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30日 星期六

尋常日用,皆是勇士修行之機


在日常所有的活動中,以精神勇士的口訣訓練自己。
In all activities, train with slogans.
——阿底峽修心七要


修持最困難的一件事就是認清自己正在擾動不安。不能仁慈地認清自己正陷在衝突矛盾裡,要解脫困惑無明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做出有別於慣性反應的行動」,指的就是打破情緒沉溺的頑強模式。我們要盡全力中止這股拖延與沈溺的頑固傾向,我們應該放掉心中的劇情故事,與底層的情緒能量連結,或是修持本書所介紹的菩提心法。凡是不屬於慣性反應的事你都可以做,即使是唱歌、跳舞、繞著巷子跑。我們可以做任何不加強慣性反應的事。第三個會面臨的挑戰是,我們必須記住這樣的修持絕非做個一兩次就算了。中止有害的習性以及覺醒菩提心,乃是終身都必須持續的修煉。

這些修煉的精要始終都在強調一件事:與其陷入報復或自怨自艾的反應,不如逐漸學會覺察自己的情緒反應,放掉心中的劇情故事。然後我們就能完全感知到身體的覺受。其中一種修煉的方法就是將情緒吸進我們的心裡。認清情緒,放掉內心的故事劇情,感受當下這一刻的能量,就是在培養對自己的慈悲心了。接下來我們可以進一步地修煉。我們可以想像有千百萬人和自己的感受相同,然後為大家吸進這股情緒。但原所有的人都能解脫困惑無明,就可以將那份悲心延伸到同樣困惑無明的人身上。修煉菩提心的神奇之處,就在於慈悲心的範圍將不斷擴大。

諷刺的是,我們最想躲避的東西,往往就是覺醒菩提心的關鍵所在。這些五味雜陳的情緒困境,正是精神勇士獲得智慧和慈悲的場所。不過當然,我們想脫離這些困境的機率時常大過於安住其中。這就是為什麼勇氣和對自己仁慈會那麼重要了。安忍在痛苦中而缺乏仁心,就等於和自己作戰一般。

當我們走投無路的時候,很可能突然憶起了那句口訣:在心神渙散時如果還能修行,便稱得上有修為了。正值忌妒、嫌惡、輕蔑或自怨自艾的時刻,如果能立即修正自己的心念,那就是真的有修為了。讓我再重複一遍,修行指的就是不斷繼續加強那些困住我們的慣性模式,並且盡全力喚醒自己,不再陷入合理化或自責的模式。要盡量安於那股強烈的情緒,而不輕舉妄動或刻意壓抑。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們的習慣就會更具有浸透性。

我們的慣性模式早已根深蒂固,它們深具誘惑力,而且令人感到愉悅。所以,只是想找個通風口是不夠的。我們這些與它們奮鬥多年的老參是最清楚這一點的。覺察才是真正的關鍵。我們是否能看到心中自言自語的劇情,並且能質疑它們的有效性?每當我們被情緒攪擾的無所適從時,是否還記得這就是我們的道途?我們能不能感受到這股能量,並且為了利益自己及眾生而將其吸進心中?如果能如此這般地進行實驗,即使是偶爾為之,都算是在訓練自己成為精神勇士了。有時我們被攪擾得完全無法修行,然而「知道」自己無法修行,已經算是在認真修了。永遠不要低估仁慈觀照真相的那股力道。

有時我們對自己的言行舉止感到困惑不安,或者不知道自己是否會造成傷害,突然心底卻冒出了一句口訣:在自己的體證和他人的觀察之中,要以自己的體證為準。我們是唯一能了解自己的人。

有時也可以從外界給我們的回饋,看到自己的愚昧無知。別人確實可能幫助我們看到自己的盲點。尤其是那些會讓我們產生恐懼的人,必須格外留意他們的洞察和批評。但是從根本的角度來看,只有自己才能看見心中所發生的事。只有自己才能聽到內心的談話,而心知肚明自己是在退縮或充滿著啟悟。

