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0日 星期一

2/5/2012:「香巴拉之道」- 台北同步香巴拉網上基礎課程


上週日「日常生活中的禪修」第一部分網上課程已完滿地舉行了,參與的亞洲中文地區同修們皆頗為驚訝於網上課程互動的靈活與流暢程度,並對下週日的課程覺得信心滿滿、躍躍欲試!

「香巴拉之道」The Way of Shambhala - 是香巴拉佛教介紹課程,內容包括禪日常生活中的禪修、知足、喜悅、無畏、和智慧。「日常生活中的禪修」Meditation In Everyday Life 是第一課(通常配合「香巴拉訓練第一階」來上),共分兩次上課,每次三小時。開放大眾,更歡迎與台北香巴拉小組一起現場上課。 

線上指導教師:香巴拉學士教師 Shastri Holly Gayley 英文教學,具中文線上同步翻譯。課程結束後提供網上錄影鏈結可反覆研習。

上課時間:
Class 1: 台北時間一月廿九日,週日 January 29th, 9 AM - 12 PM
Class 2: 台北時間二月五日,週日 February 5th, 9 AM - 12 PM 

「香巴拉之道課程一:日常生活中的禪修」-  日常生活中的禪修是對禪修深入的探索,對於初學者和老參都有所助益。我們的重點將是在奢摩他(梵文 shamatha)的方法上(或又稱「寧靜安住」、「修止」)──這能奠定我們靈修之道的基礎、並且是修行之各個層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奢摩他中,我們訓練我們的心返回到當下的禪修對象。當我們聚集那在日常狀態裡分散的妄心,我們便可帶引出其固有的穩定性、清明、和效能。如此,我們在禪墊上的訓練,使我們能夠更加安住於生活、工作、親密關係之當下。

學士教師 Holly Gayely 在兩次各三小時的網上課程中,將指導一系列的禪修、練習、與討論,協助我們澄清和完善奢摩他的方法,而使我們能更完整、完全地從事我們的修習與生活。這是「香巴拉之道」課程的第一課。 

簡介學士 Shastri Holly Gayley: 
香巴拉學士教師 Shastri Holly Gayley 任教於科羅拉多州州立大學宗教研習系所;她自1992年開始親近香巴拉社團,後並在各香巴拉山脈中心教授香巴拉相關課程。夏世崔 "Shastri"是「學士」之意;在香巴拉社群中是僅次於阿闍黎(Acharya,碩士)之層級的教師,皆由香巴拉總導師薩姜米龐仁波切所指派,在世界各地教授正統香巴拉法教。目前香巴拉國際共有三十餘位阿闍黎,與六十餘位夏世崔。

薩姜談禪修過程「如何聚集此心」
中文同步翻譯:蔡雅琴 Yeachin Tsai, interpreter,是香巴拉國際翻譯委員會的成員;主編「香巴拉的覺悟世界」中文網誌;並翻譯、編輯了多本香巴拉中文佛書與禪佛教書籍 - 包括薩姜米龐仁波切之「統御你的世界」、邱陽創巴仁波切的經典作、與鈴木俊隆禪師之著作等。


建議課程費用:請酌情供養付費。歡迎視您個人能力資助Shambhala Online老師與工作人員,使線上教學持續地為亞洲信眾服務! 

課程開放大眾。亞洲地區的中文讀者,有意線上註冊上課者請儘速致信聯繫:shambhala.chinese@gmail.com  

參閱書籍:薩姜米龐仁波切《心的導引》;邱陽創巴仁波切《覺悟勇士》(《心的導引》由台北橡樹林、大陸海南出版社出版。)

2012年1月19日 星期四

1/29/2012:「香巴拉之道」- 台北同步香巴拉網上基礎課程

2012春(四月份),台北香巴拉將舉行「香巴拉訓練」第一階 Shambhala Training Level One,這前置課程:「香巴拉之道」- 是香巴拉佛教介紹課程,包括禪修、思惟修、與其他香巴拉法教基礎教示內容(日常生活中的禪修、知足、喜悅、無畏、和智慧)。「日常生活中的禪修」是第一課,共分兩次上課,每次三小時。開放大眾,歡迎與台北香巴拉小組一起現場上課。

線上指導教師:香巴拉學士教師 Shastri Holly Gayley
英文教學,具中文線上同步翻譯。

上課時間:Class 1: 台北時間一月廿九日,週日 January 29th, 9 AM - 12 PM
Class 2: 台北時間二月五日,週日 February 5th, 9 AM - 12 PM

