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9日 星期五

永恆主義、虛無主義,與中道

有時候我們認為,既然我們身處現代,應該具有現代的觀點看法。然而,不管世代為何,總有一些由兩種基本視見衍生變形的學說,反映出人類的希望和恐懼。第一個觀點是永恆主義(eternalism)──常見。永恆主義以為,有一恆久不變的造物主,創造了這個地球。持此一觀點者,則相信他們的所作所為,確實會影響今世與來生,但在他們的思想裡,則有一個高高在上的監督者,是保持永遠不改變的。

第二個觀點是虛無主義(nihilism)──斷見。在古印度有一個學派,名為江噴巴(Jangpenpa)。它的追隨者不相信業力。他們相信,你只有這一生可活,最好你活得淋漓盡致。此生唯一的規範標準,取決於你能享受的最大樂趣。誰享盡最多的歡樂,便是擁有最好的人生。沒有前世,也沒有過去的業力。當死亡之際,身體的所有元素,分崩離析,而意識,只落得溶解消散於虛空之中。因此沒有來生。如果你過得愉快,你善用了此生;如果你過得不好──太糟了,因為你將不會有第二個機會。

另外一個觀點是佛陀的觀點。佛陀以相對和絕對(relative and absolute)的視見來觀照萬物。這一個觀點稱之為中道(the middle way)。人們通常誤認為「中」(middle),指的是在永恆主義和虛無主義兩個極端中間,在存在與不存在(existence and nonexistence)當中的那種方式。但是,「中」所指的是此一事實:中道的途徑,凌駕超越於存在或不存在。它是一個平衡的見地。

根據這種觀點,事物存在於相對的層面──我們有名有姓,有一個地址;我們所駕駛的車子能把我們帶到餐館。我們感官覺知的對象──色、聲、香、味、觸,宛然顯現,但是它們並非本性恆常不變。從一個絕對的層面來看,它們是瞬息、暫時的,正如同昨夜的夢境。它們超越永恆主義和虛無主義的希望與恐懼,也超越了真實或不真實,存在或不存在的概念。就像是談到昨天發生的事情;對於今日而言,昨天發生的種種,已經在我們自己執意認為的──什麼事發生了、或沒有發生之外了。

中道,藏文烏瑪(Uma),以解脫自由著稱。它是從存在、和不存在──以及兩者皆是,兩者俱非的概念裡解脫 。是什麼能照見這四種極端(four extremes)呢?是般若智慧。般若被稱為「最佳的知識」,因為它能帶領我們,不由透過「我」的障蔽面紗,而去直接體驗現實實相。金翅鳥的平等心,能產生更深層的般若。我們以執著心所製造出來的投射影像,當以般若的智慧之劍,割裂了一點妄想幻覺的組織建構時,這些影像就會顯得越來越薄。結果,我們漸漸超越了以二元論來感知事物的方式。此一經驗即是「空」。它空掉了概念和二元對立性。金翅鳥孵化時就已經羽翼豐足,且能振翅飛翔,因為牠對於躍入當下此刻的開放空間毫無畏懼。牠可以高飛在對一己之投影的攀附執著之上,直上平等無私的心的天空。

~ 摘自薩姜米龐仁波切所著《統御你的世界》,第十七章,平等心之確信(橡樹林文化出版)


譯註:江噴巴,Jangpenpa,藏音。此即六師外道中的「順世外道」(梵文 Lokãyata)。由 Ajita Kesakambalin 所領之只求現世享樂的唯物論者。其後亦稱為 Carvaka school。

書法:蔡雅琴 - 中道。

2008年8月25日 星期一

薩姜王母昇座大典——圖片輯

由尊貴的貝諾法王親臨香巴拉國際所主持的薩姜王母昇座大典(The Sakyong Wangmo Empowerment),珍貴的照片圖輯(由 Marvin Moore 所拍攝)已經公告,歡迎點按以下鏈結:薩姜王母昇座大典——圖片輯

