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6日 星期三

第十二世創巴仁波切近照

第十一世創巴仁波切(1940-1987)圓寂之後,尊貴的泰錫度仁波切在1991年認證了第十二世的創巴仁波切,秋吉桑傑(Chokyi Senge),他目前已經18歲了。一旦蘇芒寺甘露丘(Surmang Dutsi Til)的佛學院建設完畢——其中包括他的駐席之處;他將於此正式昇座。同時,他還一直緊密地在在蘇芒南嘉哲寺院(Surmang Namgyaltse Monastery)研究修習佛法。他一年中研習傳統佛法約有十一個月的時間,每到夏天訪問他的家人、或其他教師一個月左右。昆秋巴登夫人基金會(Konchok Foundation)每年供養他的生活與教育經費。

哀傷的是,他的母親於去年去世了。

更多關於十二世創巴仁波切的資料,請參考鏈結:第十二世創巴仁波切略傳

(12th Trungpa Tulku, Chokyi Senge, March 2007, photo by Khenpo Tsering Gyurme)

2007年12月19日 星期三

請不要自己悶著受苦!

這幾年來,社會的經濟型態變遷,因債務(尤其是卡債),而走上絕路的新聞報導,屢屢聽聞;更有甚者,一個人承受不了痛苦,心灰意冷之下,把全家都帶上黃泉不歸路,讀到了這樣的消息,只有心驚嘆惋:「為什麼自己一個人悶著受苦呢?」

經歷過痛苦的人們大概會明白,當身在苦境中時,整個世界,變得既疏離又遙遠,你彷彿與一切人都失去了聯繫,只有你自己的痛,不論是大苦、小苦,是身苦、心苦,牢牢地包裹住自己;你出不去,有時似乎也沒有辦法破苦而出,你整個被負面的力量所攫取。

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狀況:所謂「貴人」者(善因緣),若沒有適機出現,而自身的負面業報又強於福報時,任何不幸的情況都可能出現。一念之差,常是生死之際!就佛教徒所相信的,生而為人是極端珍貴的、千載難逢的機緣,卻在一時的絕望念頭下,就被輕易放棄了… 這是何等可惜之事!如果有勇氣輕生,你必定有勇氣活下去!! 但受苦的人卻常常看不到這一點,看不到他或她、其實有無限的內在心力——你可以扭轉這一切!

從我們所聽、所聞的實際例證裡,自戕或自傷的人們,經常在做錯事的下一刻,馬上就悔恨了,可是往往已經來不及。然而,一個人之所以走上絕路,通常不是朝夕之間的事,許多端倪,身邊的明眼人應該可以觀察得到。被負面性的心態所攫,此人的身體心理,都會呈現晦暗陰沈的狀況,就香巴拉佛教的術語名相而言,他(她)的風馬(龍踏,lungta),生命能量,正在急速衰落之中。有時,你也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形,在自己遇事不順、或病苦之時,於自己身心上發生。這種漲落盈虧的能量並不是抽象的,而是真實具有的,它可以影響我們的輝煌騰達,或壽命長健;它與中國人一向所知的「氣」,息息相關。

誠然,我們各有自己累世以來的業報因緣,但不要忘記的是,這一刻,你正在締造你自己未來的業報因緣!所以你這一當下的心念、行動,可以為將來產生莫大的影響之力。做為一個喜歡靈性修行的人、或佛教徒、或其他宗教的信徒,我們有許許多多的方便法門,可以自救、和救人。我們更有同修的護持扶助,可以用那禪坐、冥想、祈禱、共修、與導師之加持的方式,來增強我們的風馬能量,補修重整我們損傷了的生命力;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自己一個人悶著受苦!如果你能抬頭望向蒼天——日月明光、雨露滋潤,世界之大,此時的極端痛苦,必有消逝的時刻;它不是長久的,正如我們自己,也不是長久不變的。既然所有一切都在遷變之中,如何善用我們的身心、處在逆緣底下,使其增上成善,就是最大的關鍵吧。

佛經有言: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薩姜米龐仁波切在他結合修行與處世的書《統御你的世界》裡,再三提及風馬,windhorse,的能量。如果我們能提振自己的風馬,減輕那對自我的攀緣執著,就可以吸引爪拉(drala)的神奇護佑力量;而世界對我們而言,將不再是黑暗苦澀,而是富裕溫馨、光明輝耀的。仁波切這樣說:

藏文中 lung 是「風」,而 ta 的意思是「馬」。西藏各地,常可見到印有風馬形象的願望旗幡隨風到處飄動。它是一種帶來長壽、健康、成功和安樂的能力。當我們擁有風馬,便可以沒有多少障礙地完成我們所祈願的事物。在風馬的背上載有一顆滿願如意寶珠。這寶珠是為眾生、不為自己而運作的智慧和慈悲。這是真正的信心和權能之源。一旦我們擁有了如意寶珠,我們的生活變得充滿福佑。我們心之所欲,自然生發無所障礙。就好像我們跳上馬背在開闊的鄉野奔馳,沒有什麼能阻礙我們的道路。運用風馬的能量,我們便如西藏草原上競馳的勇士,我們勝利的旗幟在風中翻飛飄揚。

身為人類,我們極具智慧。我們的心是寬廣深奧的。在統御者的教法中,這與生本俱的智慧即是「本初善」(basic goodness)。它是我們天成的,清晰的,不帶雜亂的存在狀態。我們皆具備蒼天——極大的開放和光輝。把蒼天帶入大地,帶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是我們統御世界之道。


(文:蔡雅琴。圖:Faustina Tsai - Bodhgaya.)

2007年12月17日 星期一

意味深長的修行


意味深長的修行



存在的深奧有許多細微之處。
當我們談論止靜,我們喋喋不休。
當我們試圖得到我們冥思的內觀,
我們剝去了自己的皮膚。
以專注而禪坐
是我們不再挑戰的一種二元性。
靜坐
存在
因運動而不動
速度使我們靜止
喜悅深沈,足以包裹我們整個存在。
清晨之際薄霧升起。
平坦之地霧靄上升
於這平常的、可能性之谷地。



SENSEFUL PRACTICE

The profundity of being has many subtleties.
When we talk about stillness, we chatter.
When we attempt our meditative insights,
We have peeled our own skin.
Sitting with mindfulness
Is a duality we no longer dare.
Sitting
Being
Motionless with movement
Speed that makes us still
Joy deep enough to envelop our whole being.
Mist rises early in the morning.
Mist rises on even ground
In this valley of ordinary possibilities.


薩姜米龐仁波切的詩歌,摘自 "Smile of the Tiger".
3 May 1994
St. Margaret's Bay, Nova Scotia
By Sakyong Mipham Rinpoche

(翻譯:蔡雅琴。攝影:Teresa Tsai)

2007年12月13日 星期四

禪修的準備工作

幸或不幸地,身為一個活在都會中的現代人,我們生活的步調、和心態,和古代是大不相同了。雖說「大隱於世」,但若沒有平時經常性的修心訓練,我們也不過是在塵世裡隨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罷了。禪修的目的,在訓練我們的這顆心,使其平穩、有力,因而能善加運用我們的心力、來做些對自己及對他人都有利益的事。但在繁忙的日常生活狀況底下,我們並不是一回家、撲通地坐在蒲團上,便能修禪的。這裡,必須有一個合適的、轉換情境的方式,一個恰當的助緣處所,讓我們不論在心理(情緒)上,和身體上,都可以安心地進入修行修心的法門。

薩姜米龐仁波切在他的書《心的導引》(Turning the Mind into an Ally, 周和君翻譯;台北橡樹林文化出版)中,附錄地方,有一個章節,講到作禪修的準備。閱讀再三,還是覺得多有助益。基本上,米龐仁波切在提到時間、規律性、環境、以及身心的預備工作。他建議我們要「建立固定的禪修時間、處所」,仁波切說:

「你何時進行禪修?在什麼地方進行?有些人習慣晨間禪修,有些人則覺得在夜間效果較好,也有些人發現一天之中進行兩次短時間靜坐,效果也不錯。你要嘗試在不同時段靜坐,直到發現最適合自己的時間,一旦決定某個固定時段,就堅持下去。這樣便是養成日常禪修節奏的方法,建立固定的禪修時間,使你免去必須每天做計畫的麻煩。

你也無須擔心修習時間的長短,如果你決定禪修二十分鐘,那就在這段期間好好打坐,除非房子著火,否則保持如如不動。你可以使用計時器,如此便能放心地修習,無須老想著時間到底過了多久。」

對初學者來說,最常見的毛病,是一開始熱心過頭,坐太久,然後一曝十寒,初心一旦退失,一放,就放個經年累月。針對這點,仁波切主張每天持之有恆的短香禪坐,他這樣說:

成功的禪修是持之以恆地修習。不論是修止或修觀禪思惟修,最好的方法是每次進行短程靜坐,但持續一段長時間。每日進行數次靜坐,每次約十到二十分鐘,如此終生維持下去是很好的。當然,我們可以隨時進行較長程的靜坐,但與其偶爾幾次長時間靜坐或最後完全放棄,最好還是採取長時期的短程靜坐。

對於大多數人都有效的訣竅是,每日進行數次短程靜坐。在每天的開始或結束時,都做一下短程靜坐,這對於穩定心靈極有助益。如果你無法保持每天靜坐的習慣,而決定每週進行兩次或三次靜坐的話,那麼持之以恆是很重要的。要順應你的作息時間來進行禪修,當時間較不充裕時,縮短靜坐時程即可。」

此外,就修行的環境而言,能有一個專屬的修禪房間,不受打擾,當然是最好;但是若在屋內有一個清靜、振奮的小角落,也是適宜的。我們不能等到環境完美來修禪;大城市中的噪音是無法避免的,山林裡的風聲草動蟲鳴鳥叫、也是無法避免的。與其等到完美的禪修環境被創造出來,不如儘可能就在自己的公寓中善作安排。

書中,米龐仁波切還談到如何藉瑜伽動作使肢體柔軟,這對上了一點年紀的人、和平日操勞過甚的人,更為重要。「柔軟的身體,有助我們靜坐的維持。」但是重點不在瑜珈,仍是在禪坐上,因為這畢竟是兩回事。仁波切說道他自己的準備:

「我在坐下來之前,都會先花點時間伸展肢體。當然,瑜伽雖然令人身體放鬆和充滿能量,但它無法取代正式的禪修。它們是兩種不同的練習,即使是在古印度教的系統中,練習各種體位法的目的,向來都是鍛鍊學生,為他們的心與長養智慧做準備功夫。」

文中還有許多非常實際有用的重點,譬如,你應了解自己當日、當時的感受與想法,「在即將展開靜坐前,也必須留意自己在想什麼。如果剛從辦公室回來,或剛跟他人起爭執,然後就直接坐到蒲團上,那麼整個禪修期間,很可能只做到讓心稍微沉澱的程度,甚至連禪修的目的都記不得了。」我們對自己的修行,總要秉持著溫柔、精確的原則,此正是佛陀所叮嚀的:「不要太緊,也不要太鬆。」如仁波切最後提醒大家的:

「這一切的動作,都要以溫柔、明確的態度進行。但是請記住,這只是準備工作,並非真正的禪修。如果你想製造各種理想的條件,那可能永遠都無法開始禪修。有時你只要坐下來,開始禪修就可以了。」


附註:《心的導引》這本書,可以到城邦橡樹林參看:《心的導引》修訂版

(文圖:蔡雅琴——禪坐者

2007年12月11日 星期二

我們如何使自己受苦


薩姜米龐仁波切,2001年《香巴拉大日》專欄文章:


當我們學習佛法時,我們不應盲目地接受我們所聽到的一切,取而代之的,我們應該去研究我們的經驗。即使我們已聽聞過許許多多次,即使我們想要去相信它,真理是不容易被信服的。我們必須觀察自身的經驗,於其中發現教法的真實義。研討佛法已經進行了幾千年了,為了找到我們的路徑,放慢腳步、詳觀細察,是有幫助的。

佛法基本教導之一為——所有眾生,皆受諸苦。這裡面有很多理由,也有種種邏輯以便去理解這些理由;但是去明瞭這真理的主要之道,在於檢視我們自身的經驗。

我們於此所說的苦,有許多的性質與面向,它是很複雜的。我們為何受苦?我們必須深入檢視它,才能明白。我們必須去了解這整件事到底是怎麼發生的。我們如何才能開始明白它呢?我們禪定冥思它;透過禪修與思惟,我們得以拆解苦的根源。否則,我們於無明中困坐與受苦,搞不清楚正在發生的是怎麼一回事,也搞不清楚我們是怎樣地在使自己、與他人恆久處於痛苦當中。

無常(Impermanence)


苦的起因之一為試圖去否認「無常」的真理。了解無常便是真正地明白因緣法則;如果我們認為,某位朋友過世了,而我們可以接受這個遺憾,以為這即是了知無常,那我們就錯了,它並非如此簡單。

依據佛法教義,所有緣生的事物都是無常的。何謂「緣生」?每件事情的發生都有其緣生之條件;所有的行為都因為「因」(cause)而受到緣(condition)之制約,或被「因」而染。特定的起因(因)與條件(緣)聚合在一起,從而引發了某件事。

我們自己是緣生緣起的,我們生命中的每件事,從所擁有的財物到未來的種種計畫,都是無常的;我們經歷的每個片刻也是無常的,我們曾經有過的每一經驗,沒有一樣是牢固堅實的。然而,我們卻覺得自己是實在而永恆,有那些明確的事件出現於我們的生命中。我們試著要緊抓不放這些片刻的經驗,然而它們卻像流沙般從我們的指縫中滑落。

當我們鬆緩下我們的心,讓心平穩到足以安住於這些真理,這些真理才能開始落實。心總是試圖為自己製造一種永恆感,但如果我們可以達到更細微的程度來觀察這顆心,我們能看見因與緣是如何地聚集在一起,給予了我們自我永恆的錯覺。

即使我們現在所有的念頭、思緒也是建立在因與緣的基礎上。我們可以藉由試著提出不是因緣和合所產生的某事,來思惟以上的觀點,但我們無法提出任何一件。然而,我們能夠鬆緩下來、到足以單純地覺察一切是怎麼一回事;我們可以如此來檢視自身的經驗,然後發現,經由創造、與深信有一個永恆的自我,我們是怎樣地在製造痛苦。

使自我變得堅實(Making the Self Real)

在這個層次上, 「痛苦」的意義很直接: 即「不滿足」。不論我們感受的是身體上或是情緒上的不適, 我們的心都不自在。因為在我們的世界中, 事物不斷地聚合和瓦解, 我們總是想像我們處在一個永恆的狀態, 試著從中抓取、執著一件事物。我們總嘗試著要使事物變得堅實。我們的問題在於,我們對正在發生的事態並不真的了解:這個表面上堅實的世界,其本性其實是變幻無常的。我們的痛苦來自於不了解或不承認這就是自我的本質。

事實是,當我們深入檢視這個問題,而試著要在任何事物、人、或任何情境中找到一個「自我」 的時候, 我們將陷入窘境。例如,我們可以想想佛蒙特(Vermont) 的噶瑪丘林(Karme Choling)禪修閉關中心,我們對它的存在有一種明確感。但是,噶瑪丘林的「自我」在哪裡呢?是在禪堂嗎?在樹林?在餐廳、走廊、還是在前面的辦公室?當我們沉思檢視,我們無法真的找到那個 「自我」,那就是噶瑪丘林的一個事物。同樣地,我們很難找到一個自我,一個物件或實體,是為「我」。實際上地,我們是由眾多不斷遷移變換的部分所組成;然而我們卻拼命地試圖把它們想成單一存在個體,我自己。

生、老、死(Birth, Aging, Death)


當我們一出生的同時,我們就開始衰老的過程。不單是我們老了才受苦,我們一生都在受苦。當我們還是小寶寶的時候我們幼弱無助,接著我們有了成長的苦痛,不停摸索、尋找方向的青春期;我們因緣聚合而生,成長,而後瓦解分離。一生中伴隨著無數大小病痛,最終我們面臨死亡。但我們最常做的就是試圖維持自我,我們保護自己,勿讓病痛侵襲;我們更恐懼死亡,即使我們早已為自己做好了準備。死亡來臨時,平時我們努力聚集的一切事物,完完全全地消失殆盡。我們一生所珍愛維護的身體,在我們死亡之際,因之所經驗的失落感,是遠超乎我們的想像的。

我建議我們可以如下思惟,這將會是非常有幫助的:每一個當下,不管是我們的心、思緒、還是身體,都在變化之中。它們是不可確定的、不穩固的,這會讓我們覺得不舒服和有危險。正因為它是如此危脆和令人恐懼,於是我們強迫自己相信我們的存在是堅實穏固的。在這樣拒絕真理的意圖中,我們無法拒絕某些不安、某種認知,那就是我們不過是在自欺欺人,它終將顯露出來。我們雖試圖擁有美好時光,試著去享受生、老、與死,但所有的喜悅都繼續轉化為痛苦。如何面對痛苦的第一步,便是去認識我們都在這麼做;而下一步呢,當然就是嘗試止息。


薩姜米龐仁波切(Sakyong Mipham Rinpoche)是香巴拉佛教的傳承持有者,其法教承襲自他的父親,尊貴的邱陽創巴仁波切。

How We Make Ourselves Suffer, Sakyong Mipham Rinpoche, Shambhala Sun, January 2001.


(文稿翻譯整理:台北香巴拉禪修小組成員,莊繡霞、楊茗旭、倪健、Chiafen Tsai;校編:Yeachin Tsai)

2007年12月7日 星期五

對治禪修中的「無聊」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我們的心,總是躍動不安的,所以感覺到「無聊」,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新買的電動玩具遊戲,玩幾次,就無聊了;剛置上的衣服,穿幾次,就覺得無聊了;新交的朋友、新參加的活動,去幾次,就變得無聊了… 使我們深覺索然無味的,不是那外界的對象物,只是我們的心倦怠了——失去了「新意」,我們便跟著失去了「心意」。

在禪修中,特別是在長一點時間的打坐閉關期間,面對無聊,對治它,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工作。創巴仁波切創造了這樣的辭彙:熱性的無聊(hot boredom)和冷性的無聊(cool boredom),以溫度描述了無聊感的性質。薩姜米龐仁波切在他講禪修的好書《心的導引》(周和君翻譯;台北橡樹林出版)中,也提到無聊通常分成好幾種:如第一種,潛藏著焦慮的無聊,因為我們現代人的感官早已習慣速度與刺激,若不受外在刺激,就無法滿足自己。他說:「但是在禪修時,沒有任何事物可以攀緣,我們便試著自己找樂子來應付無聊。於是,我們並未專注於呼吸上,而是以外界的聲音或觀察小昆蟲的活動自娛。觀看其他人的禪修百態,猶如欣賞一部劇情片那麼有趣。」

第二種無聊,是植根於恐懼的無聊。在禪修時,我們不習慣在毫無內在活動的狀態下安住。太安靜的感覺使我們發慌;如果將自己完全放鬆,進入那片虛空之中,我們並不確定自己是否想知道會發生什麼狀況,基本上,我們放不下自己。

然而,根據米龐仁波切,無聊正是修行的好機會,我們可藉由觀察無聊,徹底品嘗一下無聊的滋味,對治它,看穿它的面貌,用它來評量自己是否進步了。仁波切說:「如果不向這股衝動(因無聊而想放棄禪坐)屈服,就能開始收割無聊所帶來的成果。」

對治之道是:「首先,我們要做的是,讓自己安住於無聊當中。端坐在蒲團上,什麼事都沒有發生,我們也了解這點,所以,不妨就讓自己安住其中。

我們可能會陷入自我,而變得目光呆滯,整個世界感覺既遙遠又模糊。這時我們或許並未完全專注於修行,但身心卻放鬆到能體驗這份單調,而不想向外追求樂趣,或遠離這個空間。於是,內心開始接受無聊是寧靜安住(奢摩他)的一部分,這就是進步。
  
在禪修時,我們到底對什麼事物感到無聊?那事物並非寧靜安住,雖然禪修可能是觸媒。讓我們真正感到無聊的是,自己一再重複的思惟模式。雖然這些模式對我們而言,已可預測且清晰可辨,但它們仍不斷地生起。

不久,我們的無聊呈現出更豐富的樣貌。它不再如此貧乏,而變得寬闊、舒適又令人慰藉,我父親將此稱為『冷性的無聊』。這是一種突破,我們已發現,禪修不是要滿足於想找樂趣的需求,或增強『安適區』。為了獲得這個發現,我們必須徹底地無聊。」


當我們感到無聊的時候,正是修行的最佳機會!你可以告訴你自己︰「好極了!我覺得無聊透頂!進步的機會來了。」宋代大慧宗杲禪師在其《省力處》卷中有言:「且暫將這作聰明說道理底,置在一邊。卻向沒撈摸處,沒滋味處,試撈摸咬嚼看,撈摸來撈摸去,咬嚼來咬嚼去,忽然向沒滋味處咬著舌頭,沒撈摸處打失鼻孔,方知... 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好一個無聊!儘管坐下去吧。

2007年12月2日 星期日

台北香巴拉一日禪(Nyinthun)

親愛的朋友們:

台北香巴拉將於12月8日週六舉行一日禪(Nyinthun),
Shambhala Taipei would like to invite you for a day of meditation on Saturday, December 8.