1/29 & 2/5 香巴拉之道課程一:日常生活中的禪修 
日常生活中的禪修是對禪修深入的探索,對於初學者和老參都有所助益。我們的重點將是在奢摩他(shamatha)的方法上(或又稱「寧靜安住」)──這能奠定我們靈修之道的基礎、並且是修行之各個層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奢摩他中,我們訓練我們的心返回到當下的禪修對象。當我們聚集那在日常狀態裡分散的妄心,我們便可帶引出其固有的穩定性、清明、和效能。如此,我們在禪墊上的訓練,使我們能夠更加安住於生活、工作、親密關係之當下。學士教師 Holly Gayely 在兩次各三小時的網上課程中,將指導一系列的禪修、練習、與討論,協助我們澄清和完善奢摩他的方法,而使我們能更完整、完全地從事我們的修習與生活。這是「香巴拉之道」課程的第一課。

簡介學士 Shastri Holly Gayley(右圖):
香巴拉學士教師 Shastri Holly Gayley 任教於科羅拉多州州立大學宗教研習系所;她自1992年開始親近香巴拉社團,後並在各香巴拉山脈中心教授香巴拉相關課程。夏世崔 "Shastri"是「學士」之意;在香巴拉社群中是僅次於阿闍黎(Acharya,碩士)之層級的教師,皆由香巴拉總導師薩姜米龐仁波切所指派,在世界各地教授正統香巴拉法教。目前香巴拉國際共有三十餘位阿闍黎,與六十餘位夏世崔。

中文同步翻譯:蔡雅琴 Yeachin Tsai, intrtpreter,是香巴拉國際翻譯委員會的成員;主編「香巴拉的覺悟世界」中文網誌;並翻譯、編輯了多本香巴拉中文佛書與禪佛教書籍 - 包括薩姜米龐仁波切之「統御你的世界」、邱陽創巴仁波切的經典作、與鈴木俊隆禪師之著作等。

建議課程費用:(小組)酌收美金25元(兩次課程);個人請酌情供養付費。歡迎視您個人能力資助Shambhala Online老師與工作人員,使線上教學持續地為亞洲信眾服務!

課程開放大眾。亞洲地區的中文讀者,有意線上註冊上課者請儘速致信聯繫:shambhala.chinese@gmail.com

*這是第一次的試航課程。以後將繼續延請老師為中文地區的香巴拉人網上上課,使各位能在香巴拉道徑上持續進展!



Preparation for Level 1 Shambhala Training - The Way of Shambhala - Meditation in Everyday Life
Location: Online 
Teacher: Shastri Holly Gayley 

The Way of Shambhala - Meditation in Everyday Life
Shastri Holly Gayley will lead this two-class course for the Taipei Shambhala Meditation Group, with simultaneous translation by Chinese Translator Yeachin Tsai, who is a member of the Shambhala 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Committees

SCHEDULE:
Class 1: January 28th, 8 -11 PM Eastern time (Taipei time is January 29th, 9 AM - 12 PM).
Class 2: February 4th, 8 -11 PM Eastern time (Taipei time is February 5th, 9 AM - 12 PM). 

Meditation in Everyday Life is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meditation practice for beginners and experienced practitioners alike. Our focus will be the technique of shamatha or "peaceful abiding, which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piritual path and remains an integral part of practice at every level. In shamatha, we train our mind to return to the present moment and object of meditation. As we gather the mind from its usual state of distraction, we bring out its inherent stability, clarity and potency. As a result, the training we do on the meditation cushion allows us to be more vitally present in our everyday lives, work and relationships. Over two three-hour sessions, Shastri Holly Gayely will lead a series of guided meditations, exercises, and discussions that help to clarify and refine the technique of shamatha, so that we can engage our meditation practice--and our lives--more fully. This is the first course in the Way of Shambhala.

Suggested donation fee: $25 - Generosity policy applies ~ you may pay less if necessary, or more if inspired to support Shambhala Online activities.

RECORDINGS: For those who cannot participate in the live broadcast, but wish to participate at a later time, there will be a streamed video recording (internet required) and a downloadable audio recording (internet not required) available after the program. If you would like to participate after the actual program, please follow the same registration procedure as for live participation.

Please contact shambhala.chinese@gmail.com for further registration details.