開始修持之後就會發現,我們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其實是相當無知的。首先我們會發現自己很少能安於當下。然後會看見自己捏造了各種策略,為的就是躲開眼前的真相,尤其是當我們害怕自己會受傷是。我們更可能發現,自己深信每一件事如果都做得對,便能找一個安全舒適的地方終老一生了。

生長在五O年代的我,有一陣子真的以為電視播出的情境喜劇,就是一般家庭典型的實況了。它們似乎都能和睦相處,沒有人喝醉酒或發脾氣。我們從來看不到他們的醜態。我們這些看電視的觀眾之中,有許多人真的以為只有自己的家庭的例外。為了維護這個「美國夢」,大家都隱瞞了真相。

一旦開始修行,才知道幻想和真實之間的差距。愈是能穩定地與自己的經驗共處,便愈能覺察自己的緊縮。每當我們在侮辱自己時。是否心知肚明?每當我們在痛斥別人時,那股情緒的出處到底是什麼?我們能不能不再踏上自我毀滅的老路?能不能領會自己所領受到的痛苦乃是普世性的?渴不渴望停止播下不幸的種子?只有我們自己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什麼。

當然我們不能期待自己永遠能覺察到每一個慣性反應。然而覺察的次數一旦增加,並且能中止自己的慣性模式,那就證明菩提心法已經滲入心底了。這時那股想幫助眾生的渴望就會逐漸增長。

不只是順境或特別艱難的困境,在日常所有的活動中我們都要持頌阿底峽尊者的修心口訣。但是切記「不要爭先」,「放棄對果位的期待」,以及「不要想得到掌聲」!


摘自佩瑪丘卓轉逆境為喜悅—與恐懼共處的智慧》The Places That Scare You - A Guide To Fearlessness In Difficult Times。第五章 精神勇士的口訣 (Warrior Slogans),由胡因夢翻譯,心靈工坊出版。圖片:香巴拉阿闍黎佩瑪丘卓 (Pema Chödrön) 慈祥的法照。

譯註:佩瑪丘卓新教學講座CD即將出版,長達五小時,請參考:無畏的心 - The Fearless Heart, The Practice of Living with Courage and Compassion. By Pema Chodron

更多關於
佩瑪丘卓的文章,歡迎參閱:

佩瑪丘卓──懷念邱陽創巴仁波切

佩瑪丘卓眼中的薩姜米龐仁波切

我為什麼會成為一個佛教徒的原因——佩瑪丘卓

2010年1月27日 星期三

藝術創作之道

「如果你在創作一件藝術品時太自覺了,那件藝術品就不是藝術品了。藝術大師在全神貫注於工作時,能產生偉大的傑作,這不是因為他們念念不忘其所師,而是因為他們一心專注其所作。他們不質疑,他們只是做。他們是頗為意外地產生了好的作品。」


摘錄自邱陽創巴仁波切《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Cutting Through Spiritual Materialism。繆樹廉原譯。


"If you become too self-conscious in creating a work of art, then it ceases to be a work of art. When masters of art are completely absorbed in their work, they produce masterpieces, not because they are aware of their teachers, but because they become completely absorbed in the work. They do not question, the just do it. They produce the right thing quite accidentally."

~ By Trungpa Rinpoche, Cutting Through Spiritual Materialism

圖說:書法圖像由薩姜米龐仁波切(Sakyong Mipham Rinpoche)所作,這是香巴拉法藝(Dharma Art)的象徵。方形代表地,圓圈代表水,半圓形代表火,三角形是風,中間通常是一點,此處,薩姜米龐仁波切以香巴拉伏藏法的種子字「阿謝」(Ashe),與「阿」(Ah) 取代。

2010年1月25日 星期一

達賴喇嘛為南卡竹美仁波切新院開光

尊貴的達賴喇嘛於2010年一月十二日在印度南部奥雷沙邦(Orissa)為南卡竹美仁波切的新院日貢·桑天·敏卓林(Rigon Thupten Mindroling Monastery)舉行加持開光和剪綵儀式。

