。大寶伏藏在我們的傳承中極為特勝,並屢由寧瑪與噶舉的大師傳授賦予。這是南卡竹美仁波切第二次親傳此法,而他本人則是從邱陽創巴仁波切處獲得此一傳承。創巴仁波切向來視「大寶伏藏」為至要之法。後續的報導、照片、錄影帶等訊息,將逐日在新設的英文部落格上發佈與各位香巴拉友人共享!

「大寶伏藏」大灌頂的細節及贊助方式,由目前所知開放給大眾參與的時段如下:

December 22 - Jan 2, 2009: Ten days Rinchen Terdzo program with Jigme Rinpoche and the Sakyong – 開放十天之「大圓滿(竹千)之基——大寶伏藏慶典」,信眾將接受薩姜王母之兄長、南卡竹美仁波之子嗣吉美仁波切、和薩姜米龐仁波切之教導並共修。

請至以下網站參考至印度參加灌頂及教授的詳細辦法,歡迎大眾參加:
http://www.shambhala.org/community/rinchen_terdzo.php

December 22 - January 2 作息表大略:
早上/ 前行與教導
下午/ 大寶伏藏灌頂
傍晚/ 南卡竹美仁波切日帕(Ripa)家族與香巴拉傳承之修法

Shambhalians are encouraged to come to a special program for ten days in Orissa being led by both the Sakyong and Gyetrul Jigme Rinpoche, titled "The Basics of Dzogchen / Celebration of the Rinchen Terdzö". As we have been invited to join the annual Padma Ling retreat, the days will be fully contained by practice - mornings will be dedicated to ngondro and teachings. Afternoons will be devoted to Initiations of Rinchen Terdzö and evenings will close with Ripa and Shambhala Lineage practices.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e Sakyong and Jigme Rinpoche will teach together in Asia - a rare opportunity to enter into a dharmic world with the Ripa family and the Tibetan community in Orissa.

大寶伏藏內容囊括眾多伏藏與大師們的清淨見,共111大部,由第一世蔣貢康楚羅卓泰耶 (The Great Jamgon Kongtrul Lodro Thaye, 1813-1899) 所輯集,其中包含一千個灌頂,以及寧瑪傳承的精髓:瑪哈、阿努、阿底瑜珈的教授。十一世邱陽創巴仁波切的根本上師——雪謙的蔣貢康楚(Jamgon Kongtrul of Sechen)當年即從第十世創巴仁波切處領受此寶藏,並在後來傳給了年幼的邱陽創巴仁波切。

邱陽創巴仁波切在西藏共傳授過兩次大寶伏藏。傳授給南卡吉美仁波切的那一次,是在藏地的亞格寺(Yag Gompa),當時創巴仁波切年方十九。他以非常快速與強力的方式來傳授大法,而所有侍者們都必須輪班上陣、以免累倒了。

邱陽創巴仁波切第一次傳授大寶伏藏時,他只有十四歲;噶瑪桑傑仁波切(Karma Senge, 米龐仁波切的表弟,畢生蒐集創巴仁波切遺留西藏的法教)曾經說過,對西藏人而言,創巴仁波切在年紀如此輕的時候即傳授如此龐大的灌頂與教授,特別顯示其卓越非凡之能力。

自十二月起,我們將繼續發佈關於灌頂、灌頂上師及傳承的介紹。薩姜希望我們開始更加熟悉於我們所有傳承中的教法,他也特別慶幸這次的灌頂是在這樣的歷史脈絡下展開——因為主法者南卡竹美仁波切的傳法上師,即為薩姜的父親創巴仁波切。


News from: Shambhala News Service
譯稿:台北香巴拉禪修小組照片:薩姜米龐仁波切翻閱經文。

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我們必須與眾人相處共事

我們不能就因為過往或那些激怒我們的事情,而使自己抽離、並整個地放棄世界。事實上,慈悲是唯一的道路;慈悲能使我們重新回到世界。我們必須與眾人相處共事。我們必須同我們的父親、我們的母親,我們的姐妹、我們的兄弟,我們的鄰居、和我們的朋友們相處共事。我們必須與他們一起工作;我們必須與他們產生關連。這些人便是我們的聯繫,他們代表著我們與生命情境之關係,是我們唯一的靈感啟發。他們激勵我們去從事精神性的探索。如果沒有他們,我們將無法一窺靈性之奧。這些人供給我們煩惱、負面性、瞋恨侵犯、種種要求等,他們提供給我們一切事物。因為他們的仁慈和能量激發著我們,因此我們有義務與他們同工共事。


香巴拉出版社編輯 Mrs. Carolyn Rose Gimian摘編自一場未印行的邱陽創巴仁波切講座「工作、性、和金錢」,伯靈頓,佛蒙特州,1972年4月。此篇文摘中譯蔡雅琴。From Talk One in "Work, Sex, and Money," Burlington, Vermont, April 1972. "Ocean of Dharma Quotes of the Week" is edited and produced by Carolyn Rose Gimian.

2008年11月28日 星期五

十一月份台北香巴拉一日禪

親愛的朋友們:


天氣開始轉涼了,季節彷彿從夏天一下跳進了冬天;


雖然我們越來越接近寒冷的十二月,但這也代表月底的一日禪要來臨了——

讓我們用禪修來溫暖彼此的心靈!



本月份台北香巴拉將於11月30 日週日舉行一日禪(Nyinthun),

Shambhala Taipei would like to invite you for a day of meditation on Sunday, November the 30th.

歡迎各位踴躍參與!全天或半天均可。也歡迎你邀請你的朋友一起參加共修!

Please feel free to join us.

地點: 台北市莒光路129號-1 (莒光路和中華路二段交叉口)

交通資訊: 可從捷運西門站搭下列公車:
(1) 202, 202 (區間), 307 (區間車), 307 (南松山線), 260 到 莒光派出所站 (莒光路上)
或者,
(2) 52, 253, 212, 250, 249, 223, 12, 205 到 廈安里站 (中華路上)

時間:早上九點(準時起香。請儘早到場。)至下午四點半。
聯絡人: 張錳龍居士 0914 113 991

*香巴拉台北每週三晚、週日上午皆有共修,每個月皆舉辦一日禪。歡迎洽詢連絡人有關詳情。

共修形式大略請參照部落格前文:
Nyinthun(一日禪修)的形式介紹


Photo by Citra Susanto.

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在網上:請問阿闍黎什麼是金剛乘?

本月份,香巴拉網上課程:「在網上:請問阿闍黎... 」的網路授課,您可以在註冊後,在網上直接與香巴拉阿闍黎討論什麼是金剛乘之道徑、如何準備金剛乘研習營(香巴拉設有大乘、小乘研習營和金剛乘研習營等進階課程),以及個人在誓願、修行上的相關問題。

請根據網頁上的指示,報名登記上課。建議的費用是每節$10(美金),但您也可視己力隨喜贊助,金額不拘。

這是立體性的網路教室,您可以在螢幕上看到阿闍黎和同學們。您的電腦最好配備有高速的網路連線;如果您願意讓老師看到自己的面孔,也可以加裝攝影機、麥克風等。

本堂課開始於美加時間十二月七日下午(台北、大陸時間十二月八日凌晨三時),由阿闍黎 Acharya Richard John 「金剛乘之道」(The Vajrayana Path。歡迎參照「時區轉換器」。

The next session, "Ask an Acharya about the Vajrayana Path", with Acharya Richard John, will take place on Sunday, December 7th at
3 p.m. Atlantic (2 p.m. Eastern, 1 p.m. Central, 12 noon Mountain, 11 a.m. Pacific, 19h00 GMT, 20h00 Cologne, 21h00 Athens)
.

歡迎註冊參加!Please go to the Shambhala Online website for more information and to register for this online program.

2008年11月24日 星期一

創巴仁波切「法藝」新書出版

真正的藝術具有喚醒和解脫的力量。大成就者和藝術家邱陽.創巴仁波切稱這一類型的藝術為「法藝」 ——意即任何有創造性、從覺醒的心靈狀態產生的作品;它們的特性是直接、自然不造作、無侵略瞋恨。

「法藝」提供了一個欣賞事物之本然的媒介,並以沒有任何奮鬥、或要達成目標的欲望來表現它們。法藝的作品帶出情境所反映的美善與尊嚴——那尊嚴來自藝術家對生命細節的興趣,以及對於種種經驗的賞識感。

創巴仁波切明示出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法藝原則:任何的活動都能供給我們一個對現象界放鬆、並打開我們感官的機會。

絕版已久的創巴仁波切著作「法藝」(Dharma Art) 英文版終於隆重再版,並添加了更多的介紹內容,請點按以下鏈結:

真實覺受:法藝之道(True Perception: The Path of Dharma Art)

By Chogyam Trungpa - An expanded edition of Trungpa's Dharma Art (1996), this book includes a new introduction and essay. 期待這本精闢好書的中文版亦能早日翻譯發行!

2008年11月19日 星期三

宗薩欽哲仁波切在香巴拉講授中陰

尊貴的宗薩欽哲仁波切將於十一月廿八日至三十日,在香巴拉加拿大總部哈立法克斯(Halifax)依據創巴仁波切的「中陰」著作:超越瘋狂:中陰經驗 Transcending Madness: The Experience of the Six Bardos 講授一個週末的課程。這是由哈立法克斯香巴拉中心與邱陽創巴遺教事業(Chögyam Trungpa Legacy Project)所共同舉辦的活動。

欽哲仁波切這樣說道:

「我選擇了根據一本邱陽創巴仁波切的書——超越瘋狂,來作一點教授。除了其主題本身非常重要之外,更要緊的是,我願以此舉來表達我對邱陽創巴仁波切充滿勇氣與智慧的遺教之感恩和欣賞。」
I have chosen to say a few things about one of Chogyam Trungpa Rinpoche's books,
Transcending Madness. Besides the subject matter being very important, more importantly, I offer this in gratitude and appreciation towards Chogyam Trungpa Rinpoche's legacy of courage and wisdom.
-Dzongsar Khyentse Rinpoche

欽哲仁波切傳承與創巴傳承歷來有甚深的淵緣。欽哲仁波切的前世,蔣揚欽哲確吉羅卓 (1896-1959) ,為創巴祖古之世系寫下一篇廣為傳誦的祈請文;同時,邱陽創巴仁波切、宗薩欽哲仁波切、和薩姜米龐仁波切,都曾經長期親近從學於頂果欽哲法王。宗薩欽哲仁波切也常常在各地香巴拉中心授課。本次講座是對外開放的,歡迎至以下網頁報名註冊:

All are welcome.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registration, please call 902-420-1118, x 10, or go to: http://www.halifax.shambhala.org/eventdetails.php?id=2764


【編者新註:各位香巴拉友人,如果您想聆聽1971年邱陽創巴仁波切講中陰的原版英文錄音,請到以下網址左方下載收聽:http://www.chronicleproject.com/stories_111.html


Photo by Mr. Marvin Moore. 消息來源:邱陽創巴仁波切編年誌 The Chronicles of Chögyam Trungpa Rinpoche

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

創巴詩選——傅正明譯之三

神秘莫測 (Inscrutable )


神秘莫測的勇士
如箭矢不能穿刺的空間。
自從贏得超越心智的心智,
他便嬉戲于空間如一條松綠色天龍:
無人能領會他的神韻。他是
水中水
火中火
風中風
勇冠萬夫的勇士。
超以象外
在廣袤的內在空間,
勇士善舞。
神秘莫測的勇士
贏得現世和精神的雙重勝利。


選自‭ ‬Timely Rain, Selected Poetry by Chogyam Trungpa‭, ‬Edited by David I‭. ‬Rome‭, ‬Shambhala‭, ‬1998‭ ‬


*另請參閱前文:

創巴詩選——續
創巴詩選——傅正明譯稿

2008年11月13日 星期四

上師的笑臉在我心閃耀

上師的笑臉在我心閃耀,
如同白晝的陽光,
純淨溫暖,又亙古永恆。
上師的真心融化我堅硬的自我盔甲:
這自以為是、自命不凡的業重凡夫,
若未遇見上師,
孰知我還要在戚寂的曠野中流轉多久?

