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7日 星期六

香巴拉勇士之道與禪修法門

印度大師寂天菩薩 (Shantideva) 在史上最美的佛教詩篇之一曾經談到菩薩勇士 (bodhisattva warrior)——藏語為「蔣秋森帕」(changchup sempa),即「具覺悟心的勇士」。這樣的勇士以慈悲為車乘,奉獻他或她的生命予眾生。有此覺悟心的勇士,其一重要特質是堅定平穩。一顆強壯、決然的心,對於我們的身體及我們生活的每個面向,均有深切的影響。缺乏堅定平穩,我們難以向前邁進。

六波羅蜜 (six paramitas) 而言,穩定與精進波羅蜜相關;它展現令人難以置信的決心和無畏。另一方面,由於缺乏堅穩,導致我們變化無常。此黑暗時代的一個特點是我們正變得越來越聰明,但是,我們也在不斷改變著我們的心意。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強力、穩重的潛能,可是當我們的生活充滿速度和分心,我們的能量就變得渙散了。

從禪修的角度來看,主要的風能位於我們身體的中心、心髓之處。力量行經各脈,上達頭頂。如果我們的心念轉換不停,而我們同時要完成許多活動,我們的能量就會變得模糊散漫。我們經驗到這種能量的分散如缺乏意志與方向感等。我們無法集中精神——不僅在修行、或親密關係中,即便是在友誼或工作上都難以集中。於一切事我們皆無法維持力量,因為缺乏穩定性削弱了我們的風馬 (windhorse)。

風馬 (windhorse) - 生命之活力

在西藏關於勇士的教授中,風馬 (windhorse),或「龍踏」(藏語 lungta),乃指活力。當我們擁有風馬時,我們的生活將朝往我們所希望的方向前進。於內在層面來說,風馬與良好的生命力之能量相關連,這與能夠覺知我們的心有關。如果我們能安住己心並指引己心,它將成為支援、成為朋友;如果我們無法駕馭此心,它會成為我們的麻煩,以憂慮及惡夢使我們的生活煩擾不堪;它甚至還會令我們生病。快樂則是來自帶領我們向前開展的行動。

要在日常生活中邁步向前,我們必須是堅定與勇敢的。為了要於內在創造這樣的勇敢,我們必須學習如何處理指揮我們的心。了解到此,勇士日日修習禪坐以感知此心、認識此心,並駕馭其能量以利益所有眾生。駕馭此心的首要方法為運用「風」,或呼吸。

有時我們認為禪修是一種安撫或讓心平靜的活動,但它也正是一種聚集及指引心的方法。經由聽、看、感覺等等,我們集聚能量,將其平穩地安置於一個對象物上,此為呼吸之上。呼吸是穩定的,是一觸手便可得的焦點。聚集我們的感官覺知就像是與一個團體一起工作,如果每人各自有著不同的想法,能量便會潰散,但如果每人被同一方向所啟發,則易於成事。同樣地,若我們聚集所有的意識並帶到呼吸上,那專注的能量可令我們往前邁進。

禪修的要點是放鬆

根據法教,心一次只能做一件事。在這個年代,我們想要同時做很多事,而這會削弱我們的心。當我們聚集此心、並回到呼吸上頭,心將變得更為強壯、更活在當下。禪修的整個要點是放鬆,當我們放鬆時,我們內在的力量即會開顯。一旦我們感受到那力量,我們會對其更有信心。若我們太過忙碌以致於無暇感知此心,禪修即是朝向發展那種感知的第一步。

如此禪修能夠鬆解我們的心。當我們開始看到內心的起起伏伏,我們不再老是受其所折磨,我們開始擁有一些平靜的時刻。其後,如同雲朵飄進天空一般,念頭又開始滲透濾出。修習的一部份是要覺察認知這些念頭。我們記起自己是在禪修,然後回到呼吸上,我們並不因為念頭的浮現而覺得不對;念頭本來就是會出現的。覺察到念頭並且回到呼吸,這將是禪修中大部的工作。一開時,只有一些平靜的時刻,但練習日久以後,念頭會變少而處在當下的時刻會變多。