歡迎各位踴躍參與!也歡迎你邀請你的朋友一起參加共修!!
Please feel free to join us.

地點:北市仁愛路四段426號3樓 (光復南路口)日月書院。捷運站:國父紀念館3號出口
時間:早上九點(準時起香。請早一點到場。)至下午五點
連絡人:蔡居士
電話:0918-525252
e-mail:chiafen.tsai@msa.hinet.net

(Photo: Enku Buddha statue.)

2007年12月1日 星期六

身體與心靈的同體一致(Synchronizing Mind and Body)

我們並不總是「活在當下」的,事實上,當我們檢視自己時,我們不是活在雲端——活在對美好未來的夢想和憧憬裡,就是活在過去——活在對過去種種的追懷、甚或悔恨中。吃飯的時候,我們望著電視或書報;走路的時候,我們心想人情事故。每一刻我們都不在當處。一行禪師在《橘子禪》當中提到的,品味吃一片柑橘的酸甜滋味,在我們匆忙迷離的心思圍繞中,卻是很難去體會得到的。

米龐仁波切在《心的導引》(周和君翻譯,橡樹林出版),點出這種我們都常有的情境:「困惑的心將大部分的時間,虛耗在追逐各種對象──從這個妄念到下個妄念,從聲、色到嗅、聞,從感覺到欲望,乃至挫折、失望。迷惑的心一直處於短暫的好奇狀態,不論在何時,我們的意識都是片斷的,且散逸到不同的方向。然而,當雷聲撼動天際時,我們的注意力突然變得非常集中。在那一剎那,散逸的心又恢復到完整狀態,完全專注於雷鳴,在那電光火石的剎那,我們全然地在雷聲上進行禪修。」在那一刻,我們是處於當下的;可是極為短暫。但經由不斷地反覆修習,我們的心更強壯,也更能安住不動。所謂「定力」,其中有縝密的覺察觀照之力。

創巴仁波切也這樣開示:

「身體與心靈的同體一致不是一個概念,或某一個人為了增進提升自我,所隨意想出來的技巧。更確切地說,它是如何做一個人,以及如何共同運用你的感覺、你的心靈和你的身體的一個基本原則。」

「本初善的展現,總是不離溫柔和善──不是薄弱無力、欠缺熱情、蜜奶安適般的溫柔,而是全心全意、活潑有生氣、頂天立地的溫柔。就此而言,溫柔來自體驗心中沒有疑慮,或肯定無疑。心中沒有疑慮或疑惑,與接受、信服一個哲學或概念的正確性無關。它不是指你要等到你對你的信仰毫無疑問之後,你皈依或服從某一個人所發起之宗教聖戰。我們所談論的,不是無疑的人變成傳播福音的鬥士,準備為了他們的信仰而犧牲生命。沒有疑惑是指信任你的心,信任你自己。沒有疑惑是指,你已經和自己連結在一起,你已經體驗了身體與心靈的協調合一。當心靈和身體同體一致的時候,你沒有疑惑。」(摘自《覺悟勇士》,邱陽創巴仁波切著。由項慧齡翻譯,橡樹林文化出版)


經由禪修,幫助我們連結起風馬能量,我們便能耳清目明、身心平衡,我們於是能銜接當刻光明無瑕的美善。以智慧作觀薰修,我們能夠看到自我的虛幻不實,使我們從黑暗和痛苦中解脫出離。勇士菩薩的修道之旅,始於當下,不管你在做什麼──是在蒲團上、亦或是在蒲團下。

2007年11月27日 星期二

Nyinthun(一日禪修閉關)的形式介紹*


正如米龐仁波切開示過的,人生、和修行,都像輪子一樣,有時前進,有時後退,這本是很正常的事。作為香巴拉行者,我們都有工作、家庭、或事業,有忙不完的瑣事纏身。我們儘可能地,每天安排一小段時間做日課,每個月共修,每年閉關一小段時間。另外,誠如仁波切最近才說的,生活中,每一刻都有數不盡的機會,我們可以用來修行。面對無常、紛擾的人生,我們以修行,使生命真正活得有意義、有光彩。

一天的禪修閉關,藏文是 Nyinthun;一個月的禪修閉關,藏文是 Dhathun,這都是香巴拉社團裡常常舉辦的共修。台北剛辦了半日的 Nyinthun;以這裡(美國)大多數的禪修中心為例,以下的時程表,可供台北禪修小組參考。一天密集禪坐下來(亦可禁語;下午也可排進奢摩他瑜珈,舒緩筋骨),行者身心非常受益,常會有一種被洗滌一番的清涼感受!

以下時程可略做調整。但以短香(20分鐘禪坐)為主。午休時間可增長;晚課就順延。


Nyinthun Sitting Schedule

9:00 a.m. 早課起誦 Opening chants

9:15 a.m. 奢摩他禪坐 Shamatha practice

9:35 a.m. 經行 Walking meditation

9:45 a.m. 奢摩他 Shamatha practice

10:05 a.m. 經行 Walking meditation

10:15 a.m. 奢摩他 Shamatha practice

10:25 a.m. Tonglen/bodhichitta practice (announce: “Tonglen or bodhichitta practice for those who have had instruction”) 修自他相換/ 菩提心(編按:已在2008年春天由阿闍黎親自傳授;亦可以朗讀或思惟修替代)

10:35 a.m. 回到奢摩他 Return to Shamatha

10:40 a.m. 經行 Walking meditation

10:50 a.m. 奢摩他 Shamatha practice

11:10 a.m. 經行 Walking meditation

11:20 a.m. 奢摩他 Shamatha practice

11:40 a.m. 朗讀米龐仁波切、或創巴仁波切著作篇章;或修習「思惟修」 Dharma reading or comtemplation

11:50 a.m. 奢摩他 Shamatha practice

12:00 p.m. 午休 Break or end sitting with Closing Chants(如果是半天式)

1:00 p.m. 奢摩他 Shamatha practice resumes

1:20 p.m. 經行 Walking meditation

1:30 p.m. 奢摩他 Shamatha practice

2:00 p.m. 經行 Walking meditation

2:10 p.m. 奢摩他 Shamatha practice

2:20 p.m. 朗讀米龐仁波切、或創巴仁波切著作篇章;或修習「思惟修」 Dharma reading or comtemplation

2:30 p.m. 奢摩他 Shamatha practice(或加入奢摩他瑜珈)

2:50 p.m. 經行 Walking meditation

3:00 p.m. 奢摩他 Shamatha practice

3:30 p.m. 經行 Walking meditation

3:40 p.m. 奢摩他 Shamatha practice

4:00 p.m. 晚課回向 Close with Closing Chants


*附註1:香巴拉雖以在家人為主軸,如果你要在香巴拉團體之內出家修行、或做三年閉關,也是受鼓勵的;並且有合適的管道及處所、導師,讓你安心修行。在此特別註解一下。

附註2:思惟修——觀禪的方法,請參閱米龐仁波切《心的導引》,第三部,第一章,與自己的心結盟,與書後的附錄三。可以先向大眾朗讀五分鐘,然後修習思惟修五分鐘:如思惟愛與慈悲,轉心四思惟——人身難得,因果業報,生死無常,輪迴過患等。

附註3:《當生命陷落時—與逆境共處的智慧》When Things Fall Apart - Heart Advice for Difficult Times。由胡因夢、廖世德翻譯,心靈工坊出版。這本書第十五章(逆轉習性)有 Tonglen - 自他相換的方法簡介。
薩姜米龐仁波切《心的導引—從忙亂到安住的藝術,調心九階段》Turning the Mind Into an Ally。由周和君翻譯,橡樹林出版;第三部,第七章(躍入佛陀之心),有修菩提心的教法。

但是,細微之處,還是由仁波切或阿闍黎親自傳授教導而修學,會較清楚周全。

2007年11月25日 星期日

薩姜米龐仁波切網上談話

各位親愛的同修:

今天薩姜米龐仁波切網上的談話,你可以到以下網頁,觀看仁波切的影像,並收聽談話內容(英文版。你需要有非常快速 high speed 的網上連線設備來觀看):
http://shambhalainternational.acrobat.com/p71252016/

這一次參與的人,約有1,800人,來自全世界18個國家(兩百台電腦連線);現場有西班牙語翻譯,及英文謄錄。我們等文稿整理出來,會再向大家報告更詳盡的內容。米龐仁波切說到,以蓮花生大士為例,「他的心如同天空;他的舉措微細謹嚴,如同芝麻子。」所有細小的日常言行舉動,都是修行的最佳機會。如果我們錯過這些小小的修行機會,等更大的問題發生時,我們就會顯得無力虛弱,顯得手忙腳亂。

作為一個修行佛法的人(藏語 chopa),我們是在世間修行的修行人,所以我們如何能混融佛法到尋常日用之中,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有能力以佛法見地應用於自己的身、語、意,和心。

修行者應如日與月,不斷照耀,繼續前行。須具有這樣的信心。

當困難產生時,世間的人,以硬碰硬,推迫不已;但身為一位在世間的修行人,我們面對難題,施行法教,實際運用法教。

仁波切共開示了一個多小時,許多的智慧睿語,這裡只先向大家分享一二。台北小組 Chiafen 亦在開示完畢後問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那就是,「香巴拉法教如何能對亞洲人有所助益?東方所教授的香巴拉法教、與西方傳授的香巴拉法教有何不同?」仁波切回答,真理,教法之本質,是一致的,無所不同;但因地方、因時代之不同,有些成份、元素會不同。現在香巴拉法教回到東方,重點和應用方式將會視亞洲人的敏感度和心態而定。

就另一個角度來說,世界是一個整體,不只是東方、西方之別。現今世界更為現代化、更相近,所以台北、新加坡、紐約... 其實都很類似。在亞洲,我們帶入勇士的傳統。然就亞洲本身,即使「僧團」這一字眼,本來只限定於出家人,而香巴拉,則囊括在家人;所以在家人也可以成為很好的修行者。特別年輕一代的心,是非常世界性的、國際性的;例如
在西藏人中,與三十年前的學法的傳統方式已不盡相同。真理是一樣的,但接收它的方式是不同了。

薩姜米龐仁波切最後祝福大家,並回向功德。一切圓滿。期待日後仁波切多與我們網上、網下相見!

(新聞來源:http://shambhala.org/
明年一月左右,薩姜米龐仁波切、和其他多位香巴拉資深老師,將會開始在網上為我們親自傳授法教。請到以下網頁登記查詢,並密切注意動態。Beginning in January of 2008, Shambhala Online will offer additional real ­ time internet classes with a variety of teachers. In the next few weeks, we will begin to list course offerings, and accept registration for the courses. Please go to: www.shambhalaonline.org

2007年11月24日 星期六

我們的金剛護法(二)

「金剛護法」成立之初,就像其他邱陽創巴仁波切的許多創舉,也遭受到不少的非難。批評者攻訐:「為什麼這些人穿起制服來?如同『軍人』一樣?」然而,大成就者的高瞻遠矚,卻是超乎我們的想像的。創巴仁波切曾經說明過,「金剛護法」團體,是由大多數「在家人」組成的香巴拉世界中,最接近「出家人」僧眾的一種創制。因為這些發心者必須揚棄更多對自我的執著(特別是西方以個人主義為至上的觀念),真正地對眾生開放自己的心。

創巴仁波切說,我們的心,總是要尋找間隙來讓自我偷空一下;換句話說,那便是屈服於「落日觀」(setting sun vision):

「我們所歡慶的『軍式』(militariness),基本上是根據描述佛陀名號的一個詞——勝者,世尊(the victorious one)。梵文 Vijaya,勝利者,與「軍」的概念相關連。

我們總是搏鬥著、來維持我們的自我(ego),我們總是奮爭著不去好好修行,我們也總是奮爭不懈、試著偷空一下,所以我們能夠不必去從事一些行政事務的工作、或執行我們的「護衛(法)」職責,或不管是些什麼。如果我們能在生活裡「欺騙」一小英吋,我們總要如此做。各位女士和先生,這點之於任何人,都不是一個祕密或一種驚奇之事,每個人都能理解;我知道的,我們都是這樣。然而為我們自己保留一點時間,就是我們所知的不具備了「東方大日」的視見。請原諒我,我不是在責備任何一個人,我只是在說這麼做總是很有可能的。我們只希望去放鬆、不必翻閱下一頁裡下一行的教法,看它在說什麼。我們總是想抽出一部份時間休息一點點,一直如此,始終如此。這是我們總有的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我所說的,它也不是一個新的問題。」(摘自 True Command, 創巴仁波切1979年在科羅拉多州博德市慶生會上的一場開示)

1981年時,仁波切又在一場對金剛護法團體的開示中說:

「我主要關心的是佛法的未來,它如何能產生效力,如何能被維繫、護持,能繼續流傳而不受扭曲。為了為未來鞏固這一情境,我們也必須矯正現今的情況。為此,『金剛護法』必得意願以一醒覺的角色,來參與情境,並產生一個佛法可以被最適當地教導著的環境。在這些優良的情境裡,學生能夠適當地聽聞佛法、並恰當地修行法教。

更甚者,我們的職責是以對己真實,來維持一種真誠純正感。我們不愚弄任何人。基本上,我們盡最佳可能地試著去保持和傳續法教。由於行動真誠,金剛護法的角色可以是極重要的。當僧團裡有某些問題,如懷疑、不耐、及猶豫,這多是因為不能真摯相待的緣故。所以一個金剛護法的職責,是去矯正環境、或個人,把他們帶回到純正真實的道徑上。」

(照片:邱陽創巴仁波切)

2007年11月19日 星期一

我們的金剛護法(Dorje Kasung)

這兩次(2005, 2007春)薩姜米龐仁波切造訪台灣的時候,有許多信眾對仁波切身旁幾位西裝格履、亦步亦趨的西方人士,頗為好奇,問說:「他們是不是仁波切的保鏢?」喔,他們並不是我們一般所以為的「保鏢」,但他們的確身負保衛上師安全、維護壇場秩序的「護法」之重任。他們是香巴拉的金剛護法(藏文 Dorje Kasung, 英文 Vajra Guard)。在比較大型的閉關中心,他們有時穿著淺米色的卡基布制服,除了護持之責外,也負責清晨和傍晚香巴拉旗幟的升降。

金剛護法的座右銘是「超越戰爭的勝利」;戰爭的意思,在這裡指的是佛陀教誨我們的、對貪、瞋、癡三毒之爭戰。勝利是當我們能面對一己的三毒,以內見的智慧和慈悲來照見它們的本源,而超越其上。當年創巴仁波切設立這一特殊團體的目的,實有鑑於「戒律」在僧團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能以溫柔、堅定、處在當下的方式,應用禪修於教法的保護之上。

米龐仁波切和創巴仁波切都再三強調了金剛護法在我們香巴拉社團的關鍵角色——國際性的香巴拉社會,以在家人為主幹,所以戒律更是不可或缺的。

邱陽創巴仁波切在他被集結成書的:True Command 一書中,這樣提到金剛護法嚴肅的原則:

「… 在這裡,立下(金剛護法)誓願的儀式,是指打開你的心,有膽氣,並呈顯出對你存在之力量的一種質地。我們所知道的真理實相,我們所被教導的真理實相,是經證實為真實不虛的。我們可以根據真理、尊嚴、和力量來生活。我們遵循著清明和覺悟的道徑,如何來過我們的生命,並恰當地、完全地組織起我們的世界。金剛護法是這樣的一個範例。你的忠誠、真摯、和帥氣都在你作為金剛護法的實際表現中呈現出來——這一職位,你以你所有的身、語、意來實行它。」(摘錄自創巴仁波切1978年在科羅拉多州博德市所作的一場開示)


其他關於金剛護法的文章,請至以下鏈結閱讀:
大寶法王與香巴拉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關香巴拉金剛護法的宗旨,請至其網頁參閱(英文版):
金剛護法之原則 Dorje Kasung – Protector Principle

2007年11月16日 星期五

「中文世界的香巴拉人」網上討論小組成立了!


親愛的香巴拉法友們:

「中文世界的香巴拉人」網上討論小組成立了!歡迎您的參與!任何有關部落格上文章更進一步的的問題,也歡迎在網上小組提出來討論。請注意這討論小組是與香巴拉部落格網站不同的一個設計;目的是為了讓學香巴拉教法的朋友更為親近、更能暢所欲言地、更深入地研討相關問題。

您可以至此網頁申請加入 Chinese Shambhalians of the World 中文世界的香巴拉人,參與我們對香巴拉法教的種種討論(必須先加入臉書,網上討論社團 - Facebook,填寫一些個人基本資料。參加後請略微介紹你自己、和你與香巴拉的淵源等等。)。

歡迎拉近我們彼此間的距離,一起共襄盛舉!

2007年11月15日 星期四

慶祝米龐仁波切生日快樂!

親愛的香巴拉友人:

本月(十一月)十五日,是薩姜米龐仁波切四十五歲大壽的吉祥日。世界各地的香巴拉中心都將以修行的方式來祈請米龐仁波切長壽住世,俾能使正法永傳,造福無量眾生。根據薩姜卡拉帕院(Office of the Kalapa Court)辦公室的指示,建議各地的香巴拉信徒,在當日、或提前一日,修行如下法本:


禪修起香

大手印儀軌(SADHANA OF MAHAMUDRA):米龐仁波切兩年前傳給新加坡及台灣的部份信眾;目前尚無中譯本。我們可以祈請仁波切未來再把這部殊勝的儀軌(由創巴仁波切所寫下的伏藏)正式帶到台灣,傳授給更多法友。

7次或21次的薩姜米龐仁波切長壽祈請文(SUPPLICATION FOR THE LONGEVITY OF SAKYONG MIPHAM RINPOCHE)

歡慶活動:餐點、朗誦米龐仁波切的詩歌、著作,敬賀米龐仁波切生日快樂!