薩姜米龐仁波切特別從閉關中廣修祈願文祝賀這一吉祥的大典;薩姜王母(南卡竹美仁波切之女)也親自蒞臨參與盛會。香巴拉各地的代表,包括北美、歐洲、台灣(台北香巴拉)等地的信徒,皆歡喜地與日帕(Ripa)傳承弟子們一同恭敬觀禮。薩姜王母還代表全體香巴拉人呈與一尊兩呎高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聖像,祝願此寺院廣利眾生,慈悲普濟。

與香巴拉和創巴仁波切有深厚因緣的伏藏師南卡竹美仁波切自1966年率眾抵達奥雷沙邦後,辛勤耕耘,創建本院。如今寺院規模已是早期初基的五倍大,並奉置莊嚴的釋迦摩尼大佛像、諸佛菩薩聖像、蓮師像、格薩王與眾多精繪的唐卡壁畫於其中。在2007年時,薩姜與薩姜王母於印度舉行的婚禮即是此地;去年,殊勝的大寶伏藏系列灌頂(Rinchen Terzod),也是在這裡圓滿完成的。

更多照片及報導,請觀賞 Shambhala Times: From Orissa, Joshua Silberstein has sent this report and photographs.

圖說:尊貴的達賴喇嘛舉行傳統的撒米祈福儀式。His Holiness leads the traditional throwing of rice, seated before the entrance to the new monastery, as part of the bestowing of blessings.

2010年1月22日 星期五

香巴拉的微笑

即使在最深沈的黑暗時代,總有一線光明存在。那光明帶著一個微笑,香巴拉的微笑,勇敢無畏的微笑,那實現人類最佳、最好潛能的微笑。


The Smile of Shambhala

Even in the darkest of the Dark Age, there is always light. That light comes with a smile, the smile of Shambhala, the smile of fearlessness, the smile of realizing the best of the best of human potential.




「智慧海」,創巴仁波切對以勇氣和慈悲而生活之 365則智慧法語 - 香巴拉出版社編輯 Mrs. Carolyn Rose Gimian 自邱陽創巴仁波切講座編選而成Ocean of Dharma - The Everyday Wisdom of Chögyam Trungpa. Published by Shambhala Publications.

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佛遍一切處

你無法避免佛。佛遍一切處;覺悟的可能性覆蓋了所有的地方。

不管你是否明天就要結婚了,不管你是否明天就要死了,不管你感覺如何,那熟悉的覺醒特質總於一切時中遍在一切處。從這觀點來看,一切都是佛的一個腳印足跡:所有發生的事,不管它是莊嚴的或荒謬的,我們所做的任何事——呼吸,放屁,被蚊子咬,對現實世界的綺思,聰明的念頭,沖馬桶... ——無論什麼事發生,都是一個腳印。




「智慧海」,創巴仁波切對以勇氣和慈悲而生活之 365則智慧法語 - 香巴拉出版社編輯 Mrs. Carolyn Rose Gimian 自邱陽創巴仁波切講座編選而成Ocean of Dharma - The Everyday Wisdom of Chögyam Trungpa. Published by Shambhala Publications.
譯文:匿名的香巴拉人

2010年1月13日 星期三

宇宙君王之七寶

薩姜(Sakyong)的本義,是「大地怙主」,「大地護佑者」;而薩姜米龐仁波切日前所開示的「薩姜之七寶」的特質,事實上,也就是其父親創巴仁波切提及的「宇宙君王之七寶」(seven riches of the universal monarch)統治者之原則。宇宙君王,梵文 Chakravartin,是完滿覺悟的統御者,漢譯一般為轉輪聖王或輪王。我們治理個人的世界,就如一名領導統御者;掌握了這些原則,不論就一己、或處世而言,都會有莫大的幫助。

