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7日 星期六

薩姜米龐仁波切談「慈悲的領導者」——紐約大學座談會影音實況

在這個多元、複雜、步調快速的現代社會裡,我們日日所見所聞的紊亂和恐慌,正是由人心的貪婪、愚昧、與憤怒下製造出來的產物。我們除了從本身做起、推己及人地去改變世界,而培養一位慈悲、睿智、具宏觀視野的領導統御者,不論是為己修身、或齊家治國兼善天下,都是帶領人類文明朝向善道前行之必需。

多年來,香巴拉的總導師薩姜.米龐仁波切一直非常著重於此一根本改善人心之道。在他的著作《統御你的世界》中,他說:「把蒼天帶入大地,帶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是我們統御世界之道。」在這裡,「蒼天」指的是我們與生俱有清明智慧——本初善,它是光輝的、寬宏開放的,帶著深奧的慈悲。如果人人能夠修習此心,時時與本初善相連結,我們的一切所作所為,便將是利益眾生的,而非污染、毀壞世界的。

過去一週以來,薩姜米龐仁波切在著名的紐約市紐約大學,與波士頓的塔夫斯大學(Tufts University),舉行了兩場以「慈悲的領導者」為主題的座談會。參與座談的各派宗教人士有約旦諾爾皇后(Queen Noor,信仰回教),以及猶太教士庫拉(Rabbi Irwin Kula)。在紐約大學的座談會裡,現場約有一千名左右的師生和與會者。仁波切與另兩位主講人以不同的角度,就世界和平與人性課題各抒己見。

仁波切以為,慈悲不是懦弱,而是一種最堅強有力的人格特質。我們必須時常陶養慈悲之心,並且在教育和環境當中強調慈悲的重要性;我們需要培育一個「尊重慈悲」、為他人設想的文化。慈悲並需日常的修習功課和戒律;一點一滴的、一日一日的,轉變一己的自私心態,成為利人的心態;不僅我們如此,大修行人亦是如此來長養慈悲心。座談者還談到人心之本善與慈愛——一個人的臨終之語,通常,不論在怎樣的情況底下,人們總希望所愛的人快樂、幸福;而不是充滿著詛咒和怨欸。

米龐仁波切於會中妙語橫生。一開始就開玩笑說他是猶太人(與庫拉教士相應);最後,主持人問仁波切若將離世、他的最後一句話會是什麼,仁波切回答:"I will be back!"(我將回來!)這是一部科幻電影終結之語,卻可正是菩薩成願再來的精神表徵。

愛與慈悲,智慧和勇敢,是我們人人都具有的天性,我們不應湮滅自己的天性,卻儘做一些傷天害理、後悔不及的錯事。如果讀者有興趣全程觀賞、聆聽這長達一小時多、9/24晚在紐約大學的座談實況,請到以下網頁:和平萬歲——Compassionate Leadership Dialogue,請按該頁紫色 watch here 按鈕觀看。您的電腦需配備有 Real Player program. Enjoy! !(請注意前部從7到12分鐘的介紹部份,有五分鐘的錄音失音)

2008年9月22日 星期一

勇士也是一個藝術家

... 如果一個(香巴拉)勇士沒有感受到孤獨和悲傷,那麼他或她是很容易敗壞的。事實上,這樣的人可能完全不是一位勇士。要成為一名好勇士,一個人必須感覺到悲傷與孤獨,但同時,他也覺得富裕和豐沛,這使得勇士能夠敏銳於現象界的每一個面向:對於視覺、氣味、聲音和感覺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勇士也是一個藝術家,欣賞著世界上所生發的一切——一切都是極其生動的。你甲冑上沙沙作響的摩擦之聲、或雨水滴落在你外衣上的聲音,都非常響亮;也因為你是如此地敏感,偶而在你身畔翻飛的蝴蝶幾乎成了一種侮慢。

摘譯自創巴仁波切全集,第八卷「征服恐懼」。

創巴仁波切全集第八卷,英文版內容檢閱,亞馬遜綱路書店


The Warrior Is Also an Artist

If the warrior does not feel alone and sad, then he or she can be corrupted very easily. In fact, such a person may not be a warrior at all. To be a good warrior, one has to feel sad and lonely, but rich and resourceful at the same time. This makes the warrior sensitive to every aspect of phenomena: to sights, smells, sounds, and feelings. In that sense, the warrior is also an artist, appreciating whatever goes on in the world. Everything is extremely vivid. The rustling of your armor or the sound of rain drops falling on your coat is very loud. The fluttering of occasional butterflies around you is almost an insult, because you are so sensitive.