*因台北尚無中文版大手印儀軌,可以「香巴拉傳承承祈請文」及「本初善四威嚴修行法」替代。

遠道無法共修的朋友,請以您的心香一束,共同參與!HAPPY BIRTHDAY TO OUR BELOVED TEACHER!


(課誦文部份請參閱左側欄:香巴拉法本及課誦文專區 - 薩姜米龐仁波切長壽祈請文

2007年11月14日 星期三

「請好好修行!」


作為一個講究實修的傳承(Practicing Lineage),修行是第一要件。沒有實際的修行,一切都只不過是空談。薩姜米龐仁波切在「和平的秋收」公開演說中(參部落格前文),再次強調了修行的重要。他說:

「所以,再次地,我想溝通這一件事:請修行。我本人在此也試圖跟從我自己的勸告,努力使修行成為每天的習慣,以及就閉關而言,每年的習慣。我知道對我來說,這是非常有益的。有一件我希望我們所有香巴拉人去做的,就是當我們有困難時,和生活發生改變時,更加勤勉修行。即使你們當中有些人很久沒有修行,請小心謹慎入手,只做一點點打坐,一點點自他相換,一點點大手印。只是一點點,能走很長遠的路;我們開始得到自己的力量。」


仁波切還提到的是愛護僧團;僧團(Sangha),在香巴拉的定義裡,包含了廣大的出家、在家眾。香巴拉國際包括了美洲、歐洲、中東、澳洲、及亞洲的各地信徒,如何集結眾人的力量,有時是一門很大的藝術。仁波切叮嚀我們:

「另外一件事,我鼓勵大家的是,請培養對僧團的愛心和感情。另一天,有人問起我關於三寶的一個問題。他們說,第一、第二寶較容易(佛寶、法寶),但是最後的一寶,僧寶,是很困難的。然而如果你能愛護僧團,佛位也就不遠了。」

2007年11月11日 星期日

薩姜米龐仁波切「和平的秋收」演說

「和平的秋收」(Harvest of Peace)是香巴拉國際每年群聚一堂的重要盛會之一。在此聚會上,薩姜米龐仁波切給予大眾演說,反觀過去,展望未來。今年九月廿二日米龐仁波切在多傑丹瑪林(位於加拿大新斯科細亞省塔城)所作的一場意義深長的、關於世界和平的公開演講,已經被翻譯成數種國際語言。筆者竭心盡力地翻譯出全文,願與所有香巴拉法友共享米龐仁波切的深湛智慧和宏觀視野。期間,薩姜王母康卓次央亦抑制她的緊張之情,而對全體信眾發表談話,歡迎閱讀聆聽!

全文篇幅甚長,請到以下鏈結參閱:

薩姜米龐仁波切「和平的秋收」演說

英文MP3仁波切原聲檔案,請至以下鏈結收聽:2007 Harvest of Peace

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德文、及中文檔案下載,請到以下鏈結(頁面下方):http://www.shambhala.org/community/events.php

2007年11月8日 星期四

走出落日之國——一位香巴拉學員的心得分享


我很樂意和大家分享我在香巴拉禪修小組學習的心得及感想,能夠把這份快樂分享出來,我覺得是一種榮幸,也是榮耀。因為,會有心得和感想,代表了我正在進步,又再次跨越了「落日觀」的自我,和那光燦明曜的世界更接近、連結了。


童年,與本初善的邂逅

記得,曾經讀到佛陀所說過的一段話:「娑婆世界的本體,永遠是清淨的,但凡夫就像盲人一樣,始終無法看見。」看到這句話時,心裡既感動,感觸又深刻……不知,您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在幼年時,或到現在仍是,覺得生命和世界其實是美好的,人的本性也是美好的,但隨著光陰推進,事件衍生,您開始覺得,這世界的瞬息萬變,已把你淹沒,而也在這大舞台上的您,已被這滾滾紅塵的茫茫潮浪,給推擠得氣若游絲……原在心中的那份美好及自然,已變成遙遠的神話,只能供自己,在閒睱的時刻緬懷及遙想。

人,成了最可怕的,也是最躲避不及的。你所接收到的所有訊息,不外乎:「人心隔肚皮、不要太信任人、人心難測…。」我們的生活,就在這些所謂的「基本守則」的圍繞和帶領下,遭遇了一個又一個心驚肉跳的磨練。我們彷彿也變成了身經百戰的鬥士;但這種勇敢和堅強,卻是為了層層包裹受傷的心靈,若稍有鬆懈,傷口隨時可能會難堪地曝光,使自己再度陷入另一個危機和恐懼……

生命,真的就是這樣子嗎?儘管,我也是這樣長大的,但我選擇了不相信這條老路。雖然,在幼時常存心中的美好,似乎已經離我很遠,它的呼喚也越來越微弱,但,我和它的連繫一直不曾斷過,再多的痛苦和折磨,也不曾斬斷我們之間的連結,它只是蟄伏潛藏,伺機窺探而出…


「生命自己會尋找出路」

「生命自己會尋找出路。」電影侏儸紀公園中,有這麼一句台詞。是的,的確是這樣,因為,生命本身很清楚自己是什麼樣,該怎麼走。這是生命本來具有的尊嚴,沒有任何人能夠剝奪它,包括我們自己。

在這樣的堅持下,我開始尋找出路,但習於生活於「落日之國」(Setting Sun World)的自己,雖有堅強的意志及不願低頭的個性,在落日精神的捉弄之下,以及在無數次的失望和絕望下,仍然是活得相當可悲的。外表的相安無事,只是對自己的生命,更無情的嘲諷。最後,連僅存的表相也我也徹底放棄,只剩下麻木和冷漠…
我放棄我自己,更想放棄生命,但內在剩餘的覺知,不允許我更進一步,只是頑強地提醒著:「我不是單為自己而活。」

這是良知吧,我想,在它的強烈抗議及不間斷地催促中,我再次強打起精神,出發上路,為了找到生命的出口,也為了維護那盞猶如在風中飄搖的燭光。

有人曾告訴我:「先自助,而後有人助,最後會有天助。」的確,我驗證了這句話。當我決定誠心地面對自己時,便陸續出現助緣,幫助我的成長,克服外境和內心的逆境,以至於終能接觸佛法,進入佛門,打開了生命的另一扇窗。佛法的確幫助我一點一滴地了解自己,協助我明白生命的實相,更幸運的是,我接觸到香巴拉的教法。

在閱讀創巴仁波切的《覺悟勇士》一書時,就好像是有著一個巨大溫暖的太陽自生命深處升起,它的光芒,遍照了原先讓我苦痛萬分、卻無處可逃遁的黑暗境地;在閱讀中,我發現了這個吸引我的名詞「落日之國」,這充滿想像力且饒富意味的名詞,精準地呈現出什麼是讓自己深陷痛苦的原因。

這兩個「國度」(日昇和日落)的相對名辭,首次與我之內在照面時所產生的電光石火,我至今仍記憶猶新;當這光燦的東方大日之光芒,使落日之境的一切無所遁形時,就像是給了那黑暗的統治者溫柔且致命的一擊,並馴化了聚集在這國度的烏合之眾。過去,我認為必須得沈重且辛苦,才能改變的自己,卻在這光芒照之下逐漸甦醒、伸張;好像是沈睡了許久許久,剛被清晨的陽光喚醒似的……我不禁心想:「原來是這麼回事呀!」在過程進行的同時,彷彿聽到創巴仁波切在一旁耳語:「看,沒什麼好怕的吧,用溫柔的方式,也能大獲全勝呢!一個真正勇敢的戰士,擁有一顆溫柔的心。」


共修——勇士的神聖因緣

進入台北香巴拉共修會後,米龐仁波切的大智慧,更是在一點一滴地精煉了我的身心靈。有一次共修後的茶會中,有位同修說:「你進步好多,每次看到你都在進步。」我聽了好高興,也很感動,很久,沒聽到這樣的讚美,同時也覺得,我的生命有了光明和意義,也在進化之中。

香巴拉的廣大傳承,和同修們之間的連結,是我個人一點進步的最大關鍵。這讓我逐漸拾回對自己及對人的信心。有許多事,都是在無形之中圓滿完成;在這裡,有許多「奇蹟」出現眼前、發生在自己身上。那並非是不痛不癢的心想事成,而是會深入心田的真實力量……

以往,我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因為覺得活著很無奈,似乎一點點事,都會讓戰爭或不愉快的事一觸及發),勉強地抑制住厭惡的心情,去對待眼前周遭的人事物,我不想、也不願多和人相處一秒鐘,事情結束我就離開;我不信任何人,感情則寄託在動物上,唯有牠們的單純天真能讓我放鬆心情,展開笑顏。

開始參加共修後,有回在幫某個動保團體做義工時,和這個團體產生了些微的意見磨擦,我耐著性子解釋和道歉。雖然我覺得我的想法也沒有錯,但我學到了忍耐與以和為貴,所以只是靜靜地聽,靜靜地觀看,忽然間,好像有個力量,把雙方濃重的情緒雲霧播出了一個開口,我突然間明白到,發生這事情背後的真正原因——不信任別人。

後來,我不動聲色地把事情善了之後,懷著興奮的心情,在共修時,我和大家分享了這個發現;我很高興,我又可以再度信任人類了。

世間多少恩怨情仇,是由於人和人之間的懷疑、嫉妒、憎恨、憤怒?這些由無明而來的負面情緒,障蔽了我們的視線,扭曲了自然的規律,使人看不清真相,也讓人遠離正常健康的軌道,墜入黑暗,緊緊纏縛住自己。在這樣的情形下,人和人之間,究竟還存在著什麼呢?感覺上,剩下的,就猶如空洞的死城,只遺留北風的寒冷呼嘯,與殘存在空間之中的長嘆。

我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命運的安排也很巧妙,讓我看盡人生百態…信任這個字,並不存在於我的字典裡,真的。

但學習香巴拉的教法後,我居然什麼時候轉變的我都不知道,這,難道不是奇蹟嗎?

我想,我的父母、以前曾教導過我的老師、長輩和朋友們,應該都會非常感謝米龐仁波切和香巴拉的教法吧;「我真是個小麻煩」^^Y,曾經,對他們而言,這形容一點都不誇張,但現在,這已是過往。

能夠再度信任人,對我的意義著實重大,而那力量撥開的開口,也讓我更奮進地往光明前進。似乎開啟了開關,生命系統加速運轉著……

我聯想到,除了我,其實現在的人也許有著同樣的問題吧。或許,重新燃起對人和自己的信任,就如米龐仁波切敘述的,「希望眾生不要受苦,也許像是插一朵花在來福槍桿上,似乎是徒勞無功的;但是古有銘言,慈悲,比起槍膛後的憤怒,還要來得有力得多。」


小小心燈,照亮世界

我覺得,這世界確實需要這份力量,使人能找回自己,找回人性尊嚴的力量。雖然,我們只是點燃了一盞小小的心燈,但它所將能引發和帶給人的,卻會是超乎想像的。

就如香巴拉傳承祈請文中所說:「…達瓦桑波、其他諸法王,及二十五位利格登王,引導眾生到香巴拉的聖地。」也祈願與我們同在的眾生,如香巴拉回向文所言:「…願眾生的黑暗無名悉皆盡除,願眾生永享深奧明耀的光輝。」

我正在這條路上行走、學習、收服自己,我在這麼做的同時,淨化了自己的視界,也美化了世界…我很快樂^^。雖然,我才剛剛起步,但佛陀所說的本體清淨之娑婆世界,我似乎也漸漸可以感受得到了。

誠心祈願,能有更多的朋友,能來與我們一同見證,這本屬於您們的美好。

祝福大家

後進,
Story 合十


(撰文及版權所有:Story - 作者。小標由編者所加)

2007年11月7日 星期三

Touching You

觸及您

一些小事,我告訴您,
背上的搔痕——
我注視
而您知道。

影子
電話
清晨的鳥兒——
您知道的。

雨落在我的窗子上。
在我心上,
陽光閃爍。
我感覺到您在天空中,
在風吹衣裳、沙沙作響的聲音裡。
我想您知道我的感受。
遙遠地注視——我看見您。
我用雙手碰觸每一滴淚珠
而我明白您就在那兒。


TOUCHING YOU

Little things I tell you,
The scratch on my back——
I look
And you know.

Shadow
Telephone
Morning bird——
You know.

Rain falls on my window.
On my heart,
Sunshine glimmers.
I feel you in sky,
In wind rustling clothes.
I think you know how I feel.
The distant look——I see you.
I put my hand upon each tear
And realize you are there.


Sakyong Mipham Rinpoche, 9 September, 2000 Whistler, British Columbia
薩姜米龐仁波切一首洋溢著「虔敬心」的詩;from "Snow Lion's Delight", published by The Kalapa Court。蔡雅琴中譯。

2007年11月3日 星期六

噶瑪丘林的農園(二)

繼上回報導過噶瑪丘林之後,接到一些讀者對香巴拉中心感到興趣的來信。是的,噶瑪丘林是一閉關、修行中心,由創巴仁波切在世時親自督建,深受上師、傳承的加持,及護法的護佑。

像這樣的大型閉關中心,在香巴拉世界中有多處。另一處著名的即是香巴拉山脈中心(Shambhala Mountain Center),日後會作專文介紹。

大型的閉關中心提供世界各地的香巴拉學員進階的研習課程及灌頂與傳法。香巴拉法教進程裡最重要的修行步驟——包括一個月的禪修(Dathün /28-day meditation retreat),經續,密續為期各一個月的研習營(Sutrayana Seminary,Vajrayana Seminary),香巴拉訓練(Shambhala Training),勇士集會(Warrior's Assembly),以及其他進階的、和接引一般大眾的課程,都在這些中心舉辦。

噶瑪丘林除了是一座景色宜人的修行處所,更有非常特殊的有機蔬果農園(Organic Garden)。所生產的菜蔬、花果,皆為有機作物;除可自給,更可供地方人士享用。春夏之間,花木扶疏,頗有農耕情趣。

香巴拉大型的中心,目前已有特殊的服務,在米龐仁波切授課時為歐洲某些地區的學員作同步翻譯。若未來有朝一日中文地區學員增加,亦有可能以同步中文翻譯為說中文的學員服務,使更多的亞洲信眾也能夠毫無障礙地學習香巴拉法教。


Karmê Chöling was founded in 1970 by Vidyadhara the Venerable Chögyam Trungpa Rinpoche,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Buddhist teachers and meditation masters of our time. It is now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his son, Sakyong Mipham Rinpoche, holder of the Kagyü, Nyingma, and Shambhala lineages, who was recognized in 1995 as the incarnation of the renowned nineteenth-century Buddhist teacher Mipham Rinpoche.

http://www.karmecholing.org/



(上圖,噶瑪丘林莊嚴的大殿;下方,有機蔬果農園的成果輝煌。蔡雅琴攝。)

2007年11月2日 星期五

噶瑪丘林

現今,香巴拉在世界各地約有兩百個大小中心、禪修團體。其中有六個最主要的閉關中心,另包括一座專屬僧眾的岡波修道院。噶瑪丘林(Karmê Chöling)是邱陽創巴仁波切於1970年來到美國時,與弟子們(當時多為長髮的嬉皮)胼手胝足所創建的第一所修行中心,原來稱作「虎尾」(Tail of Tiger),意為「無法在虎尾上繫縛作結 - 自動解脫」;1974年,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應創巴仁波切的邀請,首度訪問北美時,為此地另取名「噶瑪丘林」。許多早年的事蹟,至今仍為弟子們所津津樂道。



噶瑪丘林位於美東風景優美的佛蒙特州(Vermont),一年四季,景緻宜人,中心的全部面積超過六百英畝,麋鹿成群,寧靜安祥。後來(1987年)創巴仁波切的荼毗大典,也是在這裡,由頂果欽哲法王親臨主持的。現在,每年噶瑪丘林都舉行各種修行、閉關活動;其建築融合日本與西藏的寺院風格,共有七座禪堂大殿,並設有木克坡學院(Mukpo Institute)專門培育香巴拉學子的佛學研習課程,以及弓道的射箭靶場,有機的花園菜圃,樹林中的閉關小屋(關房)等等。



請到以下鏈結,閱讀更多該中心的資料(英文):噶瑪丘林











利格登王主壇。



Photo by Judy Bond.

2007年10月31日 星期三

薩姜米龐仁波切網上現場開示

親愛的香巴拉友人們:

繼不久前香巴拉線上網路教學測試之後,我們現在更可以聆聽米龐仁波切網上與世界各地香巴拉信眾的問答對談。十一月廿六日,台北時間凌晨一點,您將可聆聽米龐仁波切現場的開示(非錄音)。有意參與者,請到以下網址註冊報名,並可先在 11/17, 18, 19 測試您的電腦配備:
米龐仁波切網上現場開示

請注意的是,因對全世界只開放兩百台電腦連線,報名請從速。此次無中文同步翻譯,但台北香巴拉會員將共聚聆聽(會員中有數位英語極佳);詳情請洽左側欄台北連絡人詢問。



Community Dharma Talk with Sakyong Mipham Rinpoche


Live on Shambhala Online: On Sunday, November 25, 2007, at 1pm Atlantic time Sakyong Mipham Rinpoche will give a talk to the international Shambhala community live on the internet.


(消息來源:http://shambhalaonline.org/details_program.php?id=10401

2007年10月29日 星期一

如何統御你的世界──3/17 薩姜米龐仁波切禪修研習營文字稿(四)


如何統御你的世界── 3/17 禪修研習營 (Ruling Your World – Meditation Workshop)
主講人:薩姜米龐仁波切 (The Sakyong,Jamgön Mipham Rinpoche)
時間: 2007年3月17日 (星期六),早上 9:00 AM to 16:00 PM
地點:台北天母農訓中心大會堂(Taipei, Taiwan)

*此篇為米龐仁波切與學員會後的問答部份。



學員問:不好意思,因為剛剛的「基礎龍踏」心輪觀想的部份沒有聽清楚,可不可以請您再重覆講一遍?

〔編按:「基礎龍踏」,請詳閱部落格前文 基礎龍踏的觀想方法

米龐仁波切回答:(我們觀想,在這身體各部位的壇城裡,老虎的橙紅色,雪獅的白色,金翅鳥的紅色,龍的藍色,消融、化入你的心輪,四種色光都消融到你的心輪,變成金黃色的太陽,光芒放射四方,這就是東方大日。)過程中,四種色光的顏色會變得越來越明亮,色光從上面往下,從下面往上,集中到心的部位,然後變成非常燦爛明亮的金黃色(太陽),就像你的襯衫〔仁波切用手指著一位學員身上穿的鮮明黃色襯衫〕,所有光芒都溶化到心中的這個太陽。通常我們說心位居於心輪;從這裡你放射出光芒。雖然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修法,但事實上可以啟發你的心,讓這些(四威嚴的)原則能夠甦醒過來。

所以,除了早上醒來時,事實上,譬如說你有很重要、具挑戰性的工作的要從事,或是你有很重要的考試的時候,你覺得沒有能量的時候,修習這個法門,把你的能量激發起來。這是你可以去做的。


學員問:我想請問的是關於慈悲和智慧的問題。對於慈悲,我自己的解讀是,可能我們會想要去幫助我們的親朋好友,但是有時候,我們覺得對他們好的事情,對他們好的做法,他們並不一定覺得好。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做到是真正為他們好?… 怎麼去分辨真正的智慧,或只是說,比一般人聰明的、智性上的聰明,而非真智慧、真慈悲?