上師的心橫貫三有十方,
上師的眼盡見過去、現在、未來;
上師的慈悲與無盡的付出,
上師的灑脫無礙,自在的關愛...
上師使我眼界大開。
啊,世上有這樣無私的人,
見深識遠,
心懷眾生。

何等有幸,得遇明師!
何等有幸,聞法修學。
何等有幸,同參遍世;
何等有幸做一個香巴拉人!

喜悅、悲傷、溫柔、勇敢的香巴拉人——
追隨上師大步走在菩薩道上,
天天生日!
時時修行!

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小共修大慶祝——週六的薩姜慶生會

親愛的香巴拉朋友們:

本週六(11/15)上午九點,歡迎您和我們一起為薩姜米龐仁波切慶生!!

我們將舉行半日的禪修、念誦米龐仁波切長壽祈請文、詩歌朗讀,以及小型聚餐等活動。

台北香巴拉禪修小組誠摯歡迎您快樂共修!


*台北香巴拉禪修小組,除不定期講座與研習營之外,固定活動為:每週三晚間共修,每月舉辦一日禪。

連絡人:張錳龍居士/ 0914-113-991 與張文馨居士/ 0939-596-507


共修時間:每週三晚上七點


地點:台北市萬華區莒光路129號之1

2008年11月10日 星期一

慶祝薩姜生日——來自薩姜王母的信

各位親愛的香巴拉成員,

在薩姜生日的這一特殊場合,我熱望我們的各共修團體如一個壇城、一個家庭般地群聚一堂,共同歡慶。因為「喇嘛」即為壇城的護佑之泉源,仁波切的生日是我們展示我們的愛、和感激的極佳機會,並呈現給他我們的虔誠心與良好的祝愿。讓我們衷心祈禱、祈請他的身心康健,福佑綿延,與長壽百歲——因為薩姜是我們最深遠的感激對象。

在過去幾年裡,由於常隨仁波切,我可以親眼看到薩姜對香巴拉全體壇城是如何地犧牲奉獻、如何地慈悲。因此,我們應該非常感謝他。我以為我們的薩姜出生在菩提伽耶——佛陀覺悟成道之地,是極可驚嘆的。在此薩姜的誕辰,也正是我們應該修行和歡慶的日子,所以歡迎您、和我一起來慶祝薩姜的殊勝生日!

以香巴拉的願景,

薩姜王母,康卓次央(Sakyong Wangmo, Khandro Tseyang)



圖片:薩姜米龐仁波切與薩姜王母

Shambhala News Service

本月(十一月)十五日,是薩姜米龐仁波切四十六歲大壽的吉祥日。世界各地的香巴拉中心都將以修行的方式來祈請米龐仁波切長壽住世,俾能使正法永傳,造福無量眾生。根據薩姜卡拉帕院(Office of the Kalapa Court)辦公室的指示,建議各地的香巴拉信徒,在當日、或提前一日,修行如下法本(詳情請參照部落格去年的文章):慶祝米龐仁波切生日快樂!

禪修起香

大手印儀軌(SADHANA OF MAHAMUDRA):米龐仁波切2005年時傳給新加坡及台灣的部份信眾;目前尚無中譯本。我們可以祈請仁波切未來再把這部殊勝的儀軌(由創巴仁波切所寫下的伏藏)正式帶到台灣,傳授給更多法友。

7次或21次的薩姜米龐仁波切長壽祈請文(SUPPLICATION FOR THE LONGEVITY OF SAKYONG MIPHAM RINPOCHE)

歡慶活動:餐點、朗誦米龐仁波切的詩歌、著作,敬賀米龐仁波切生日快樂!


*附註:因台北尚無中文版大手印儀軌,可以「香巴拉傳承承祈請文」及「本初善四威嚴修行法」替代。

遠道無法共修的朋友,請以您的心香一束,共同參與!HAPPY BIRTHDAY TO OUR BELOVED TEACHER!


(課誦文部份請參閱左側欄:香巴拉法本及課誦文專區 - 薩姜米龐仁波切長壽祈請文

2008年11月9日 星期日

虔誠心(Devotion)之二

在實際的表現上面,對「虔誠心」最好的說明,也許僅是「愛」——並不是攀緣執著,或阿諛奉承之意,而是對這樣的一個人抱著深刻的讚賞之情、對其開放,並希望能夠效仿他或她。與此同 時,虔誠心也並非盲目的信仰或英雄崇拜,而是認知自己與上師的佛性之不可分離。

當一個人修習教法,累積個人經驗,虔誠心將在對此體驗的信心之上逐漸成長。如創巴仁波切所說的:「信徒不要把虔敬心的對象當作純粹的可欽佩人物來看待...... 任何虔敬心或奉獻心的真實義,不是從比較而來,而是從個人的經驗而產生... 真正的虔誠心與根基(ground)多所關聯,與我們自己的心(mind)相關聯。」


摘譯自 "Warrior King of Shambhala - Remembering Chogyam Trungpa", 由香巴拉阿闍黎 Jeremy Hayward 所著, 薩姜米龐仁波切為本書作序。

圖片:香巴拉阿闍黎杰瑞米·海華 Jeremy Hayward.

2008年11月7日 星期五

設身處地為他人設想——自他相換之思惟修

「這種拿自己與他人交換處境的修習法門,記載於在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中。它與自他相換(tonglen)相較,更屬一種思惟修的法門,它也不需配合出入息來修。此一修習法可以幫助你開放、並同情於那些在你生活裡所謂中立或無關的人們,以及那些你發現真的很難共處的人們。

首先,想像你心中的那一對象,越生動越好。你儘可能非常好奇的,並花一些時間,去真正的站在他們的立場來觀看世界。他們怎麼看?他們要什麼?他們恐懼些什麼?只是對一個人生起這點興趣,你就能夠大大地發展對他們的欣賞和關心。

再進一步,你現在臆想你是他們、而他們也是你。你站在他們的處境上,並以他們的眼光來看你自己。他們如何看你呢?只是一個中性無關的人嗎?或為一個有可能成好朋友的人?是一個敵人、一個傲慢的人、還是一個溫暖的人?他們要你給予他們什麼呢:一個擁抱,一句鼓勵的話語,或是一隻既開放又能傾聽的耳朵?能賞識他們的智慧和他們的才能?或者是,一個道歉、寬恕呢?

由於交換你們的處境,你發現另一個人所要的、和你所要的其實是相似的。因此,你們是平等的。也許你還發現,你從來沒有真正地看到他們、或聽到他們;你從未欣賞他們、或公平地對待他們。以此一新的理解為基礎,下次當你見到他們時,你就更能對他們開放心胸了。」


文:蔡雅琴摘譯自香巴拉阿闍黎佩瑪丘卓(Pema Chodron)著作:自他相換——轉化之道 (Tonglen – The Path of Transformation), Vajradhatu Publications, Halifax, 第一章:日常生活中修習自他相換。


【新書預告:】
圖片:香巴拉阿闍黎佩瑪丘卓中文版新書《生命不再等待》的照片。這本期待已久的好書將於十一月中旬由心靈工坊在台北出版:

生活中某些時刻,我們會覺得難受異常、諸事不順。我們覺得自己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但卻仍凡事碰壁、不見轉機。於是我們開始變得憤怒、沮喪,不斷抱怨這個世界缺乏公義;我們覺得眼前的道路崎嶇難行,我們彷彿赤足走在熱沙、荊棘與石礫上,雙腳都因此而受傷流血了。撫著受傷的腳板,我們禁不住忿忿地想,到底什麼時候才能踏上平順好走的康莊大道?

其實,我們必須認清的是,世間的人事物是不可能處處隨順己意的,我們能做的僅是面對無常,調伏自心。這個世界不是由平坦好走的道路所鋪成的,唯一可行的對治方式,是讓自己穿上一雙好鞋,讓每一步都平穩踏實。

這個問題的答案,寂天菩薩在一千多年前便提出來了。寂天菩薩是佛教中觀應成派開創性的思想家,他所著的《入菩薩行》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精神與哲學典籍之一,它也是一部萬能的「情緒處方」,記述許多對治情緒的智慧法門。...

(請點按鏈結)《生命不再等待》,作者: 佩瑪‧丘卓,譯者:雷叔雲;鄭振煌導讀。

英文原書 - No Time to Lose: A Timely Guide to the Way of the Bodhisattva

2008年11月1日 星期六

在網上:請問阿闍黎——十一月份課程

本月份,Shambhala Online 香巴拉網上課程:「在網上:請問阿闍黎... 」,這是每次一小時的網路授課,您可以在註冊後,在網上直接與香巴拉阿闍黎討論什麼是香巴拉、香巴拉法教,以及個人佛法、修行上的相關問題。

請根據網頁上的指示來註冊,登記上課。建議的費用是每節$10(美金),但您也可視己力隨喜贊助,不拘金額多少。

這是立體性的網路教室,您可以在螢幕上看到阿闍黎和同學們。您的電腦最好配備有高速的網路連線;如果您願意讓老師看到自己的面孔,也可以加裝攝影機、麥克風等。

本堂課開始於美加時間十一月九日下午(台北、大陸時間十一月十日凌晨三時),由阿闍黎 Acharya Gaylon Ferguson 談「觀」(about Vipashyana)。歡迎參照「時區轉換器」。

Shambhala Online continues its series of one-hour monthly online sessions with different Shambhala acharyas. These sessions provide an opportunity for you to have direct interaction with an acharya, to discuss questions about Shambhala, the dharma, your practice or anything else on your mind.