2012年1月16日 星期一

禪修就如飲水一般

Youtube 中文香巴拉官網:(點擊)「禪修就如飲水一般」
翻譯:台北香巴拉王小宇居士。整稿:蔡雅琴


薩姜米龐仁波切:驅使我寫這本禪修書籍之一個主要目的與靈感,是因為我發現到許多人來參加我的課程,這些人通常對禪修有興趣,而且對它懷有很強的好奇心,但同時,這些人已經有許多先入為主的觀點。人們對禪修具有各種想法,而我發現我常常需要試圖為大家去除禪修的神祕面紗。

我想說的是,禪修是一種非常簡單的修行,它並不見得是那麼複雜的;同時,禪修可以讓你學習、並參與其中,實際上,它確有許多值得我們探索研究的面向。因為在某種意義上,禪修是探究我們自己的心,從這一點來看,我所要傳達的禪修要旨之一是: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有能力練習禪坐,無論他們是誰,只要能夠理解一些非常基本的原則,就可以將禪修應用於其個人的生活當中。

禪修的要點之一,是我們可以修習短時間的打坐,例如每次五或十分鐘,並不需要花太長的時間。許多人對禪修有某種特定的想法,人們腦海中或會浮現某人在山洞中打坐的景象,或是進入某種深沉的恍惚、入神狀況等等,但這些都不是禪修的全副目的,禪修者也不須這麼做。如果一個人選擇進入山洞中修行,但不管這個人是在山洞裡、或就在這裡禪坐,都是一樣的心、一樣的生命存在。許多人花了許多金錢和時間、到印度或其他域外之地,他們尋找明師修禪。突然地,你猜他們找到誰?他們找到的是這個同樣的人(自己),然後他們會說:「我原本可以花很少的費用來學習禪修,而且這又簡單得多!」(眾笑)

有時候我們對禪修有各式各樣的想法,而它變得非常精神性。禪修有什麼有趣之處?我所知的禪修,以日常生活而言,禪修相當平凡無奇,就尋常日用而言,我覺得禪修就像是喝水一般;為什麼我說禪修像喝水,或像是日常生活中的情況呢?以我對禪修的了解,禪修只是與我們的心相關連。禪修的藏文是「槓」(Gom):「槓」(Gom) 有藏文「貢」(Kom) 的字根之意,指的是「熟悉」。在藏文中,我們用許多不同的字詞用來描述禪修,而顯然地,在英文中,只有一個基本字眼,我們雖然用了「專注」、或「正念」,或是「冥思」詞彙,事實上,在英文中「禪修」(meditation) 這詞已經被大眾反覆地使用,但在西藏,則不僅只用一個字眼來形容禪修,而可以用許多方式來描述、形容禪修,但一般而言仍以象徵「熟悉」的「貢」為主;而這個字詞的本質是指,我們變得愈來愈熟悉。禪修即是:「我靜坐,而後對某事越來越熟悉。」在我更為熟悉之後,我對這個主題的深度和瞭解開始真正穿透,無論是智慧,或是慈悲,或只是簡單地跟隨我的呼吸,試圖放鬆,只要放鬆於我們之本然狀態。因此禪修即是我們對某個事物感到熟悉,這裡的關鍵是,在禪修中,我們對哪些事物感到熟悉、方是有益的?

一開始,人們來修禪坐,因為他們聽到說,禪坐可以減輕壓力,它可以幫助我們放鬆,所以往往在起頭時,我們利用呼吸。呼吸總是始終如一的,當我們呼吸時,我們可以呼出大量的緊張情緒。呼吸本身,以禪修原則而言,則與「意識」連結甚深,它有助於心的鬆弛,亦有助身體的放鬆。起初,我們對呼吸感到漸漸熟悉;呼吸本身有許多效能,但其主要原則之一是讓心沉靜,有一種放鬆感、一種力量感,之後,如果我們願意繼續修行,如作為一名佛教徒,我們可以禪修思惟慈悲、智慧、無我等主題,我們專注於這些原則之上,我們思惟這些字詞、思惟其意義,對它們越來越覺得熟悉。