米龐仁波切:這是很好的一個問題,很難簡短地說完。事實上,這是你的修行,你在發展你的心。所以有時候,就某個層面來講,跟別人有怎麼樣的反應,是沒什麼關連的。是一種主體性(Subjective)的旅程,而不是一種客體性(Objective)的旅程。

如果有時你期待他人的反應,關注於他人的反應如何,那麼,這不會是很好的修行。你應是在發展你自己的力量,你自己的平穩、能力。

所以,很多高山上的修行人,他們在發展一己的慈悲跟穩定力,他們不會修行一下,馬上就跑到村子裡問人說:「嘿,你們覺得怎麼樣?」如果你向一般人猛說不停,他們會覺得你很奇怪;這是你個人的一個道徑。但是因為你產生這樣的一種(慈悲與智慧的)心境,你就能讓你自己更強壯。

我有一個很大的家庭。家庭的成員會給你很大的快樂和痛苦。因為他們對你來說非常的接近、親近。有時候他們帶來很大的喜悅,有時候卻帶來很大的麻煩和問題。所以有時候某些人要離開家去修行。但是,更有些時候,我們根本沒有選擇餘地,我們就必須跟家人相處在一起,這也是很好的;但是你要用一種正面性的態度,讓你自己和家庭的關係,保持一種正面的態度。如果你持有這種火花,這種愛與慈悲的火花,事實上,你可以讓你的修行更有燃料。

第二個部份,什麼才是真正的智慧——一開始,我們大家都在一樣的情況。我們對智慧到底是什麼持有一個概念性的觀點。但是隨著我們知道越多,我們就對它理解越深。有相對的般若,和絕對的般若。同樣的,在相對的般若裡面,還有兩種,一種是相對的,一種是絕對的。所以,般若智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成分。般若是可以解脫自由的。

這個偉大的智慧,般若智(Prajna),是怎樣個開始的?它是從禪修當中的「當下覺知」,藏文是 sheshin,英文 present knowing,開始的。你發展這種覺知,然後,慢慢的你就會觀察到。

你總是可以實驗一下,看這個修行是不是真的:如果,你更有慈悲,更具內見的話,這表示說你的修行發生了作用。但如果,你以為你擁有般若智了,可是你變得越來越驕慢自大,那表示那並不是真的修行。

如果你看文殊師利 (藏文 Jampal,梵文 Manjushri,英文是 supreme gentleness; Gentle Splendor.)這字的字眼,它的意思是溫柔,和光耀燦爛,並不是說很驕傲、驕慢。真正的知識會讓你非常溫柔。而且在我們自己的修行裡面,我們是可以觀察到這轉變的。雖然我們都有各式各樣的問題,修行不會很平穩,但是你漸漸地可以看得到。這樣回答有幫助嗎?


學員問:請問仁波切,剛剛您傳的那個法〔指基礎龍踏〕,在觀想的時候,比如說,腳部要觀想成老虎,您的意思是說,腳就像老虎的腳,還是整隻老虎在我們腳下?應該有一個部份一個部份吧。我對觀想有點問題,在觀想之前,是不是需要先去做發心的練習,發一個心,為什麼要修這個法;又,之後需要做迴向嗎?

米龐仁波切:這並不是說好像你要把自己想像成四威嚴的四種動物,而是你運用老虎的原則和老虎的能量於觀想之中;最重要的是想你的身體,還有牠們在身體的部位代表的原則,然後把它結合一起。你覺得為什麼要專注在腿或腳上,但是事實上,你的心是含貫全身的,所以你是喚醒整個心的意識。為什麼叫「龍踏」(lungta),是因為你能夠以此生起力量,以非常強而有力的方式,喚起這個力量,然後你可以真正的從事、進行你的生活。

每一個不同的部分,若你喜歡的話,你可以加上顏色,如果你覺得觀想這個老虎腳掌的橙紅色,能夠幫助你感覺到力量的時候,你就這樣觀想。但譬如說:修蓮師八變之一的 Dorje Trolo ——蓮師威猛相,你在做這個修法的時候,事實上你在想的是一隻老虎,所以「基礎龍踏」並不等於 Dorje Trolo 的修法。在這裡最重要的重點是:我們生起當天的能量,可以從事這一天的生活。通常一般所說的,早上起來,最好的是把體內這些停滯的廢氣給呼出去,然後呼吸新鮮的氣進來,以此能夠喚醒你身體的能量;這只是一種方式,還有其他很多的方式。這是從許多角度來回答你的問題,可以嗎?


學員問:仁波切我想請問的是:剛剛仁波切所介紹的觀想方法,我在想,是不是可以跟我的朋友,也介紹這樣的一種方法,還是說需要仁波切的口傳?

米龐仁波切:在我的書《統御你的世界》裡面已經介紹了這個簡單的修法,你可以介紹給你的朋友,他們也可以如此修習。因為在這個時代,人們的能量非常虛弱,所以,可以廣為介紹。


學員問:請問仁波切,在我們觀想身體各部是老虎、獅子、金翅鳥,頭是龍,這樣觀想的時候,我們需要做一些空性的觀想嗎?譬如說,「雖顯而無實有」,還是去做實質的觀想?另一個問題是,前天我們聽到您關於佛性的演講,仁波切說佛性的特質就是有空明,與大悲瀰漫;那這四個特質(四威嚴),跟仁波切所說的佛性特質,有些什麼樣的關連?謝謝。

米龐仁波切:這是很簡單的一個修行,基礎龍踏是一種喚起能量的修法,對於任何一個走在這條道徑上的修行者,你需要有很好的龍踏,你需要爪拉的支持助力,這與金剛乘修法的觀想是不一樣的。在金剛乘的觀想裡面有三種面向,你需要明確、清晰、以及非常純淨的迴向,但是這種修法跟金剛乘的觀想不同。有許多種你可以生起能量的修法。而在金剛乘的修行中,例如文殊師利菩薩是騎在獅子上,有時候騎在龍上,有各種不同的修法,這不是那種修習,這是爪拉(drala)的修行。

我們前幾天談到佛性。而這是一種如何能發現你佛性的支助法門。在香巴拉法教的進程裡面,以後會介紹更多的修行法門。今天只是一天的禪修研習營,我們沒有辦法太深入。


學員問:請問勇士的呼喊——KI KI SO SO LHA GYAL LO,它是一個咒語嗎?沒事的話,走路可以唸嗎?謝謝。

米龐仁波切:KI KI SO SO ——它是一個勇士的吶喊,它能激發、生起你的勇氣。慶祝新年的時候,我們做煙供,有很多的煙霧繚繞升起;事實上,煙升起的時候,就是讓諸天神下降的一個階梯,然後我們就撒米粒,說: KI KI SO SO。這是吸引吉祥幸運之意。在新年時候做這個儀式,希望我們在新的一年,有一些吉祥的事情發生。(在其他的法本中)它同時也是金剛乘的咒語沒錯。

LHA GYAL LO—— LHA 的意思是說,在什麼之上;GYAL 的意思是「全勝」,我們被啟發的這些原則,祈望這些原則是全勝無敵的。當然,這背後的背景與意義很深長,現在沒有辦法講太多。為什麼說天神會全勝無敵,天神會成為天神,是因為祂們的德性非常高尚,當祂們能夠擊敗敵人,特別是當祂們擊敗阿修羅——這些妒嫉的神祇的時候,是因為祂們的德性全勝無敵:祂們全勝於物質主義之上,祂們克服了物質主義。

在西藏唐卡繪畫裡面,這樣的一種爭鬥,對物質主義的爭鬥,是以一棵滿願樹做為象徵,長話短說,因為這棵樹正好是長在妒嫉的修羅神這邊,但樹的果實,卻總是落在天神這邊,所以就引起彼此之間很多的爭鬥;祂們之間,總有一種爭戰產生。我們在人道,其他還有很多道的眾生,一起存在。這個天道並不是基督教的神的概念,祂們事實上是修行者禪修到非常崇高的境界,當祂們能夠完成祂們的修行的時候,祂們是全勝無敵的,帶來人類、人道的和平,所以,這裡有一個歷史上的意義在,同樣的也有一個絕對性的層面,現在無法詳細解說。


學員問:想請問仁波切,在禪修的時候,我們的心可能靜下來一陣子,可是,突然就冒起一個小事情,可能是平常生活中不會想到的小事情,就冒出來了,這可能是掉舉吧,想請問仁波切,我們要降伏這些掉舉,該如何做?謝謝仁波切。

米龐仁波切:禪修,在我《心的導引》這本書中,列有禪修的九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內住(placement,安置之意),第二個階段叫持續安住(續住),就是你持續不斷地把心放在禪修的對象上,在第二跟第三個階段中間的關係,第二個階段是繼續,第三個階段是重覆的安住。在第一階段時,我們把心安置在一個物體上,舉例說,你把注意力放在本尊,或慈悲,還有其他的方法上;而第二個階段是你可以繼續這樣去修它。所以我們說,第一個階段,21個出入息之循環中,而你的心能保持不受太大的擾動時,就是正確地使心安住了。第二個階段,大概在108個出入息中,你都能夠保持你的專注力,那你就進入了第三個階段,重覆安住,你坐在這裡,你能夠專注在禪修的對象物上。譬如說,五分鐘以後,突然有一個念頭生起,然後它打亂了你的禪修,為什麼說叫做重覆安住的原因,是你必須重覆這個過程;所以,覺知是非常重要的。你發展覺知越來越好的時候,你甚至可以看到這個念頭生起。

一開始,我們的心就好像處在一個忙碌的街道一樣,很多的人進來,很多的擾動不安;後來這個心就變得好像在鄉間、鄉野一樣,當你在鄉下的時候,你看到一個人從很遠的地方過來,你看得到,你很有準備怎麼樣去對治他(它)。所以,你所說的情況,可能是掉舉,可能是昏沈,但是聽起來比較像是掉舉——一開始,昏沈是一個問題,是因為你的心非常昏暗不明;在後來你的心變得越來越清楚的時候,掉舉就變成另外一個問題。


(謄稿:柯懿珊、楊茗旭。口譯及整編:蔡雅琴。)

2007年10月28日 星期日

歡愉慶悅


歡愉慶悅
日月星辰與我同賀
宇宙大地亦隨之震動躍舞;

廣博的愛
非任何言語概念所及,
強大巨烈的能量
震碎自我的邏輯架構。

(詩文 by Mani。照片:格薩旗一角, by 倪健。經同意轉載自台北香巴拉成員創作。)

2007年10月26日 星期五

介紹米龐仁波切每日冥思語

在部落格的左側欄下部,有一個新闢的功能,歡迎讀者多多利用。這是薩姜米龐仁波切的「每日冥思語」,內容與仁波切的專屬網頁相連結,每日更新。例如今天,當您點按該鏈結時,會帶您到仁波切的網頁 http://www.sakyong.com/home.php 從左下角再點入,Contemplation for October 26th:

"Cultivating the Tiger’s contentment, the Snow Lion’s delight, the Garuda’s equanimity, and the Dragon’s wisdom is how we harness windhorse—spiritual and worldly success."
(培養老虎的知足、雪獅的歡悅、大鵬金翅鳥的平等心,以及龍的智慧,就是我們如何駕馭風馬——精神與屬世的成功之道。)

每天清晨在工作的開端,以米龐仁波切的智慧之語,讓我們心靈的導向,能有所定位安頓,正是起始一天的好方法。與您共享!

(圖片:薩姜米龐仁波切法照。)

2007年10月25日 星期四

祝福台北香巴拉


勇士們的盛宴,
求法者的相逢,
台北香巴拉——

快樂與悲傷,
欣悅和感動;
在無邊無盡的宇宙中,
生生世世的長途裡,
與您相遇,
是我最大的幸運!
讓我們並肩同行……

陽光、風雨、和雷閃,
困惑、迷惘、和體驗;
我們是無退轉的勇士,
KI KI SO SO!


(以本初善的光輝和信心,獻給台北香巴拉半週年慶,蔡雅琴。圖片:米龐仁波切面洽香巴拉信眾,03/2007,吳孟恬攝。)

2007年10月22日 星期一

千古傳唱──格薩爾說唱藝術表演暨講座

邱陽創巴仁波切,在他的《覺悟勇士》(Shambhala - the Sacred Path of the Warrior)一書中談到:「(香巴拉的視見 Vision)是以勇士的原則為基礎,而這些原則早已體現在印度、西藏、中國、日本和韓國等古代文明之中。這本書教導我們如何提升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如何去傳播勇士之道的真正意義。此書受到偉大的西藏國王──格薩王(Gesar of Ling)的典範和智慧的啟發──格薩王的不可測度、無畏無懼,以及他運用虎、獅、大鵬金翅鳥、龍的原則(四威嚴),來征服粗俗野蠻的方式。」

從十月底到十一月中,台北的大專院校和文化中心,將有數場精彩的「千古傳唱──格薩爾說唱藝術表演暨講座」,請有興趣的朋友們,到以下鏈結,閱讀詳細的場次、地點等資料:雪域傳奇──2007 格薩爾史詩系列活動(線上報名及詢問電話)


(講座訊息提供:楊書婷女士,《東方大日》Great Eastern Sun 及多本佛書的翻譯者。)

2007年10月21日 星期日

如何統御你的世界──3/17 薩姜米龐仁波切禪修研習營文字稿(三)

如何統御你的世界── 3/17 禪修研習營 (Ruling Your World – Meditation Workshop)
主講人:薩姜米龐仁波切 (The Sakyong,Jamgön Mipham Rinpoche)
時間: 2007年3月17日 (星期六),早上 9:00 AM to 16:00 PM
地點:台北天母農訓中心大會堂

*小標為編者所加。有關米龐仁波切與學員的問答部份,將於日後刊載。


(下午米龐仁波切開示的部份——思惟修:)


聰明的弟子,愚笨的弟子

你好嗎?我們沒有太多充裕的時間,所以,我現在再講一點法,然後給你一些實際修行的練習。通常我們的閉關修行,有時候是幾天,有時候是好幾個禮拜,有時候是三個月,所以我們今天所教的一切,都需要時間,慢慢去發展,慢慢去理解。

我希望現在所教的禪修,能夠讓你用到你的生活裡;我感覺到,很多人或是不再修行了,或是不願去禪修,是因為你沒有見地,或沒有一個原因、一個動機。我的情況是,我從小就受禪修的訓練,作為一個祖古、和作為一個家族的傳承持有者(在我家族裡大概有八個仁波切),我覺得我非常幸運。但是,即使是我自己,我必須常常提醒我自己,研究佛法,然後發展它。平常,你研習、閱讀一些教法,你得到啟發,然後你修行,但是事實上,這禪修、思惟修、與修行的道徑,就像一個輪子一樣,一直轉;輪子有時候往前轉,有時候會轉回來,所以有時候你覺得好像有所進展,有時候你覺得:「怎麼搞的,我好像退步了?!」有時候你覺得:「哎呀,我好像有進境!」其後你又覺得:「糟了,我好像忘掉一切了!好像失去它了。」

你必須要有一種見解:修行就像輪子一樣,有時候它會往前走,有時候它會轉回來;我們整個生命的過程也像輪子一樣在輪轉。同樣的,在每一個修行、每一支香當中也有輪轉的情況。我很高興在台灣有很好的僧伽團體,有很多的修行團體,寺院等等,所以你有很好的支持力,但是在同時,你必須有個人的修行;與眾共修和你個人的修行,兩者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理解,知道你自己正在做什麼;有一個正確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身為現代人,我們都有很多的懷疑,我們的心念動得很快,所以我們必須理解更多,才能保持在修行的道徑上。理想上,有兩種學生是最好的學生:一種弟子是非常非常的笨,另外一種弟子是非常非常的聰明,這兩種是最好的。如果你很笨的話,老師怎麼教,你就怎麼做,你不會問任何問題,老師說:「閉這個關、做這個修行。」你說:「OK,我就這麼做。」你不會有任何疑惑,你不會有任何妄想。

另外一種學生非常非常有智慧,有自信,非常聰明,你只要跟他說怎麼做,他馬上就能夠理解,他就能夠觀想,他就能夠修行,他知道為什麼,他知道原因,知道為什麼要這麼修行。我不是說你們或是笨、或很聰明,但大多數人是在中間,我們不夠笨,我們也不夠聰明,所以,我們是在中間的情況;有時候我們聽,有時候,我們也有很多的懷疑。因此我們需要有各種不同的方法來幫助我們修行。

有時候,你親自見到上師,見到老師,你接觸、研習這個教法,你覺得非常地有感應,所以你在想,「為什麼這個上師看起來是這個樣子?這個法教看起來是那個樣子?」你覺得非常好奇,這能啟發你去修行。許多時候,我們在智識上、智性上好像有所理解,但是,我們必須要把它內化,所以,我們現在所做的,就是聞、思、修。

所以,我們要把被啟發了的這些觀念,內化成我們自己的。人們多被智慧、或慈悲這些概念、想法所打動,被力量、勇氣、信心,這些概念所打動,可是你沒有把它內化,它還不是在你的內在。所以,最主要的環節,除了聞思之外,怎樣把它轉化成內在的,中間這個過程叫 zhugs pa,去思惟它,去想,這個思惟是我們把它內化的一個過程,怎麼樣把它變成我們內在的。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過程,同時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從你蒲團上所感受到的經驗,應把它應用在生活上。我們坐在蒲團上時,或許會感受到很多的慈悲,但是,一旦你從蒲團上起座的時候,你的慈悲就留在蒲團上,你所發展的這些好的品質,都留在蒲團上了,然後你就進入你的日常生活。但是如果你仔細去觀察,到底你在日常生活中,你想要做些什麼時,我們都又回到原來舊有的習性。

在藏文裡面,舊有的習性叫 bag chags,習慣、習性。它好像在你的意識田裡,深深地嵌在那裡,所以它不斷地呈現出來,思惟修就是要讓我們能夠改變這個習慣。

這種修法,是因為很多人都說:「我喜歡這樣一種好的概念,但是我已經習慣做其他的事情,我沒有辦法。」所喪失的環節,即是思惟修的過程。在我的書《統御你的世界》裡面,我強調的是思惟修,因為我想要人們把修行帶到日常生活,把專注、慈悲、耐心、種種好的品質,帶到你每天的生活。「為什麼」,是一個很重要的力量,是思惟的力量,是正面性的思惟,是在我們意識裡面的力量。在聞思修裡,當你聽聞到什麼的時候,你第一次聽到的時候,你應該被期許的是如何去思惟它,怎麼樣轉化它到內在裡,於是你修行,意思是你真正去做到,

我不想給你太多的名相;藏文裡有許多詞意指「修行」,如 nyams su blang ,意思是說,把它帶到經驗裡,nyams 這個藏文的意思是經驗, su 這個意思是帶過來,你把外在的慈悲和專注帶進來;看起來,這個品質好像是在外在帶進來,但是,如果你理解本初善(basic goodness),或是佛性,事實上是把它帶出來,從內在帶出來,所以,不論是帶進來或帶出去,是看你怎麼想的。在大乘裡,這種思惟修叫 lojong,心的訓練。在金剛乘,這通常是儀軌法本的修行,在你唸誦一行一行的誦文的時候,你應該要思惟這個意義。當你的心,更能夠思惟字裡行間裡的意義的時候,更深刻的意義,就更強烈——強烈、強壯的力量就會出現。