The next session, "Ask an Acharya about Vipashyana", with Acharya Gaylon Ferguson, will take place on Sunday, November 9th at 3 p.m. Atlantic (2 p.m. Eastern, 1 p.m. Central, 12 noon Mountain, 11 a.m. Pacific, 19h00 GMT, 20h00 Cologne, 21h00 Athens)

You will need a computer and high speed internet connection to join. Participating with a webcam and microphone is best, but people may simply type their comments and questions if they do not have this equipment.

Please go to Shambhala Online website for more information and to register for this online program.

2008年10月26日 星期日

米龐仁波切詩歌欣賞

薩姜米龐仁波切自幼受到他父親——邱陽創巴仁波切全面性的調教,他不僅被訓練成一位精擅佛教哲理、禪修的法師,更接受其父詩歌、藝術、書法、弓道等各門技藝的薰陶養育。其目的,是要預備他成為未來的薩姜(Sakyong)—— 大地護佑者。米龐仁波切至今仍然常常繕寫書法、詩篇、以及創作現代佛曲音樂。用他自己的話來說,「... 這類深刻的藝術,啟發我們去表達那無法表達的——愛、無常,與美。」

以下,翻錄一首自他的書《雪獅的歡悅》(Snow Lion's Delight)中選錄的英文原詩。這是一首與香巴拉四威嚴:虎、獅、大鵬金翅鳥、龍之修習法密切相關的詩歌。英文原文相當簡單,相信讀過仁波切的書《統御你的世界》、或聽過他演講的讀者,可以領會其意。以下即是這首詩,與您分享仁波切的寬宏視野:


TLGD 虎、獅、大鵬金翅鳥、龍

當我慢跑時
金翅鳥追趕著我。
這可畏、和強力的,
神話中的大鳥,
伸展牠的雙翼;
而陽光,而非陰影,
向四面八方振飛。

當我呼吸時
我砰然躍動的心臟,
雪獅安踞其中;
牠怒吼咆哮此一確信
我活著。
我不會讓我自己死亡。

我的雙腳是老虎
覺知著大地,
樂意回應
當我覺得危險時:
本能天性,是我的血液。

我的心是龍,
遍滿所有穹空;
即使是蒼天亦為之殆盡。
不可測度的感知覺受,導引著我。

我是勇氣,從不知道畏懼。
雷鳴與閃電
就是我的微笑和大笑之聲。
而所有這一切,都在早餐之前!



TLGD

When I run
Garuda chases me.
This mythic bird,
Terrifying and invigorating,
Spreads its wings
And sunlight, not shadow,
Flies in all directions.

When I breathe
My pounding heart,
Snow Lion within,
Roars to the conviction
I'm alive.
I will not let me die.

My feet are Tiger,
Aware of the earth,
Willing to respond
When I feel danger:
Instinct is my blood.

My mind is Dragon,
Pervading all the skies.
Even heaven is consumed.
Fathomless perception guides me.

I am courage, never knowing fear.
Thunder and lightning
Are my smiles and laughter.
All this before breakfast!


Sakyong Mipham,
22 May 2002, Dechen Choling(大千丘林,法國南部的香巴拉禪修閉關中心)

圖片來源: Dancing Snow Lion, 18th 西藏鍍金銅像,米蘭 Renzo Freschi Oriental Art 提供,是《雪獅的歡悅》的封面照片。

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

十月份台北香巴拉一日禪

親愛的朋友們: 請與我們在仲秋之際共修一日,同享禪修的清涼法喜!

本月份台北香巴拉將於10月26 日週日舉行一日禪(Nyinthun),

Shambhala Taipei would like to invite you for a day of meditation on Sunday, October the 26th.

歡迎各位踴躍參與!全天或半天均可。也歡迎你邀請你的朋友一起參加共修!

Please feel free to join us.

地點: 台北市莒光路129號-1 (莒光路和中華路二段交叉口)
交通資訊: 可從捷運西門站搭下列公車:
(1) 202, 202 (區間), 307 (區間車), 307 (南松山線), 260 到 莒光派出所站 (莒光路上)
或者,
(2) 52, 253, 212, 250, 249, 223, 12, 205 到 廈安里站 (中華路上)

時間:早上九點(準時起香。請儘早到場。)至下午四點半。
聯絡人: 張錳龍居士 0914 113 991

*香巴拉台北每個月皆舉辦一日禪共修。歡迎洽詢連絡人有關詳情。

共修形式大略請參照部落格前文:
Nyinthun(一日禪修)的形式介紹

2008年10月22日 星期三

虔誠心(Devotion)

虔誠心(Devotion)是金剛乘之道的一個重要部分,然而這個詞本身是(英文)對藏文莫古(mögü)的一個差勁翻譯。莫古是 möpa 和 güpa 兩個字的結合 。

Möpa,渴望,或欽讚,來自於見到了金剛上師的巨大願景,並且渴望參與其中,渴望與上師的心合而為一;Güpa,意為謙卑、或不具傲慢,表明了:為加入這一願景視見,我們必須意願放棄自己對實相之細瑣觀感的攀執。

在此當我們都應是一律平等、任何人都不應被視為比其他人「更好」的時代裡,這種呈現於某人之前的渴望和謙卑,很容易會被貶低為「崇拜那偉大的某人」。但事實是,正如有那些在人性上極為退化、我們絕不想仿效、而只能憐憫他們的人們,同時也有那些了然地實踐其最佳人性潛力的男人和女人——我們只能欽敬讚嘆、並願極力效法他們。



蔡雅琴摘譯自 "Warrior King of Shambhala - Remembering Chogyam Trungpa", 由香巴拉阿闍黎 Jeremy Hayward 所著, 薩姜米龐仁波切為本書作序。

2008年10月19日 星期日

薩姜米龐仁波切每日冥思語的中文翻譯上網

從本月開始,在繁體字香巴拉部落格(博客)左側欄位,增加了一個新的鏈結和翻譯文字。這是薩姜米龐仁波切專屬網站:www.sakyong.com 每日冥思語的中文譯文,供您日常修習思惟修之用。請注意,因美國與亞洲時間差之故,您所閱讀的,將是前一日的靜思語。

以下,摘錄薩姜米龐仁波切在其著作《統御你的世界》,第三章——十個百分比的利益,對禪修與思惟修的重點提示:

「當我一早醒來,首先,我把心安置在出入息上,讓心穩定。當念頭生起的時候,我觀照、承認它,然後回到呼吸的焦點。接下來,我轉心朝向如何能夠利益眾生,如何能在今天有所學習成長,或是如何能提升我的風馬能量上面。我培養慈悲,喚醒般若(prajna)——般若是一個梵文詞語,其意為「最勝的、最高的知識」(best knowledge)——對如何從事我的一天的最佳認知。由觀出入息來安定己心,我像老虎一般,沈穩地讓足掌落實著地;由思惟深具意義的思想念頭,我便如同獅子,以戒律來提振心志。我於是置定了我的心態。生活常常使我們從本初善(basic goodness)的馬鞍上摔下來。我知道,如果從一天的起始,我的心就在正確地方的話,對於怎麼樣接下來管理這一整天,我會有較大的勝算。

對本初善發展信心,是一個二十四小時的、全天候的修行。在我們每天僅短短十分鐘的禪修日課之中,我們運用本質上心的中立性,讓正面的力量充滿我們的存在。我們安止於內在天生本具的平和,磨煉我們的方法技能,以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並且集聚力量,讓當天的其他時刻活得更佳。我們得到了更多的內觀洞見,也去除了一層又一層的猶豫、無明和疑惑的面紗。

之後,我們踏入生活,應用我們思惟修的結果,在尋常日用的活動中施展德行。每一天,我們與蒼天接通,運用相對般若,我們能把美德帶進日常現實世界的大地。相對般若的意義——即了知事物如何運作,思考精確。因為由禪修擴大了我們的心量,我們繼續培育那些引領我們朝向正面性的思想和行為——遠離「我」的伎倆,變得更為和平、慈悲、與智慧。

當一天裡的種種事件使我們的心失去平穩的時候,我們用專注(mindfulness)、與覺知 (awareness)把心帶回呼吸上,或帶回我們清晨思惟修(contemplation)的主題上。

我在一天的生活中,總時時試著修習思惟修——在與人交談間、在汽車上、教授佛法、或是進食的時候。這樣的修習可以是非常簡單地,一有機會,便用心憶念起「願他人皆得安樂」的想法。或者,我也可以思惟無我,或如何幫助一個生病的人。此一意向的力量,幫助我扭轉迷惑,欣賞生活。當自我耽溺(self-absorption)發生時,我利用我晨間禪修的精確力度,使該能量由內轉向外。我發現,越是如此修行,我就越少憂慮。

每天,都是一個機會,使我晨間禪修所得的結果更為銳利、更為深化。」

2008年10月16日 星期四

在街頭上修習「自他相換」

這種修法是當你走在街上時,也許只是一兩條街——你抱著對所有你所遇見的人都儘可能地敞開心懷的意願。這是讓你對一己情感上更誠實、和對他人更開放的一個修習法門。

在你行路之時,你可以放鬆你的姿勢,並且感覺到心臟和胸膛的部位是打開的。如果你經過他人身邊,你甚至能夠感受到你的心與他們的心之間一種微妙的聯繫,就有如你們兩者間有一條無形的線繩相連結著。

在和他們擦身而過的當刻,你可生起這樣的心念:「願你幸福快樂。」主要的重點,是去感覺你與一切有緣相逢的人們中間的那種相互關聯(interconnectedness)之感。


圖片:香巴拉阿闍黎佩瑪丘卓法照。

文:蔡雅琴摘譯自香巴拉阿闍黎佩瑪丘卓(Pema Chodron)著作:自他相換——轉化之道 (Tonglen – The Path of Transformation), Vajradhatu Publications, Halifax,
第一章:日常生活中修習自他相換。

2008年10月9日 星期四

黑暗時代中香巴拉的金色道徑

2008年10月8日——薩姜.蔣貢.米龐仁波切致全體香巴拉人的信函

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時刻。金融世界的劇變造成國際間廣泛擴展的苦境,同時還有對地球氣候變化的憂懼,政治上兩極分化的加強,以及憤怒侵略性的提高。這就是香巴拉教法裡所稱的「黑暗時代」。我們正經由困惑、不快樂、和缺乏目的性,來經驗著此一黑暗。