有時在禪修中我們變得失去耐心。我們覺得沒有事情發生,所以我們讓心漂流。為什麼處理念頭是重要的呢?思想念頭和意圖是任何業行的開端。一般而言,我們被自己的念頭所驚嚇,產生自我懷疑,於是我們的心轉向了、跑走了。一旦自我懷疑產生,我們也開始懷疑他人。我們忘記禪修,我們的心變得耗竭、不穩定、變幻無常。負面的言行開始變得合理,而培養勇士之心反而顯得完全不切實際。我們已經掉到低下、懦夫的境界裡,我們的心被纏縛住,變得消沉。

怯懦的心態是相信瞋怒是一種完成事情的方法。我們對瞋怒有很大的信心,以為用瞋怒一定會有作用。我們不嘗試運用耐心或慈悲,因為我們沒有對這些品質培養出足夠的信心。這種負面的心態不是自然的,其實,它是不斷地被造作出來的。保持它是一個讓人精疲力盡的過程。儘管它不產生長久的幸福,但它不斷地瞞騙自己、讓自己以為這會產生幸福。如此怯懦地追求幸福就像去舔刀刃上的蜂蜜一樣——它讓我們受傷疼痛。

為了改變這種循環,我們需要風馬,活力,令人振奮及前進的能量精力。所有偉大的禪修者都教導我們心的覺悟品質就在此處;若我們堅定平穩,便能開始信任它們。當我們日益發展出堅穩,就越具有信心和力量。

以禪修發展此心覺悟的品質

在香巴拉法教中,勇士的信心是一種非造作的信心。修止,寧靜安住,可以在三點上有助於我們得到那樣的信心。第一是在此生所有的活動中,它能讓我們平穩沈靜。第二,在我們介於死後和轉生的中陰期間,它也能幫助我們;它更有助於決定我們下輩子投生的情況。即使我們不確信轉世之說,在此生裡發展一顆穩定的心、以及有某件可以回歸的物事,肯定對我們有所助益。

我們見到偉大的上師時,從其身上我們得到非常強大的感受;他們對慈悲的確信放射為力量。當我們薰習於禪修之中,我們正在深化那同樣的信心,強化我們對於勇士之道:仁慈、安忍、與佈施的信念。藉由每天短時間的禪修,我們堅定自己覺悟心的層面、並發展那勇士無畏的心。


本文由香巴拉人倪健、楊茗旭、莊繡霞,Jeremy Gleason共同翻譯;校對及整編:蔡雅琴 (Yeachin Tsai). Photo by Diana Church.
原文請參照 Sakyong Mipham Rinpoche Written Teachings: http://www.mipham.com/teachings.php?id=31

2010年2月26日 星期五

站在峰頂的視見

密續之道徑就像是走在一條迂迴蜿蜒的山路上。危險、困難和問題不斷出現,道上充滿野獸、地震、山崩,種種干擾的物事,但我們還是繼續我們的旅程,並能超越所有障礙。當我們終於到達山峰之頂,我們不慶祝自己的勝利,與其在峰頂插上一面大旗,我們再次下望,見到那山巒、河流、草原、森林、叢林與平原的廣闊視野。一旦我們站在山巔之上,我們開始往下看,我們感覺被自己見到的全景圖性質所吸引;此即大圓滿 (ati),或究竟之法。由此見地,我們的成就並不被視為是最終的,而是重新賞識我們的過程經歷。事實上,我們意欲再度走上那已經通過了的旅程。

摘譯自創巴仁波切經典袖珍版 The Pocket Chogyam Trungpa,第九十六條。


The View from the Summit

The tantric journey is like walking along a winding mountain path. Dangers, obstacles, and problems occur constantly. There are wild animals, earthquakes, landslides, all kinds of things, but still we continue on our journey and we are able to go beyond the obstacles. When we finally get to the summit of the mountain, we do not celebrate our victory. Instead of planting our national flag on the summit of the mountain, we look down again and see a vast perspective of mountains, rivers, meadows, woods, jungles, and plains. Once we are on the summit of the mountain, we begin to look down, and we feel attracted toward the panoramic quality of what we see. That is ati, or ultimate, style. From that point of view, our achievement is not regarded as final but as a re-appreciation of what we have already gone through. In fact, we would like to retake the journey we have been through.