譬如說,你修習文殊師利,你聽到這種超越無上的智慧,但是這個無上超越的智慧,是要去理解我們自己本具有這種無上超越的智慧,當你思惟更多的時候,就越來越確定,我們的確具有這樣的一種智慧。一開始,我們以為只有文殊師利菩薩才有這種智慧,所以一開始我們的傾向,只是向外在的文殊師利菩薩頂禮;但是,你修行得越多,你就發現,文殊師利菩薩跟你是無二無別的。在密續裡面,有三種外密續,三種內密續,當你經過密宗的次第之後,你就會越來越有信心,你的經驗會變得越來越清楚,這是沒有差別的。在一開始,我們只是想說有這種可能性,我們也可以成為文殊師利菩薩。


什麼是「思惟修」?(Contemplative Meditation)

今天我們下午所要做的是思惟修,我們會先做一點,但是我現在先講解一下它的意義。

思惟修的藏文是 ton gompa, ton 的意思就是「意義」(gompa 的意思是「禪修」。編按);有兩件事情的區別很重要,一個是語言文字,一個是意義,通常我們見到語言文字,這事實上是象徵這個意義,但是文字本身,並不跟意義完全一樣,可是文字能夠引領你到那個意義。好比有時候,你聽到這個詞「愛」,但是如果你真正的,譬如說,談戀愛的時候,或當你對你的小孩,你的父母,你的丈夫,或妻子兒女,真正有愛的時候,這種愛意的感覺,跟語言文字的「愛」,是非常不一樣的;你會有一種很強烈的愛的感覺。你雖然常常用到這個辭彙,但是有一天,你談戀愛了,真的愛上一個人,這個愛的感覺太強,你感覺好像被淹沒,此時人們就開始寫詩,或寫一首歌,因為是這種內在感覺的關係。如果有人說了,「喔,這歌指的是對你所愛的人的感覺。」你會說:「這不是我的感覺怎麼樣,事實上,比『感覺』還要再深刻一點。」也就是有文字,還有意義,文字只是指出這個意義有多深。因此這愛,從另外一個人身上顯現生出的,其實是很多事情的綜合;實際上,你的愛是從你內在的心裡面生出來的,你把這個愛給帶出來了。

有時,我們變得非常困惑,我們對所愛的對象非常執著,但是,我們這裡要修行的愛,是與智慧混融的愛,而不是跟執著混在一起的愛。當我們有很強的感覺的時候,是你的心發現了一個意義;如當你開始做四加行,我們在修習人身難得,或無常,或生老病死,業力果報,還有,我們多麼幸運等等,我們被教導著要思惟這些事;因為這些事情極為真實,也非常深奧。

所以,我們必須了解每一個思惟修,都會有它的結果。當我們被教導思惟無常和死亡的教示之時,我們就在學著說,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但是,對無常最深奧的思惟是什麼呢?我們看著這杯水會被喝完,這食物會被吃光,這個座位會改變,這些都只是一個外象,並不會對你有非常深遠、深奧的影響。最深奧的無常,是你自己的存在——一旦你理解,你自己是無常的時候,你知道自己終會死亡——這樣對無常的一種思惟,並不是讓你變得很沮喪,或是變得很悲傷;因為無常,你知道有朝一日,你一定會死亡,這個結果是你要去體會生命的珍貴,因為生命的珍貴,所以我們對現在所做的一切,就有更大的關注。

在西藏的說法是,通常我們所做的一切,就好像透過一個望遠鏡,從較大的那端反過來看出去,所以,很切近的東西卻變得很遙遠。但是事實上,無常、死亡,就在你面前,這是事實,任何事情都可能在任何時候發生。我們以為說,所有未來的事,都會在很遠的以後發生,那樣想有什麼問題呢?我們如果以為死亡非常遙遠的話,我們就可以為所欲為,但如果我們知道生命的可貴,任何時候、任何事都可能發生的話,你就會讓你生命的每一刻都從事十分有意義的事情。

當人在生病,或非常接近死亡那一刻,有的人甚至是慢慢在朝向死亡邁進——因為我是一個老師,常常會幫助人們經過這整個過程,當人有臨終的經驗的時候,如果他們能夠活下去的話,他們通常會改變他們對整個生命的態度;他們不再做沒有意義的事情,他們會專注在什麼是重要的事情上。不論是在死亡、或是疾病的過程當中,你就會去思惟到你的生命是多麼的珍貴!所以,從這樣的一個思惟,你把你的經驗就帶出來,然後你就會開始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一個正確的聚焦,事實上會改變你的習慣,這就是思惟修的觀點。我們通常做相反的事:我們以為說我們會活得很久,我們覺得業力好像沒什麼重要性,慈悲你可有可無,所以我們得到的就是自己這樣思惟下來的結果。但我現在講的是,怎麼樣用這顆心來控制、駕馭你的生活;這是非常簡單的一個修習,一點都不複雜,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是:為什麼我認為這是重要的?譬如說你一整天白天下來,你到底在做什麼?你一整天都在思惟、思想,而在我們離開蒲團、禪修後(post-meditation)的時間裡,我們可以產生有助益之正面性的思想。當你禪坐的時候,你可以平靜放鬆,但是你平常的生活很繁忙,動作很多,所以,在禪修之後,你要用你心的力量,運用到日常生活裡,這是我所說的思惟修,用思惟、用念頭、想法的力量來修行。


止與觀

我們將這種修行與早上奢摩他的修行混合在一起。基本上你可以分所有的禪修成為兩類,一是「止」,奢摩他(藏文 shi-ne,梵文 shamatha);另一種是「觀」,(藏文 lhakthong,梵文 vipashyana)。Lhakthong 就是崇高無上的觀,在英文裡面有時候說為內觀修行,是你的心有非常深奧的內見,你的心有至高無上的一種見解,非常有意義、超勝的見解。

我們坐在這裡思惟,但我們有非常有力的想法和力量。通常我們都有這些想法,特別是當你打坐的時候你會有很多的想法、念頭。然而你的內見在哪裡?常常只會延續幾分鐘、幾秒鐘。所以你必須要延長它,使內見變得更長,而且更深。使這內觀、內見深化的過程,叫做三摩地(梵文 samadhi,藏文 tingdzin),意義為深化、深入。譬如《心經》、還有其他的佛經裡面說到,諸佛菩薩在一種三摩地的境界,他們好像被深深地吸收沈入到很深的思惟裡。在邁向覺悟的過程中,每一階段有每一階段的進階,每一階段有很好的名字:或說這個階段是「大樂」,或說「喜悅超過你能夠想像的」——基本上是禪修者在說:「怎麼樣呢?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在邁向覺悟的過程,最後幾個階段的名字聽起來都很像:或是喜悅,真的非常喜悅,真的真的真的非常喜悅,極端的喜悅,超越喜悅…… 這位修行者說,我已經用了「喜悅」這個詞,但是ㄧ層ㄧ層的,每一層都比前ㄧ層更高;很多的經驗其實很難形容,我們用一些字眼去形容它。這便是思惟修的建構、架構。

在我的書《統御你的世界》裡談到一個主要的思惟修的重點,我們應該專注,禪修如同一隻老虎一般;然後,我們從事、進行生活的種種,就像一頭雪獅。你自己下決定要用德行做為方向。雪獅知道什麼呢?獅子知道非常重要的事情:快樂與進展的根源,即是發展你的德行,藏文叫 gewa。例如在格薩王的經文裡,談到力量和吉祥是從德行的儲藏倉庫裡面產生的。

我們有很多方法來發展德行,有外在的方式和內在的方式;外在的方式譬如慷慨佈施,身體力行。但是內在的方式是發展、貢獻你的心。所以雪獅之道的意思是一個人真正地從事他的生活。當你禪坐的時候你想:「我怎麼樣應用,怎麼樣從事、進行此一生活?」你必須用慈悲,智慧,這些元素。思惟修的時候你就是發展這些元素,然後使我們自己確信你有智慧、慈悲這些面向。


思惟修的練習

我們現在一起做一個非常簡單的思惟修的修行。第一個,在早上會非常有幫助,能讓你生起一種覺得非常幸運的感覺。為什麼要覺得很幸運呢?因為通常我們早上醒來,我們想到的都是我們所沒有的事物。老虎牠有一個特徵就是滿意、知足(藏文 chog shes);我們的心知道如何滿足,如果你現在能夠滿足,你未來就能夠滿足。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很多事情你應該覺得感謝的,應該很感激、能夠賞識的,我們去思惟它們。你可以想,「我覺得非常地幸運。」有時候你甚至對自己說出來。這個意念「我覺得很幸運」就是我們思惟修的主題。之前我們禪修的主題(對象物)是在呼吸上,現在是在這個念頭上。現在我們把這個念頭——我覺得非常幸運——當作我們專注的焦點。

我們怎麼做這個修習呢?我們去想一件事情、一個內觀,這個內觀能夠讓我們感覺非常地幸運、幸福。譬如,我們想說我們非常幸運,我們有家庭,有佛法,我們住在一個可以修習佛法的地方。雖然我們都想要很多事情,但是如果我們用一種比較大的觀點來看的話,就會明白自己有多幸運。所以這一意念,使我們的心、從我們以為自己所匱乏的事物中解脫出來。我們上午教導禪修是對什麼事情感到熟悉,現在你就是對「我覺得非常幸運」這一點感到熟悉。它非常簡單,但是有很大的影響力。

現實是,我們通常所想的是我們多麼不幸、我們缺乏這個缺乏那個。現在我們要轉這個念頭。這跟早上奢摩他的禪修一樣,當你的心開始妄想紛飛的時候,你就把心念、把這個念頭帶回來,回到這個「我是非常幸運的」這個主題上。

請大跟著我說「我覺得非常幸運」… 「眾和」

如果你感覺不到你很幸運的話,你就要想原因,這可以是非常簡單、非常基本的:我們有很好的健康,有家庭,有一份工作,還有佛法;要記起我們現在要改變的是什麼?是改變向來的習慣、習性。在今日世界中,整個社會,種種新聞、媒體都常常跟我們說,這裡沒有滿足可言——我們現在就是要改變這種習性,而感覺到滿意、知足。

有時候即使你得到你想要的,你的心也不覺得滿足。有兩種痛苦:沒有辦法得到你想要的,以及得到你想要的。

以這思惟為基礎,你能夠產生愛的感覺。藏文叫 Cham-se (loving kindness and compassion。編按。),思惟願一切眾生皆得安樂,願一切眾生都有快樂。這種思惟修是說,如果你只有一個念頭,這個念頭會是什麼?如果你只有一個願望,這個願望會是什麼?——「但願一切眾生都得到安樂。」這是修習平等心的一種修法。這種關愛、仁慈的質地是如何呢?當我們想到家人和朋友,我們感覺到仁慈跟愛,我們希望我們的家人和朋友都快快樂樂,這就是愛和仁慈的修習。

請大家唸出聲來:願一切眾生皆得安樂…… 「眾和」

那只是語言文字,我們現在把感覺、意義給帶進這文字。我們把這個感覺帶到那些我們覺得非常關愛的人,或者是中性、沒有什麼感覺的人,或者是那些對我們有敵意的人。為什麼呢?因為這種慈愛的修行,能夠帶來快樂跟平穩的心的力量。如果你把世界區分為朋友跟敵人的話,就會製造很多痛苦、和焦慮。因此這是去修習讓你的情緒平穩下來。

通常你的愛太強烈的時候,你的恨就會變得非常地強烈。我們可以了解,很多強烈的愛恨只是從你的心產生的。事實上每一個人本來就是跟我們一樣,每個人都有他們的困難,也都希望得到快樂。所以這個邏輯、這個原因是非常簡單的。我們現在把它帶成我們的經驗。

這種平等心的品質,我們一般稱為大鵬金翅鳥的品質。金翅鳥是勇猛無畏的,非常地勇敢。牠也具有一種吉祥感。因為你不把這個世界分成敵跟友。

我們訓練我們的心,這顆心通常是被自我所侷限,從只專注沈入在這個「自我」的定位上頭,改變它成為比較為他人設想的。這樣的一種轉變可以帶來心的彈性,同樣可以帶來仁慈跟慈悲、愛的這些想法,這就是未來快樂的種子。

如果思惟修這時候變得很散漫的話,你就可以回到奢摩他,回到你的呼吸。

〔修習須臾〕
我們產生一點慈悲心。在藏文裡面,慈悲是「寧潔」(nyingje),就是高尚的心;慈悲的想法是說「願一切眾生能自痛苦中解脫。」當我們看到某個人在受苦的時候,見到一些動物在受苦的時候,我們立即的感覺、和意念,是希望他們的痛苦能夠止息,那就是慈悲的感受,那想法甚至在我們想這個人到底值不值得我們的慈悲之前,就產生了。

所以慈悲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生出這種意願:願一切眾生自痛苦中解脫。我們說三次:願一切眾生自痛苦中解脫… 〔眾和〕

今天,台北很多人都在從事許多事情,但是我們只是單純地坐在這裡,思惟一些非常重要的事。那些很忙碌的人其實想要的都是快樂,而非痛苦;而我們是在發展智慧跟內見。


結合蒼天與大地

這種內見、這種內在的智慧,是由龍來表示的。龍是究竟無我的;因為牠無我,故能夠帶來極大的勇氣、勇敢。以這四種動物所象徵的四種信心,我們事實上是在結合蒼天與大地:大地的品質就是老虎與獅子的品質;金翅鳥與龍的品質是蒼天的品質。我們把天與地帶到一起。把蒼天帶進來,即是對你的生活有一個視野、見地,還有連結起大地的現實性。

如果你太現實的話,你就失去蒼天的見地;如果你太過於傾向蒼天的話,你就失去了大地的現實性。因此,這是經由禪修的方式來結合蒼天與大地兩者。


(謄稿:柯懿珊、楊茗旭。口譯及整編:蔡雅琴。圖片:薩姜米龐仁波切親筆書寫的墨寶:創巴 Trungpa。)

2007年10月20日 星期六

重溫「薩姜米龐仁波切—如何統御你的世界—禪修研習營」法音



親愛的香巴拉朋友們:

非常歡喜我們曾有緣一同參與 薩姜‧米龐仁波切 於今(2007)年3月17日,在台北天母農訓中心帶領之「如何統御你的世界——禪修研習營」;您是否還記得仁波切親自帶著我們練習「基礎龍踏」、呼喊香巴拉勇士歡悅的長呼「Ki Ki So So Lha Gyal Lo」呢?

本月(十月)21日(週日),我們將舉辦一場重溫「薩姜‧米龐仁波切——如何統御你的世界——禪修研習營」法音的活動,誠摯地邀請您一同前來,再次聆聽仁波切當日的開示與翻譯,喚起您曾植於心中的米龐仁波切清晰又溫暖的開示!

活動時間:2007年10月21日(星期日)
上午 09:30~12:30
下午 1:30~4:00(其後並有意見交換時間)
活動地點:台北市博愛路75號6樓
聯絡人:柯懿珊(電話:0982655080 或 0916119189、電子郵件信箱:anor0402@hotmail.com)

*備註事項:
1.請欲參加者,事先報名,多謝您!
2.上課時,只有錄音(非錄影)。
3.只限舊學員參加。煩請參與者攜帶您的香巴拉課誦本。
4.禪修營的文字稿,將於近日內上傳香巴拉部落格,供佛友參考。然,閱讀文字,不如親聞米龐仁波切之法音,與現場活潑的對應!歡迎參加!


台北香巴拉 敬邀


(本篇報導撰寫:莊繡霞,圖表:楊茗旭;圖片攝影:吳孟恬,米龐仁波切為新書簽名。)

2007年10月19日 星期五

如何統御你的世界──3/17 薩姜米龐仁波切禪修研習營文字稿(二)

如何統御你的世界── 3/17 禪修研習營 (Ruling Your World – Meditation Workshop)
主講人:薩姜米龐仁波切 (The Sakyong,Jamgön Mipham Rinpoche)
時間: 2007年3月17日 (星期六),早上 9:00 AM to 16:00 PM
地點:台北天母農訓中心大會堂

*因本文篇幅甚長,將分數次刊載(小標為編者所加。米龐仁波切當天下午精闢的有關「思惟修」之開示,將於日後登出)。


(上午米龐仁波切開示的部份——奢摩他:)


介紹薩姜米龐仁波切仁波切

唸誦香巴拉傳承祈請文


像蓮花一般出汙泥而不染的生活


早安,大家好。我很高興今天早上又看到你們,其中有些人是新面孔。今天最主要的焦點是,我們大家一起做個簡要的、為期一天的閉關修行。而且,因為每個人平日都非常繁忙,正可以利用這個機會一起來放鬆,並深化我們的禪修;也希望以今天這個機會讓大家對修行的理解能夠進展得更深、更遠。

主要地,我們要利用今天的機會,去做一個重要的決定。

我覺得在修習禪坐,和在修習智慧與慈悲的佛法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下一個決定,要做一個改變。舉例來說,我們都做了各式各樣的修行,但是很少有一些修行真正地穿透我們。所以最終而言,如果我們要修行真正有效用、有所改變,我們必須全心全意地下決定要深入研修。

例如,在西藏的唐卡繪畫裡面,我們會看到蓮花的象徵,出汙泥而不染的圖像。蓮花所在的污泥,就代表無明或代表輪迴。對我們而言,那就是表示我們有一種習慣,總是重複地用某種方法做同樣的事情。因此,當我們感覺到我們下了一個決定、要過一個完整完滿的生活,要過一個有覺知的生活,要過一個專注留神的生活的時候,這就表示像蓮花一般出汙泥而不染。

在藏文裡面有一個詞叫 Kunlong,通常翻譯為「動機」。但它真正的意思是說:肯定地、決定性地脫出、顯現。其意為我們的心被啟發了,然後非常熱誠去從事進行。所以對我們而言,一開始我通常希望希望大家想一想,爲什麼我們今天會在這裡。因為如果沒有動機、沒有一種啟發的話,我們生活裡面不會有任何事情發生。

即使我們做很多複雜精深的高階修行,若我們的心沒有受到啟發,我們的心沒有脫露顯現出來,這樣的修行效果很低。所以我們現在要先思惟,爲什麼我們會在這裡,動機是什麼。這個動機可以是非常簡單的——我們到這裡來,我們想要深入禪修,我們想要學習禪修,想要放鬆、舒緩我們生活裡面的壓力;或者只是很單純地想要有一點點平和,想要有一點點鬆弛,並且發展更多慈悲;或者我們想,我們要達到完全的覺悟境界——今天下午之前我們就要開悟〔眾笑〕。所以是完全取決在你。

我們不用想很多,但是起碼要知道我們的動機和原因到底是什麼。其間最重要的一件事,我們學習著怎麼樣來駕馭我們的心,利用我們的心。像我昨天所說過的,心本是我們快樂和悲傷、以及一切的泉源,因此禪修就是駕馭我們的心、使心到我們要它前往的方向。

我們很多人都覺得沒有辦法駕馭這顆心,控制這顆心;這顆心好像總是不受到我們的掌握。如果我們要全然地從事我們的生命、生活,要有快樂和成功的話,這顆心便是來源。所以我把禪修當作這快樂泉源的一個重要環節。


寧靜安住——奢摩他

今天我們要做兩種禪修。

第一種是基本的寧靜安住(calm abiding),我們可以得到某種程度的平和。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得到一種能力,使我們的心完全受我們的駕馭;這是一種非常簡單、但是非常有力的禪修。這種禪修現在越來越普及,因為我們現代人的生活越來越繁忙,越來越有壓力,而這種禪修事實上是非常有用的。有人把它用來減少壓力,帶來平和,也帶進生活中更多的空間感和安寧。

這種禪修是所有人都可以做的,不用打坐很久,但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它的要點是,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你可以決定從事涉入它,或者不從事涉入它,特別是針對思想的過程。

譬如,有的人說:「我聽說禪修打坐的時候,你不應該思想。」所以有的人就說:「那我不要打坐了。」然重點並不是說我們不要去思想,而是說我們有力量可以決定去想、或不去想。大多數人並沒有選擇餘地,妄念一出現,心便跟著跑走了。所以當我們有負面思想的時候,我們就因此而受苦。

我想,在這個現代繁忙的社會裡面,有很多的建築,擁擠的交通,眾多繽紛的事物,我們必須要有心的空間;這樣的一種禪修在現代生活中益形重要。

這種禪修是說,我們坐在這裡,當我們的思想妄念生起的時候,我們可以決定要跟著它還是不跟著它。通常我們是被我們的心所控制的;我們早上起來,根據我們心的感覺,有時候我們有個美好的一天,有時候有不好過的一天。所以我們幾乎可以問問自己的心,今天會有怎樣的一天?