From "Conquering Fear," in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hogyam Trungpa, Volume Eight, pages 400-401.

2008年9月19日 星期五

對空性的一瞥

空性,或虛空,是空去主體 - 客體的關係。主體不存,客體不存;知覺者與所知覺俱不存在。就其基礎而言,這裡並沒有明確的基礎根據。只要在精神性追求上有一確切的根據,它就成為一種掙扎,一種要有所成就的審慎態度。一旦我們開始意識到我們追尋的過程是一雄心勃勃的奮鬥掙扎,那奮鬥將自動成為一種形式化的奮鬥,思想上的奮鬥,神學上、概念上的奮鬥,這是永遠在創造輪迴之心,而非精神性的路徑。於是退化地,精神性的道路從此觀點就變成了宗教。 因此,對空性的體驗,似乎是那能將我們自宗教狂信中解脫、引領我們至真實精神性之道。


Shunyata, or emptiness, is empty of subject-object relationship. Nonexistent subject, nonexistent object. Perceiver and perceptions do not exist. As far as the groundwork is concerned, there is no definite ground. As long as there is definite ground on the spiritual quest, it becomes a struggle, a deliberated attitude of achievement. And once we begin to be aware of our process of searching as an ambitious struggle, that struggle automatically becomes a formulated struggle, a struggle with ideas, a struggle with theology, concept, which is perpetually creating samsaric mind rather than the spiritual path. The spiritual path becomes religion from that point of view, pejoratively speaking. So the shunryu experience seems to be that which frees us from religiosity and leads us to true spirituality.

摘譯自邱陽創巴仁波切:對空性的一瞥 (Glimpses of Shunyata, Vajradhatu Publications.


「空去」的意思不是「否定」。通常當我們否定某事,就會想以另外一些事物來取代它。當我拒絕否定了藍色的杯子,意即我要的是白色的杯子。當你爭論並否定其他人的意見,你正在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他人之上。那是我們經常在做的事。然而我們的方式則不然。由於「空去」了自我中心觀點的添加成份,我們淨化自己對事物的觀察。當我們能明見事物,接受其本然,我們便沒有用另外一件事來取代它的必要。那是我們說的「空去」事物的真義。

如果我們能夠「空去」事物,讓它們如其本來之面貌,事物將會運轉自在。原本,萬事萬物息息相關,同為一體;由於同為一體,它可以延伸擴展。為讓其能伸展自身,我們空去事物。當我們抱有這樣的一種態度時,即使我們沒有任何宗教的概念,我們懷有宗教。若在我們的宗教修行中缺乏這種態度,它將會輕易地變成像鴉片一般。淨化我們的經驗,觀照事物的本然,是為了去理解空的境界,並且明白,為什麼佛陀會留下這麼龐大豐富的法教。

摘自鈴木俊隆:事情並非總是如此(Not Always So),橡樹林出版。


(圖文:蔡雅琴)

2008年9月8日 星期一

創巴詩選——續

告別之歌 ( The Song of Separation)

【一】

不借心智的想像而了悟佛陀的人,
不立文字而承傳密續法教的人,
通體智慧的金剛持有者,
永遠慈悲的剛沙旺波[1],
除你之外我找不到避難所。
可你始終在我心中:
你是我的庇難所,直到成覺那一天。

遵循佛法和違背佛法,
保持正道和墜入罪孽均有可能,
因為我從未找到可以依賴的人,
斷了我與野蠻和墮落的聯繫。

在無二事物的王國中
誰是統治者誰是僕人?
由於那就是我要旅居的國家,
斷了我與僕役的聯繫。

感官編織它們的蛛網來捕獲
早就屬於它們的財富;
因為破除執著是我遵循的道路,
斷了我與執著之王的聯繫。

無住持的靜修禪房
依照泰然自若的心態建立,
愛和憎在其中找不到住所,
斷了我與寺院所有權的關係。

僅僅活在瞬間的瑜伽師
是所有王國鍾愛的人;
由於無須計較供養和榮譽,
斷了我與信眾外在的聯繫。

存在的知識是完美的上師
無論走到哪裡都伴我同行;
由於他是我所依賴的人,
斷了我與門派偏見的聯繫。

【二】

始終在歡樂的母腹中,
仍然在五智的壇城裡;[2]
由於此乃唯一的實相,
斷了我與人類製造的諸神的臍帶。

輪迴和涅槃並非兩兩對峙:
有儀軌永遠達不到的連體;
因為我克服了心智的表裡不一,
斷了我與虛構的護佑本尊的聯繫。

你在哪裡祖國就在哪裡,
意識將進行自我防衛;
由於無需豎立你的自我中心,
斷了我在本地諸神中的輪迴。

以苦苦思索中的信仰之劍武裝
揮劍一擊釋放了強力而徹悟;
由於上師把這武器贈送給我,
斬斷了愛國戰爭激起的憎恨。

沒有什麼值得信賴,沒有什麼結出了果實
太陽歡樂地照耀,可是
黑地加深了,染紅的天空環繞我們。
我還可以做些什麼呢?

