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8日 星期三

薩姜米龐仁波切講發心



當我們早晨醒來時,推動我們今天的原動力是什麼呢?當我們開始進行一天的種種活動,我們的心,還停留在「早晨的憂鬱」(morning blue)中、或是能轉化成一顆利己利人的大心呢?發心或動機,是決定我們生活與生命的主要關鍵;一念的覺察,將有甚大的利益,正是薩姜所說的:「發心就是帶領我們生命方向的旗手」。

請聆聽開示:點按本圖三角形播放按鈕,或至薩姜米龐仁波切:Motivation - 發心(點選螢幕下方中文選項)

2010年7月25日 星期日

薩姜講生起菩提心



愛與慈悲是推動人性與人類社會的最大力量;不論被人所愛、或愛人時,我們都曾經感受到那股溫暖與向善之力。而在當今這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裡,「生起菩提心」成為陌生的詞彙,需要我們去修習培養它。薩姜米龐仁波切在這一錄影帶裡談到每個人皆具有這顆菩提心,這顆佛心、覺悟的心,只是它一直沈睡蟄伏著,因此需要以禪修去喚醒它,並善用它無盡強大的潛能與力量。

請聆聽開示:點按本圖三角形播放按鈕,或至薩姜米龐仁波切:Arousing Bodhicitta - 生起菩提心(點選螢幕下方中文選項)

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

當問號變成句點

靈性之旅是很不容易的,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對我們要求很多。我們可能無法找到我們想要的,完全不然;我們的問題可能不會被逐一回答,但其他還有一些事情正在發生。也許問號本身已經開始破損,變得凌亂,而轉變成一個句號。也許這是正在發生的,這是有可能的,這似乎就是此旅途的過程:消溶問號使成句號。問號於是成為陳述句或感嘆號,而不再是一個渴望被答案所填滿的空洞的線條。

摘譯自創巴仁波切著作
真實覺受:法藝之道(True Perception: The Path of Dharma Art), by Chogyam Trungpa.

圖與譯文:蔡雅琴 (painting @yeachin tsai)




When the Question Mark Becomes a Period

The spiritual journey is not a very easy one, absolutely not easy at all. It demands a lot from us. And we may not find what we want, absolutely not. Our questions may not be answered one by one. But something else is taking place. Maybe the question mark itself is beginning to rot, become disheveled, and turn into a period, full stop. Maybe that is happening. It’s a possibility. And that seems to be the process of the whole journey: dissolving the question mark into a full stop. The question mark becomes a statement or an exclamation, rather than a hollow line longing to be filled by answers. Condensed from “Wise Fool,” in True Perception: The Path of Dharma Art, page 99 to 100.

2010年7月15日 星期四

薩姜錄影教學——如何一點一滴地改變自己

我們在初嚐修行滋味與其正面意義之後,通常想做的,是希望自己在短時間之內改頭換面,成為一個截然不同的、嶄新的人。這樣的期待雖然可感,但就實際情況而言,往往會有一種「熱過頭」的現象:修行一陣子之後,舊的習氣又跑出來,於是我們便灰心了、不修了。

這種一曝十寒的現象,是修行者的通病,也是薩姜米龐仁波切在此殷殷囑咐各位如何去避免的。一開始,我們不用對自己要求過高,只要一點一滴地、甚至只改變10%,但長遠地繼續做下去,就是改變自己心態的最佳方式。

這是第二部具中文字幕的薩姜錄教學。原來設定的語言是英語 (English),讀者可以先在螢幕下方英語選項 "choose language" 改選為繁體中文 (Chinese Traditional) 或簡體中文 (Chinese Simplified),然後便可輕鬆地按下三角形 play button,在觀賞仁波切以英文教授的同時,參照中文字幕。

讓我們每天發願,改變自己一丁點兒——久而久之,我們會發現,自己已經不再是那個慣於暴躁易怒的、毫無悲憫心的莽漢... 而是一個可以將心比心、溫柔敦厚的菩薩了;一切都在咫尺之間,只要去做便是了。

請聆聽開示:點按 薩姜米龐仁波切:The 10% Advantage - 十個百分比的利益

參考閱讀:薩姜·米龐仁波切所著統御你的世界,Ruling Your World,第三章,十個百分比的利益。台北橡樹林文化出版。

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薩姜教學錄影帶加上中文字幕!