所以從這樣的觀點來看時,人們常對我說:「我禪修,」或「我不禪修。」以我的觀點我會說:「其實你們一直都在禪修的。」因為你們總是對某種事物感到熟悉,早上起床之後,我們就不斷地在禪修。一般而言,我們可以檢視:「這種禪修有益處嗎?」「我們起床時伴隨著什麼感覺呢?」我們經常在早上起床後,心中就充滿焦慮、憤怒、妒忌了,所以我們很自然地就會對妒忌感到熟悉。有人擁有我們想要的東西,而一段時間後,我們就會是很好的禪修者,一直禪修於妒忌之上;我們一心不亂地禪修於妒忌之上,完全集中;因此,我們的確知道如何禪修的。同樣的,憤怒亦然。這就好像我們開始去思惟我們的心時,即使我們嘗試做別的事情,我們仍然會回到憤怒上。「那個我不認識的人… 他們插到我車子前面、阻擋了我的去路,我可要給他一點顏色瞧瞧!」於是我們就會在路上追逐他們,或者等一下我們會對某些人進行報復。這便是禪修的另一部份,因為禪修就是思惟修,熟悉一個主題之後,即是行動或參與進行。藏文說「槓」,然後接著下來是「欽磊」(chingle) 或活動,然後我們參與其中。

因此,禪修的要點是讓我們磨練與強化某種極其重要且珍貴之事物,我們可以透過禪修實際上實現、體證它。


*編者註:所有中文香巴拉網上開示皆具中文繁體、簡體字幕。請點按螢幕右下角紅色cc切換簡、繁體。
點按 YouTube 鏈結

2012年1月15日 星期日

走出那作繭自縛的世界


怯懦之道,是把我們自己埋藏在一個繭之中;在那個繭之中,我們不斷地重複我們的串習(habitual pattern)。當我們不斷地重製我們基本的行為和思想模式的時候,我們就永遠不必破繭而出,呼吸新鮮的空氣,或躍上清新的地面。相反地,我們把自己包裹在自己的黑暗環境之中;在那裡,我們自身的汗臭味是我們唯一的友伴。我們把這個潮濕的繭視為傳家寶或祖傳遺物,我們不想拋下那好壞參半的記憶。在繭中,沒有舞蹈:沒有行走、沒有呼吸,甚至沒有眨眼的動作。它是舒適且令人昏昏欲睡的:一個強烈濃郁的、非常熟悉的家。在繭的世界中,諸如春季大掃除這類的事情是從未聽聞的。我們覺得清掃太費力、太麻煩了。我們寧願回去睡大頭覺。

在繭之中,完全沒有「光明」(light)的概念,直到我們體驗到某種對開放的渴望,以及對除了我們自己的汗味之外的事物的渴望。當我們開始檢視那令人感到舒適自在的黑暗──觀看它、嗅聞它、感覺它──我們發現,那黑暗像是幽閉恐懼症。因此,讓我們脫離繭之黑暗、朝向東方大日之光明的第一個衝動,即是渴望通風透氣。一旦我們開始感覺到新鮮空氣的可能性,我們了解到,我們的雙臂和雙腿被限制住了。我們想要伸展我們的雙臂和雙腿,並且行走、舞蹈,甚至跳躍。我們了解到,除了繭之外,還有別的選擇:我們發現,我們可以脫離那個埋伏陷阱。由於對新鮮空氣的渴望、對宜人微風的渴望,我們打開雙眼,開始尋找繭之外的環境。出乎我們意料地,我們開始看見光亮,即使那光亮可能一開始朦朦朧朧。在那個時候,我們破繭而出。

然後我們了解到,我們一直隱藏在內的那個敗壞的繭,令人感到厭惡,我們想要把光源盡可能地開亮。事實上,我們不是在打開光源,我們只是把眼睛張得更大:持續地尋找最燦亮的光。因此,我們染上了某種狂熱:東方大日的狂熱。然而,我們應該一再地回顧反省繭之黑暗。為了激勵自己向前邁進,我們必須回頭去看一看,這個新境地和我們所來之處的絕大差異。

如果我們不回顧,那麼我們難以和落日的現實面相建立聯繫。你瞧,我們不能只是排斥繭的世界,即使它相當可怕且不必要。我們必須對我們自身的黑暗經驗,以及他人的黑暗經驗,生起真正的同情心。否則,我們在繭之外所展開的旅程,只會變成一個落日假期。沒有回顧的參考點,我們有可能在東方大日創造另一個新繭;如今,我們已經把黑暗拋在身後,我們覺得我們可以只在太陽底下做日光浴,躺在沙子上,讓自己昏沉茫然。

但是,當我們回頭看那個繭,看到在懦夫世界所發生的痛苦,便激勵我們在勇士的旅程上向前邁進。它不是一個在沙漠中行走,向前尋找地平線的旅程。更確切地說,它是一個在我們內在展開的旅程。因此,我們開始欣賞東方大日,而這個東方大日不是如天空的太陽一般存在於我們之外的某件事物,而是在我們的頭、肩膀裡面,在我們的臉、我們的頭髮、我們的嘴唇、我們的胸膛裡面的東方大日。如果我們檢視我們的姿勢、我們的行為、我們的存在,我們會發現,東方大日的特質反映在我們生命的每一個面向之中。