許多亞洲地區香巴拉人所熟悉的面孔,如香巴拉總裁Richard Reoch, 薩姜的隨行秘書Joshua Silberstein,貝諾法王,南卡吉美仁波切(薩姜王母的父親),薩姜.蔣貢米龐仁波切本人,以及世界各地超過一千名以上的香巴拉信眾,歡聚一堂,共同歡慶這稀有難得的盛事。


邱陽.創巴仁波切曾說:

「當一個國度由一群男士所統治時,是很容易產生爭執的。此國度可能會發現本身要面對太多官僚體制的問題,或過於側重效率...... 所以需要有一位薩姜王母結合起這群獨立的個人。正如水能結合酵母和麵粉,製成麵包,薩姜王母將能凝結王國之中完全迥異的成員,因而致生出一勇士之道的精神。」


上圖:龍薩姜王母 Lady Diana Mukpo(創巴仁波切在世時的夫人)和薩姜王母。

下圖:薩姜米龐仁波切恭賀其夫人薩姜王母昇座。

2008年8月11日 星期一

「你不能以你的低劣標準來判斷一位老師」

在一九七○年初,鈴木俊隆禪師已經閱讀過《動中修行》——這本由一個剛抵達美國的西藏上師邱陽·創巴仁波切所寫的書。一些鈴木禪師的學生,曾聽聞創巴仁波切講法,見過他,並向鈴木禪師讚揚創巴仁波切。有一天傍晚在佩奇街(譯註:當年舊金山禪中心之所在)用過齋飯後,鈴木禪師突然說:「有個人物要來臨了。在他到來之後,也許除了我之外,沒有人會留在禪中心。」然後他笑了起來。當時無人能體會他在說些什麼。他所談的即是創巴仁波切。

創巴和鈴木一九七○年六月於塔撒加拉(Tassajara 閉關中心)相遇;乍見之初,他們立即建立了強烈的聯結。創巴與他極為年輕的英國妻子(譯註:即 Lady Diana Mukpo),和幾個他的學生到達當夜吃了晚飯。餐畢,鈴木進來了,並坐在創巴的對面。他們專注地相互凝視著對方;間以長時的靜默、從容不迫地交談著。

鈴木禪師邀請創巴仁波切第二天到禪堂講法。創巴傾斜不穩地走入會場,懸坐在講台邊緣,搖晃著他的腳…… 但他傳達給聽眾一場明晰清澈的的講法;有些人認為,那種品質,就像鈴木禪師的講法——不僅僅是「關於法」,而其本身便是「法」。之後,鈴木禪師邀請創巴仁波切每次來舊金山時都至佩奇街教授,創巴仁波切也這麼做了。

鈴木禪師與其他任何法師都沒有這樣深刻的聯繫關係。他們談論做為一個老師的孤獨…。創巴仁波切稱鈴木為他新的靈性父親;而鈴木禪師則告訴他:「你有如我的兒子。」......


摘譯自彎曲的黃瓜——鈴木俊隆禪師的生平和禪法 (Crooked Cucumber - The Life and Zen Teaching of Shunryu Suzuki), by David Chadwick. PP. 373-374,鈴木禪師告誡弟子:「你不能以你的低劣標準來判斷一位老師」一節. Broadway Books.

2008年8月6日 星期三

薩姜王母昇座大典(網上觀禮)

薩姜米龐仁波切的佛母康卓次央,將於今年八月中(8/15-17),由尊貴的貝諾法王授封為薩姜王母(Sakyong Wangmo)。昇座大典將在香巴拉總部、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舉行。康卓次央的父親南卡竹美仁波切,以及薩姜米龐仁波切本人,都將蒞臨這一歡愉的慶典。而邱陽創巴仁波切的夫人Lady Diana Mukpo,將於該日被冊立為「龍薩姜王母」(Druk Sakyong Wangmo;創巴仁波切即是龍薩姜)。