From The Pocket Chogyam Trungpa, number 96.

編者誌:這本"創巴仁波切經典袖珍版" The Pocket Chogyam Trungpa,一共收錄了一百零八條邱陽創巴仁波切就香巴拉法教各面向的精要開示;由其早期弟子 Carolyn Rose Gimian 編錄成書。請點閱該書鏈結。

2010年2月23日 星期二

香巴拉勇士創造和平

「勇士」一詞,本身可能意味製造戰爭者或好戰份子,但「香巴拉勇士」則與此相反。香巴拉勇士絕不致生戰爭,而是一位創造和平者。香巴拉勇士是那些有意降伏自己對於爭戰與瞋怒之欲望的人。悲傷的質地正是勇士之道的心髓。(香巴拉)勇士完全地與眾人、與他們不同層次的情感情緒和諧同調。我們與好戰份子是剛好相反的。


本文摘譯自《東方大日》:香巴拉的智慧,英文版第185頁,〈傳承〉篇章。台北橡樹林2002年亦印行了中文版本的《東方大日》(點按)



The Shambhala Warrior Creates Peace


The word warrior, by itself, may mean a creator of war or a warmonger, but the warriors of Shambhala are the opposite. The Shambhala warrior does not create war, at all, but is somebody who creates peace. The warriors of Shambhala are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subjugating their own desires for war and for aggression. The quality of sadness is precisely the heart of warriorship. The warrior is completely in tune with people and with their various levels of emotionality. We are the opposite of warmongers.

From “Transmission,” in Great Eastern Sun: The Wisdom of Shambhala, page 185.

2010年2月16日 星期二

香巴拉 - 2009年的回顧(錄影帶)

回顧2009年的香巴拉,確實是充實、豐富,精彩非凡的一年!除了薩姜米龐仁波切接受大寶伏藏(Rinchen Terdzo)大法,還有第四屆香巴拉國際會議的舉辦,與上師長壽法(Tenshuk)儀典的舉行。

其間,由邱陽創巴仁波切所發掘的「蠍之印」伏藏法,米龐仁波切在年中時亦正式地開封傳授給資深的香巴拉行者循序修習;錄影帶裡,阿謝阿闍黎 Ashe Acharya John Rockwell 還特別談到當薩姜向所有阿闍黎宣佈此盛事的當刻,狂風乍起、火燭皆燃的殊勝、玄奇力量展現之景象;足令人瞠目結舌,難以想像。

雖然薩姜在2009年因行程過滿,無法如願至亞洲中文地區傳法,但他念念不忘中文香巴拉人的禪修與研習進程。仁波切已答應我們,在2011年初他閉關結束後,會儘可能安排到亞洲弘法的機會。屆時,大家又能與仁波切相見,親炙香巴拉法教。

米龐仁波切屢屢叮嚀我們,修行,不要忘記最簡單的事,也就是對己、對人的仁慈與愛。我們應持本初善之明燈:舉世唯物昏暗,而人心本具之美善、覺醒,卻正可光明濟世。

邀請您點按以下鏈結,觀賞香巴拉2009年的回顧影片(英語發音):
Shambhala - Year in Review 2009 Video

2010年2月14日 星期日

新年快樂!香巴拉的大好消息發佈!

