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我們的心,總是躍動不安的,所以感覺到「無聊」,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新買的電動玩具遊戲,玩幾次,就無聊了;剛置上的衣服,穿幾次,就覺得無聊了;新交的朋友、新參加的活動,去幾次,就變得無聊了… 使我們深覺索然無味的,不是那外界的對象物,只是我們的心倦怠了——失去了「新意」,我們便跟著失去了「心意」。
在禪修中,特別是在長一點時間的打坐閉關期間,面對無聊,對治它,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工作。創巴仁波切創造了這樣的辭彙:熱性的無聊(hot boredom)和冷性的無聊(cool boredom),以溫度描述了無聊感的性質。薩姜米龐仁波切在他講禪修的好書《心的導引》(周和君翻譯;台北橡樹林出版)中,也提到無聊通常分成好幾種:如第一種,潛藏著焦慮的無聊,因為我們現代人的感官早已習慣速度與刺激,若不受外在刺激,就無法滿足自己。他說:「但是在禪修時,沒有任何事物可以攀緣,我們便試著自己找樂子來應付無聊。於是,我們並未專注於呼吸上,而是以外界的聲音或觀察小昆蟲的活動自娛。觀看其他人的禪修百態,猶如欣賞一部劇情片那麼有趣。」
第二種無聊,是植根於恐懼的無聊。在禪修時,我們不習慣在毫無內在活動的狀態下安住。太安靜的感覺使我們發慌;如果將自己完全放鬆,進入那片虛空之中,我們並不確定自己是否想知道會發生什麼狀況,基本上,我們放不下自己。
然而,根據米龐仁波切,無聊正是修行的好機會,我們可藉由觀察無聊,徹底品嘗一下無聊的滋味,對治它,看穿它的面貌,用它來評量自己是否進步了。仁波切說:「如果不向這股衝動(因無聊而想放棄禪坐)屈服,就能開始收割無聊所帶來的成果。」
對治之道是:「首先,我們要做的是,讓自己安住於無聊當中。端坐在蒲團上,什麼事都沒有發生,我們也了解這點,所以,不妨就讓自己安住其中。
我們可能會陷入自我,而變得目光呆滯,整個世界感覺既遙遠又模糊。這時我們或許並未完全專注於修行,但身心卻放鬆到能體驗這份單調,而不想向外追求樂趣,或遠離這個空間。於是,內心開始接受無聊是寧靜安住(奢摩他)的一部分,這就是進步。
在禪修時,我們到底對什麼事物感到無聊?那事物並非寧靜安住,雖然禪修可能是觸媒。讓我們真正感到無聊的是,自己一再重複的思惟模式。雖然這些模式對我們而言,已可預測且清晰可辨,但它們仍不斷地生起。
不久,我們的無聊呈現出更豐富的樣貌。它不再如此貧乏,而變得寬闊、舒適又令人慰藉,我父親將此稱為『冷性的無聊』。這是一種突破,我們已發現,禪修不是要滿足於想找樂趣的需求,或增強『安適區』。為了獲得這個發現,我們必須徹底地無聊。」
當我們感到無聊的時候,正是修行的最佳機會!你可以告訴你自己︰「好極了!我覺得無聊透頂!進步的機會來了。」宋代大慧宗杲禪師在其《省力處》卷中有言:「且暫將這作聰明說道理底,置在一邊。卻向沒撈摸處,沒滋味處,試撈摸咬嚼看,撈摸來撈摸去,咬嚼來咬嚼去,忽然向沒滋味處咬著舌頭,沒撈摸處打失鼻孔,方知... 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好一個無聊!儘管坐下去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