也曾是在這樣的時代裡,佛陀傳授給香巴拉的第一位國王達瓦.桑波關於覺悟社會的教誨。當前此刻,這些教導的真實性是非常清楚的。一個社會若要真正的和諧,就不能奠基於貪婪與瞋怒之上。當我們理解到這一點,我們看到在我們周遭正在發生的事件,實際是由缺乏香巴拉視見(Shambhala vision)所造成的。

以香巴拉視見為起始,我們得以提昇自己的心識,並增強我們的生命能量;因此,我要求全體的香巴拉人,安然面對、應付此一困境。

首先,要內化這些珍貴的香巴拉法教,切實修習不輟。這包括每天短時間的禪坐,以穩定你的心,並陶養慈悲。思惟你和香巴拉傳承之間不可動搖的業力連結,反想你的本性,正如深奧、光燦的利格登王(Rigden)。

其次,看清「恐懼」的本質:它是對你的本然存在缺乏信任——你的本真自然散發著慈悲與和善。你應採取對今生及未來世皆最為重要的觀點,那就是:我們要更形堅強、更加了悟,以能幫助他人。你要照顧自己,但不要躲藏在自我保護的虛假安全感背後。從本初善(basic goodness)的基礎上,打開你的心,服務眾生。

第三,要慷慨寬宏。這不是一個讓你自我禁閉或執著的時刻,而應是提供那自然泉湧之慈善慷慨的時刻。對你所愛的人固然要慷慨大方,而對那些你想要責備、或厭惡的人們也應該寬宏有量。對我們香巴拉曼達拉(壇城)內部也應是慷慨的;為能宣揚香巴拉的光耀,此時香巴拉壇城更需要你的全力支援。

修行,利眾,和佈施:這便是勇士菩薩之道徑。它既是超越的、也是屬世的。當我們如此導航自己的心,我們就是在創造一個可以持續發展的環境。它所生成的財富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我愛你們,我與你們一起走在這條金色的道徑之上……

薩姜.蔣貢.米龐仁波切


(翻譯:蔡雅琴。英文原文請參閱 Shambhala News Services

2008年10月2日 星期四

香巴拉總裁理查雷奧克(Richard Reoch)十月中旬台北講禪修

講座標題:百尺竿頭更進步——香巴拉進階禪修講座
主講人:香巴拉總裁理查.雷奧克(Richard Reoch)先生
講次及時間:二○○八年十月十五日,星期三晚上七時
講座地點:佛化人生文教中心(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325號7樓,公館台電大樓斜對面)
捷運:公館站3號出口、台電大樓站2號出口
公車:
1. 台灣大學站—0南、109、207、253、280、290、311(永福)、505、642、668、671、675、907等
2. 台電大樓站—1、2、棕12、74、208、236、251、252、253、254、278、644、648、660、673等

停車場:耕莘文教院旁、台灣大學校園內、三軍總醫院(汀州路上)、辛亥路高架橋下。
主辦單位:台北香巴拉禪修小組
報名請洽:電話/ 0968-136655,倪居士,email: nichien@gmail.com
(敬請報名,以便統計人數)
本次講座免費,現場有中文口譯;歡迎參加!

【講座內容介紹:百尺竿頭更進步——香巴拉進階禪修講座】

根據香巴拉導師薩姜.米龐仁波切的教授,修習「寧靜安住」(peaceful abiding),即修「止」——奢摩他,共分有九個階段。這修習的道徑,起自於首先看清我們心的相續活動;而當我們在禪修上漸次深入,便能夠完全地讓此心安止。經由這一過程,心的穩定、清明、彈性、和力量等特質,將會自然地閃耀顯現。其實,我們只要深入修行,就會發現到:在整個禪修之路上,這些心的品質一直都是隨手可得的。

【香巴拉總裁理查雷奧克 Richard Reoch 簡介】

理查.雷奧克(Richard Reoch)先生,是致力於發展覺悟社會之國際香巴拉社群的現任總裁。二○○二年,香巴拉傳承的總導師——薩姜.米龐仁波切指派雷奧克先生特任此一職位。生於加拿大,雷奧克先生六歲時即隨著父母親參加多倫多當地的淨土宗道場,皈依三寶且成為一名佛教徒。由於早年即接觸到佛教傳統,他始終將和平、正義、以及環境保護等課題做為他的畢生職志。著名歌手史汀(Sting)亦曾要求雷奧克先生協助組織熱帶雨林基金會(Rainforest Foundation),以防止雨林本身、和居住於其中的人民生活遭受破壞。

目前雷奧克先生出任斯里蘭卡國際工作小組(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Sri Lanka)的主席。這是由一群資深外交官和主要代言機構人員所形成的組織,目的在謀求斯里蘭卡地區的和平與人道救援。他近來也與香巴拉的一位阿闍黎(阿闍黎是薩姜所指派的香巴拉最高階指導老師)——比丘尼佩瑪丘卓(Pema Chodron)共同開設、教授一系列合乎當代情勢的熱門課程:於爭戰時修習和平(Practicing Peace In Times of War)。總裁雷奧克先生去年曾隨同薩姜米龐仁波切一同至台北教學。


【香巴拉總導師薩姜.米龐 Sakyong Mipham Rinpoche 仁波切簡介】

薩姜.米龐仁波切於一九六二年生於印度的菩提迦耶。「薩姜」Sakyong, 是一個頭銜,意思是「大地護佑者」。仁波切是格薩王的後代,智慧持明主、尊貴的邱陽創巴仁波切(Chogyam Trungpa Rinpoche)之子嗣,與其家族傳承的法嗣,也是香巴拉佛教(Shambhala Buddhism)傳承的當世持有者。香巴拉佛教強調眾生皆具本初善(basic goodness),並教導基於智慧與慈悲的勇士之道。現世薩姜米龐仁波切經貝諾法王認證為西藏最受崇敬的禪修大師和學者──前世米龐蔣揚嘉措(1846–1912,又稱大米龐,據載是文殊師利菩薩的示現)的化身轉世。仁波切兼備東、西文化的傳統訓練,並持有寧瑪、噶舉及香巴拉法脈之傳承。他的傳法足跡,除了北美、南美,更包括了歐洲,亞洲等地。薩姜米龐仁波切本次特派雷奧克先生前來台北教授禪修。


【公開演講免費,歡迎隨喜贊助。對禪修、和香巴拉有興趣的朋友們,歡迎您結伴聽講!】

*其他活動︰
1. 10/16(四)晚間由總裁 Richard Reoch 帶領禪修,歡迎參加。
2. 香巴拉台北 固定活動:每週三晚間共修,每月舉辦一日禪。
(以上時間、地點等請逕洽上述聯絡人。)

2008年9月27日 星期六

薩姜米龐仁波切談「慈悲的領導者」——紐約大學座談會影音實況

在這個多元、複雜、步調快速的現代社會裡,我們日日所見所聞的紊亂和恐慌,正是由人心的貪婪、愚昧、與憤怒下製造出來的產物。我們除了從本身做起、推己及人地去改變世界,而培養一位慈悲、睿智、具宏觀視野的領導統御者,不論是為己修身、或齊家治國兼善天下,都是帶領人類文明朝向善道前行之必需。

多年來,香巴拉的總導師薩姜.米龐仁波切一直非常著重於此一根本改善人心之道。在他的著作《統御你的世界》中,他說:「把蒼天帶入大地,帶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是我們統御世界之道。」在這裡,「蒼天」指的是我們與生俱有清明智慧——本初善,它是光輝的、寬宏開放的,帶著深奧的慈悲。如果人人能夠修習此心,時時與本初善相連結,我們的一切所作所為,便將是利益眾生的,而非污染、毀壞世界的。

過去一週以來,薩姜米龐仁波切在著名的紐約市紐約大學,與波士頓的塔夫斯大學(Tufts University),舉行了兩場以「慈悲的領導者」為主題的座談會。參與座談的各派宗教人士有約旦諾爾皇后(Queen Noor,信仰回教),以及猶太教士庫拉(Rabbi Irwin Kula)。在紐約大學的座談會裡,現場約有一千名左右的師生和與會者。仁波切與另兩位主講人以不同的角度,就世界和平與人性課題各抒己見。

仁波切以為,慈悲不是懦弱,而是一種最堅強有力的人格特質。我們必須時常陶養慈悲之心,並且在教育和環境當中強調慈悲的重要性;我們需要培育一個「尊重慈悲」、為他人設想的文化。慈悲並需日常的修習功課和戒律;一點一滴的、一日一日的,轉變一己的自私心態,成為利人的心態;不僅我們如此,大修行人亦是如此來長養慈悲心。座談者還談到人心之本善與慈愛——一個人的臨終之語,通常,不論在怎樣的情況底下,人們總希望所愛的人快樂、幸福;而不是充滿著詛咒和怨欸。

米龐仁波切於會中妙語橫生。一開始就開玩笑說他是猶太人(與庫拉教士相應);最後,主持人問仁波切若將離世、他的最後一句話會是什麼,仁波切回答:"I will be back!"(我將回來!)這是一部科幻電影終結之語,卻可正是菩薩成願再來的精神表徵。

愛與慈悲,智慧和勇敢,是我們人人都具有的天性,我們不應湮滅自己的天性,卻儘做一些傷天害理、後悔不及的錯事。如果讀者有興趣全程觀賞、聆聽這長達一小時多、9/24晚在紐約大學的座談實況,請到以下網頁:和平萬歲——Compassionate Leadership Dialogue,請按該頁紫色 watch here 按鈕觀看。您的電腦需配備有 Real Player program. Enjoy! !(請注意前部從7到12分鐘的介紹部份,有五分鐘的錄音失音)

2008年9月22日 星期一

勇士也是一個藝術家

... 如果一個(香巴拉)勇士沒有感受到孤獨和悲傷,那麼他或她是很容易敗壞的。事實上,這樣的人可能完全不是一位勇士。要成為一名好勇士,一個人必須感覺到悲傷與孤獨,但同時,他也覺得富裕和豐沛,這使得勇士能夠敏銳於現象界的每一個面向:對於視覺、氣味、聲音和感覺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勇士也是一個藝術家,欣賞著世界上所生發的一切——一切都是極其生動的。你甲冑上沙沙作響的摩擦之聲、或雨水滴落在你外衣上的聲音,都非常響亮;也因為你是如此地敏感,偶而在你身畔翻飛的蝴蝶幾乎成了一種侮慢。

摘譯自創巴仁波切全集,第八卷「征服恐懼」。

創巴仁波切全集第八卷,英文版內容檢閱,亞馬遜綱路書店


The Warrior Is Also an Artist

If the warrior does not feel alone and sad, then he or she can be corrupted very easily. In fact, such a person may not be a warrior at all. To be a good warrior, one has to feel sad and lonely, but rich and resourceful at the same time. This makes the warrior sensitive to every aspect of phenomena: to sights, smells, sounds, and feelings. In that sense, the warrior is also an artist, appreciating whatever goes on in the world. Everything is extremely vivid. The rustling of your armor or the sound of rain drops falling on your coat is very loud. The fluttering of occasional butterflies around you is almost an insult, because you are so sensitive.