今年,香巴拉日(藏曆新年),正與農曆新年撞期同日。在這吉祥的美好日子裡,全世界的香巴拉人,於各地的香巴拉中心共修歡慶,慶祝虎年的開始。香巴拉的總領導,薩姜.米龐仁波切,自關中,從互聯網(internet)上捎給我們他的殷殷教誨,他勸勉舉世的香巴拉人:「『愛』,就是我們要傳達的訊息。我們永遠不會放棄,向『恨』屈服。愛與仁慈,將拯救我們自己,並拯救這個地球。愛是相信本初善;不再自我中心、總是貪求更多、永不饜足——愛即是我們的勇士修行之道。愛與慈悲,是我們根本上不可或缺的。」

薩姜開示了「生活即是修行」。作為世俗中有家室的人,家,便是我們的基礎;生活裡處處包含有修行的大好機會。正如創巴仁波切所說的,我們這一生命,就具有覺悟的可能。

仁波切在他網上談話的最後一刻(錄音未錄),突然停頓了一下,說他有好消息要和全體香巴拉人分享——此時,世界上所有香巴拉人的耳朵都豎起來了——仁波切說,薩姜王母已懷孕三個月,而在閉關期間的他,(就像所有父親一樣)非常地緊張!!於是我們都歡聲雷動!欣喜珍貴的香巴拉伏藏家族傳承、接續有後;更為薩姜和薩姜王母高興、祝福!這真是期待已久的一刻!

以此大好消息與亞洲的香巴拉人,分享歡慶!祝願您新年吉祥,萬事如意!願香巴拉法教宏傳,人人為己心、為蒼生,建立起一個覺悟、安和的社會!

Shambhala Times News: http://shambhalatimes.org/2010/02/14/shambhala-is-expecting/
(圖片:薩姜與薩姜王母莊嚴法照。後續報導請繼續參閱本刊消息。)

15 Feb 2010 - Shambhala Day address

Sakyong Mipham Rinpoche's Shambhala Day audio address for the Year of the Iron Tiger is available on line 薩姜米龐仁波切新年談話上網,請點按: http://www.shambhala.org/community/shambhaladay.php 2010 Shambhala Day Address (Iron Tiger Year) - audio only

Following the address, the Sakyong shared news which he asked not appear in this recording. Traditionally news of this nature would not be formally announced but would travel by word of mouth.

We encourage everyone who was unable to participate in the Shambhala Day address yesterday to communicate directly with friends who were able to attend.

(This announcement was from the Shambhala News Service)



*編者後續報導(2/19):

若您個人想寫信和薩姜、薩姜王母道喜,你可以用 email(KalapaBaby@gmail.com), Facebook: Shambhala Times wall, Twitter (#kalapababy) 等方式留言表達;後二者中您也可以閱讀其他人的訊息,分享所有香巴拉人的喜悅。謝謝。

2010年2月9日 星期二

成就無死之旋律 - 上師長壽祈請文


香巴拉研修部有鑑於修法之人常自多位上師處修學,故近日公佈了一篇由前世(十九世紀)米龐仁波切所造的上師長壽祈請文;本頌代表祈請一切上師之長久住世,利益眾生;所以,您可以加此於薩姜米龐仁波切長壽祈請文之前唸誦。請香巴拉弟子在禪修日課之後,誦長壽祈請,最後並回向

詳情請參 Shambhala News(英文)。

願精進不懈!



成就無死之旋律
上師長壽祈請文


HRIH
在本尊的壇城,完全純淨的現象界,
您使吾等三門成熟解脫,成金剛性。
眾家之主,密續之師,
金剛君王,願您長久住世。

於吾等金剛體,你直接開顯
堅不可摧三密之大樂壇城。
偉大金剛法教最勝總持者,
金剛上師,願您住世百千劫。

以無為之道,你清澈明照
本覺,不變大樂之空間。
圓滿甚深教心髓持有者,
光耀上師,願您住至輪迴盡。

三傳承上師之珍貴攝政,
常住如三世之金剛身,
願您永遠高舉勝利幡
遍佈三地三傳承法教。

在第1560年週期 〔1888416地鼠年之第三個月,第五天,蔣袍.傑貝.金剛 大米龐仁波切自發地寫具本祈願文。以此祈求體現其義之傳承持有主,願其長久住世吉緣顯現,亦願廣大優勝善德增長。
那瀾陀翻譯小組英譯,©權所有。中文翻譯初版:蔡雅琴