摘自邱陽創巴仁波切著作《覺悟勇士──香巴拉的智慧傳承》(Shambhala – The Sacred Path of the Warrior),第七章,繭。

2012年1月14日 星期六

勇士之道的挑戰

如果我們把天、地、人的觀點應用在當今世界的情境之中,那麼我們開始了解,在我們所面對的社會問題和自然或環境問題之間,有一種關聯。當人類和自然、和天地失去聯繫之後,他們不知道如何滋養他們的環境或如何統治他們的世界──兩者是同一件事情。人類在毀滅他們的生態系統的同時,他們又毀滅彼此。從那種觀點來看,療癒我們的社會,與恢復我們和現象世界個人的、原始的聯繫,是相伴而來的。 


當人類不知道要和頭頂上的開闊天空、腳底下的蒼翠大地共處的時候,他們很難擴展他們的願景。當我們覺得,天空是一只鐵蓋,大地是一片乾枯的沙漠的時候,我們只想要隱藏自己,而非推己及人地協助他人。香巴拉願景不排斥科技,或過分簡單化地提倡「回歸自然」。但是在我們所居住的世界中,有空間我們可以去放鬆,並且去欣賞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天地。我們能夠去愛自己,能夠抬起我們的頭與肩膀去看在天空中照耀的明燦太陽。 


勇士之道的挑戰是,如實且徹底地生活在世界上,並且在這個包含了所有矛盾的世界尋找當下的本質。如果我們張開我們的眼睛,如果我們敞開我們的心靈,如果我們開放我們的心,我們將發現,這個世界是一個神秘迷人的處所。這個世界是神秘迷人的,不是因為它哄騙了我們,或出乎意料地改變成為另一種事物。它是神秘迷人的,乃是因為它可以如此地生動鮮明,如此地光明燦亮。然而,只有當我們超越了活著的難堪,只有當我們有勇氣去顯現人類生命的美善和尊嚴,而沒有任何猶豫或驕慢的時候,我們才能夠發現這個神奇力量。然後,神奇的力量,或稱「爪拉」(藏文:drala),就能夠降臨在我們的生命之上。 


世界充滿了力量和智慧,而這力量和智慧是我們能夠擁有的。就某種意義而言,我們已經擁有了這種力量和智慧。藉由喚請「爪拉」,我們擁有了體驗神聖世界的可能性。這個神聖世界擁有自生的富足和燦亮──除此之外,尚有自然的階層體系、自然秩序的可能性。那秩序包含了生命的所有面向──包括那些醜陋的、酸苦的和悲傷的。但即使是那些特質,也是生命的華美織品的一部分,可以被交織進我們的存在之中。事實上,我們已經被編織進那片織品之中──不論我們喜歡與否。認清那種連結是既強而有力又吉祥的。它讓我們停止抱怨我們的世界,停止和我們的世界爭鬥。相反的,我們可以開始慶祝和提倡世界的神聖。藉由遵循勇士之道,擴展我們的願景,並且無畏無懼地對他人付出是可能的。如此,我們擁有了達成根本改變的可能性。我們無法改變世界的原貌,但是透過把自己向這樣的世界開放,我們或許會發現溫柔、莊重和勇氣是可得的──不只有我們自己可以取得,全人類也可以取得。。



摘自創巴仁波切著作《覺悟勇士──香巴拉的智慧傳承》(Shambhala – The Sacred Path of the Warrior),第十六章,神聖的世界。

2012年1月11日 星期三

獨善其身與兼善天下


台灣本週內進入「政治發燒」的總統大選選前階段;但最終,我們該如何期待自己、與未來的領導者?一個人又能怎麼來妥善運用自己的生命、並兼善天下呢?香巴拉總導師、薩姜米龐仁波切在他的著作《統御你的世界》,第廿四章,開示了統御我們自己、與周遭世界的治理之道。米龐仁波切說:



統御之道的傳統明示,我們皆註定要統治自己的世界。我們不須去管理天下,但是,若我們能夠統治一己的心,以及周遭的環境,我們的平和與力量,便真的能開始擴散影響整個世界。這種能量,即是龍踏,亦即風馬──精神性與世間性的成就。