From "Conquering Fear," in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hogyam Trungpa, Volume Eight, pages 400-401.

2008年9月19日 星期五

對空性的一瞥

空性,或虛空,是空去主體 - 客體的關係。主體不存,客體不存;知覺者與所知覺俱不存在。就其基礎而言,這裡並沒有明確的基礎根據。只要在精神性追求上有一確切的根據,它就成為一種掙扎,一種要有所成就的審慎態度。一旦我們開始意識到我們追尋的過程是一雄心勃勃的奮鬥掙扎,那奮鬥將自動成為一種形式化的奮鬥,思想上的奮鬥,神學上、概念上的奮鬥,這是永遠在創造輪迴之心,而非精神性的路徑。於是退化地,精神性的道路從此觀點就變成了宗教。 因此,對空性的體驗,似乎是那能將我們自宗教狂信中解脫、引領我們至真實精神性之道。


Shunyata, or emptiness, is empty of subject-object relationship. Nonexistent subject, nonexistent object. Perceiver and perceptions do not exist. As far as the groundwork is concerned, there is no definite ground. As long as there is definite ground on the spiritual quest, it becomes a struggle, a deliberated attitude of achievement. And once we begin to be aware of our process of searching as an ambitious struggle, that struggle automatically becomes a formulated struggle, a struggle with ideas, a struggle with theology, concept, which is perpetually creating samsaric mind rather than the spiritual path. The spiritual path becomes religion from that point of view, pejoratively speaking. So the shunryu experience seems to be that which frees us from religiosity and leads us to true spirituality.

摘譯自邱陽創巴仁波切:對空性的一瞥 (Glimpses of Shunyata, Vajradhatu Publications.


「空去」的意思不是「否定」。通常當我們否定某事,就會想以另外一些事物來取代它。當我拒絕否定了藍色的杯子,意即我要的是白色的杯子。當你爭論並否定其他人的意見,你正在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他人之上。那是我們經常在做的事。然而我們的方式則不然。由於「空去」了自我中心觀點的添加成份,我們淨化自己對事物的觀察。當我們能明見事物,接受其本然,我們便沒有用另外一件事來取代它的必要。那是我們說的「空去」事物的真義。

如果我們能夠「空去」事物,讓它們如其本來之面貌,事物將會運轉自在。原本,萬事萬物息息相關,同為一體;由於同為一體,它可以延伸擴展。為讓其能伸展自身,我們空去事物。當我們抱有這樣的一種態度時,即使我們沒有任何宗教的概念,我們懷有宗教。若在我們的宗教修行中缺乏這種態度,它將會輕易地變成像鴉片一般。淨化我們的經驗,觀照事物的本然,是為了去理解空的境界,並且明白,為什麼佛陀會留下這麼龐大豐富的法教。

摘自鈴木俊隆:事情並非總是如此(Not Always So),橡樹林出版。


(圖文:蔡雅琴)

2008年9月8日 星期一

創巴詩選——續

告別之歌 ( The Song of Separation)

【一】

不借心智的想像而了悟佛陀的人,
不立文字而承傳密續法教的人,
通體智慧的金剛持有者,
永遠慈悲的剛沙旺波[1],
除你之外我找不到避難所。
可你始終在我心中:
你是我的庇難所,直到成覺那一天。

遵循佛法和違背佛法,
保持正道和墜入罪孽均有可能,
因為我從未找到可以依賴的人,
斷了我與野蠻和墮落的聯繫。

在無二事物的王國中
誰是統治者誰是僕人?
由於那就是我要旅居的國家,
斷了我與僕役的聯繫。

感官編織它們的蛛網來捕獲
早就屬於它們的財富;
因為破除執著是我遵循的道路,
斷了我與執著之王的聯繫。

無住持的靜修禪房
依照泰然自若的心態建立,
愛和憎在其中找不到住所,
斷了我與寺院所有權的關係。

僅僅活在瞬間的瑜伽師
是所有王國鍾愛的人;
由於無須計較供養和榮譽,
斷了我與信眾外在的聯繫。

存在的知識是完美的上師
無論走到哪裡都伴我同行;
由於他是我所依賴的人,
斷了我與門派偏見的聯繫。

【二】

始終在歡樂的母腹中,
仍然在五智的壇城裡;[2]
由於此乃唯一的實相,
斷了我與人類製造的諸神的臍帶。

輪迴和涅槃並非兩兩對峙:
有儀軌永遠達不到的連體;
因為我克服了心智的表裡不一,
斷了我與虛構的護佑本尊的聯繫。

你在哪裡祖國就在哪裡,
意識將進行自我防衛;
由於無需豎立你的自我中心,
斷了我在本地諸神中的輪迴。

以苦苦思索中的信仰之劍武裝
揮劍一擊釋放了強力而徹悟;
由於上師把這武器贈送給我,
斬斷了愛國戰爭激起的憎恨。

沒有什麼值得信賴,沒有什麼結出了果實
太陽歡樂地照耀,可是
黑地加深了,染紅的天空環繞我們。
我還可以做些什麼呢?

我要把一切拋在身後,
哪怕我不明瞭佛法。
哪怕你不明瞭佛法,
邱陽,祗有你拋棄了一切。

我的嚮導是看不見的歡樂的教誨之光,
也許環繞著我的空茫茫的黑暗消散了。
儘管過著一個年輕的漫遊的行乞者的生活,
但願我能引領這個世界走向彼岸的新世界。

1959年於西藏神秘山谷,邱陽創巴

翻譯:傅正明(簡介)


譯者原註:
[1] 剛沙旺波 ( Gangshar-wangpo ),西藏雪謙寺堪布,創巴仁波切的上師(之一位)。(編註:另譯為堪布剛夏)
[2] 密續將一切成就諸佛菩薩的智慧分為五種,為法身佛大日如來所具足,稱為「五智」;壇城:梵文音譯為「曼陀羅」,是密續本尊及眷屬聚集的道場,藏傳佛教密續修行時必須製作供奉的一種象徵性對象。

選自Chögyam Trungpa: Mudra - Early Poems & Songs, Shambhala, 2001,原文為藏文,根據作者自譯的英文。 (攝影作品:蔡佳棻)

2008年9月5日 星期五

創巴詩選——傅正明譯稿

我們非常榮幸的,承蒙中國學者傅正明先生來信鼓勵,並惠賜他所翻譯的數首邱陽創巴仁波切詩稿。傅正明先生,198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現居瑞典;他的著作和譯著有《百年桂冠――諾貝爾文學獎世紀評說》(允晨文化出版社,2004年)、《詩從雪域――西藏流亡詩人的詩情》(允晨文化出版社,2006年)、《西藏流亡詩選》(傅正明、桑傑嘉編/譯,傾向出版社,2006年)等。傅先生現正研究創巴仁波切的教法。以下將陸續刊出他所提供給我們的譯稿,以饗讀者。∼編者誌


及時雨 ( Timely Rain )

在熾烈的自我的叢林中
願有菩提心冷卻的冰山

在官僚政治的賽馬場上
願有大象的沉穩的步履

不可一世的驕橫的城堡
將被金剛石的信念摧毀

在溫和而明智的庭園裡
願開悟的排炮頻頻轟擊

選自 Timely Rain, Selected Poetry by Chögyam Trungpa, Edited by David I. Rome, Shambhala, 1998


初念最佳 ( 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 )

初念最佳
然後你寫作
你寫的東西就是作品――
用什麼樣的話語?
是什麼就是什麼
也許並非最佳之念
卻可能成為最佳
甚至是絕無僅有的佳構
你為什麼不這樣寫呢?
初念原本就是原創
原本就是最佳
也許並不令人傷心
心靈是你唯一的安全港口
哪些是我們將要做的?
哪些是我們不要做的?
哪些是你說過的?
我忘記了我剛才想說的
我正好感興趣的事情
你不得不說的事情
很高興,你想告訴我
你想說的
究竟是什麼呢?
原來如此
你要告訴我的她也想告訴我
那是不難的
但她也許猶豫
那就有問題了
我老實告訴你
我想告訴你的
你以為這是誰在開誰的玩笑?
我不騙人
你是世界之星
我沒有感到饑餓
月亮太好了
地球也好
水也好

佛即法式,我得保佑
佛即道路,我得保佑
僧即良善,我得保佑
我就是我我我我
一如既往。

1972年 5月,選自Chögyam Trungpa: 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 108 Poems, Shambhala, 1983


獻給林國格薩爾王 ( To Gesar of Ling)

以黃金為飾的鎧甲
以檀香為鞍的大馬
我獻給你,偉大的聖勇將軍――
即刻征服野蠻人的暴虐。

你的尊嚴,聖勇啊,
如雨雲中一道閃電。
你的微笑,聖勇啊,
如夜空中一輪滿月。
你不可征服的力量
如虎躍林間。
重重圍困中
你是一頭野犛牛。
與你為敵
將被鱷魚捕獲――
聖勇啊,保護我
這先祖的後裔。

1975年7月4日,選自Chögyam Trungpa: Great Eastern Sun - The Wisdom of Shambhala, Shambhala, 1999,《東方大日》扉頁藏、英對照題詩

(攝影作品:蔡佳棻)

2008年9月4日 星期四

在網上:請問阿闍黎...