譯註:
三門:(行者)身、口、意
三密:(覺者)身、口、意
三世:過、現、未
三地:地上、地面和地下之天、人、龍眾等(此處非指欲界、色界、無色界)
三傳承:(尊勝)心意傳承、(持明)象徵傳承和(上師)口語傳承

2010年2月5日 星期五

香巴拉法藝網上課程 - 歡迎參加!

香巴拉法藝是從冥想的心境產生之藝術。經由結合思惟修與禪修,它整個的過程能帶給我們對創作行為與觀點的覺醒及覺知。

兩年前曾於台北授課的香巴拉阿闍黎——Acharya Arawana Hayashi 將於網上講授法藝。若您有興趣參與本課程,請根據該網頁上的指示,報名登記上課。建議的費用是每節$15(美金),但您也可視己力隨喜贊助,金額不拘。

這是立體性的網路教室,您可以在螢幕上看到阿闍黎和同學們。您的電腦最好配備有高速的網路連線;如果您願意讓老師看到自己的面孔,也可以加裝攝影機、麥克風等。

本堂課開始於美加時間二月十九日下午八時(台北、大陸時間二月二十日早晨八時),由阿闍黎 Acharya Arawana Hayashi 現場親自談談她自己多年浸潤在「香巴拉法藝」中結合禪修與藝術的經驗及心得。歡迎參照「時區轉換器」確認您當地的授課時間。


Shambhala Art with Acharya Arawana Hayashi

Shambhala Art is art that springs from the meditative state of mind. As a process, it brings wakefulness and awareness to the creative and viewing processes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contemplation and meditation.

Acharya Arawana Hayashi brings her extensive background in the performing arts and in contemplative practice into her work and her teaching.

DATE: Friday evening, February 19, 2010

TIME: 8 PM Atlantic/Halifax, NS Time, 7 PM New York Time, 台灣及大陸時間:8 AM, Feb. 20

COST: $15 per person. Generosity policy applies ~ you may pay less if necessary, or more if inspired to support Shambhala Online activities.


For more information and to register for this program, please go to our website.

開放大眾(英語教學),歡迎您報名參加!

圖片是 2008年造訪過台北教學的香巴拉資深老師,阿闍黎——Acharya Arawana Hayashi 的舞姿——相關資料,請參閱:

簡介阿闍黎 Arawana Hayashi

2010年2月4日 星期四

慈悲憂傷的微笑

這世界有成千上萬的人都需要你的幫助,這使你感到悲傷,非常地悲傷...... 各位女士、先生們,這悲哀就是一個關鍵。因為你是如此地哀傷,在你腦後,你可聽到那長笛演奏優美的樂音;但同時,此悲哀的旋律又讓你振奮起來...... 儘管你憂傷且身心交瘁,有一些美好的事物卻發生了。那裡頭帶有一點兒微笑,也有些許美麗。在香巴拉的世界裡,我們稱之為勇敢 (daringness),在佛教的語言中,我們稱之為慈悲。勇敢是對己同情...... 在與他人相處時具有一種廣大開放的心懷;而這是美好、奇妙的。


照片
創巴仁波切微笑的臉龐。本文摘譯自《東方大日》:香巴拉的智慧,英文版第27頁,〈幫助他人〉篇章。台北橡樹林2002年亦印行了中文版本的《東方大日》(點按)


The Sad Smile of Compassion

There are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who need your help, which makes you feel sad, so sad. . . . That sadness is a key point, ladies and gentlemen. In the back of your head, you hear a beautiful flute playing, because you are so sad. At the same time, the melody cheers you up. . . . In spite of being sad and devastated, there is something lovely taking place. There is some smile, some beauty. In the Shambhala world, we call that daringness. In the Buddhist language, we call it compassion. Daringness is sympathetic to oneself . . . there is a sense of big open mind in dealing with others, which is beautiful, wonderful.