早晨起來,我們問自己的心說:「心啊,你今天感覺怎麼樣?」如果你的心說:「我覺得很忙,很急促,壓力很大。」這就表示你會有一個很忙、很急促、壓力很大的一天。

大多數人以為,不管你的心怎麼想,那一天就會變成那個樣子,你一點也沒有能力改變它。但事實上,人類有權利和能力可以控制自己的心。

這種禪修,藏文叫 Shi-ne(英文 calm abiding,peaceful abiding; 梵文 shamatha。編按)。Shi 的意思是平和,Ne 的意思是安住。它並不是只有佛教的傳統才有的一種修習;事實上,佛陀曾經說過,如果你想要修習深奧的教法,你必須對心要有控制駕馭的能力。所以我們跟我們的心必須要有一個聯繫關係。如果我們的心不夠強的話,我們很難走這條佛教修行的道路。Shi-ne 的意思即是,平和、和諧地,跟心一起一致運作。這就是這個禪修所強調的。


心的彈性及心的空間

一個主要的指導重點,是要成就心的彈性度,還有開放心的空間。當我們談到心的力量和心的彈性的時候,我們可以把心想成身體;若我們的身體非常緊張、僵硬的時候,很容易受到傷害。但是因為心是一種心識,我們沒辦法用肉眼看到它,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心是怎麼樣地緊張。

通常不管是任何的會話交談,任何的念頭,任何的環境,實際上都受到心的影響;我們做許許多多其他的活動,想要讓自己的心從壓力中解脫。譬如說,人們有時候泡個熱水浴,做一些身體的舒張運動,其實你的目的是要讓你的心放鬆。甚至,在印度的瑜珈術裡,你的身體變得非常地具有彈性。你的身體放鬆了,然後你就可以來對治這顆心。

雖然這個修心的禪修是非常簡單的修法,但是我們必須要知道我們自己在做什麼;當我們修習這種心的彈性的時候,我們會得到的是什麼?我們會發現當我們禪修之後,我們的心是比較放鬆的,然後我們就可以處理很多的事情。因為現代人都很忙碌,所以我建議你可以用很短的時間,但是作很有品質的禪修,而不是很長的時間但沒有品質的禪修。我們自己要真正地去從事它。

有的人是說,「我可以打坐一個小時。」但是如果你看進他們的心的話,去看有多少時間他們是真正在禪修打坐——雖然姿勢很重要,環境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內心裡到底有哪些事情在發生。很多人外在看起來很好,如如不動;他或者穿著很好的長袍、瑜珈服裝,但在他們心裡面,卻已經在消費購物,在想比薩餅,在想電子郵件 email 的事情。

我們坐著,以為說沒有人會注意到,沒有人會知道,看起來就像在打坐。但是我們不是要欺騙任何人,修行的重點是為我們自己。我們以為說,我們可以瞞過任何人,但事實上只是欺瞞自己。因此我提到「啟發」的重要,你必須是這個真正想要禪修打坐的人。

「見地」亦是極為要緊的;人們說,見地是你的眼睛,禪修是你的腿。還有,見地跟心的關係,也十分重要。如果我們沒有見地,西藏的蔣貢康楚大師曾經說過,「沒有真實的見地,就好像有一個人沒有雙臂、雙腳,卻想要騎一匹馬。」

你坐在這裡,但是你的心卻迷失了,跑到各式各樣的地方。根據佛教的傳統,我們的心事實上已經迷失過多生累劫。所以這樣的一種禪修,我們可以駕馭我們的心,導引我們的能量和生命方向,到我們所要去的地方。

禪修就好像是走上一個旅程,你的眼界、見地,引導你往前走。見地的意思是,你知道你在做什麼;就好像我們在散步的時候,如果我們要去爬一座山,那便是我們的啟發,你的雙腳就朝往山的方向走。但是一旦我們失去方向,失去了知自己在做什麼的時候,我們便要停頓下來。所以非常重要的,你也需要知道為什麼禪修,知道我們在做什麼。


心的力量可以帶來風馬

我現在解釋爲什麼我們要做這個禪修。它非常地簡單,非常地基本,但是它是非常有力的,可以改變你的生命。

禪修本身,我們談到三件事: 見,修,行。你也許已經都知道如何禪修打坐了,但是我現在想要解釋一下。

我們想要打坐的原因,特別是在如何統御這個世界的原則底下——這是在我那本書《統御你的世界》裡面所呈現給大家的原則,我們必須要引導我們的生活到我們想要去的地方。老虎之道的原則,即是處在當下這一刻,非常有力,非常專注。經過禪修,老虎之力量的這個原則,就會被發展出來;我們能夠對生活中所發生的一切,有更大的覺察力。

平常我們的心都非常散漫,妄念紛飛。心的力量則可以帶來風馬(Lungta),帶來自信。在香巴拉的傳統中教導著,以一顆妄念紛飛的心,你將會失掉你的力量。實際上從一種抽象、形上的角度來說,在我們的身體裡,當你做內瑜珈(inner yoga)的時候(如 Tsa, Lung 脈、氣的修習,就是一種內瑜珈),在我們的心與氣脈之間有一種關連;我們覺察到,觀看這顆心時,我們的心不是在想過去,就是想未來。

禪修就是把我們的心帶到當下這一刻,帶到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所以禪修是一種技巧,有一個客體。「禪修」這個字眼就是「熟悉」(familiarity)的意思。在藏文我們說 gom shi,是禪修(Gom)這個字的字根。所以當你說到、或看到一個人在禪修的時候,事實上他是想要熟悉某事。

有的人或者說他們禪修、或不禪修。他們說:「我平常不禪修打坐呢。」但是如果你細看 Gom——禪修,這個字的意思是熟悉於什麼;其實我們總是在禪修當中,我們的心總是在熟悉些什麼事情。譬如你常常生氣,你對生氣這件事情就越來越熟悉。心本身並沒有選擇的能力,它會對某件事愈來愈熟悉。

打個比方:這裡的交通經常很擁擠。突然間,有部車插到你的前方。然後你就在想,這個人到底是怎麼回事,他有什麼問題?事實上這已經是一個禪修;我們成為很好的禪修者。在那個時候,你的「見地」是——他是一個差勁糟糕的駕駛,他不應該這麼做。而這種見地的結果是,你變得極為惱怒生氣;在這裡,「禪修」則是你對生氣這件事情愈來愈熟悉,於是變得愈來愈氣憤。後果就是你開始猛按喇叭,你更想要把他的位置搶回來。

所以整天我們一直都是個非常好的禪修者。但是最重要的是說,讓這個心熟悉於什麼樣的事情才是好的、有助益的。對一個禪修者來說,既然我們有一顆心,總是要熟悉於什麼,我們到底要對什麼樣的事情感到熟悉——是有用的呢?還是沒有用的?

在藏文裡說到 yang dag kyi yul「純正真實的禪修對象」;譬如修金剛乘的人,他們有不同的觀想,修不同的本尊。當你研讀經文的時候,皆談到這真實的觀想對象,其實所談論的是,當你修這個本尊的時候,你會得到什麼樣的效果、助益。因為當你的心專注於一個事物的時候,你或是得到它所帶來的利益,或是相反的,沒有得益,反得到它帶來的壞處。譬如說你常常憂心焦慮,然後你把注意力放在憂慮上,你就會變得愈來愈煩惱焦慮。

同樣地,我們現在要選擇某些有助益的對象物。


如何駕馭這顆心?

所以一開始,什麼是最有幫助的一件事?此即是,我們的心要多有一點空間。我們通常都是很被動的,我們只是反應,從不主動地去決定我們要怎麼做。突然一件事情發了,我們便做出一個反應,然後我們就造了業,接下來我們就要承受、處理這個業力的結果。這一件事情又影響下一件事情的發生。我之所以解釋這點,是因為我們坐在這裡,並不是什麼事都不做;許多很有智慧、經驗的人,已經領會如何截斷這整個過程的下手處。我感覺到,如果你知道在禪修中做些什麼,並且有工具和技巧的話,你就會有進展。

如果你坐在這裡,人家問你:「你在做什麼呀?」你說:「我也不知道,我聽人家說這是一件好事。」這樣將少有助益。有時候只是坐著,什麼事都不做,至少我們會遠離麻煩,那也好。但若我們真正要在禪修上有進展,要有理解、智解,這裡的要點是我們希望自己的心更有彈性,更有空間,而最重要的是怎麼樣來駕馭這顆心。

這一禪修的重點,是得到那種中心感跟那種力量,以及我們怎樣去獲得它的方式。我們利用的是呼吸的過程。我知道,你們有些人非常有經驗,有些人則是新手,但不管你是老手或是新手,我們現在一起經歷這整個過程。

一個真正修行人的標記是,他們從來沒有欠缺空間感,疲倦不堪,或者對聽聞佛法感到厭煩。有時候我們覺得非常厭煩的時候,就會說:「我以前就聽過這個法了。」但是根據我的經驗,當你看到年老的大師之時,他們幾乎對每一件事情都感到非常有興趣,從非常簡單的小事,到最深奧的事情。所以對我們來講,最好的一個教訓是,我們一直都應有這顆初心,總是開始,然後不斷地更新。今天就是這樣一個機會。

所以如果我們希望有一個真實的禪修的對象物來幫助我們,到底這個對象物是什麼?如果我們要和平、或空間感,如果我們要駕御控制這顆心,我們首先必須要駕御我們的風(藏文 Lung, 英文 Wind)。爲什麼呢?因為「風」和這顆心是直接連接的。

人們說,心騎乘在風上。因為風、脈道,通行整個身體。所以我們要聚集我們的心的時候,第一我們要能夠專注在呼吸上。好比一個人騎一匹馬,在這裡,馬就是風,騎乘的人就是你的心;如果你能夠駕馭這匹馬,你便能夠駕馭這顆心。

我們知道自己的心是狂野的,心前往不同的方向,如果我們要駕御這顆心,要怎麼做?我們必須第一能夠執持我們的風。當我們開始做寧靜安住的打坐,就是把專注力放在這個呼吸上。西方也有很多禪修者,真正喜歡禪修,想要禪修。然而這種修法在西藏來講,事實上是比較高深的一種修法,通常在西藏,一開始只是唸誦、唱贊。有各種不同的誦文讓你能夠累積功德福德;當這個人已經準備完全的時候,你才做這樣的一種禪修。因為當你的心已經導向好的時候,你便能開始禪修的旅程。

我現在要講的是一些簡單的技法,但是如果你現在修這個禪修修得好的話,對其他任何的法門的修行都很有幫助,對各樣的生起次第、還有金剛乘的修法,都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可以學習這種技巧,非常簡單地,就從呼吸開始。

首先,你執持你的呼吸。觀呼吸的利益在哪裡?它是持續不斷的(希望如此)。它是當下這一刻。當我們專注在這個呼吸上,愈來愈熟悉的時候,我們就對呼吸、與心有更大的駕馭。

有基本的幾點:安住你的專注力在你的呼吸上面。我們這裡用專注和覺知。在藏文裡,奢摩他中的「專注、專注於一」(mindfulness),藏文為 trenpa;而奢摩他中的「覺知」(awareness),藏文為 sheshin。Trenpa 的意思是專注;意思是說想起來,然後專注它。我們現在所做的是專注在你的呼吸上,非常簡單但是非常有力。

現代科學家發現到,當你的心專注在呼吸上的時候,可以幫助一個人的記憶力。他們說當你禪修的時候,就好像睡眠一樣,你的整個身體得到更新。譬如說很多人做過閉關,你知道,當你做長期閉關之時,你不需要多少睡眠。所以你禪修的時候就是你的專注轉移了一下對象物;從靈性修行來講是非常有利益的。

科學家現還說,實際上你禪修的時候,你用到腦部不同的部位。當你用到頭腦不同的部位,你可以放鬆很多的壓力,得到某種鬆弛的效果。

Trenpa 和 Sheshin 的意思很簡單。譬如說我現在持著這個杯子,這是專注;覺知(sheshin)的意思則是說,知道你執持的是一杯水,而不是一根香蕉或一個鳳梨,而且你不傾覆它。所以非常簡單但是非常重要。專注之意,是說把注意力在呼吸上,同時,你的心在此,觀注你自己正在禪修;我們覺知到「我」在禪修。我以為專注跟覺知就好像是禪修的工具。好比一個廚師,他有一些鍋、鏟,那是他的工具。 因此我麼樣運用它,怎麼樣用得好,就是我們怎麼樣成為一個禪修者的方式。

禪修有五種障礙,不過這裡我只談針對初學者的兩種。第一個是懶惰或懈怠,失去你的信心,以為說你做不到。真的那種懶惰,懶洋洋的什麼都不想做。你甚至不想坐在蒲團上。但再者是說,你失去想要打坐的心意;這個藏文 sem chingwa 的意思是說心沉落到心的本身,然後以為說「我沒有辦法這麼做。」

另外一個障礙,是忘記法教。我們坐下來,完全忘記要怎麼做。這些障礙總是會重複不停地出現。我們坐著,心想仁波切到底敎了什麼?我現在要怎麼做?如果你對這個過程更熟悉的話,很自然、自動地,你就會好好打坐。

像這些障礙不只是我們打坐會發生,像大乘裡面的教法,如修心法 lojong,以及密乘的修法,也都會有這樣的障礙。譬如說你做本尊瑜珈,如果你在觀想時輪金剛時,忘掉教法的話,你就不知道時輪金剛的意義是什麼,或者是祂手裡所持的法器的意義是什麼了。

所以我們說因與緣具足成熟的時候,我們所做的,將臻至開悟。這些是非常基本的原則。

(接下來的米龐仁波切實際指導禪修、和奢摩他瑜珈之教導,請與香巴拉台北禪修小組成員共修。)


(謄稿:柯懿珊、楊茗旭。口譯及整編:蔡雅琴。圖片:薩姜米龐仁波切在藏地歡悅地拋擲翻飛的風馬旗。)

2007年10月17日 星期三

尊貴的薩姜米龐仁波切請信眾為達賴喇嘛祈請長壽

尊貴的薩姜米龐仁波切,今天要求香巴拉信徒,在今日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獲頒美國「國會金質獎章」(the US Congressional Gold Medal)之同時,修行回向達賴喇嘛之長壽住世。個人之日常修行、或群體之修行回向,皆可。

「國會金質獎章」是為了表彰達賴對和平、人權和宗教間相互理解所做的貢獻。過去曾經獲得這項殊榮的,還有已故的泰瑞莎修女、教宗洛望保祿二世、前南非總統曼德拉等。

薩姜米龐仁波切與佛母康卓次央,與其他數位尊貴的藏傳佛教上師喇嘛,今日均於華盛頓首府應邀觀禮。達賴喇嘛長壽祈請文,如下:


Prayer for the Long Life of His Holiness the Dalai Lama

OM SVASTI
To the assembly of most kind teachers, both present and past -
the miraculous dance of the body, speech and mind of innumerable Buddhas
manifesting in accord with aspirants' spiritual capacities,
the wish-granting jewel, the source of all virtue and goodness -
to you, we offer our prayers with fervent devotion:
That Tenzin Gyatso, protector of the Land of Snows,
live for a hundred aeons.
Shower on him your blessings so that his aspirations are fulfilled
without hindrance.

To the assembly of all meditational deities
manifesting as countless mandalas and divinities -
the magical clouds of immaculate, transcendent wisdom
reaching to the farthest expanse of the space of ultimate reality -
to you, we offer our prayers with fervent devotion:
That Tenzin Gyatso, protector of the Land of Snows,
live for a hundred aeons.
Shower on him your blessings so that his aspirations are fulfilled
without hindrance.

To all the victorious Buddhas of the three times
endowed with ten powers and who are even masters of the gods,
and whose attributes of perfection are the source of all compassionate deeds
benefiting the vast ocean-like realm of sentient beings,
to you, we offer our prayers with fervent devotion:
That Tenzin Gyatso, protector of the Land of Snows,
live for a hundred aeons.
Shower on him your blessings so that his aspirations are fulfilled
without hindrance.

To the assembly of sacred doctrine embodied in the Three Vehicles,
supremely serene, a jewel-treasure of enlightenment,
stainless, unchanging, eternally good, and the glory of all virtues,
which actually liberates beings from the sufferings of the three worlds,
to you, we offer our prayers with fervent devotion:
That Tenzin Gyatso, protector of the Land of Snows,
live for a hundred aeons.
Shower on him your blessings so that his aspirations are fulfilled
without hindrance.

To all members of the enlightening, noble spiritual community,
who never stray from the thoroughly liberating adamantine city,
who possess the wisdom eye that directly sees the profound truth
and the highest valour to destroy all machinations of cyclic existence,
to you, we offer our prayers with fervent devotion:
That Tenzin Gyatso, protector of the Land of Snows,
live for a hundred aeons.
Shower on him your blessings so that his aspirations are fulfilled
without hindrance.

To the assembly of heroes and dakinis, heavenly beings of the three worlds,
who appear in the highest paradises, in the sacred places, and in the
cremation grounds, and who, through creative play in the hundred-fold
experiences of bliss and emptiness, support practitioners in their
meditation on the excellent path, to you, we offer our prayers
with fervent devotion:
That Tenzin Gyatso, protector of the Land of Snows,
live for a hundred aeons.
Shower on him your blessings so that his aspirations are fulfilled
without hindrance.

To the ocean of protectors endowed with eyes of transcendent wisdom -
the powerful guardians and upholders of the teaching
who wear inseparably on their matted locks
the knot symbolising their pledge to the Vajra Holder -
to you, we offer our prayers with fervent devotion:
That Tenzin Gyatso, protector of the Land of Snows,
live for a hundred aeons. Shower on him your blessings
so that his aspirations are fulfilled without hindrance.

Thus to this congregation of excellent, undeceiving refuge,
we pray that by the power of this prayer
expressed from a heart filled with fervent devotion and humility,
may the body, speech and mind of the sole of the Land of Snows,
the supreme Ngawang Lobsang Tenzin Gyatso,
be indestructible, unfluctuating and unceasing;
may he live immutable for a hundred aeons,
seated on a diamond throne, transcending decay and destruction.

