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30日 星期三

「法藝」——Dharma Art〔二〕

以下的文字,翻譯自「法藝」一書的第五章,禪修。香巴拉出版社(Shambhala Publication - ”Dharma Art“),邱陽創巴仁波切所著:



一個佛教徒從事藝術的方式,是不帶有憤怒激進的。憤怒激進,帶來競爭性、金錢考量、比較、挫折感、興奮等一大堆情緒。如果沒有憤怒激進,所帶來的,是喜悅、開放、舞蹈。

我所說的喜悅,不是濫情之愛和輕忽不在意,像是在蜂蜜的大海中游泳一般——而是那種可以碰觸事物和欣賞事物的喜悅。你可以觀賞美麗的事物,但卻沒有必要去採摘它。你可以凝視事物,你可以經驗事物,你可以感覺事物,你可以接觸事物,那好極了。有一種真正的富裕感、從無有憤怒激進、不具佔有性的見地裡生發出來。

有些人在大城市中逛街蹓躂,他們總覺得悲慘不堪,因為他們買不起東西。但有其他人逛街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喜歡「觀看」美好的東西。這其中似乎有基本的差異。

憤怒激進是非常根深蒂固的;憤怒像是大地的心臟:它已經醞釀了長長久久的幾千年了。當它在地面上微現一角時,那便是憤怒激進。不必驅趕它,也不必邀請它——那正是我們的道徑。修道之路包含了貪欲、瞋恨、和無明。沒有這些,你就沒有道徑。…

一開始最重要的一點,是在你的面前,放一張白紙。那也就是說,你願意打開你自己,願意放下(let go)。佛教徒從事藝術的方式,並不是多少學一些關於五方佛的訣竅,而是有一種開放感、遠景感。藝術家的天分,與視覺空間的概念,你早就具有了。你不需要特別去培養它,你也不需要去造作一些沒有實質內容的作品。它自然而然地發生,非常簡單地。根據金剛乘行者的途徑,我們不是以純粹美學的方式來與藝術發生關連,但我們簡單了當地運用藝術之才能,如同自然的現象。



照片:薩姜米龐仁波切書寫藏文法書。攝影者:Namkha Metok.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