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3日 星期日

香巴拉阿闍黎和曼達拉原則

香巴拉中心的組織架構,以曼達拉(mandala)為基礎,這是一個圓形的建構,連結起香巴拉師生、與香巴拉法教。神話傳說中的香巴拉王國,以曼達拉壇城為表徵,國王位居其中央,眾臣民自核心向外放射延展環繞。這樣的一種壇城,作為領導之上師者,結合了世間與出世間統御之權責,藏文稱之為「崔津」(tridzin),或「持王位者」。在香巴拉的傳統裡,這是一家族傳承,從一代傳繫至下一代。

我們當代的傳承始自:
邱陽創巴仁波切──龍薩姜(Druk Sakyong),第一位當世之「薩姜」(薩姜之意,大地保護者,大地怙主)。他從1968年起,開始在歐美傳授佛法與西方弟子;在1987年於加拿大、新斯科細亞省的哈利伐克斯市圓寂。

攝政王歐色天津(Vajra Regent Ösel Tendzin)攝政期間:1987–90。

薩姜米龐仁波切(Sakyong Mipham Rinpoche)──持王位者,是目前領導香巴拉國際禪修社群的薩姜;創巴仁波切之子。1990年統領香巴拉。1995年繼承薩姜之頭銜。

薩姜之下,有許多位資深的老師,熟諳、精修香巴拉法教多年,由薩姜授權傳法,稱之為阿闍黎(Acharya),梵文之意為「老師」。由於薩姜身持噶舉、寧瑪與香巴拉之傳承法脈(Kagyu, Nyingma, and Shambhala lineages),他選擇這些博學、具德、有智、和堅持奉獻的修行者,來協助他弘傳香巴拉佛教之教法。阿闍黎被派至香巴拉世界各地的中心旅行、講授,並由薩姜授權給予信眾三皈依和菩薩戒。每位阿闍黎各有其專長,如筆者所接觸的數位阿闍黎中,有精於藏典翻譯的大學者、格薩王史詩專家、有精於修慈悲觀者、更有以研究中陰解脫而聞名者、還有以藝術之道而卓著者。

台灣讀者所熟悉的作家佩瑪丘卓(Pema Chödrön),正是香巴拉的阿闍黎之一,並且是創巴仁波切的主要弟子之一;她也是香巴拉加拿大岡波修道院的住持。

目前,香巴拉世界共有三十餘位阿闍黎。閱讀更多阿闍黎的資料,請到以下連結:
香巴拉阿闍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