You are the jewel-heart embodying all compassionate, beneficial deeds;
O most courageous one, you carry upon your shoulders
the burden of all the Buddhas of the infinite realms.
May all your noble aspirations be fulfilled as intended.

By virtue of this may the heavenly doors of the fortunate era open
eternally as a source of relief and respite for all beings;
And may the auspicious signs reach the apex of existence and release,
as the sacred teachings flourish through all times and in all realms.

May the nectar-stream of the blessings of the Lotus Holder
always enter our hearts and nourish it with strength.
May we please you with our offerings of dedicated practice,
And may we reach beyond the shores of perfect, compassionate deeds.

Through the blessings of the wondrous Buddhas and Bodhisattvas,
by the infallible truth of the laws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and by the purity of our fervent aspirations,
may the aims of my prayer be fulfilled without hindrance.

(This announcement was from the Shambhala News Service)

2007年10月16日 星期二

如何統御你的世界──3/17 薩姜米龐仁波切禪修研習營文字稿(一)


如何統御你的世界── 3/17 禪修研習營 (Ruling Your World – Meditation Workshop)
主講人:薩姜米龐仁波切 (The Sakyong, Jamgön Mipham Rinpoche)
時間: 2007年3月17日 (星期六),早上 9:00 AM to 16:00 PM
地點:台北天母農訓中心大會堂

*本文稿因篇幅過長,將分幾部份刊載,以下是〈香巴拉總裁理查雷奧克 President Richard Reoch 的禪修指導〉:


香巴拉總裁理查雷奧克禪修指導

香巴拉總裁理查雷奧克:非常高興地歡迎你們, 大家早安。我相信你們之中有很多人已經是很有成就的禪修者,說來這些人應該坐在這個禪座上, 而我應該坐在下面;但是在我們香巴拉的傳統裡面, 有時候爲了要學得好, 你必須要敎,這是所謂的教學相長,因此今天早上米龐仁波切請我向大家做一些簡單而基本的禪修指導,所以我們能夠安頓我們的心,而當他到來的時候, 他可以從他的心裡面來帶領我們做禪修。對於你們這些高程度禪修者, 請原諒我, 我現在所要說的是非常簡單的指導原則。


第一階段:身體


我想, 對我們最有幫助的是溫習一下禪修的基本方式, 其中有三個階段:第一個是我們的身體, 第二是我們的呼吸, 第三是我們的心;此時我們大家可以一起禪修。

首先,我們好好地安坐在座位上(蒲團上),這便是大地,我們必須感覺到自己完全安頓地坐在我們的坐骨上。有時候我們可以左右搖動一下, 以便感覺到身體的中心點。這裡很重要的一點是, 不要太往前傾, 避免施予壓力於腳踝。然後,我們把手臂先放在兩腿的兩側, 自然地垂下來,感受片刻;在手臂自然地下垂之後, 接著很輕鬆溫柔地把手臂慢慢地舉起來, 置放在大腿上面(掌心朝下)。有些人喜歡結禪定印,但是把手掌放在腿上的這種姿勢, 可以使我們身體的前方非常地放鬆、開放。

然後,我們感覺我們的脊椎骨很自然地一節一節地往上疊,形成一個自然的弧度。在我們的傳統中說, 脊椎骨的小骨節就好像是金幣,一節節地堆疊在一起。我們的脊椎挺直起來, 但沒有任何刻意的用力。

我們感覺到身體的重量, 自自然然地沿著脊椎往下沉, 接觸到大地。我們頭部的重量也非常自然地安放在脊椎之上。這個時代因為很多人都打電腦, 從事一些電腦方面的工作, 所以不知不覺地、他們的頭老是往前傾。爲了糾正這種往前傾的習性, 我們想像在頭部(有點後方)的中間, 有一條金絲線把我們像魁儡一樣地吊起來;因為有條絲線把頭部從後面這樣吊起來, 所以很自然地下巴就不會往前傾, 而是有點內縮的感覺。

所以我們現在發現有一個直接的連結:從大地——我們的坐處, 還有天空——頭頂上之蒼天,這條線, 與天地有一個連結。

在有些傳統裡面, 人們打坐的時候眼睛是閉著的;但是在這個傳統裡面, 我們打坐的時候,眼睛是張開的。正如薩姜米龐仁波切昨晚(3/16)所提到的, 我們是真正地跟這個世界一起工作共事, 而不是從這個世界退縮起來。

我們的視線,通常是下垂的, 大概落在我們的前方 6 英呎(約183公分)左右的地面上。我們並不是真正在凝視什麼東西, 我們的眼光是放鬆的。

此刻我們花幾分鐘的時間, 就剛剛所提示的身體的坐姿, 去感受一下軀體的感覺, 脊椎的感覺, 頭頂之蒼天和大地的感覺。
(禪坐片刻)


第二階段:呼吸


第二個階段我們要談到的是呼吸;薩姜米龐仁波切要我談一談關於呼吸的幾個要點。昨天晚上仁波切說我們禪修的基礎就是老虎之道。老虎這麼強而有力,是因為牠活在當下這一刻。平常我們的心不是在過去就是在未來, 從來沒有停佇在當下這一刻。因此,當我們打坐的時候, 讓我們的身體感覺當下這一刻的呼吸。

我們可以從鼻子和嘴巴感覺我們呼吸的氣息;我們也許感覺得到胸部的起伏;我們也可以從腹部的起伏來感覺到呼吸;有時候我們甚至可以感覺到皮膚跟衣服接觸的地方好像有身體在呼吸的動感。我們讓自己的心安住在這身體的呼吸感覺上。

我們的身體安止在大地上;從頭頂我們感覺到與蒼天的連結,而從呼吸我們感覺到與當下此刻鮮活的連結。我們現在打坐幾分鐘, 以體會這種連結感。
(禪坐片刻)


第三階段:用心

現在我們要談到第三個部份:如何跟我們的心一起工作。

昨晚米龐仁波切也談到, 當我們打坐的時候我們跟心說:「你跟我在一起。」但是我們的心卻說:「你坐在這裡,你坐你的;我可要去別的地方。」雖然有這樣簡明的指導,讓我們的心安住於呼吸, 但是我們常常發現自己的心仍然跑到其他的對象和經驗上。在禪修當中,能夠注意到我們的心跑掉了, 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

當我們察覺到我們的心像一匹野馬一樣奔跑入荒野之中了, 我們只要簡單地請心回來當下。這好比是一個普通的科學探究:什麼是心的本性。我們只是很單純地注意到心在做些什麼事;當我們注意到心跑走了、迷失了, 我們非常親切、溫和地請心再回來。

有時候,此一對心的教導經常被誤解,人們以為說我們不去思想,但是事實上,心會思想,那是一種很自然的活動。在這個禪修裡面, 我們訓練我們的心, 當心在思想某事物的時候, 我們把心帶回來, 邀請它回到呼吸這個對象上。所以在禪修中有一個持續的活動:一旦我們注意到我們的心跑走的時候, 我們告訴它回到當下的呼吸。我們藉由身體的呼吸感覺, 來幫助我們把心帶回來。

我們至此已經檢查了身體的姿勢, 呼吸的感覺, 還有當我們的心跑走的時候,如何請它回到呼吸上。現在我們根據這三個原則來打坐:姿勢, 呼吸, 心。
(禪坐片刻)


經行的指導:

傳統上,一般薩姜米龐仁波切建議我們禪修打坐的時間為一段一段簡短的時間。這樣我們能夠對禪修的技巧越來越熟悉,我們的心也不會變得太緊張。正如同其他的禪修傳統,我們也做經行。我相信在座各位都知道如何經行。

左手輕輕地、放鬆地握著拳。剛好置放在身體中間前部。拇指放進握拳的中間,右手握著左手。雙臂是有點張開的,不是緊縮的。有時候人們經行的時候, 頭部縮起來, 身體變得很緊張。事實上我們應該是挺直著身軀經行,但不是緊張。左, 右, 左, 右,自然地前行,並沒有特殊的呼吸技巧。

(兩位禪修指導老師示範)

首先,經行的目的是要把禪修的心境帶到每天的日常生活裡。當我們禪坐之時, 其他人們比較不會打攪到我們。但是經行本身則讓我們覺得比較困惑, 容易惱怒;當我們經行的時候, 我們必須感受到與其他人的關係, 我們必須作調整。

禪坐時我們把心放在呼吸上。經行是把心放在腳底的運動感上。我們感覺到腳底接觸到大地,感覺到腳步往前進行, 我們不斷地感覺這個重複的動作。雖然我們的注意力是在腳底, 但是視線並不是盯著地面,我們的視線是往前方看的, 只是微微往下一點。以這種方式我們可以感受到整個空間感, 以及空間當中的種種運動。

在經行中我們結合了三件事情:第一是把我們的心安置在動作之上;第二是感覺到我們周圍的空間;第三點是感覺到我們根周圍的人的關係, 修習慈悲。因為在經行當中, 有時候步伐比較慢, 有時候比較快, 所以我們以此來感受與他人的關係, 培養慈悲感。我們不是要走得很快, 很多,而是要完全安住於當下的運動。
(經行片刻)


再次回到禪坐:

現在我們再回到禪坐的姿勢;打坐的時候請發現你跟大地的連結。手掌輕輕地放在腿部。讓脊椎自然地挺直, 一點兒都不緊張。感覺頭頂絲線的懸吊感, 所以下巴有點往回縮,頭頂自然向上。眼神非常放鬆, 落在前方幾呎的地方。你感覺到整個身體都在呼吸, 呼吸的運動。這是一種十分身體感的修行。

呼吸的對象,就像我們下了錨到當下這一刻。當我們感覺到妄念生起, 心跑走的時候, 我們就非常溫柔地, 請心回到當下這個呼吸感。

有時候我們只能安住在一兩次的呼吸感上。在我們發覺之前, 我們已經在想中餐的事情, 或是在想跟其他人爭吵的事情;請不要擔心太多。當我們注意到妄念的時候, 就非常仁慈、親和地請心回到呼吸上。

讓我們大家再禪坐幾分鐘。
(禪坐片刻)


再次回到經行:

我們現在起座, 再做一次經行, 把注意力放在腳部的運動上。我們去感覺到腳部的運動;視線往前, 只有稍微一點點往下;感覺空間感。並感覺跟前面、後面、其他人的互動, 有一種慈悲、仁慈的感受。禪修的對象是腳底與大地的接觸感, 還有這整個動作的感覺。

謝謝。

(謄稿:楊茗旭。口譯及整編:蔡雅琴。)

2007年10月9日 星期二

薩姜·蔣貢·米龐仁波切新成立專屬網站


薩姜·蔣貢·米龐仁波切新成立了專屬個人網站(英文版),網址是:
www.sakyong.com

在這新設的網站裡,每一個月,都會有許多最新拍攝的、仁波切的錄影和錄音弘法,供讀者觀看聆聽。也有可以下載到你的電腦、和你的 ipod, iphone 的新功能。

每一天,都有米龐仁波切的冥思語,供您作思惟修之修習。你甚至能上網登記、讓冥思語每天寄送到你的電腦上。

除了仁波切的講法、教學,更有仁波切的專文、法照、行程、和最新動態的種種報導,與全世界的香巴拉信徒分享。

歡迎共享薩姜米龐仁波切的智慧法音!

2007年10月7日 星期日

薩姜米龐仁波切今天參加芝加哥馬拉松長跑!

已經連續好幾年了,薩姜米龐仁波切保持自己的體能訓練(甚至在亞洲弘法行時也不例外),孜孜不懈地參加馬拉松長跑;他的目的,最主要的,是經由他親身勞苦參與的長跑活動,募集足夠的款項,為創巴仁波切西藏蘇芒祖寺佛學院的興建招募基金。前不久,在一年一度香巴拉國際慶典的「和平的秋收」(Harvest of Peace)集會上,米龐仁波切既是開玩笑,又饒具深意的說:「(我已經45歲了,)再跑也沒幾年了(長跑者有一定的體能限度)。」今天,米龐仁波切將在芝加哥市,與眾多參賽者,再度共襄盛舉。

昨天晚上,米龐仁波切特別告訴香巴拉信徒說:

「我已經抵達芝加哥參加馬拉松,香巴拉信眾們熱誠地接待我們。我們都為週日的長跑感到興奮。與賽者有點緊張,因為天氣會很悶熱;這會影響我們的完成時間,也使跑步更具挑戰性。

我覺得自己從大千丘林、到噶瑪丘林、香巴拉山脈中心、加拿大總部,已有足夠的訓練;雖然過去幾個月行程非常繁忙,但我一直保持著鍛鍊。有一群處於極佳狀況的(香巴拉)跑者和我一起參賽。所有的努力、和訓練,都是值得的,因為募款將歸到昆秋巴登夫人基金會(Konchok Foundation),用以支援蘇芒佛學院的建築,使西藏更多的修行人和香巴拉信眾得益。今年又特別地重要。因為我們積極籌措、要完成佛學院的全部建設工程。我希望香巴拉所有信徒,都能加入支持我們的努力。」


薩姜·蔣貢·米龐仁波切於週六, 6 October 2007


後續報導:因為當天芝加哥異常的炎熱天氣(華氏80度以上,攝氏27, 28度左右),許多與賽者中途不支倒下,一人不幸休克而死;是一場非常艱苦的長跑。米龐仁波切以三小時三十分鐘的好成績,完成了全程26.2英哩(約42公里)的馬拉松比賽!所有香巴拉跑者也都神奇地跑完全程。

請到 昆秋巴登夫人基金會 www.konchok.org 閱讀詳盡資料。網上捐獻請到:https://secure.bluemandala.com/konchok-secure/donate-form.php
美金支票和信用卡皆非常歡迎。您的一點點心意,不計多寡,將造福無數、影響無盡!歡迎參與。

2007年薩姜米龐仁波切對世界和平之切時與重要性的「和平的秋收」(Harvest of Peace)英文公開談話,請到以下鏈結聆聽:「和平的秋收 - Harvest of Peace」;
薩姜王母康卓次央,也在會中,同時向世界各地的香巴拉信眾問候祝福。歡迎點按下載收聽 MP3 的檔案。

2007年9月30日 星期日

如何統御你的世界 3/16/2007 米龐仁波切台北講座

非常感謝台北香巴拉禪修小組數位同修的辛勤謄稿,今年春天薩姜米龐仁波切在台北農訓中心的講座和禪修研習營的中文稿,已經整理完畢;以下,將分數次陸續發表,與未克參與的香巴拉友人一起共享:


如何統御你的世界
香巴拉總裁理查雷奧克介紹辭:

今天晚上很高興地歡迎大家到這裡聽講。我是香巴拉的總裁,這一次我跟隨薩姜米龐仁波切一起到台灣來,我想向各位簡單介紹一下薩姜米龐仁波切。

薩姜米龐仁波切是在佛陀的成道地菩提迦耶誕生的。他是大成就者邱陽創巴仁波切——近世西藏的偉大上師,其子嗣及法嗣(在台灣已有中文版創巴仁波切的書)。薩姜米龐仁波切也如同他的父親一樣是一國際知名的作家,他的書在北美和歐洲都非常暢銷;他的第一本書——《心的導引》,在美國曾經是在暢銷排行榜是名列前茅的,我想大概兩三年前在台灣出版(編按:2004年,橡樹林出版)。這一次仁波切到台灣其中的目的之一就是新書發表會,這就是他的第二本書—— 《統御你的世界》,也是由橡樹林出版的。

讓薩姜米龐仁波切和他的著作與眾不同的地方,是他嘗試將古代的智慧帶入二十、二十一世紀的現代社會當中。這樣的一種努力,從他個人的生命及生活之中,便可以看的出來。

他是十九世紀著名的大米龐——米龐蔣揚嘉措的化身轉世。大米龐的論箸在西藏所有的佛學院都是被研究閱讀的。但是非常幸運的,這一世薩姜米龐仁波切的養成背景是多元的、眾多文化的一個組合,所以他的任務,即是把古代佛教的智慧帶進現代的社會。薩姜這個頭銜是什麼意思呢?是「大地怙主」、「大地保護者」。這跟香巴拉有非常直接的關係。香巴拉是什麼?香巴拉是基於佛陀教法的一個覺悟的社會。香巴拉的國王就稱之為薩姜(Sakyong);所以沒有人比薩姜米龐仁波切更適合來教導這個主題——「統御你的世界」,因為他是香巴拉的國王。接下來我們恭請仁波切傳授教法。


米龐仁波切開始演講(小標由編者所加):

把精神修行帶到日常生活當中

《統御你的世界》這本書寫的時候是用英文寫的——由於我個人長成的背景,我一直試著把把佛陀的教法、勇氣慈悲的教授、和禪修方式,介紹到現代的大眾。這也正是本書的主題。到底現代社會正在發生哪些事?現代人的傾向,是把你的生活: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和修行的生活分開;但是香巴拉的法教則是說,你的精神修行、你的心的生活,必須跟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不然你就沒有快樂可言。

一般人都以為,征服世界、或成功的方法,是把嗔怒激進(aggression)用在生活上,你以自我中心的方式生活,你以為唯有這樣才能得到成功。事實上,如果你把嗔怒激進帶到生活上,你既不會得到快樂也不會獲得成功。因此我們應該要把兩種生活方式(精神修行和屬世的原則)結合在一起,帶到生活裡面來。

現在,當人們過家庭生活和事業生活時,是兩種不一樣的生活,就好像是兩個人:當他禪修時就變成一個好人,他工作時就不是一個好人。當我們禪修時,看起來非常慈悲平和,但你一旦起座進入你的生活,就開始對人大聲嚷嚷,很容易就發怒生氣。但這種分隔事實上是不自然的!你應該可以把你的精神修行,帶到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上。

所以在這一本書中,我嘗試去做的,便是把精神修行帶到每天的生活裡。不僅是一個出家人可以修行,一般在家人也可以修行。香巴拉法教之所以適合現代生活,因為它的根源是把精神生活和世俗生活融合在一起。這仍然是基於佛教的原則——主要教導你如何能有意義地活這個世界上。

兩種成覺的道徑

有兩種道路可以得到覺悟:一種是苦行僧的道路,如佛陀;這個形式是一個人決定離開他的家庭,於是可以讓一己的生活更簡單、工作更簡單。第二種道徑就是一個所謂覺悟的君主。香巴拉是從法王(Dharma King)的傳統開始;當你看到香巴拉的唐卡時,你會見到利格登王——他是一位仁慈寬厚之智慧法王的象徵。

在歷史上,遠古以前,有一個國王叫達瓦桑波,他向佛陀請法,詢問佛陀:「我看到跟隨你的人都是僧侶,可是我是一個國王,我有妻子、有孩子、有家庭、有職責,我只是一個俗人,一早起來就要工作,我要怎麼樣才能修行呢?」佛陀說:「你絕對可以修行。」然後佛陀開始傳授達瓦桑波國王修行之法。

據說達瓦桑波國王是一個具有高層次能力與慧根的人,於是佛陀傳授了達瓦桑波我們後來所稱的時輪金剛的大法。但基本上,佛陀教導國王的是,你不見得需要放棄五官的享受,更不見得需要遠離世間;但是你必須要成為一個非常堅定、獨立的人,你必得強壯勇敢、無所畏懼。其後,達瓦桑波國王把佛陀的教授帶回香巴拉王國,教法因而日益普及。