香巴拉教法強調此一現實真相──我們都具有本初善,我們所居住的世界,也擁有本初善。然而,在這樣的黑暗時代裡,恐懼與不滿足之感,無時無處不在。這一種負面性態度消耗著我們,我們甚至無法安頓於此心,遑論安頓於我們的家庭及社會。當我們都自私地為自己保留最後的一塊餡餅時,就是不斷地在破壞那製造穩定與快樂的可能性。若我們以這種心態來處理地球上的所有事務,世界便被狹小的心態所統治。因為每個人都只注重「我」的計畫,商業與政府機能,將殘缺受損,最終失敗。由於被自己的情緒拖著跑,這顆心無法安穩,我們每天的生活、我們的生命,最後,甚至這地球的福祉,都要動盪不安。那也就是「苦」之要義。

統御者內懷幫助眾生的大願,關注世間之疾苦。在香巴拉,我們誓願要創造一個「覺悟的世界」。這誓言反映出,我們願以覺醒世間至其最大的潛能,以解除眾生之苦難的憧憬熱望。

在(香巴拉的第一位國王)達瓦·桑波國王接受了佛陀的親自教示之後,他體會到如同所有利格登王了然於心的真理,那便是,為了使一個社會真正地做到和睦融洽,它不能是奠基於嫉妒、貪婪、和憤怒之上。它必須是根源於一個更為原始的、基本的原則,一個不能被交易買賣的原則。達瓦·桑波國王於是開始傳播佛陀所傳授的、本初善的教義傳承,即萬物之覺醒的本性。他教導他的臣民禪修和思惟修,以及賦予生命意義的虎、獅、金翅鳥、龍的四個方略。人們變得更加地平和、仁慈、與快樂;他們的信心增加。很快地,人人在睡眠、飲食、行走、工作之中,都依照他們對此堅不可摧的本性來行為舉止。這就是香巴拉的子民如何發現、親證其覺悟的緣由。

正如同佛教中所述的眾生皆已是佛──「佛」之意為醒覺──這世界,亦早已是香巴拉淨土。因為我們仍然漂流於疑惑與憤怒,妒忌和驕傲的國度,我們沒有辦法看到這一實相。當我們終能看穿一己重複不停的混亂攪動,放鬆安止於本初善,香巴拉的覺悟世界就會開始顯現。覺悟,是在我們用自己的投射影像玷染事物之前,事物的本然面目。當我們立下統御者的誓願──協助建立一個覺醒的世界──我們是在說,要以此生,此刻,發展對本初善的信心,所以不管在何處,我們都能夠處身於那一神聖莊嚴的國度裡。

在香巴拉王國裡,沒有階級制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利格登王──「家系的持有者」(possessor of the family)──因為我們都早已完全擁有一己的覺知。為了能在個人層面上觀照到這一點,我們需要對自心天然的能量有所醒悟覺察。正如同磨光擦亮一個水晶球,所以我們可以見到它全部的光輝展現一般,修習禪坐及思惟修,便是我們如何清淨此心的法門。了解一切皆為本初善,我們視此生為一個使自己能夠擁有確信、並獲得解脫的大好機會。

作為一個世間修行之道,香巴拉奠基於從事對社會有最大貢獻的事。對社會而言,即使是日常生活,最佳的目標,莫過於所有的個體都擁有完滿的成就和幸福。如果我們希望世界滋生愛與歡樂,我們必須開始澆灌心中平和及穩定的種子。由統治己心,並用它產生慈悲,我們將可管理財政經濟,與我們的未來。統御的國王與皇后,雖認為財富是成功的衡量度,但他們針對此點,還加上幸福與快樂的真正原因;他們深知,快樂是心的一種狀態,它從未僅僅來自於物質的形式。以智慧和慈悲的滿願如意寶珠,作為我們生活的基礎,我們便能發展這一幸福快樂的自覺意識。

自古以來,覺悟的國王與皇后,以及巖洞中的苦行修道者,皆有明示﹕產生平穩堅定性的祕訣,是把他人的福祉,放在我們之前。有些人或會以為這種途徑不切實際,但一位統御者則知曉,遠離「我」的計畫,在任何的經濟系統裡,都是最得當、最現實的要素。一個基於慈悲、並灌注智慧於其中的財經體系,將不會自我毀滅。缺乏這些品質作為基礎,而意欲製造安定,只會招致長久不斷的衝突摩擦;而我們將以自我中心的毒氣,繼續污染這個世界。滿願的如意寶珠,本是最好的污染控制,因為它能帶給心寬敞的空間,於是讓風馬因之而興起。

