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知足常樂

薩姜米龐仁波切
慾望,是一種有著無止盡食慾的生物。像是在乾草地上的一個火花,它只是繼續燃燒,直到完全枯竭。以其本性,它永遠不能被滿足;因為它是根基於在我們自身之外尋求慰藉的憤怒激進。那種期許總會落得失望,以及自生的諸多痛苦。是心自己讓自己不好過。能夠看見我們是怎樣地使一己受苦,便是明智;而「帕玉」(payu,明辨洞察) 的結果——知道何時適可而止——即是知足。這樣的知足賦予我們尊嚴。以明辨洞察,全神貫注地前行,執持著巨大的精進之力,如此,我們是謙恭的、溫柔的,因我們了解,我們已經擁有所需的一切事物。我們已發現了此心的平和,而且,我們對如何利用此生有所籌劃。這一知足,是「虎之道」的自信。為什麼稱之為「自信」,因為它穩定了我們的心,平息了那種激進猛烈、期待事物與現狀不同的狀況。

香巴拉教法說,知足之自信,從對自己友善親和,對他人仁慈憐憫之中生起。對自己的友善親和,是禪修的結果;當我們學會正確地修禪打坐,我們就不再與己心奮鬥掙扎。我們的心能滿足,因為它不再被慣常的活動所竊取——像是「我能得到什麼好處?」的無意義空想。自我反省和「帕玉」,讓我們與自己的投射意象,拉開距離。再也不是像窮漢一般地,尋找下一片瑣碎的確定認可,因為我們已發現在擾動之下的平和寧靜。我們不嘗試要改變過去已經發生的;也不妄想未來將做些什麼;我們於現在行動。

如果我們能夠看到﹕應該去培養什麼、摒棄什麼——如致力改進自己一貫的思想模式時——我們就是在邀請知足的爪拉 (drala,福佑能量)。我們正在修習一個覺悟世界的基礎﹕看清自己的憤怒,辨別衝突的可能後果,然後作另外一個選擇。在被怒氣及野心激起舉動之前,我們重新考量﹕那也許意味著做一下深呼吸,或不猛按汽車喇叭,話語出口之前先數到十,或是寫完一封怒氣填膺的電子郵件後,不馬上按「傳送」,先儲存為草稿。在那一刻,與其創造出一個憂懼的國度,傲慢的國度,或怨恨的國度,我們決定發散出另一種能量。因我們對自己的平和有信心,我們便能居住於安心知足的國度裡。我們越是能信任一己的平和,就越能看見它其實是非常強壯有力的。以如此的知足感,負面態度很容易就被驅散。知足感有力量帶著我們超越恐懼。所以最後的結果是完完全全的友善和睦——融洽和諧而無有紛擾。我們不再製造緊張。

仁慈,是對我們自己的心懷有足夠的友善同情,因此亦能看到他人的困境。在此刻的修道進程上,對他人仁慈憐憫是一個非常自覺性的決定。這來自於知曉,若是缺乏恩慈,什麼將會發生,我們將以憤怒攻擊來行動;譬如說一些懷有惡意的話,或有意地侮辱別人。現在我們能夠明見﹕如果我們說謊,猛烈抨擊某人,或是充滿嫉妒地反應,我們的感覺是染污的,沈重的,而且是頗具防衛性的,像是我們試著要證明自己,使自己被承認。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便能感受到自身的風馬減弱。這說明了我們的心,已經滑落到慣性的活動上,這就是此心不再知足的一個徵狀。

「帕玉」提醒我們,我們不必被自我投射的意象給愚弄。我們可以選擇行為舉止處處留心。當一己所下的決定依據業力之律則,我們就與世界的步調同時一致。我們謹慎莊重,因而沒有驕傲;我們不為外界的反應而回撲猛打;我們不尋求注目,或娛樂消遣;我們明白,執著將導致受苦;我們也知道,擁有許多,不見得就能帶來快樂。這就是們如何能從憤怒敵意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的方式。......

這自信的力量——從知道我們已經具有所需的一切中成長,能使我們變得溫柔。之所以溫柔,是因為我們不再自棄、絕望。有時我們把溫柔聯想為謹慎或畏懼,但相反地,無有憤怒敵意,是虎之道的修行成果。那是來自於一種內觀洞見,瞭解極力強迫只會使得事情更形困難。我在尼泊爾隨烏金祖古(Tulku Ugyen)——來自西藏的一位偉大上師,研習時,他對我說的教示,於我有極大的影響力,他說﹕「以激進侵略,你可以達成某些事;但是以溫和柔軟,你可以完成一切的事業。」

當我們以溫柔及謙恭的方式來處理情況,爪拉的護佑能量,就會在那裡幫助我們。神聖莊嚴(sacredness),開始透過世界閃耀,如同香巴拉利格登王的富裕堂皇——那富裕,也就是我們一己的覺知;我們的感官——味覺、觸受、視覺、嗅覺、聞聲——呈現一種更高的品質,具有更為強烈的欣賞與認識之感。那樣的感受來自於一顆易於欣賞感激的心——一顆知足的心。



摘自薩姜米龐仁波切的著作《統御你的世界》Ruling Your World,第九章,知足的自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