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1日 星期一

觀心而不被心所轉

薩姜米龐仁波切法照

在禪修中,我們訓練此心覺醒。首先我們訓練它聚焦於我們習慣性的自我耽溺之底層、當刻所發生的事上。我們所學到的專注與覺知提供了徹底變革的機會,讓我們能觀察心的運動,而不被它席捲進去。跟隨呼吸(出入息),我們很快可以看到念頭僅僅是心的震顫,並不是我們個人本身。經由放鬆我們對「我」的執著,我們就是在為能改變我們生命的心態轉移奠基。每天一小段時間裡頭,我們是在培養平和,而非培養憤怒和嫉妒。



摘譯自薩姜米龐仁波切教示「真成功的祕密」: The Secret of True Success

2011年1月30日 星期日

創巴新書:工作、性、與金錢

大多佛教徒一般避談工作、性、與金錢方面的事。這似乎不是修行者該想的事情,不是嗎?修行似乎非得是超塵絕俗、出世而清高的。但是從邱陽創巴仁波切的觀點,出世法與入世法,絕對與相對真實,不可分離。只要是人,我們便具有一些基本配備,我們有情、有欲、有愛、有身體,我們必須善用這珍貴的人身,溫暖的人性,知所取捨,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它、忽視它,或甚至壓抑它;壓抑與扭曲,往往會造成自己與他人生命更大的隔絕、僵硬、與障礙。

由創巴之弟子與編輯卡洛琳.蘿絲.吉米安 (Carolyn Rose Gimian)和 Sherab Chodzin Kohn聯合整編出版的創巴仁波切新書《工作、性、與金錢——在注念之道上的現實生活》(Work, Sex, Money - Real Life on the Path of Mindfulness),預定由香巴拉出版社在今年二月正式發行。佛法暢銷書籍作者、阿尼佩瑪丘卓對此書的評論為:「邱陽.創巴告訴我們如何發掘自己與生俱來的力量、信心,與在任何情況下的喜悅。」

以下,摘譯本書中「神聖的社會」之一段:

作為佛教的行者或禪修的行者,我們都應該沉浸于思惟的傳統與精神性的修行中。為什麼我們要討論工作、性、與金錢呢?就另一方面來說,我們並非嚴格的精神性、或宗教性的。人們必須要找工作;他們必得有一個 JOB (工作)!我們工作掙錢。我們也可能發現自己的生活更是圍繞建立於性愛和親密關係上。那麼,問題在於,我們真的致力於靈性修行嗎?你認為精神性是純粹超越的嗎?這是值得商榷的。真正的靈性修行可能是與俗世普通生活相關連的。


From Trungpa Ripoche “The Sacred Society,” in WORK, SEX, MONEY: Real Life on the Path of Mindfulness, page 1.

2011年1月26日 星期三

米龐仁波切:我相信愛

薩姜米龐仁波切《香巴拉大日》月刊專欄文章 "I Believe in Love",取自2003年三月仁波切對紐約香巴拉中心信徒的開示


當人們常看到你配戴著香巴拉的別針,或是聽到你常到香巴拉禪修中心時,他們問你:「你戴的別針代表什麼意義?你們在做什麼呢?你是佛教徒嗎?」也許你要回答,「這個嘛……呃,我應該不算是真的佛教徒啦!——我對禪修打坐這些東西感興趣啦。」顯而易見的,連那些問你的人們都能感受到你還沒有下定決心,你所說的實在太模糊、太不確定了。他們再問:「告訴我們吧,你到底相信的是什麼呀?」你回說:「喔,你知道的嘛,就是這樣一點點、那樣一點點而已。」

我們應當凝聚起來,作個更強有力的宣告。當有人問起我們:「你們到底相信什麼?」這時我們應該簡要而有力的說:「我相信愛!」這也許會令我們覺得有點難為情,因為這樣的陳述聽起來或者有點古怪,但在同時,我們是可以這麼去說的;我們能夠說:「我相信在我們內心深處有著無盡的慷慨、寬宏,而且我們可以源源不絕的產生它。」這種愛正是我們所談論的愛。基本上,這種愛就是我們自身。明顯的,我們如何能發現它、並以行動表現出這樣的愛,這樣的步驟須透過最方便善巧的方法。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稱我們所做的是「修行」:我們正在練習著如何去發現這種愛,學習如何釋放它,並散發出這種愛。

當我們早上起床時,我們可以把焦點放在這一類簡單的活動之上:我們能去愛人嗎?我們能對他人慈善嗎?我們能表達它嗎?我們能對某人說出,「我好想知道你過的好不好?」有時候當我們早晨剛醒過來,覺得自己並不能愛,因為它對我們而言顯得太沉重了。但其實一切都指向一處,那就是我們對這「愛」的認識確知——它即是菩提心(bodhichitta),或又被稱為解脫覺悟的心。

每個人的心中皆擁有這顆愛的寶珠;從佛陀到寂天菩薩(Shantideva),我們傳承裡的歷代祖師都確鑿地指示出來這一點。寂天菩薩在其著作《入菩薩行》,非常優美地陳述如何能夠成為一位菩薩;他形容菩提心就如同垃圾堆中的一粒鑽石。整天裡,我們處於各種的情緒與混亂中,因此通常無法看見它,然而,如果我們能片刻卸去關於「自我」的種種計畫,我們將會發現這份愛總是在那兒。

