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0日 星期五

登月, 與存在的實相


三十八年前的今天(1969年七月二十日),阿姆斯壯登陸了月球。他的名言,「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眾所周知。近世以來,科技帶給了我們許多的便利和成就,可是就人性與靈修方面,人類是否在這三十年間,有長足的進展呢?這卻是一個大問號。

筆者所翻譯的、鈴木俊隆禪師的 Not Always So (《事情並非總是如此》,橡樹林文化八中月於台北出版發行),有篇鈴木禪師在阿姆斯壯登月當天所作的開示,談到向外尋求、與真實修行的區別,非常有意思:


第一個抵達月球的人,也許對自己的成就感到驕傲,但我不認為他是一個英雄。我不知道你覺得如何,我自己是不這麼想的。電視上,在一段時間裡,他看來像是一個偉大的英雄,因為他所達成的任務而受到英雄式的對待。如果我們仔細思索這景況,我們即刻明白到修禪的重要性。與其在客體的世界中尋覓些許成功,我們努力於更深刻地經驗生命的每一當下。那是坐禪的目標。...

如果有人說:「這是月球上的岩石。」你一定會興味盎然。事實上我不覺得地球上的岩石和月球上的岩石有很大的區別。即使你到火星,我想你將發現相類同的石頭。這一點我相當確定。所以假如你想要發現一些有趣的事物,與其如登月一般地在宇宙間飛躍,不如在每一當刻享受你的生命,觀察你所擁有的一切,真實地活在你的環境之中。



薩姜米龐仁波切,在他暢銷的《心的導引》(Turning the Mind into an Ally,周和君翻譯,橡樹林出版),第二章,超越迷惑與痛苦,也曾這麼說:

這正是我們大部分人在做的事情:從這裡雲遊到那裡,只為尋找一份長久的快樂。虛空中有某種令人騷動的元素,我們不斷試圖平息它。我們想要找到某些東西,讓自己覺得舒適且有意義,可以拿來當作永恆的參考點的東西。

智慧或許告訴我們,所追尋的事物永遠也無法尋獲,而我們之所以不斷尋覓,部分原因正是內心從未真正感到滿足。即使當我們感到非常快樂時,仍然有某種不可觸及的特質存在,就如努力擠壓一顆西瓜種子一樣。但是,依照傳統佛教的看法,人類雖隨著時間年復一年,甚至累世累劫地過去,依然無法超越對於眼前欲望的追求,無法真正覺醒去尋找心靈失落的部分──那個真正能帶給我們幸福的東西。...

佛陀看見世人企圖讓人生變成真實和不變,然而,人存在的最基本狀態卻是「無我」的,也就是全然開放與無法掌握的。我們在禪修中發現「無我」,並在當中學習如何擺脫念頭與情緒的束縛,如此一來,對於生命的基本事實便能更加熟悉。一旦接受生命無常與無我的本質,就能離苦,從而獲得內心的寧靜。



登月,是可以銘記的。只是放眼舉世因戰亂、疫疾、天災人禍、和因「我執」,而受苦的眾生,我們不禁要問:到底人類是否朝向正確的大方向邁進呢?達賴喇嘛說:「一個物質和精神發展能夠並存的社會,是一個能夠真正快樂起來的社會。」或許,這樣的平衡發展,才是對文明全體、真正有益的進展吧。


(Photo Credit: NASA 登月檔案)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This is wonderful. Thank you very m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