以下摘錄邱陽創巴仁波切《覺悟勇士》一書中對「宇宙君王之七寶」的闡釋:


「統治者的第一寶是去擁有一個皇后(后寶)。這個皇后──或者如果你喜歡的話,我們可以說妻子或丈夫──代表了在你家中的莊重原則。當你和一個能夠分享你的人生的人生活在一起的時候──同時分享你的智慧和你的負面行為──這可以鼓勵你開放你的性格。你不把事情積藏在心裡面。然而,一個香巴拉人是不見得一定要結婚的。總有單身者的空間。單身者是他們自己的朋友,同時也擁有一群朋友。基本的原則是,在你的人際關係之中,發展莊重正當和通情達理。

宇宙君王的第二寶是大臣(臣寶)。大臣的原則是擁有一個顧問。你擁有促進你的莊重正當的配偶,然後你擁有提供意見和忠告的朋友們。據說,大臣應該是難測的。此處所謂的難測,不是說你的朋友是不光明正大或難以捉摸的,而是他們心中沒有一個計畫或目標,遮蔽了你們之間的友誼。他們的忠告或協助是開放且沒有限制的。

第三寶是將軍(將軍寶),代表了無所畏懼和保護。將軍也是一個朋友,一個無所畏懼的朋友,因為他或她會義無反顧地保護你、幫助你,去做任何需要做的事情。相對於提供忠告的朋友,將軍是一個真正照顧你的朋友。

第四寶是駿馬或馬(馬寶)。駿馬代表了勤奮、努力和精進。你不會落入懶散的圈套。你持續不斷地向前走,處理生活中的情況。

第五寶是大象(象寶),象徵穩定。你不會被欺騙或迷惑之風所動搖。你如同大象一般穩定。同時,一頭大象不同於樹幹一樣紮根在土地之中──牠移動和行走。因此,你可以穩定行走和向前移動,如同騎乘在一頭大象之上。

統治者的第六寶是如意寶珠,此與慷慨佈施有關。你不只是持守著運用先前的原則所達到的財富,你也放下財富,佈施財富──殷勤好客、開放和幽默。

第七寶是轉輪(輪寶)。在傳統上,整個宇宙的統治者持有一個黃金輪,而統治這個地球的君主則只有一個鐵輪。據說,香巴拉的統治者持有那個鐵輪,因為他們在這個地球上進行統治。從個人的層次而言,轉輪代表統御你的世界。在人生中,你合宜且充分地適如其位,如此一來,所有前述的原則都能夠共同運作,來增長你生活裡的富足和尊嚴。

藉由應用這七寶的原則,你可以妥當地處理你的家庭生活。你擁有一個妻子或丈夫來增進正當莊重;你擁有親密的朋友,做為你的顧問;你擁有你的護衛或友伴,無所畏懼地愛護你。接著,在你的旅程、你的工作之中,你擁有勤奮精進,而駿馬是它的代表。你時時刻刻騎乘在你的能量之上;你從不放棄任何人生的難題。但在同時,你必須腳踏實地,穩定得如同一頭大象。然後,擁有了所有這些,你不只是感到自足,你也慷慨地對待其他人,如同滿願如意寶珠一般。因為如此,你徹底地管理你的家室;你握有統御之輪。那是如何用一種覺醒的態度來管理你的家庭的願景。

完成這些事情之後,你覺得你的人生適當且充分地建立了。你覺得黃金雨持續地降下。它感覺穩固、單純且直接。然後,你也有一種溫柔和開放的感受,彷彿一朵精緻美麗的花朵,已經在你的人生之中吉祥地綻放。無論你展現什麼樣的行為,無論是接受或排拒,你開始對香巴拉智慧的寶藏開放自己。重點是,當有和諧的時候,也會有基本的財富。雖然在那個特別的時刻,你可能身無分文,但是卻沒有問題。你是突然間永恆地富足。