From “Helping Others,” in Great Eastern Sun: The Wisdom of Shambhala, page 27.

2010年2月3日 星期三

如何使生命變得喜悅歡欣

佛陀闡示了四個基本的真理實相——四聖諦。真理意即這是通用於一切人的——不是對某些人為真理,對旁人則不然,或是有時候是真理,有時候卻不是。第一聖諦是苦諦。佛陀說﹕「每一個人都受苦,因為他們執著於『我』之概念。當我們所有的事物被拿走了,我們變得氣憤;當事物被贈與給我們,我們就產生依戀;當別人擁有的比我們還多,我們便妒忌不已。這些執著,製造業力,使我們在無止盡的、不滿足的循環中流轉。」若去思量考察佛陀的話語,便可得到一個結論,那即是﹕負面情緒是使我們沈淪於痛苦循環的原因。這結論能啟發我們記起獅子的戒律(香巴拉四威嚴之一),而此戒律,是從感受到一種存在的目的而來的。

我們所居住的世間,苦痛瀰漫,相續不斷。如果我們發現了生命中的痛苦,不應被嚇得驚慌失措,或以為那是對個人的侮辱侵襲。若我們受苦,並不表示作為一個人類的失敗:事實上,痛苦為慈悲奠下基礎——使我們能夠為他人和自己設想。每人都有不如意的日子,每人都有他的困難,而責備他人,卻不會改變現狀。遷怒責備是遠離真相的手段。當我們採行遷怒之道,每一個抱怨都為下一個抱怨鋪路,而沒有任何一件事得到改進。因此之故,循環不息。這也就是「輪迴」,——循環之意,總感受到痛苦的摩擦和阻礙,總是想找一個方式使它們離開我們。

對治輪迴之法,是回歸現實實相。總有一些事是可以抱怨的;但歸咎於他人,並不會帶來平和或安樂。倘若我們能放鬆己心,而不是一味地責備怨怪,我們也許能夠見到這世界運作的幽默感。我們會憶起,在一切苦痛的底層,我們是本具快樂的。把心帶回禪修的對象物上,見知、認識、以及釋放我們的思想念頭,能幫助我們記得﹕遷怒譴責的瘋狂興奮狀態,其實是不自然的、暫時性的。騷動的負面態度之下,智慧和愛,才是自然的、恆久的。

發現這一空間之後,我們便與自己的生活產生一種新的關係。我們變換了軌道。由遵循德行之道,所發展出的成熟度,賦予我們一個基礎,於此,我們可以感覺到對他人的慈悲,而非責備。與其執迷於一己的心滿意足,我們能見到別人所遭受、經歷的一切。我們看到﹕我們所責備、怪罪的那個人,實際上需要協助,於是我們幫助他。幫助此人,減少我們想譴責的慾望,增加我們利益眾生的發心。

這就是生命得以變得喜悅、歡欣之道。我們所做的,是解除心上遷怒的重負,不再因為和環境奮力掙扎,而使生命能量枯竭。我們從自我偏執的甲殼中解脫出來,從自己先入為主的觀念——事情應該是如何如何——裡掙脫。不遷怒,不是說我們變成溫順被動的,安靜接受一切發生的事情; 不遷怒使我們對痛苦敞開心懷,不以怨怪來關閉這顆心。


照片:薩姜米龐仁波切2008年攝於紐約市講座的莊嚴法照

本段落摘自薩姜·米龐仁波切所著統御你的世界,Ruling Your World,第十一章,不遷怒。台北橡樹林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