本次大典對外開放,歡迎到以下網址登記報名;典禮之後將是一場歡慶的晚會:http://www.shambhala.org/community/SakyongWangmo.php

最新消息:亞洲地區與世界各地無法親赴加拿大總部參加盛典的香巴拉人,歡迎您上網登記觀禮。這將包括八月十六日貝諾法王主禮(部份)錄影,及八月十七日現場轉播。歡迎隨喜功德贊助。請於八月十日之後到以下網址報名:http://www.shambhalaonline.org/

更多細節報導,可以參閱部落格前文:薩姜與康卓次央面見貝諾法王

(譯自 Shambhala News Service)

2008年8月4日 星期一

我為什麼會成為一個佛教徒的原因——佩瑪丘卓

促使每個人學佛的原因並不盡相同;除了一個人對靈性追尋的特殊嚮往與傾向之外,或者,也有如佛教徒一般所相信的「宿世因緣」之緣故。有時我們能夠明確地指出生命中的哪一個轉捩點使我們變成佛子;有時卻只是順水推舟,一切都自然而然、毫不勉強地就形成了。

在台灣、美國和世界都擁有廣大讀者群的香巴拉阿闍黎、阿尼佩瑪丘卓在她的名著《當生命陷落時——與逆境共處的智慧》、以及數場對她的專訪當中,曾經以她一貫幽默慧黠的語調談到她之所以會成為一名佛教徒——進而出家的由來本末。她笑說:「我會成為一個佛教徒的原因,其實是因為我痛恨我的丈夫... 」讀過她的書的人都知道,此書裡有一段歷歷如繪的描述,把當日丈夫告訴她:「我有外遇;所以要和妳離婚。」那一刻的陽光、情景,巨大衝擊之下的空白,以及她回神過來的反應... 都詳盡地記錄下來了。事隔多年,還是宛如昨日,可見得那傷痕有多深刻。

那時,阿尼佩瑪丘卓是一個二度結婚的母親,早體驗人生過程裡的許多事情。但是被背叛的感受使她極端憤怒。那憤怒是如此巨大,讓她幻想要具體地傷害丈夫的孩子、焚燒房子、想去打破玻璃... 和做一些瘋狂的舉動。她一向所居處的堅實大地已經完全陷落,她也不是自己向來以為的那個隨和與可愛的人;生命中沒有一處可以落腳的地方,沒有一件事可以安慰她的傷痛。

然後,在偶然的機會裡,她在一篇邱陽創巴仁波切的文章「轉化負面的能量」(今收錄於仁波切《自由的迷思》)中讀到,我們可以對治、轉化自己的負面情緒,負面性不見得總是壞事...... 突然之間,這概念讓她茅塞頓開,明白我們其實可利用負面性能量來覺醒自己——負面情緒是一把鑰匙,它本身並非問題,是其後解不開的旋轉、糾纏才使得問題更嚴重。

我們可以轉變負面的能量,使其成為有益的。因此生命中的負面性便不再是障礙,而是助緣。因為讀了創巴仁波切的教示,阿尼佩瑪丘卓(當年的離婚婦人),產生積極的強烈欲望,要去理解這能讓人覺醒過來的負面能量。而後,她終於有機會見到創巴仁波切,追隨仁波切修學,後來更剃度出家,並受託付掌理「岡波修道院」。佩瑪丘卓說,「許多想出家的人為了逃離生活而出家,修道院這裡並不鼓勵這樣的人;我則是因為心中這股想要了解負面能量的熱情才出家的。」對人生,她絕非懵懂無知,但是,由於丈夫不忠而致生的強烈憎恨與痛苦,最後卻轉成了推動她真實求道、追尋答案的增上善緣。

關於阿尼佩瑪丘卓此一訪談的錄影帶,可以到 YouTube上面觀看:我為什麼會成為一個佛教徒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