無論我們經驗什麼、無論我們位於何處,以佛教徒的觀點而言,經由瞥見他人的處境,我們能即刻地轉變心念。我們可以從「我」裡面抬起頭來,問說:「那他們呢?他們又如何呢?」這是一個關鍵的樞紐時刻。我們看得到其他人也在倉促之中,因此禮讓他們;我們也看見其他人正在受苦,他們的生命遭逢悲劇,因此給予他們一些空間。

在那樣的時刻中,我們正在釋放我們的愛,此即前所提到的寶珠。寂天菩薩說,如果我們錯過了那樣的時刻,則再一次地,我們穿過了垃圾堆而沒有發現其內的珍寶;某件意味深長的事曾經可能發生,可是並沒有發生。寂天菩薩的整本論著貫穿著這樣的教導:停下來、留神注意、拾起那顆鑽石。這樣的時刻存在著一把鑰匙,那即是我們所追尋的深徹覺悟的最深之處。我們應善用那樣的時刻,促使那樣的時刻降臨。雖然那樣時刻的可能似乎非常微小;它需要勇氣,讓我們自己能停下來、留神注意、拾起珍寶。它也需要我們的修行。

同時,我們需要同修團體——彼此之間對於修行的支持。我們必須樂於提醒彼此去確認那覺悟心的時刻,並且試著去擴展它——透過正式的禪修、思惟、還有試著讓它結合到我們的生活之中。每天我們生活的重點,就是去加深我們的體悟。

我們應該如何做呢?每天早上起床的時候,我們可以帶著一種期許——期許自己生起慈悲心、生起仁慈與智慧、還有準備好去處理面對自己的忿怒和忌妒等等,不管它是什麼。那是我們甚至在享用咖啡之前,就能夠持有的不凡心意;此即是勇士之道。我們需要紀律(戒律)才能如此修行。我們需要紀律來磨練我們的心、磨練我們的行動——我們生活中的每個面向。這種紀律所帶來的,是喜悅。

喜悅是本初善(basic goodness)、本覺性(rigpa)的基本特徵之一。這是所有眾生天生的驅動力。心本質上是解脫自由的;心本身是全然平衡的。當我們在禪修中經驗到這件事的時候,我們感到生氣蓬勃。從四威嚴(虎、獅、金翅鳥、龍)而言,當我們談到振奮昂揚(perky)的勇士,我們是在說「喜悅」。有些時候我們會覺得悲傷,有些時候我們會覺得嚴肅沉重;但在這許多感受的背後,在我們存在的核心之中,有喜悅。

我們需要把愛回歸、傳播給社會。我們咸皆擁有極寶貴且寓意深長之事物。當我們找到真正的意義、那在垃圾堆裡的寶珠時,喜悅便會湧現。我們的責任就是於每天應用我們的心智與心靈,好好培養這真義,所以我們能夠將喜悅帶進社會裡。人們必須能夠無礙地體驗、和表達喜悅。

對於痛苦的認知也是重要的。認知苦的存在,而不是一味的逃避它們,將帶給你極大的喜悅。這有助於讓我們了解我們的狀況、(生而為人)的難能可貴。無論我們喜歡與否,我們都不斷地處於流動的事物之中,而我們的每一個舉動,都會有某些果報。

作為修行者,我們朝著特定的方向前行:我們的心明智地尋求解脫。那自由解脫,就在內心;如何把它顯發出來,則仰賴於光輝之輻射散放的過程。我們可以把那赤熱、那悟解實證、那難以言喻的菩提心,像酵母醬一樣地把它們擴展、散播開來。相信愛,就是整個努力進程中的種子。


(圖片及本文版權:薩姜米龐仁波切。翻譯:倪健、陳璽鈞、楊茗旭、莊繡霞。校對及整編:蔡雅琴。)

2011年1月16日 星期日

自我覺悟的表達

我們總是儘量迴避我們的個性,但那其實是一個大問題。個性有時出自「自我」,像那些意欲成為一個皇帝、國王、或百萬富翁的人們。但個性也可以來自於個人的靈感啓示。這取決於一個人道旅的層次,你能蛻落你多大程度的自我。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和我們自己的特殊性質;我們不能避開它。自我覺悟的表達是符合你的內在本質的。



摘譯自邱陽創巴仁波切,《法藝》Dharma Art - 新版:真實覺受:法藝之道(True Perception: The Path of Dharma Art)

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薩姜關中照片

薩姜米龐仁波切抵達尼泊爾帕平,以完成他本年最後一段的閉關。仁波切給予所有香巴拉人及一切眾生他的加持與福佑。以下是幾張薩姜閉關中的照片,與各位分享:

薩姜閉關於尼泊爾帕平(Pharping)附近的日貢泰錫丘林(Rigon Tashi Choeling,又名新伏藏寺),這是南卡竹美仁波切新建的寺院,也是喜馬拉雅山脈唯一的一座格薩寺院。
薩姜所拍攝的喜瑪拉雅山麓俯瞰圖
薩姜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博德市時與小公主杰桑竹嫫一起修行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