如果你想要解決世界的問題,你必須把你自己的家庭、你個人的生活放在第一位。那似是有點自相矛盾。人們擁有一個真誠的慾望,想要超越他們個人的、受限的生活來利益世界。但是如果你不先從家庭著手,那麼你就沒有幫助世界的希望。因此,學習如何統治的第一歩,是學習去管理你的家,你眼前的世界。毫無疑問的,如果你這麼做,下一步將水到渠成。如果你不如此做,那麼你對這個世界的貢獻,只將成為更大的混亂。」

摘自《覺悟勇士》(Shambhala: The Sacred Path of the Warrior),第十八章,如何統御,邱陽創巴仁波切所著,台北橡樹林出版。圖像取自香巴拉卡拉帕院總秘書 Mr. David Brown 在香巴拉時報(Shambhala Times)發表的文章:http://shambhalatimes.org/2009/12/31/seven-riches-of-a-sakyong/

2010年1月12日 星期二

香巴拉家室(Shambhala Household)

去年年底,在薩姜米龐仁波切生日之時,仁波切特別向香巴拉總裁理查.雷奧克先生開示了一個嶄新的指導原則:香巴拉家室(Shambhala Household。有鑑於靈性修行者的習慣,總是把家庭視為枷鎖,塵俗視為負擔,米龐仁波切特別向全體香巴人詮釋了一個新的觀念,那就是:香巴拉既然是一個覺悟社會的原型,因此,每一個香巴拉家庭,就是香巴拉的基礎。個人與家庭的關係,就如同心與身;房舍是你的身體,而居此的個人,即為心識——我們必須以屬世的瑜珈行者之身分來平衡兩者,不能只偏重一己的禪修,而完全忽略了另一個面向。家室是我們的延展,它可以是光輝、愉悅、具有尊嚴的。

薩姜米龐仁波切一開始談到香巴拉國度的中心,卡拉帕院,在所有描述香巴拉的唐卡藝術裡頭,你可以看到卡拉帕院居於八瓣蓮花之上,其外環便是許許多多的香巴拉家庭。薩姜與薩姜王母住在卡拉帕院內,故家庭本身是一個基本單位。這裡,所說的「家庭」,並不見得僅指傳統的婚姻結構之家庭,也包含單身者、同性戀者,或選擇共同住在一起的人們。從此一堅實的基礎上,我們香巴拉人決定要過一種振奮昂揚、陶養我們之本初善的生活方式。

仁波切說,一般人在家庭的環境中,若缺乏一種視見,就會變得彼此間過於吹毛求疵。但若能運用香巴拉的原則,「拉」、「捻」、「瀘」(lha, nyen, lu),那麼你會有遠見、基礎、與照顧到現實需要。這可以是非常簡單的:你的屋舍應保持清潔,廚房爐灶應該乾淨清爽,這都是我們真實修行的一部份。

仁波切更明示了所謂「薩姜之七寶(the seven riches of the Sakyong) 的義涵。所謂七寶,每一個寶物皆象徵了一種具體的特質;如將軍寶,是我們的穩重面,即使是單身者,或是有家眷者,都應該具有這一寶。皇后寶,是一為你可以分享純正並互相監督、策勉的同伴。又如果我們生活中沒有馬寶的堅定或象寶的威嚴,就會覺得有所匱乏。所以︰「一個香巴拉家室正是吸引爪拉(能量)的地方——神奇、吉祥與修行混融之處所。」

經由「香巴拉家室」的廣泛奠立,個體或社會,才能身、心平衡強健、寬容和諧。所以,在米龐仁波切的指示和期待下,這將是香巴拉人思惟並實踐的下一個目標。

全文及仁波切開示英文錄影,請到以下網站觀賞(請點按網頁下方薩姜的圖片開始播放):http://www.shambhala.org/community/decorum.php