騎乘、駕馭風馬(windhorse),是我們如何使用一己的世間生活,成為精神性修行生活之道。由發展對本初善的確信,我們滋養培育蒼天;有勇氣以慈悲來行動,我們把蒼天帶入大地。其後,不管我們從事什麼,皆能以一位統御者之尊來莊嚴地過活。我們可以結婚,生兒育女,擁有一棟房子。我們如何運用自己的心,利用自己的生命,決定了風馬將會增加、抑或減少。統御我們的世界,便是以一種能夠持續增強風馬力量的方式,來過我們的生活。

圖片:薩姜米龐仁波切莊嚴法照

2012年1月7日 星期六

調心九階段

左圖,是編者根據薩姜米龐仁波切所著的一本暢銷的禪坐書籍《心的導引》,當中的章節——調心九階段(Nine Stages of Training the Mind),所繪製而成的一個簡易圖解。這是修行歷程的有益指引,我們的一份禪修地圖。前四個階段──內住、續住、重覆安住與近住,都與增長穩定性(stability)有關。第五和第六個階段──調伏與寂靜,則與增長清明(clarity)有關。最後的三個階段──完全寂靜、專注一境與平等住,則與增長力量(strength)有關。


九個階段分別是:

1. 內住(Placement):收攝向外流散的心,

2. 續住(Continual Placement):心持續專注於呼吸,

3. 重覆安住(Repeated Placement):心全然專注而穩定,

4. 近住(Close Placement):以當下覺知保持心的清明,

5. 調伏(Taming):心寧靜且柔和調順,

6. 寂靜(Pacifying):與心結盟,體驗心本具的力量,

7. 完全寂靜(Thoroughly Pacifying):以禪修之力,消融微細的念頭,

8. 專注一境(One-Pointed):心完全醒覺,不再散亂,

9. 平等住(Equanimity):心與當下合而為一;禪修的圓滿境地。


薩姜米龐仁波切開示第一階段「內住」:「在每座香剛開始的那一剎那,正是認清、辨識和確認自己開始禪修的時刻,因為這為其後的禪修建立正確的態度,所以是個最重要的階段。

內住的剎那給禪修一個乾淨俐落的開頭,若我們以含糊或曖昧的方式開始,那麼禪修只會繼續含糊和曖昧下去。就如放置一塊骨牌,在初始階段時,置心於所緣對象的專注程度,將會直接影響接下來禪修的發展。

在這第一個剎那之後,每當你選擇辨識或承認某個念頭的存在,並把意識回轉到呼吸上時,便是在學習內住。這是個極微小,又看似無足輕重的舉動,卻也是你所能做最勇敢的事情之一。

當你辨識且放下那個念頭後,就能以自己為榮,因為你已克服懈怠、記住法義了,當你將注意力再放回呼吸上,會感到喜悅。別擔心還得再做一次──因為你還要再做千萬次。所以,這才稱為「修行」。

每當你想起將心專注於呼吸上,便是往前又邁進了一步。僅僅放下一個念頭,就是讓自己從概念、負面情緒和迷惑中抽離,不再需要被無止盡地款待與消耗。你必須一次又一次地放下念頭,變化就在每次一個呼吸、每一個念頭中發生。每次心回到呼吸上,便更遠離對散亂與恐懼的執著,更接近證悟之道,也是開始為自己長養慈悲心。」

(詳細說明,請閱讀《心的導引》,周和君翻譯,橡樹林出版,第122到132頁。)

2012年1月3日 星期二

YouTube 中文香巴拉:薩姜開示「欣賞我們珍貴的生命」

薩姜米龐仁波切:在禪修訓練中最有力的主題之一,特別是在佛法的修習上,即是藏文中所稱的「洛督南夕」(lo dup nam shi),或說,將我們的心轉向佛法或真理的四個面向或四件事(轉心四法),它指將我們的心轉向重要的事項。若以一種較現代的方式去看它,此即落實、奠基此心、或將心帶入實相層面的四件事,它幾乎就像所謂的「現實查核」。

