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3日 星期四

禪修的準備工作

幸或不幸地,身為一個活在都會中的現代人,我們生活的步調、和心態,和古代是大不相同了。雖說「大隱於世」,但若沒有平時經常性的修心訓練,我們也不過是在塵世裡隨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罷了。禪修的目的,在訓練我們的這顆心,使其平穩、有力,因而能善加運用我們的心力、來做些對自己及對他人都有利益的事。但在繁忙的日常生活狀況底下,我們並不是一回家、撲通地坐在蒲團上,便能修禪的。這裡,必須有一個合適的、轉換情境的方式,一個恰當的助緣處所,讓我們不論在心理(情緒)上,和身體上,都可以安心地進入修行修心的法門。

薩姜米龐仁波切在他的書《心的導引》(Turning the Mind into an Ally, 周和君翻譯;台北橡樹林文化出版)中,附錄地方,有一個章節,講到作禪修的準備。閱讀再三,還是覺得多有助益。基本上,米龐仁波切在提到時間、規律性、環境、以及身心的預備工作。他建議我們要「建立固定的禪修時間、處所」,仁波切說:

「你何時進行禪修?在什麼地方進行?有些人習慣晨間禪修,有些人則覺得在夜間效果較好,也有些人發現一天之中進行兩次短時間靜坐,效果也不錯。你要嘗試在不同時段靜坐,直到發現最適合自己的時間,一旦決定某個固定時段,就堅持下去。這樣便是養成日常禪修節奏的方法,建立固定的禪修時間,使你免去必須每天做計畫的麻煩。

你也無須擔心修習時間的長短,如果你決定禪修二十分鐘,那就在這段期間好好打坐,除非房子著火,否則保持如如不動。你可以使用計時器,如此便能放心地修習,無須老想著時間到底過了多久。」

對初學者來說,最常見的毛病,是一開始熱心過頭,坐太久,然後一曝十寒,初心一旦退失,一放,就放個經年累月。針對這點,仁波切主張每天持之有恆的短香禪坐,他這樣說:

成功的禪修是持之以恆地修習。不論是修止或修觀禪思惟修,最好的方法是每次進行短程靜坐,但持續一段長時間。每日進行數次靜坐,每次約十到二十分鐘,如此終生維持下去是很好的。當然,我們可以隨時進行較長程的靜坐,但與其偶爾幾次長時間靜坐或最後完全放棄,最好還是採取長時期的短程靜坐。

對於大多數人都有效的訣竅是,每日進行數次短程靜坐。在每天的開始或結束時,都做一下短程靜坐,這對於穩定心靈極有助益。如果你無法保持每天靜坐的習慣,而決定每週進行兩次或三次靜坐的話,那麼持之以恆是很重要的。要順應你的作息時間來進行禪修,當時間較不充裕時,縮短靜坐時程即可。」

此外,就修行的環境而言,能有一個專屬的修禪房間,不受打擾,當然是最好;但是若在屋內有一個清靜、振奮的小角落,也是適宜的。我們不能等到環境完美來修禪;大城市中的噪音是無法避免的,山林裡的風聲草動蟲鳴鳥叫、也是無法避免的。與其等到完美的禪修環境被創造出來,不如儘可能就在自己的公寓中善作安排。

書中,米龐仁波切還談到如何藉瑜伽動作使肢體柔軟,這對上了一點年紀的人、和平日操勞過甚的人,更為重要。「柔軟的身體,有助我們靜坐的維持。」但是重點不在瑜珈,仍是在禪坐上,因為這畢竟是兩回事。仁波切說道他自己的準備:

「我在坐下來之前,都會先花點時間伸展肢體。當然,瑜伽雖然令人身體放鬆和充滿能量,但它無法取代正式的禪修。它們是兩種不同的練習,即使是在古印度教的系統中,練習各種體位法的目的,向來都是鍛鍊學生,為他們的心與長養智慧做準備功夫。」

文中還有許多非常實際有用的重點,譬如,你應了解自己當日、當時的感受與想法,「在即將展開靜坐前,也必須留意自己在想什麼。如果剛從辦公室回來,或剛跟他人起爭執,然後就直接坐到蒲團上,那麼整個禪修期間,很可能只做到讓心稍微沉澱的程度,甚至連禪修的目的都記不得了。」我們對自己的修行,總要秉持著溫柔、精確的原則,此正是佛陀所叮嚀的:「不要太緊,也不要太鬆。」如仁波切最後提醒大家的:

「這一切的動作,都要以溫柔、明確的態度進行。但是請記住,這只是準備工作,並非真正的禪修。如果你想製造各種理想的條件,那可能永遠都無法開始禪修。有時你只要坐下來,開始禪修就可以了。」


附註:《心的導引》這本書,可以到城邦橡樹林參看:《心的導引》修訂版

(文圖:蔡雅琴——禪坐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