開示英文全文(點按): Shambhala Households Transcript

關於「薩姜之七寶」、或《覺悟勇士》一書中創巴仁波切所提的「宇宙君王之七寶」的詳細內容和相關圖像,您可以閱讀香巴拉卡拉帕院總秘書Mr. David Brown 的另一篇文章,網址如下:http://shambhalatimes.org/2009/12/31/seven-riches-of-a-sakyong/

2010年1月6日 星期三

勇士菩薩的覺悟菩提心

慈悲讓人心中生起愛。「愛」就是希望他人能快樂,能心想事成——不論是物質或精神——只要他們希求的,便能滿足。這種愛與慈悲即稱為「菩提心」,意思是「覺悟的心」,已覺悟的心會很自然且無條件地關心他人的福祉。

「菩提心」的藏文是 changchup sem,我們可將之詮釋為:「我要無畏地奉獻以謀求他人的快樂,直到眾生皆能成佛。」這份心意表達出勇士菩薩的初發心,勇士菩薩就是誓願要獲得覺悟之心,以利益他人的人。

佛陀覺悟時發現,每個人都具有菩提心,此心已成熟滋養。使人執著於自我感的,是各種困惑的念頭與情緒,在這個大漩渦中,其實每個人心中已然具備著愛與慈悲的種子。菩提心是發散出愛的光芒的心,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自然且不斷地生起利益眾生的愛與慈悲。那是一條愛與慈悲之河,將眾人連結起來,其中沒有任何僵滯或執著。

菩提心帶著一種溫柔的哀傷,猶如一個永遠裸露的傷口,它是我們的真實本性。培養這份特質,能使我們未來更柔軟,因為只要具有適當的條件,覺悟的心會如花朵般綻放。當這情況發生時,我們將同步明瞭事物的本然狀態。

每當發現自己希望他人獲得快樂,而不企求任何回報時,覺悟的心已然產生。菩提心可以無私而廣大,就如父母不願讓孩子受若,而願為他們做任何事一樣。菩提心也可在一些小小的心願中表達出來,例如希望某人有食物可吃、在考試或工作上一切順利。那個喜悅與關懷的剎那就是菩提心,它是我們本自具足的覺性,如寶石般自發地從開放的心中生起,這才是我們真正的財富,才是永遠豐盈而且取之不盡的祝福。

菩提心能從任何地方生起——在爭辯、讀一本書、散步之時,或在每次想去幫助孩子、動物、老人、朋友時,且這付出是無條件,也不求回報的。菩提心也從慈悲的感覺中生起,對於別人身受的痛苦,例如割傷指頭或罹患癌症,我們希望他們的痛苦都能停止。

我們一生之中不斷地體驗到菩提心,但它往往稍縱即逝。有時我們感受到一股巨大而無條件的愛或慈悲,但隨即如太陽顯出或隱藏於雲端,又如同流星劃過天際般,雖然明亮,但很快就消失了,感覺如不速之客,因為我們並不習慣愛或慈悲的出現。菩提心可能偶爾冒出頭來,又被我們壓下去,因為我們未有空間讓這顆溫柔、開放,而又勇敢的勇士之心去成長,我們只容得「我」 ——我的關切與我的願望。 如今,我們的心更加柔軟有彈性,生命自然的喜悅便得以擴展。


摘自薩姜米龐仁波切所著,(簡體字版)中國,海南出版社:
心的導引——寧靜安住的禪修之道
(繁體字版)台北,橡樹林出版社:心的導引—從忙亂到安住的藝術,調心九階段

2010年1月5日 星期二

薩姜閉關與弟子修行

薩姜‧蔣貢‧米龐仁波切 (Sakyong, Jamgon Mipham Rinpoche),自去年底開始他為期一年的閉關後,頭三週他駐於香巴拉加拿大總部的卡拉帕谷地 Kalapa Valley - 邱陽‧創巴仁波切在1979年所鑑定、指認的香巴拉首都聖地。薩姜現在正準備到亞洲(印度)地區進行閉關;並將於近日內向全體香巴拉人捎函致意。