傳說最早香巴拉王國中一般人都修習不同的教法,並有不同的種性制度,達瓦桑波國王覺得非常悲傷,他說我們應該修習同樣的教法,即平等的香巴拉法教。這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他的意思是,在這個社群裡面,每個人都可以修行。所以後來,香巴拉法教啟發了需多人,各式各樣的人等都受到了鼓舞和啟示。

他提到了兩個重點:第一是勇氣(courage),第二是從事(engage),你怎樣去從事它。他觀察到:人們將自己的生活、與心的發展分開的時候,通常是自己很不快樂的時候,那表示你的生活變的非常膚淺,你只看到那些你要的東西,那些你想要購買、佔有的事物。一個人除非發展他的心,他不能擁有真正有快樂。現在雖然科學這麼發達,很多人以為應該能在科學文明進展得這麼好的社會中得到快樂,但是非常明顯的,如果你把心的發展和生活分開的話,你的生活會失去靈感、失去啟發。

如何增強你的風馬——你的生命能量

香巴的的教法說,如果你用這樣一種二分法,將生活和心性發展分開的時候,你就會喪失你的風馬(lungta, wind horse)——你生命的能量,你會變的很虛弱。所以,在你的一生當中,你應不斷去增強你的風馬、你的生命能量,當你失去你的生命能量時,你就會死亡。在西藏文化裡,高山上常有許多飛揚的祈願旗,那便是風馬旗。這些風馬旗代表的就是增加我們生命的能量。

我們可以增加生命能量的外在方式,就是懸掛這些風馬旗,但如何增加內在生命能量的方法卻是最重要的。如這本書的標題《統御你的世界》,事實上跟你的生活有極大的關係。當我們的生活處於單純的反應,而沒有任何的主動時,生命就會變得非常的被動,而生命的能量,亦變得慢慢地衰弱。

常常,每個人早上起床的時候,就會覺得每件事都好像排山倒海一樣的壓過來,所以自然而然的就變成每件事都做一點點——越少越好。這就是被動。還有很多人認為,做一個佛教徒就是被動、接受所有的事,完全不主動,不去真正的投入、從事。曾有不少人看到這本書的書名《統御你的世界》時,覺得說,這書名聽起來不像是佛教徒的語氣;佛教徒應該是被動的,是逆來順受、接受一切事情的。事實上在香巴拉法教裡面,我們可以是完全正面地投入、從事於世界中的。

在香巴拉法教裡面談到息、增、懷、誅四法,我們並不需要接受每一件事情,好像完全不反應一樣。所以在香巴拉利格登王的唐卡裡,常可以看到他示現威猛像,有如憤怒一般,這表示他顯示的是勇氣,真正地投入所要從事的事情,那與一般唐卡所顯示的平和像是有點不同的。

把佛教帶到西藏的蓮花生大士,曾經預言說將來會有黑暗的時代。黑暗時代即是說,當太陽漸漸西沉的時候,在最後一絲光芒尚存的時候,大地是非常的晦暗、非常的昏穢不明,這就是黑暗時代的意思。

香巴拉法教最適合黑暗時代

蓮花生大士說,在黑暗時代裡面,人們總以為光是依賴憤怒激進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而不是倚靠慈悲。當提到慈悲仁愛的時候,人們覺得這是不實際的、不可能的。蓮花生大士還說,每個人看起來都好像是越來越聰明,但這種聰明不是那培養慈悲心的聰明。事實上,是在娛樂自己方面,變得越來越聰明,設計出很多事物來不斷地娛樂自己,讓自己的心紛亂,然後生命能量變得越來越虛弱。所以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香巴拉的法教是最切合於世的!

在這個特別的世代裡面,許多偉大的上師,如大米龐仁波切、和我的父親邱陽創巴仁波切,都傳授了香巴拉的法教。香巴拉的伏藏法亦是適應這個時代而生的。我在這本書裡面企圖用現代的語言,把古代的智慧以連貫的方式,帶到現代的生活方式裡。這些古代的禪修技法,事實上,對現代來說是非常有用的!在此我引用一段特殊的經論,是由大米龐所寫下來的、對今世非常有幫助的文字。

大米龐仁波切是位偉大的上師。當時在德格那個地方的太子,也就是未來的國王,曾經向他請法,如何能成為一個宣導佛法的好國王。在大米龐的論文中告訴這位王子,你要成為真正好的領導者,必須有三個原則:你必須有智慧、慈悲、勇氣。這三個原則——智慧、慈悲、勇氣,皆與我們自身、和我們的家庭息息相關。這裡所謂的成功,不論是世俗的成功或是精神性的成功,都是從同一個來源而來的;這個同樣的來源來自你的心。這跟我們如何發展心性相關連。一個人如果不能征服自己的心,就不可能征服這個世界,或完成其他的事情。

在這段殊勝的教授裡頭,談到智慧的面向;就這點而言,一個人要變得明智,而不是成為愚人。所謂的愚人,就是不知道快樂從哪裡來;而聰明有智慧的人知道快樂的來源在哪裡。因為我們不知道快樂的源頭在哪裡,我們以為快樂的來源在朋友、或情人的身上,在別人那裡才有快樂的來源。如果那個人真是快樂的來源,那每個遇到他(她)的人應該都會快樂才對,所以他們不是真正快樂的來源。同時,我們也以為食物、飲料這些外在事物是使我們快樂的泉源。於是我們進入了一種循環,這種循環就是輪迴——在藏文叫 Khorwa – cyclic existence。所以輪迴也可以單單指為我們心所處的情況。

輪迴的定義

輪迴的定義是說,我們重覆做同樣的事情,然後以為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大多數人認為慈悲是個好主意,但我想再試最後一次生氣看看…… 這次一定會有效。我們以為一定是喊得不夠大力大聲,所以我還要再喊一次。輪迴的意思是,我們以為我們還會得到我們想要的!

我們很可能一生從小到死,都是用這種方式——以為下一次就會得到我們所想要的。因此一般人早上一起床自動化的反應,不大清楚今天想要走這條路還是那條路、要過什麼樣的一種生活。我們的心必須要很確定明白、決定我們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一旦我們決定了,修行就會有力量。所以,大多數人不知道怎麼過你的生活的時候,沒有辦法下決定的時候,你的業力就會出來為你下決定。

通常有兩種方式來說業力,一種是說過去種下的種子:自己過去種下了什麼種子,將來果子便會長大。另一種對業力的解釋是,現在所做的,會影響到未來的一切。業力本身是非常中性的;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現在這一刻所做的,對未來有決定性重大的影響。很多人都以為太遲了,就這麼跟著走下去。於是很多人後來會非常的悲傷,覺得有重重問題,也不知道這些問題從何而來——這可能像是我們家庭的問題、事業的問題,或是我們精神修行方面的問題。因為我們不能活在當下!

虎、獅、金翅鳥、和龍之道

做為一個有智慧的人,就是對於現在此刻自己正在做的事,具有完全的覺知、專注力;對當下這一刻的小心留神,在香巴拉語彙裡面稱之為「老虎」之道。香巴拉裡面談到四種動物,虎、獅、大鵬金翅鳥,還有龍。你們在西藏的祈願旗裡面,可以常常看到虎、獅、金翅鳥和龍這四種象徵性的神聖圖案。

當我們看到老虎的時候,其表徵著小心、留神、專注;老虎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所以牠非常的有力。為什麼?因為牠知道自己極為踏實地活在當下這一刻!這四種尊嚴,又稱為四種信心;許多人們對於處在當下,是完全沒自信的,也是沒有勇氣的。所以對於這種自信勇氣、還有信心、專注能力的修行。就是老虎之特質的修行。

在香巴拉經文裡面說,一個勇士是非常的專注、留神的。這樣的人有巨大的日吉——日吉(ziji)的意思,即是信心。Wangthang 汪淌,則是說,他具有一個力量的場域,他的信心和真威相顯現了。所以當我們跟智慧、慈悲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整個身體會燃燒起來。當我們碰到一個人有這樣的自信心的時候,他們有一種強大存在的力量,不論他們是瘦或胖、好看與否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呈現出一種殊勝超凡的品質!

像頂果欽哲法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就一般的觀點來說,頂果欽哲法王是個老老胖胖的老人,但是,事實上,他是位所有上師的上師!他常常教授這樣的原則。有一次法王這麼教導著我,要我好好學習這些香巴拉的教法原則;欽哲法王有很長的指甲,看起來他就有如是隻老虎一樣!法王身邊的一些物件,像是毛毯啊,茶杯等等,因為法王自身強大的能量,似乎他身邊的這些物件都感染到他的能量。常有信眾帶著不同的東西來見法王,好比是一尊佛像、或某些小物件,請頂果欽哲法王加持。大家都覺得這些佛像經過他碰觸後,價值就會增加許多,也變得格外重要。甚至他常常圍在身上的毛毯,人們也都渴望想要觸碰一下。頂果欽哲法王擁有這樣的力量及品質,能夠使周遭的器物變得神聖了起來,這就是心的力量,這是可以發展出來的。

像這樣一種成功的能量,這種動力,稱之為「風馬」。風馬的能量,就是我們現在想要培養的能量。如果不培養風馬能量的話,風馬能量很容易就被不好的能量取代掉。風馬能量的相反就是「墜撲」(drip)。墜撲的意思,就是生命能量非常的低沉、頹唐;總是頹喪消沉,對一切都提不起勁來,那是一種負面的能量。

從佛教的觀點來說,最終這些都是空性的;但是在相對的層面來說,它們對我們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所以,如果我們用一種負面方式來過我們生活,就會發展出負面的能量及生活方式。有一些人在生活裡面看起來非常成功,擁有著非常多的事物,但他(她)成功的手段卻是負面的。如果我們問這些人,你真的快樂嗎?快樂的意思是「對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驕傲」,但是事實上這些所謂成功的人,並不快樂。香巴拉的法教和各類人的生活都是密切相關的。大多數的人都會為了成功變得自私和憤怒,但香巴拉的教法是教我們以用不同的方法,用正面的方式來得到成功。

這就是我們如何來發展出不同的品質。一旦我們決定要如何發展出這些內在崇高的品質,一旦如此決定了,我們就進入了獅之道。在香巴拉的法教裡,雪山獅子主要的面向,代表著愉悅、歡喜,獅子在高山草原之上滿懷著歡喜愉悅之心。這象徵著一個人的心已經從自我中心當中超越上升,他已經讓自己的心轉向慈悲、轉向專注這些較高尚的質地。

其中最主要的轉變,就是從只想到自己、變得為別人設想。

慈悲——把他人放在第一優先

在這本書裡我主要談的是一種態度。如果你把他人放在第一優先的話,這就是一種慈悲的品質。通常我們說想要快樂,我們所想的只是自己。大米龐仁波切就曾說過,一般愚人只是想自己;但是如果你開始想別人、為別人設想的話,別人就會開始愛你、開始為你盡力工作,這樣你就會更有力量;這是真正有智慧的方法。我們一般來說,認為這種修法是給僧人、給出家人來修行的,但事實上,為他人著想是每個人都應該來如此修行的。

所有的行動都需要有一個動機、原因。每個人都想要在生活裡擁有快樂、和諧、和成功,但那個原因到底在哪裡?這樣的根源其實是源自於慈悲的觀點,只有慈悲的觀點,才能產生真正的快樂。我們每一刻所擁有的快樂,都是因為以前的慈悲所致生的,所以事實上「慈悲」就是雪獅主要的一個訊息。

一般人都未能這樣下定決心,那樣的一種決定在藏文裡叫 gewa - virture,在英文裡面這個詞的意思是「功德」、「福德」,也有一種道德的意思。但在藏文裡,事實上它帶有一種能量、一種快樂,然後可以讓你的能量釋放出來之意。

如何培養這種品質呢?就是要訓練你的心。在此我們進入金翅鳥之道。金翅鳥一生出來就羽翼雙全,可以立刻的展翅飛翔,牠代表一種平等心的品質。平等心亦是襌修的一個面相。

我常鼓勵人們修襌修,即使只是五到十分鐘都非常的有用。現在來說襌修是越來越普及了,襌修在藏文主要用到的詞叫做 kom – getting accustomed to。Kom (or gom) 的意思就是你對什麼事物感到熟悉,你去熟悉它。我常鼓勵襌修者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必須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要察覺到現在發生的到底是什麼?這個字本身的意思是——你的心開始對某些事開始熟悉,然後心知道,這樣是好的。在襌修之前應該有個見地、有種了知、有一種知識。

明天(3/17)我會介紹更多怎麼樣真正襌修之法,以及怎麼樣去繼續發展襌修。常常有很多人修行了很久,跟我說襌修沒有用。我常會問他們:他們襌修的方法到底對不對、正不正確?很多人說我打坐修行已經二十多年了,還是沒有開悟;我說這當然囉〔全場笑〕。如果你內在不知道襌修是什麼的話,你就是坐到地老天荒也沒有用的。很多人常坐在公園裡,或是坐著等公車,坐了很久…… 但是只有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時才會有效用。所以在西藏有個諺語說:除非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如果你不知道的話,你的襌修就好像一塊大岩石躺在深湖底,經過一百年之後,那塊大岩石還是岩石,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所以這跟智慧、理解是非常相關的!我非常鼓勵從事襌修的人,去真正了解自己在做什麼。

禪修的科學性

若有些人對科學非常有興趣的話,現在有甚多的實驗,測試襌修的功能;實驗結果證明了襌修對身體健康、還有其他許多方面,極有助益。一些科學家們,從哈佛到麻省理工學院,他們從我的襌修朋友身上做了一些實驗。科學家設計了一些電子的小東西附在他們的身上來測量,以現代的科學儀器,事實上可以看得出修行人的磁波是不一樣的。所以這些科學家就問說:「你難到不高興嗎?我們已經證明襌修對人們是好的!!」我對他們開玩笑說:「身為一個西藏人,我們是非常講實際的民族,你們難到認為我們在一個寒冷的山洞裡坐這麼久,是沒有用的嗎?這麼多世代傳承下來的教法,難道會是沒有用處的嗎?」

襌修最有趣的地方是,當一個人坐在那裡的時候,從外在你看不出來。所以,很多修襌者事實上欺騙愚弄了他們自己,他們穿著好看的襌修道服、或者他們去到非常神聖的地方襌修打坐。但相信我,我作過所有這些事情,除非從自己的內心打坐,不然不會有任何的作用。

我們現在可以發展這個道徑,但是你自己要轉變得非常勇敢,自己要真的去從事它。我覺得這裡的人們,跟西藏人很近似,喜歡加持和灌頂,但這只是其中的一個面向。因為所有的發展,都有很多因與緣的過程,在智識上我們可以非常聰明,看起來好像可以理解很多事情,但是還是需要有加持。或相反來說,你有加持,但你也需要智識上的理解。每個人都不大一樣。有的人傾向這邊多一點,有的人傾向另一邊多一點。身處現代,好像每個人都越來越聰明,然後懷疑也就越來越多。人變得處處懷疑 、愛批評;就某個層面來說也許有用,但從某個程度來說,你必須自己真正去襌修打坐、真正地修行。

我要教大家一個很簡單的方法,但是它可以是非常深奧的,而且非常有用。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把你的修行和生活分開,必須在生活中也要用得到修行。這就是我的啟發——要向大家展現一個原則,跟現代的社會是完全相關的,跟未來這個世界會怎麼走,也是非常相關。

我注意到台灣有許多修行人,我希望這樣的一種修行能影響更多、更大的世界。所以我鼓勵大家繼續好好的修行,並對自己的修行保持著好奇心。

如果早上起床的時候,我們的心沒有活活潑潑的準備要從事什麼、要學什麼的話,我們的心就會不大高興、不大愉悅。有的時候我跟一些西藏的年青人在聊天,當今的西藏人跟一般的人都一樣,想要有好的工作、想要成就一些事。但我常鼓勵他們把這些修行的原則,用在他們的生活裡。雖然西藏在世界上算是少數的一個民族。但是現在大家都知道西藏,是因為有這些原則、這些教法,所以西藏才會這麼著名。就西藏的文化來說,我們的服裝還算可以,食物實在是不怎麼樣〔仁波切說笑〕,唯一剩下的就是佛法。所以我們必須發展這些品質。

一個簡短的襌修

所以,我就用一個簡短的襌修及新書簽名當作今晚演講的結束。明天我會介紹更多的襌修內容。

有的時候我們襌修打坐的時候,我們的心是「無心」的。我們雖對自己的心說:「我們來打坐吧!」我們的心卻說:「你去打坐,我要做其他的事情。」我們必須把我們的心帶回來,帶到當下這一刻。即使是二十分鐘的襌修,事實上只有很少的時間是真正的專注;心總是會跑走。實際上,這是非常自然的狀況。每個偉大的修行者都經歷過這種心會跑走的過程。

第一個階段,就是要察覺自己的心是怎麼樣的繁雜、怎麼樣的忙碌。我們常會覺得自己是最糟糕的,但我們不應該覺得沮喪。我們應該注意到的是己心的繁忙程度,還有心的狂野程度。就一個襌修者的道徑來講,注意到自己心的繁忙是很重要的一點。所以如果把心帶到我們專注的主體(subject)上,即使只有短短的幾刻,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常向人解釋,修心和身體的鍛練是沒有什麼差別的。像是我們常用舉重鍛練身體,練久了身體自然變得很強壯。就修心來講,如果我們的心不斷回到所專注的主體上,越來越多次的話。我們的心力就會越來越強。所以,就像心在角力一樣,我們的心變成越來越有力量。

一般人在晚上的時候,身體上覺得非常的疲倦,心也感到很疲憊,我們的心變得很弱,即使其他人只說錯了一句話,我們也變得好生氣, 這表示我們的心力變得很虛弱。事實上,我們可以增強我們的心力,同時也讓我們的心變得更有彈性。當心具有更多的彈性時,就會有更多的可能性出現。

大多數人的心都非常的緊。心很緊張的程度,就像當有人惹我們生氣的時候,我們馬上就發怒了。我們不用慈悲、耐心及比較仁愛的方式來做回應,一下子就變得很氣憤。然而襌修的原因絕不是因為要浪費時間,而是因為它真的是一件很有用的事,一件修心的工作。

我們現在做一個簡短的襌修。三小時應該不會算太久吧?… 開玩笑的〔眾笑〕!只有幾分鐘。襌修是非常自然的,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安靜地把心帶到比較平和、平順的地方,把我們帶回到當下,就像老虎一樣。身體的姿式,脊椎是直的,但身體是放鬆的,我們在呼吸上安住。

(禪坐了一會兒後)
當妄念紛飛的時候,這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就把自己的心帶回來。我們整天都在培養自己心思亂飛的狀況,所以當發現到的時候,就簡單地把心給帶回來。

(禪坐了一會兒後)
現在你可以產生一些慈悲、慈悲感。藏文叫 nyingje – compassion, noble heart。Ning 的意思是心、心智,je 的意思是高尚、崇高、一顆為他人設想的高尚之心。希望他人不再受苦,希望他們快樂,是一種非常單純的態度。是由凡事只為自己著想、不願自己受苦的態度轉變、轉化出來的。為了把這種慈悲的態度帶出來,你可以開始想你的家庭你的朋友,當你想到這些人的時候,心裡面一種溫暖的感覺就會產生。我們對這個溫暖的感覺越來越熟悉,這種溫暖的感覺對我們的心和身體會有一種很大的效應。

(禪坐了一會兒後)
謝謝大家。

(謄稿:白曉芬、倪建;口譯及整編:蔡雅琴。圖片:覺悟勇士——格薩王唐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