從九月份開始,Shambhala Online 香巴拉網上課程,會開始提供一個新的項目:「在網上:請問阿闍黎... 」,這是每次一小時的網路授課,您可以在註冊後,在網上直接與香巴拉阿闍黎討論什麼是香巴拉、香巴拉法教,以及個人佛法、修行上的相關問題。

請根據網頁上的指示來註冊,登記上課。建議的費用是每節$10(美金),但您也可視己力隨喜贊助,不拘金額多少。

這是立體性的網路教室,您可以在螢幕上看到阿闍黎和同學們。您的電腦最好配備有高速的網路連線;如果您願意讓老師看到自己的面孔,也可以加裝攝影機、麥克風等。

第一堂課開始於九月十四日(台北、大陸時間九月十五日凌晨),由阿闍黎 Acharya Eve Rosenthal 談「自他相換」(TONGLEN)。Halifax time, Sunday, September 14, 2008 at 1:00:00 PM - Taipei (Taiwan), and China, Midnight between Sunday, September 14, and Monday, September 15, 2008. 歡迎參照「時區轉換器」。


Original News as followed:

Starting this September, Shambhala Online will offer a monthly online session with one of the Shambhala Acharyas. Titled, "Ask an Acharya...", these one hour online sessions will be an opportunity for you to have direct interaction with an acharya with questions about Shambhala, the dharma, your practice or anything else on your mind. Some sessions will be for specific topics and/or specific practice groups.

Each session will require you to register in advance. The suggested fee is $10 per person, and the generosity policy applies—you may pay less if necessary, or more if inspired to support Shambhala Online activities.

Participants may attend individually or as part of a group. You will need a high speed internet connection, and a camera and microphone if you wish to ask your questions "in person". Otherwise, questions may be submitted via "chat" (typing). Further instructions for your participation will be emailed to you once you have registered.

The inaugural session on Sunday, September 14th at 1 p.m. ADT (Atlantic Daylight Time) is Ask an Acharya about TONGLEN with Acharya Eve Rosenthal.

Please go to www.shambhalaonline.org for more information and to register.

(照片由左至右:香巴拉阿闍黎 Arawana Hayashi, Eve Rosenthal, and Judy Lief.)

2008年9月3日 星期三

青龍——米龐仁波切詩作

青龍翱翔於法寶之上,
以深奧、顯明的意涵
覺醒著愛與慈悲。
我們必須把這覺悟帶回家,這法窩,
同時向世界展示它
因此,眾人方能知道它秘密的美麗。
三十年來,這能量已經昇起
從老虎的尾巴*,到龍之首——
而今所有的威嚴*都歡欣慶幸。

我們以反思「東方大日」來回應,
它始終就在我們的存在中光芒照耀。
認識到這一點,是值得慶賀的。
喜悅的三十週年慶,
老虎的尾巴/ 噶瑪丘林!


2000年七月廿三日,噶瑪丘林,薩姜米龐仁波切詩作。摘譯自 "Snow Lion's Delight", Published by the Kalapa Court.



BLUE DRAGON

Blue Dragon soars above the jewel of dharma,
Awakening love and compassion
With profound and noteworthy implication.
We must take this home, this nest,
And show it to the world
So all may know its secret beauty.
In thirty years the energy has risen
From Tiger's tail to Dragon's head——
Now all the dignities rejoice.

In response, we reflect the Great Eastern Sun
That has always shone in our being.
This realization is worth celebrating.
Cheerful thirtieth anniversary,
Tail of the Tiger/ Karme-Choling!

23 July, 2000 Karme-Choling by the Sakyong, Mipham Rinpoche


譯註1.:三十八年前,創巴仁波切初建噶瑪丘林,取其名為「虎尾」(Tail of Tiger)。本末來由請參部落格前文:「噶瑪丘林」
譯註2.:香巴拉四威嚴(Four Dignities)指的是 - 虎、獅、金翅鳥、龍,請參閱「本初善四威嚴修習法」

(中譯及圖片:蔡雅琴。噶瑪丘林傍晚金剛護法 Dorje Kasung 舉行降旗儀式;攝於今年八月底。)

2008年8月29日 星期五

永恆主義、虛無主義,與中道

有時候我們認為,既然我們身處現代,應該具有現代的觀點看法。然而,不管世代為何,總有一些由兩種基本視見衍生變形的學說,反映出人類的希望和恐懼。第一個觀點是永恆主義(eternalism)──常見。永恆主義以為,有一恆久不變的造物主,創造了這個地球。持此一觀點者,則相信他們的所作所為,確實會影響今世與來生,但在他們的思想裡,則有一個高高在上的監督者,是保持永遠不改變的。

第二個觀點是虛無主義(nihilism)──斷見。在古印度有一個學派,名為江噴巴(Jangpenpa)。它的追隨者不相信業力。他們相信,你只有這一生可活,最好你活得淋漓盡致。此生唯一的規範標準,取決於你能享受的最大樂趣。誰享盡最多的歡樂,便是擁有最好的人生。沒有前世,也沒有過去的業力。當死亡之際,身體的所有元素,分崩離析,而意識,只落得溶解消散於虛空之中。因此沒有來生。如果你過得愉快,你善用了此生;如果你過得不好──太糟了,因為你將不會有第二個機會。

另外一個觀點是佛陀的觀點。佛陀以相對和絕對(relative and absolute)的視見來觀照萬物。這一個觀點稱之為中道(the middle way)。人們通常誤認為「中」(middle),指的是在永恆主義和虛無主義兩個極端中間,在存在與不存在(existence and nonexistence)當中的那種方式。但是,「中」所指的是此一事實:中道的途徑,凌駕超越於存在或不存在。它是一個平衡的見地。

根據這種觀點,事物存在於相對的層面──我們有名有姓,有一個地址;我們所駕駛的車子能把我們帶到餐館。我們感官覺知的對象──色、聲、香、味、觸,宛然顯現,但是它們並非本性恆常不變。從一個絕對的層面來看,它們是瞬息、暫時的,正如同昨夜的夢境。它們超越永恆主義和虛無主義的希望與恐懼,也超越了真實或不真實,存在或不存在的概念。就像是談到昨天發生的事情;對於今日而言,昨天發生的種種,已經在我們自己執意認為的──什麼事發生了、或沒有發生之外了。

中道,藏文烏瑪(Uma),以解脫自由著稱。它是從存在、和不存在──以及兩者皆是,兩者俱非的概念裡解脫 。是什麼能照見這四種極端(four extremes)呢?是般若智慧。般若被稱為「最佳的知識」,因為它能帶領我們,不由透過「我」的障蔽面紗,而去直接體驗現實實相。金翅鳥的平等心,能產生更深層的般若。我們以執著心所製造出來的投射影像,當以般若的智慧之劍,割裂了一點妄想幻覺的組織建構時,這些影像就會顯得越來越薄。結果,我們漸漸超越了以二元論來感知事物的方式。此一經驗即是「空」。它空掉了概念和二元對立性。金翅鳥孵化時就已經羽翼豐足,且能振翅飛翔,因為牠對於躍入當下此刻的開放空間毫無畏懼。牠可以高飛在對一己之投影的攀附執著之上,直上平等無私的心的天空。

~ 摘自薩姜米龐仁波切所著《統御你的世界》,第十七章,平等心之確信(橡樹林文化出版)


譯註:江噴巴,Jangpenpa,藏音。此即六師外道中的「順世外道」(梵文 Lokãyata)。由 Ajita Kesakambalin 所領之只求現世享樂的唯物論者。其後亦稱為 Carvaka school。

書法:蔡雅琴 - 中道。

2008年8月25日 星期一

薩姜王母昇座大典——圖片輯

由尊貴的貝諾法王親臨香巴拉國際所主持的薩姜王母昇座大典(The Sakyong Wangmo Empowerment),珍貴的照片圖輯(由 Marvin Moore 所拍攝)已經公告,歡迎點按以下鏈結:薩姜王母昇座大典——圖片輯

許多亞洲地區香巴拉人所熟悉的面孔,如香巴拉總裁Richard Reoch, 薩姜的隨行秘書Joshua Silberstein,貝諾法王,南卡吉美仁波切(薩姜王母的父親),薩姜.蔣貢米龐仁波切本人,以及世界各地超過一千名以上的香巴拉信眾,歡聚一堂,共同歡慶這稀有難得的盛事。


邱陽.創巴仁波切曾說:

「當一個國度由一群男士所統治時,是很容易產生爭執的。此國度可能會發現本身要面對太多官僚體制的問題,或過於側重效率...... 所以需要有一位薩姜王母結合起這群獨立的個人。正如水能結合酵母和麵粉,製成麵包,薩姜王母將能凝結王國之中完全迥異的成員,因而致生出一勇士之道的精神。」


上圖:龍薩姜王母 Lady Diana Mukpo(創巴仁波切在世時的夫人)和薩姜王母。

下圖:薩姜米龐仁波切恭賀其夫人薩姜王母昇座。

2008年8月11日 星期一

「你不能以你的低劣標準來判斷一位老師」

在一九七○年初,鈴木俊隆禪師已經閱讀過《動中修行》——這本由一個剛抵達美國的西藏上師邱陽·創巴仁波切所寫的書。一些鈴木禪師的學生,曾聽聞創巴仁波切講法,見過他,並向鈴木禪師讚揚創巴仁波切。有一天傍晚在佩奇街(譯註:當年舊金山禪中心之所在)用過齋飯後,鈴木禪師突然說:「有個人物要來臨了。在他到來之後,也許除了我之外,沒有人會留在禪中心。」然後他笑了起來。當時無人能體會他在說些什麼。他所談的即是創巴仁波切。

創巴和鈴木一九七○年六月於塔撒加拉(Tassajara 閉關中心)相遇;乍見之初,他們立即建立了強烈的聯結。創巴與他極為年輕的英國妻子(譯註:即 Lady Diana Mukpo),和幾個他的學生到達當夜吃了晚飯。餐畢,鈴木進來了,並坐在創巴的對面。他們專注地相互凝視著對方;間以長時的靜默、從容不迫地交談著。

鈴木禪師邀請創巴仁波切第二天到禪堂講法。創巴傾斜不穩地走入會場,懸坐在講台邊緣,搖晃著他的腳…… 但他傳達給聽眾一場明晰清澈的的講法;有些人認為,那種品質,就像鈴木禪師的講法——不僅僅是「關於法」,而其本身便是「法」。之後,鈴木禪師邀請創巴仁波切每次來舊金山時都至佩奇街教授,創巴仁波切也這麼做了。

鈴木禪師與其他任何法師都沒有這樣深刻的聯繫關係。他們談論做為一個老師的孤獨…。創巴仁波切稱鈴木為他新的靈性父親;而鈴木禪師則告訴他:「你有如我的兒子。」......


摘譯自彎曲的黃瓜——鈴木俊隆禪師的生平和禪法 (Crooked Cucumber - The Life and Zen Teaching of Shunryu Suzuki), by David Chadwick. PP. 373-374,鈴木禪師告誡弟子:「你不能以你的低劣標準來判斷一位老師」一節. Broadway Books.