轉心四法其中的一個主題即是「欣賞」,藏文「他炯」(tal djor),此為:去真正反思我們的生命是何等幸運、我們又是多麼幸運!想一想,僅只是出生,便是何等稀有難得!你知道生而為人是多麼地彌足珍貴。相較於動物或其他眾生,牠們雖然美麗,但基本上對其命運並沒有多大控制權,許多時候,我們可知某一動物明天即將死亡,但牠們沒有體驗死亡的充分理解力;而我們如果被告知明天將死,它會深刻地影響發生的每一件事。以此我們實際反思,我們可能明天就會離開人世;我的意思是某一意外可能發生,而我們不知道可以活多久,所以反省我們所擁有的是何等珍貴。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強而有力的工具,因為實質上它可以使得一天如同一生,而這是非常強而有力的。

多數時候我們過著今天;以為自己有今天,還有就像今天一樣的三百六十五天,現實是,理論上我們似乎明白其意,但在實際經驗上,你不可能一次過完所有那些日子,你必須每天活過一天,每刻活一個片刻。因此事實上,這並非是過分詩意或簡化,而是現實實相。當我們以為我們還有很多的時間可以運用,那麼會發生的是,我們便不太重視正在發生的事情。每個行動作變得無甚意義,因為我們說,「總還有很多啊!」就如我們有很多的水果,或在冰箱裡有一籃的雞蛋;但如果我們只有一個雞蛋,顯然它就變得珍貴許多。當我們有很多的朋友,然後我們只有一個朋友──無論是什麼,當我們終於了解到自己擁有些什麼時,我們了解到我們只有這一生;我們僅有此刻;我們僅有此日,以及如何來運用它。

我們被寵壞了,當被寵壞時我們就變得漫不經心。若我們不尊重我們擁有的生命,若我們不尊重人們、或朋友,他們就變成可有可無,而我們的作為也變得可有可無了。這種生活方式產生較表面、淺薄的層次。因此這種為此心打基礎的思惟修,僅只是提醒自己,你知道,「某事可能隨時會發生,我們應該珍視我們自己是誰,我們的本份。」從起床到就寢,就這一天,是我們所擁有的,而我們要在這一天裡做些什麼呢?我以為,心依習慣而運作,如果你開始慣性地訓練你的心為淺薄、漫不經心,那明日此心就會更加如此;如果你訓練此心為深刻與有洞察力的,明日它將更為深刻、有洞見。

若我們早上起床只想著:「又是一天,誰在乎啊?我必須匆匆忙忙來行事。」我們事實上使這習慣越來越根深蒂固。所以明日我們可能會更加匆忙、更不經心、更不感興趣。若我們想,「哦,當它真的是很重要的時候,我將會更注意些。」但這是挺困難的,因為我們已經訓練自己反其道而行。很多時候當真正重要的事情發生時,我們就是不知道如何處理,因為實際上我們是以相反的方式來訓練自己。現在這即是訓練自己、或為自己奠立基礎。

我認為心是非常強大的,因為我們大多數人,當我們有時間、我們能夠放鬆和專注、禪修和集中,但突然間要面對現實所發生之事,我們的確會受其影響。所以當我們擁有一天,此日即是此生。你想要怎麼過這一生呢?你想要怎麼過這一天呢?什麼是重要的?嗯,很明顯的,如果我們有朋友,我們會說:「我想告訴我的朋友們我是多麼地愛他們。我想聆聽他們所說的;見見他們;我也不會欺騙他們。當我吃東西時,我不要僅是狼吞虎嚥,然後丟棄它,我要去享受每一口食物。」

再次地,這裡並沒有必要慢吞吞的。我們沒有必要如此... 我們無需停滯在當刻,重要的是態度、與欣賞 。這即是「暇滿難得之人身」的概念。我們是自由的;我們是圓滿的;我們是幸運難得的。為什麼我們不認知此事而覺醒呢?如果我們能認識到此,這就好像生活中加上了正牌的好辣醬,你用了它,直到一切變得更美味可口。而我們所做的卻是拿走了生活中所有的滋味感受,所以我們需要把滋味放回去。以我們本具的智慧,如果我們運用這種方法,把它放回去,或以這種思惟我們是何等幸運之法門來修習。

我們不知道將能活多久,我們可有多長的生命,而我們並也不愚蠢,我們明白這並非某種心理遊戲或把戲,這就是實相。好吧,若我們沒有明天,那麼我們將如何度過今天呢?會有更多的欣賞、更留心在意。在心底我們想著:「哦,這是好的,這能幫助我深化。」所以如果我還有另一天可活,這將是深刻的一天;將是更重要的一天。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完滿的生命,完全覺悟的生活。


請點按鏈結:香巴拉:薩姜談「欣賞我們珍貴的生命」


翻譯:台北香巴拉莊繡霞居士,整稿:蔡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