不久前,薩姜米龐仁波切在長壽法儀典結束之時,曾表示說:「今年的閉關裡,我會持所有香巴拉人於我心中。當我閉關時,若說我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你們在每個禮拜的修行裡頭,迴向一座香給我(但願不是太大膽的要求)。所以每週我們至少能密切交心一次。在『第四時』(the fourth time,過現未三時之外的第四時 - 無我無時之當刻) 之中,無有區別,而我們在某個時候都將閉關修行。這是說,若人有正確的祈願,便會自上師的修行中得益,也將增強、提昇行者自己的修行。那即是上師與弟子合而為一的時刻。」

2010年內,我們會收到薩姜米龐仁波切種種關中的訊息;進一步如何與上師相連結的修行法門及贊助方式,將陸續網上公告。願 一切吉祥!

Shambhala News Service
(圖片:優美靜謐的卡拉帕谷地)

2010年1月3日 星期日

生活中的禪

因為真正的禪修是出離「我」(ego) 之道,所以第一點是不要把注意力過分集中在未來的成覺之境。整個禪修主要是以此時此地的現狀為基,而在此現狀上,在現有的心態上下功夫。任何與出離「我」有關的禪修,都是專注當下一刻。因此,這是一種很有效率的生活方式。如果你完全知道自己的現狀和周遭的情況,你就不會漏掉什麼。幫助我們如是了知的禪修方法,雖有多種可用,但無不只是出離「我」之道。禪修方法有如給小孩的玩具,小孩長大了,玩具就丟了。當前,為了發展耐心和避免去夢想「修道的經驗」,而有使用方法的必要。你整個修行都應以你和現時(nowness)的關係為基礎。


你不必強迫自己修禪,只要順乎其本然(just let be)即可。如是去修,你自會有空間和通風的感覺,有這種感覺就表示佛性或根本明智正在穿破迷惑而出現。於是你發覺列為第四諦的道諦——簡單平易,例如:走路時覺知走路,你先知道自己在站著,然後知道自己的右腿提起、擺動、觸地、按下,接著是左腿提起、擺動、觸地、按下。有許許多多的細微動作,都是在一心生活於當下的此時此地所能有的那種單純和靈敏當中進行的。

留心呼吸的修法也是如此。你知道氣從鼻孔入,再從鼻孔出,最後消失在大氣中。那是非常漸進、層次分明的過程,其單純內含有高度的精確。行為若是簡單,你便能發覺其精確。你開始明白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一切無不美好而有意義。

如果你倒一杯茶,你會自覺伸出手去、摸到茶壺、提起茶壺、倒出茶水。最後,茶水碰到茶杯,把杯斟滿,於是你停止倒茶,把壺放下,一絲不苟,宛若日本的茶道。你發覺每一精確的動作皆有其尊嚴,我們早就忘了行為可以是簡單而精確的。我們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都能含有單純與精確,因此也就都能極具優美和尊嚴。

如果我們從單純與精確方面去看,交談的過程可以是優美的。在談語中的每次停頓,皆可變成一種標點符號;說說、停停,說說、停停。優美的交談不一定是正式和嚴肅的;不慌不忙就是美,不粗聲疾言就是美。我們不必在侃侃而談當中突然停下來,賣個關子,為的是要看看對方的反應。我們可做得有尊嚴、有分寸,允許空間的存在。在交談中,空間跟講話一樣重要,你不必把言語、觀念、微笑一齊往對方身上堆,讓他吃不消;你可以留出空間,笑一笑或說點什麼,然後停一停,再接著講,留出空間,加上標點。想想看,如果我們寫信不加標點會怎樣?那會亂成一團。你不必呆板刻意的留出空間,只要順乎自然的節奏就行了。這種經由如用心覺知走路之類的修法,每一刻中得見現實情況中的精確,名為修止(shamatha)。

摘錄自邱陽創巴仁波切《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Cutting Through Spiritual Materialism。繆樹廉原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