我要把一切拋在身後,
哪怕我不明瞭佛法。
哪怕你不明瞭佛法,
邱陽,祗有你拋棄了一切。

我的嚮導是看不見的歡樂的教誨之光,
也許環繞著我的空茫茫的黑暗消散了。
儘管過著一個年輕的漫遊的行乞者的生活,
但願我能引領這個世界走向彼岸的新世界。

1959年於西藏神秘山谷,邱陽創巴

翻譯:傅正明(簡介)


譯者原註:
[1] 剛沙旺波 ( Gangshar-wangpo ),西藏雪謙寺堪布,創巴仁波切的上師(之一位)。(編註:另譯為堪布剛夏)
[2] 密續將一切成就諸佛菩薩的智慧分為五種,為法身佛大日如來所具足,稱為「五智」;壇城:梵文音譯為「曼陀羅」,是密續本尊及眷屬聚集的道場,藏傳佛教密續修行時必須製作供奉的一種象徵性對象。

選自Chögyam Trungpa: Mudra - Early Poems & Songs, Shambhala, 2001,原文為藏文,根據作者自譯的英文。 (攝影作品:蔡佳棻)

2008年9月5日 星期五

創巴詩選——傅正明譯稿

我們非常榮幸的,承蒙中國學者傅正明先生來信鼓勵,並惠賜他所翻譯的數首邱陽創巴仁波切詩稿。傅正明先生,198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現居瑞典;他的著作和譯著有《百年桂冠――諾貝爾文學獎世紀評說》(允晨文化出版社,2004年)、《詩從雪域――西藏流亡詩人的詩情》(允晨文化出版社,2006年)、《西藏流亡詩選》(傅正明、桑傑嘉編/譯,傾向出版社,2006年)等。傅先生現正研究創巴仁波切的教法。以下將陸續刊出他所提供給我們的譯稿,以饗讀者。∼編者誌


及時雨 ( Timely Rain )

在熾烈的自我的叢林中
願有菩提心冷卻的冰山

在官僚政治的賽馬場上
願有大象的沉穩的步履

不可一世的驕橫的城堡
將被金剛石的信念摧毀

在溫和而明智的庭園裡
願開悟的排炮頻頻轟擊

選自 Timely Rain, Selected Poetry by Chögyam Trungpa, Edited by David I. Rome, Shambhala, 1998


初念最佳 ( 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 )

初念最佳
然後你寫作
你寫的東西就是作品――
用什麼樣的話語?
是什麼就是什麼
也許並非最佳之念
卻可能成為最佳
甚至是絕無僅有的佳構
你為什麼不這樣寫呢?
初念原本就是原創
原本就是最佳
也許並不令人傷心
心靈是你唯一的安全港口
哪些是我們將要做的?
哪些是我們不要做的?
哪些是你說過的?
我忘記了我剛才想說的
我正好感興趣的事情
你不得不說的事情
很高興,你想告訴我
你想說的
究竟是什麼呢?
原來如此
你要告訴我的她也想告訴我
那是不難的
但她也許猶豫
那就有問題了
我老實告訴你
我想告訴你的
你以為這是誰在開誰的玩笑?
我不騙人
你是世界之星
我沒有感到饑餓
月亮太好了
地球也好
水也好

佛即法式,我得保佑
佛即道路,我得保佑
僧即良善,我得保佑
我就是我我我我
一如既往。

1972年 5月,選自Chögyam Trungpa: 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 108 Poems, Shambhala, 1983


獻給林國格薩爾王 ( To Gesar of Ling)

以黃金為飾的鎧甲
以檀香為鞍的大馬
我獻給你,偉大的聖勇將軍――
即刻征服野蠻人的暴虐。

你的尊嚴,聖勇啊,
如雨雲中一道閃電。
你的微笑,聖勇啊,
如夜空中一輪滿月。
你不可征服的力量
如虎躍林間。
重重圍困中
你是一頭野犛牛。
與你為敵
將被鱷魚捕獲――
聖勇啊,保護我
這先祖的後裔。

1975年7月4日,選自Chögyam Trungpa: Great Eastern Sun - The Wisdom of Shambhala, Shambhala, 1999,《東方大日》扉頁藏、英對照題詩

(攝影作品:蔡佳棻)

2008年9月4日 星期四

在網上:請問阿闍黎...