2008年8月6日 星期三

薩姜王母昇座大典(網上觀禮)

薩姜米龐仁波切的佛母康卓次央,將於今年八月中(8/15-17),由尊貴的貝諾法王授封為薩姜王母(Sakyong Wangmo)。昇座大典將在香巴拉總部、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舉行。康卓次央的父親南卡竹美仁波切,以及薩姜米龐仁波切本人,都將蒞臨這一歡愉的慶典。而邱陽創巴仁波切的夫人Lady Diana Mukpo,將於該日被冊立為「龍薩姜王母」(Druk Sakyong Wangmo;創巴仁波切即是龍薩姜)。

本次大典對外開放,歡迎到以下網址登記報名;典禮之後將是一場歡慶的晚會:http://www.shambhala.org/community/SakyongWangmo.php

最新消息:亞洲地區與世界各地無法親赴加拿大總部參加盛典的香巴拉人,歡迎您上網登記觀禮。這將包括八月十六日貝諾法王主禮(部份)錄影,及八月十七日現場轉播。歡迎隨喜功德贊助。請於八月十日之後到以下網址報名:http://www.shambhalaonline.org/

更多細節報導,可以參閱部落格前文:薩姜與康卓次央面見貝諾法王

(譯自 Shambhala News Service)

2008年8月4日 星期一

我為什麼會成為一個佛教徒的原因——佩瑪丘卓

促使每個人學佛的原因並不盡相同;除了一個人對靈性追尋的特殊嚮往與傾向之外,或者,也有如佛教徒一般所相信的「宿世因緣」之緣故。有時我們能夠明確地指出生命中的哪一個轉捩點使我們變成佛子;有時卻只是順水推舟,一切都自然而然、毫不勉強地就形成了。

在台灣、美國和世界都擁有廣大讀者群的香巴拉阿闍黎、阿尼佩瑪丘卓在她的名著《當生命陷落時——與逆境共處的智慧》、以及數場對她的專訪當中,曾經以她一貫幽默慧黠的語調談到她之所以會成為一名佛教徒——進而出家的由來本末。她笑說:「我會成為一個佛教徒的原因,其實是因為我痛恨我的丈夫... 」讀過她的書的人都知道,此書裡有一段歷歷如繪的描述,把當日丈夫告訴她:「我有外遇;所以要和妳離婚。」那一刻的陽光、情景,巨大衝擊之下的空白,以及她回神過來的反應... 都詳盡地記錄下來了。事隔多年,還是宛如昨日,可見得那傷痕有多深刻。

那時,阿尼佩瑪丘卓是一個二度結婚的母親,早體驗人生過程裡的許多事情。但是被背叛的感受使她極端憤怒。那憤怒是如此巨大,讓她幻想要具體地傷害丈夫的孩子、焚燒房子、想去打破玻璃... 和做一些瘋狂的舉動。她一向所居處的堅實大地已經完全陷落,她也不是自己向來以為的那個隨和與可愛的人;生命中沒有一處可以落腳的地方,沒有一件事可以安慰她的傷痛。

然後,在偶然的機會裡,她在一篇邱陽創巴仁波切的文章「轉化負面的能量」(今收錄於仁波切《自由的迷思》)中讀到,我們可以對治、轉化自己的負面情緒,負面性不見得總是壞事...... 突然之間,這概念讓她茅塞頓開,明白我們其實可利用負面性能量來覺醒自己——負面情緒是一把鑰匙,它本身並非問題,是其後解不開的旋轉、糾纏才使得問題更嚴重。

我們可以轉變負面的能量,使其成為有益的。因此生命中的負面性便不再是障礙,而是助緣。因為讀了創巴仁波切的教示,阿尼佩瑪丘卓(當年的離婚婦人),產生積極的強烈欲望,要去理解這能讓人覺醒過來的負面能量。而後,她終於有機會見到創巴仁波切,追隨仁波切修學,後來更剃度出家,並受託付掌理「岡波修道院」。佩瑪丘卓說,「許多想出家的人為了逃離生活而出家,修道院這裡並不鼓勵這樣的人;我則是因為心中這股想要了解負面能量的熱情才出家的。」對人生,她絕非懵懂無知,但是,由於丈夫不忠而致生的強烈憎恨與痛苦,最後卻轉成了推動她真實求道、追尋答案的增上善緣。

關於阿尼佩瑪丘卓此一訪談的錄影帶,可以到 YouTube上面觀看:我為什麼會成為一個佛教徒的原因

2008年7月30日 星期三

我們只是巨大存在裡的一點微塵

【對參訪者的講話】
我們只是巨大存在裡的一點微塵

鈴木俊隆禪師為塔撒加拉的弟子與一群來訪的哲學系學生所作的,關於〈參同契》概要精神的一場開示。


研習佛教的目的,是要對事物有一種完善的認識,瞭解自己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同時,也有必要去瞭解自己為什麼受苦,以及為什麼在社會、家庭、自身之中,會有這麼多衝突。換句話說,就是去暸解那在客觀與主觀的領域中正在發生的事。如果我們照見事物如其之本然,能覺察自己的作為,並對它們有一個良好的瞭解,我們將會知道什麼才是自己應做的事。這是智識性地研究佛教,其中包括二元與非二元對立的研究,此外還必須對佛教之道有一些實際的經驗。研究和修行有所不同,即使你有良好的理解,如果不遵循它,它不會有所助益。

我們現正研究〈參同契〉,它是一首詩——或說一部典籍——由一位中國偉大的禪師(石頭希遷)所寫。在我先前的講座之一,我解釋了我們所指的「暗」與「明」之意。「暗」意謂著我們無法看到或設想的某事,它超越我們智性的理解。我們不知道在完全的黑暗中會發生什麼事,如果你處在一個黑暗的處所,你可能會感到害怕。這個房間現在是相當幽暗的,但你仍可以看到某些物體,如果沒有光線,你將見不著任何物件,但它並不意味著此處空無一物;這裡有很多東西,只是你無法看見它們,就是如此而已。所以,「暗」意指超越我們所能理解的某物;而「明」則意指那些你能以好或壞、方或圓、紅或白來理解的事物。因此「明」是指各式各樣之物,而「暗」是指一個完全的整體,其中有許多事物存在。即使其中有眾多的事物,包括月球與星辰,但一切是如此地廣袤,我們只是巨大存在裡的一小點微塵。

「暗」意味著包含一切的某事物,你不能離開它,不管你到哪裡去,那個地方都包含在「暗」之中。完全的黑暗是一個極大、極巨的存在,其中每件事物都能被認知,因為相較之下,所有的事物是那麼的微小。但這並不意味著那裡空無一物,種種事物都存在於那一龐大、全體的存在中。‭ ‬無論如何,不論我們研習什麼,它總是在那「明」的領域。我們分別對待各種事物,而說:「這是好的,這是不好的;這是令人愉悅的或不愉悅的,對的或錯的,或大或小,或圓或方。」無論你面對的是什麼,它都顯現在「明」、二元對立的世界裡。但我們有必要去瞭解「暗」,那裡無一物可見,無一物可想。這只有在坐禪修習中才能經驗到。當思考、聆聽演講或談論教法時,我們無法研究「暗」究竟為何,我不能論及「暗」,但我可以談一些我們能理解的事物,這將鼓勵你修習坐禪,且能引導你去經驗「暗」。

「暗」與「有」相較之下,有時被稱為「無」或「空」,有時我們說「無心」,在絕對的「暗」中,你不起念思想。

不過,我覺得我已經扯太遠了(眾笑),所以我必須要回到某物之上,到一些明亮的空間裡。它太幽暗了,我無法看清你們一個個人的臉龐,以及你們有什麼樣的問題。我想我得返回我們日常生活的問題。

我曾與一個學生談到我和妻子的關係。我經常抱怨,但我不認為我能夠生活在沒有她的日子裡。這是實話,也是我真正的感受。在塔撒加拉,我學到了一個很有趣的英語表達法:「被母雞啄頭的丈夫。」(hen-pecked husband - 意指「怕老婆的男人」)這個丈夫是沒有機會能抬頭挺胸的,他總是被母雞所叮啄。儘管如此,他仍需要母雞。他感覺到和她一起生活似乎是不可能的,也許離婚較好,然而,有時他卻覺得:「哦!但沒有她我活不下去。所以,我既既不能和她一起生活,也不能沒有她。我應該怎麼辦?」

這是一個我們在「明」的世界裡會有的問題。當燈火明亮時,我可以看到自己和妻子;在沒有燈光時,就沒有問題。但我們不去思索「暗」,而總是在那種用眼可看、用耳可聽的生活中受苦,那就是我們所做的事。在「明」的世界裡,沒有他人,我們難以生存;然而,與他們生活共處,也是很困難的。這是我們擁有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呢?但如果對「明」的另一面──「暗」,有絲毫丁點的瞭解,你就會發現如何得以生活在「明」的世界中。

在「明」中,你會看到好的或壞的、對的或錯的事物。在這個差別的世界,事物以各種形式和顏色存在,而同時我們可以發現一切是平等的。我們要成為平等的唯一機會,是必須覺知和尊重繽紛形式與色彩的世界。只有當你尊重自己做為一位博學者、或一個無知者,你才會找到真正的平等。......