從九月份開始,Shambhala Online 香巴拉網上課程,會開始提供一個新的項目:「在網上:請問阿闍黎... 」,這是每次一小時的網路授課,您可以在註冊後,在網上直接與香巴拉阿闍黎討論什麼是香巴拉、香巴拉法教,以及個人佛法、修行上的相關問題。

請根據網頁上的指示來註冊,登記上課。建議的費用是每節$10(美金),但您也可視己力隨喜贊助,不拘金額多少。

這是立體性的網路教室,您可以在螢幕上看到阿闍黎和同學們。您的電腦最好配備有高速的網路連線;如果您願意讓老師看到自己的面孔,也可以加裝攝影機、麥克風等。

第一堂課開始於九月十四日(台北、大陸時間九月十五日凌晨),由阿闍黎 Acharya Eve Rosenthal 談「自他相換」(TONGLEN)。Halifax time, Sunday, September 14, 2008 at 1:00:00 PM - Taipei (Taiwan), and China, Midnight between Sunday, September 14, and Monday, September 15, 2008. 歡迎參照「時區轉換器」。


Original News as followed:

Starting this September, Shambhala Online will offer a monthly online session with one of the Shambhala Acharyas. Titled, "Ask an Acharya...", these one hour online sessions will be an opportunity for you to have direct interaction with an acharya with questions about Shambhala, the dharma, your practice or anything else on your mind. Some sessions will be for specific topics and/or specific practice groups.

Each session will require you to register in advance. The suggested fee is $10 per person, and the generosity policy applies—you may pay less if necessary, or more if inspired to support Shambhala Online activities.

Participants may attend individually or as part of a group. You will need a high speed internet connection, and a camera and microphone if you wish to ask your questions "in person". Otherwise, questions may be submitted via "chat" (typing). Further instructions for your participation will be emailed to you once you have registered.

The inaugural session on Sunday, September 14th at 1 p.m. ADT (Atlantic Daylight Time) is Ask an Acharya about TONGLEN with Acharya Eve Rosenthal.

Please go to www.shambhalaonline.org for more information and to register.

(照片由左至右:香巴拉阿闍黎 Arawana Hayashi, Eve Rosenthal, and Judy Lief.)

2008年9月3日 星期三

青龍——米龐仁波切詩作

青龍翱翔於法寶之上,
以深奧、顯明的意涵
覺醒著愛與慈悲。
我們必須把這覺悟帶回家,這法窩,
同時向世界展示它
因此,眾人方能知道它秘密的美麗。
三十年來,這能量已經昇起
從老虎的尾巴*,到龍之首——
而今所有的威嚴*都歡欣慶幸。

我們以反思「東方大日」來回應,
它始終就在我們的存在中光芒照耀。
認識到這一點,是值得慶賀的。
喜悅的三十週年慶,
老虎的尾巴/ 噶瑪丘林!


2000年七月廿三日,噶瑪丘林,薩姜米龐仁波切詩作。摘譯自 "Snow Lion's Delight", Published by the Kalapa Court.



BLUE DRAGON

Blue Dragon soars above the jewel of dharma,
Awakening love and compassion
With profound and noteworthy implication.
We must take this home, this nest,
And show it to the world
So all may know its secret beauty.
In thirty years the energy has risen
From Tiger's tail to Dragon's head——
Now all the dignities rejoice.

In response, we reflect the Great Eastern Sun
That has always shone in our being.
This realization is worth celebrating.
Cheerful thirtieth anniversary,
Tail of the Tiger/ Karme-Choling!

23 July, 2000 Karme-Choling by the Sakyong, Mipham Rinpoche


譯註1.:三十八年前,創巴仁波切初建噶瑪丘林,取其名為「虎尾」(Tail of Tiger)。本末來由請參部落格前文:「噶瑪丘林」
譯註2.:香巴拉四威嚴(Four Dignities)指的是 - 虎、獅、金翅鳥、龍,請參閱「本初善四威嚴修習法」

(中譯及圖片:蔡雅琴。噶瑪丘林傍晚金剛護法 Dorje Kasung 舉行降旗儀式;攝於今年八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