節錄自(請點按鏈結):坐在石頭上說石頭禪:鈴木俊隆禪師〈參同契〉開示 - Branching Streams Flow in the Darkness: Zen Talks on the Sandokai

創巴仁波切云:】「他(鈴木禪師)是一個真正的佛子,充滿喜悅、深奧和禪的睿智光彩。從他精神力度和完整度的典範中,我發現真實的佛教可以奠基美國之最大鼓勵。當一九七一年十二月鈴木禪師過世的時候,留給我的是一種巨大的孤寂感。然而,他的死也讓我生起更進一步的力量:他栽種佛法於美國的誠摯努力絕對不能隨之而亡。」
──邱陽·創巴仁波切《我從西藏來》


台北藝術節特別活動:
坐在石頭上說石頭禪,隨書附贈「華嚴經 ·心如工畫師」——一場跨界藝術家們效佛行願的大型演出——優惠折價券

YouTube上的精彩片段:華嚴經 2007年香港文化中心演出實況

2008年7月27日 星期日

初念,最佳念

... 當我們在「信任」的當時,我們可以新鮮地、不被希望和恐懼所染著地,用一顆真正開放的心來覺察感受在此當刻所發生的一切。這就是多傑札都(譯註:即邱陽創巴仁波切,Dorje Dradul 意指「金剛摧敵全勝者」)所使用的語句「第一念,最佳念」(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以突顯那新鮮覺受的第一時刻——在那由我們判斷和個人闡釋之雲接管前的第一時刻。「初念」是最好的,因為它尚未被我們所有的意見和解釋、我們的希望和恐懼、我們的喜惡給遮蓋住。它是對這世界如其本然的直接感知。

「初念」的那一刻也被稱為「當下」(nowness),因為它僅僅發生於現在。你不能執取第一念——你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碰觸它,並放下它。你可以這樣做的唯一時間,即是「當下」,再次地「當下」。你必須這樣做,再這樣做,再繼續這樣做。你可以用很簡單的方式鬆弛到當下之中,發現那「第一念,最佳念」。也許,你正坐在機場平台上往下觀看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間你內心的閒言閒語都停頓了,在那短暫片刻,你就在那裡,而你真實地看到、和聽到了。你看見種種活動的模式;你聽到聲音和機器的喧囂;你有一種永恆與完整性的感受:那是「第一念,最佳念」。

當你突然受到驚嚇時也可以發現這一刻。或許你曾經有過在冰上滑溜失足的經驗。沒有任何思想地,你整個的身和心統合起來以防止跌跤,在那一刻你覺得完完全全地鮮活和處於當下。隨後,你可能會收到腎上腺素的刺激,並說,「哇,那可真驚險!」但那能量和覺照會逗留一陣子。

雖然我們稱之為「第一念」,它並不是由言語構成的念頭;它是那表達給我們的第一個靈思本身。它可能只是我們登上山巔後看到下邊谷地的一聲強烈讚歎「啊!」然後,當然地,我們可能會開始思及第二念與第三念,例如,「哦,我的天,真是美極了。」或是「我真蠢!居然沒有帶相機上來!」等等。


摘譯自香巴拉阿闍黎杰瑞米·海華(Jeremy Hayward)所著:"Sacred World - A Guide to Shambhala Warriorship in Daily Life".

(譯文與圖:蔡雅琴)

2008年7月24日 星期四

境由心造


境由心造。最難忍的穢地,因為我們心的純明,可能顯現為淨土;而最美麗的處所,因為我們自己污濁、煩惱的心,也可能變成醜陋的煉獄。

薩姜米龐仁波切今日的冥思語:「在一天當中的每一時刻,我們都可以讓己心安歇於欣賞和關愛的環境中。」(www.Sakyong.com) 你的心與境是不可分離的。有時,我們製造出的苦痛,遠比外界強加給我們的,還多得多啊。當我們的心充斥著貪婪、瞋恨、忌妒之時,外邊任何的善意,都會被我們自己的心扭曲轉化成毒藥。

為什麼不讓自己的心時時明淨、安寧、充滿關懷呢?這樣的一種「心的環境」,其實決定了我們生活裡全方位的快樂幸福之感。

2008年7月23日 星期三

寫出你的心(簡短的問答錄)

提問:您(創巴仁波切)能否談一談——「詩歌」(poetry) 在佛教修行者的道徑上,所可能扮演的角色作用?

創巴仁波切:這是在一張紙上「寫出你自己的心」(writing your own mind) 的問題。經由詩歌,你可以發現自己的心靈狀態;這也正是俳句 (haiku) 的概念:寫下你的心——那便是我們在那若巴學院(譯註:現在的那若巴大學)所嘗試的詩學課程。

人們不應該太過於膚淺、半吊子,或太藝術性,人們應該就在一張紙頁上寫下自己的心靈狀態。此即為什麼我們要說:「第一念是最好的念頭」(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 之原因。我們必須非常小心,不把太多的化妝品抹在自己的念頭(思想)上。思想是不需要口紅或香粉的。

摘錄自「務實與修行:訪談邱陽創巴仁波切」創巴仁波切全集第八卷,第432頁 。

創巴仁波切全集第八卷,英文版內容檢閱,亞馬遜綱路書店

(照片:邱陽創巴仁波切)

2008年7月20日 星期日

坐在石頭上說石頭禪——鈴木俊隆禪師講參同契

坐在石頭上說石頭禪——鈴木俊隆參同契開示,這本繼鈴木俊隆禪師《禪者的初心》、以及《事情並非總是如此》兩本精彩的禪書之後,由鈴木弟子整編而成、禪師過世不久前所講授的曹洞經典〈參同契〉輯錄中文版,已經由台北橡實文化於本月下旬正式發行。譯者除了特地為本書撰寫了茶杯與顱器共盛的清涼甘露——談鈴木俊隆禪師與邱陽創巴仁波切的心靈交會一文(併比鈴木禪師和創巴仁波切的教法、生平;附在書中),在此,謹以譯書剛完稿後順手寫成的一篇短文,將其深澈實修的簡樸智慧,介紹給您


【鈴木俊隆禪師參同契講錄】


展卷閱讀之際,讀者們將會驚奇、或驚喜地發現,雖然這原本是中國禪宗祖師石頭希遷所寫的〈參同契〉,在鈴木俊隆禪師的娓娓道來之下,這些文字已不再是具有隔閡的、謎樣的古代睿語,而是生活中點點滴滴、摭手可拾的親切悟境。鈴木禪師在講述這些開示的時候,已接近他生命的終點(選錄自他圓寂一年多以前的講座),因此,他開示的語調與早先結集的《禪者的初心》,完全不同;我們可以感覺到他言語的殷切真實,躍然於紙面之上:沈重處,使我們屏氣凝神;叮嚀處,讓我們鐫刻在心。

石頭希遷,是曹谿以降的大禪師;他所強調的「即心即佛」、「理事無礙」,對後來的曹洞、雲門、法眼等宗,影響深遠。然而,他在〈參同契〉中提倡的「人根有利鈍,道無南北祖」,「執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實已超越了狹隘論爭的門戶之見,而著眼於更深刻的真理實相之普遍性。

這本書,雖然緊緊追隨著〈參同契〉的詩文來作開示,但鈴木禪師已把他全副生命的體會和點滴,都注入到這十數篇講座當中。我們感覺到鈴木禪師所傳達的,兼顧「解」(義理)與「行」(修證)的求法精神,正是「由溫暖的手,傳到溫暖的手」。有時,我們彷彿可以聽到那小藍鵲在窗外鳴叫,而整個山谷,也與之婉轉共鳴;我們跟隨禪師的言語意境,經歷了明與暗、山川與白雲;我們體會到痛苦的珍貴價值;我們也試著穿越那語言文字的迷宮表象,直接回到教法的本源;然後,我們驀然發現,自己其實是無限的巨大,也是無限的渺小,宛如宇宙裡的一粒微塵。這些詩意的、溫柔雋永的語句,稀鬆平常,又獨創新穎,讓人良久思惟沈吟。一篇一篇走來,《參同契》的寬闊世界,正為我們無限鋪展。

鈴木俊隆禪師,是六○年代,將禪佛教傳到歐美的重要先驅者之一。經過半個世紀,他平實卻深奧的教示,又傳回東方的中文世界,這禪佛教的發源地。如果說,無始無終的一個圓,正是禪的象徵,而這一完整的循環流傳,從東方到西方,再從西方返回東方的自然過程,也剛好說明了佛陀之所教,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也不分南與北、東與西,而是人性所互通、眾生所共倚的真實語。

翻譯本書的過程中,因為鈴木禪師逐字逐句地根據〈參同契〉原文來作他個人獨特的講說,所以為方便讀者的對照印證,在必要之處,我也保留住日文的發音部分。禪師的(中文)佛學學養豐富,對漢字字義的理解甚深。在找出符合禪師講述之正確的漢字方面,特別花了許多的時間作了研究比對,且與高明者討論(見書中注釋)。另一個有趣的特色是師生問答的部分,機鋒轉折,猶如智慧的火花交叉迸放,靈光時時乍現,而禪師的慈悲誨人心腸,亦不斷地彰顯其間,因此也詳作翻譯,期能重現當場的慧黠生動實況。

我在台灣從學的師父聖嚴法師曾說過:「身為修行者,不該有意與眾不同。想像開悟者會是什麼模樣,然後根據那些想像去做,只會累積更多的包袱,而且是瑣碎的包袱。」(引自《禪無所求——〈心銘〉十二講》)鈴木禪師一生的行誼風範,在在證明了他如鳥跡行空、無所執著的大禪者實修實證境地。貫穿整本書的一個基調,便是放下、放下、再放下;修行、修行、再修行,不在絕對的真理實相(理)與相對的現象萬界(事)中,妄執自限。讀完這樣的一本書,正如鈴木禪師所說的:「修行和開悟是一件事,像車乘和馬匹。」「真正的修行,無有終止的時刻。」所以,過程便是終點,修行永無止境。

願以禪師清澈明亮的靈性光采,與有緣的讀者們,珍重共享。


三寶弟子
蔡雅琴 謹誌
二○○七年十二月,鈴木俊隆禪師圓寂三十六年後,紐約


請參閱:
坐在石頭上說石頭禪——鈴木俊隆參同契開示,金石堂網路書店,內容概略及目次

鈴木俊隆禪師 YouTube上的參同契講座實況
錄影

2008年7月15日 星期二

讓這世界輕觸你的心

如果你尋找那覺醒的心,
如果你把手伸進胸廓之中,要去感覺它,
那裡除了溫柔,不會有任何事物。

你覺得心痛,你覺得柔軟,
而若你對世界張開你的眼睛,
你會感受極大的悲傷。
這種悲傷並非來自他人的苛待。
它的產生,是因為你的心完完全全地被揭露了——
沒有一片表皮覆蓋在它的上面;
它是完全生裸的肌膚。
即使一隻小蚊子停在上頭,
你也要深受感動......

真正的無懼,是溫柔的產物。
它來自讓世界輕觸、搔撥你的心,
輕觸你那顆生裸的、美麗的心。

你意願要敞開你的心,沒有拒斥,亦無羞怯,
面對這個世界。

你欣然地
把你的心,和他人分享。


摘譯自邱陽創巴仁波切:《覺悟勇士》,真心的悲傷一章。


Let the World Tickle Your Heart

If you search for awakened heart,
if you put your hand through your rib cage and feel for it,
there is nothing there except for the tenderness.

You fell sore and soft,
and if you open your eyes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your feel tremendous sadness.
This kind of sadness doesn't come from being mistreated...
It occurs because your heart is completely exposed.
There is no skin or tissue covering it;
it is pure raw meat.
Even if a tiny mosquito lands on it,
You feel so touched.

Real fearlessness is the product of tenderness.
It comes from letting the world tickle your heart,
your raw and beautiful heart.

You are willing to open up,
without resistance or shyness,
and face the world.

You are willing
to share your heart with others.

Chogyam Trungpa Rinpoche: "The Sacred Path of the Warrior", page 45-46.

(Photo by Jeff Wi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