香巴拉總部與國際的翻譯者正在進行一個多種語言的翻譯計畫:我們預備將多部薩姜米龐仁波切與邱陽創巴仁波切的教學錄影帶翻成中文及其他語言,以供全世界的香巴拉人毫無障礙地學習香巴拉法教。

在此先與讀者諸君分享薩姜米龐仁波切教授禪修之一部七分多鐘的錄影帶。原來設定的語言是英語 (English),讀者可以先在螢幕下方英語選項 "choose language" 改選為繁體中文 (Chinese Traditional) 或簡體中文 (Chinese Simplified),然後便可輕鬆地按下三角形 play button,在觀賞仁波切以英文教授的同時,參照中文字幕。

這第一部是試用版。未來香巴拉將陸續發佈更多具中文字幕的教學錄影帶。願各位以此便利、法喜充滿!
請點按 薩姜米龐仁波切:Learning to Meditate - 學習禪修

2010年7月12日 星期一

關中書函——薩姜致全體香巴拉人的一封信

薩姜米龐仁波切自閉關中向所有香巴拉人親切致意。

仁波切暑夏間現暫回到美國,一方面傳授高階香巴拉教法,同時也陪伴即將於八月臨盆的薩姜王母。

薩姜信函的中文翻譯如下:


親愛的香巴拉勇士學子:

在我一年閉關的中途,我帶著喜悅及滿滿的深切之心寫這封信給你們。如各位所知,我已經開始了鐵虎年的閉關。根據西藏占星學,這一年被認為是我的障礙年,也是我關鍵性的一年;我也差不多我是父親 (第一位薩姜、創巴仁波切,木克坡之多傑札都) 病逝的年紀。因此我減少了其他的活動,而進行這個閉關。我是從「上師長壽法」(tenchok) 儀式後進入閉關的,這是一個傳統上祈請上師住世、以能繼續教導學生的儀式。此儀式是由薩姜王母所請,並且在去年十一月舉行了。從那個時候起,我就從日復一日的香巴拉繁忙活動中暫時抽身。

從彼至今的六個月之中,我有機會來修行與反思。這是一段極有力量、有意義的時光。我比從前更加感受到能夠值遇這些(香巴拉)法教的幸運。特別在最近,我們看到一連串的天災人禍,彷彿是地球在要求我們仁慈地對待彼此與對待它。現在,更甚於有史以來的任何時刻,我們星球的命運正掌握在我們手中。

我們的未來愈加決定於我們人類自己的行為。我們已經發展出一種巨大的力量,但這種力量是易變的、很不穩定的。正當我們在物質上愈來愈發展的時候,我們不該讓心靈方面的開發蹣跚落後。雖然物質上的優渥和舒適的確能幫我們減輕身體上的痛苦,但它們並不直接關切心靈上的訴求。我們在物質上擁有更多操縱能力、享有更多物質上、生理上的舒適,此時若不關注心靈上的煩惱苦悶,那麼這兩者的差距將會愈來愈大。那種不滿足、不安的情緒會發展成為憎恨,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變得嗔怒攻擊。因此除了物質身體上的需求,我們還須關切心理、心靈上的需求。那即是香巴拉法教所關切的;我們如何從一種非常基本的良善、啟發和可能性來生活。如同法教中所說,每一個人類的心都應放在慈悲的搖籃中成長。

我們每人都應該要有機會去開展與生俱來的力量、愛、仁慈及深思的特質。如果這些特質的培養能夠與物質發展並駕齊驅,就能帶來一種自然的合諧和平衡。這些教法的重點之一是,我們被要求去參與、進入我們在這個世界裡的生活,而不是去逃離世界。有了勇氣和啟發,我們的生活可以成為本初善的訓練基台。就某方面來說這是很簡單的:我們需要停下來想想我們希望成為怎樣的人,然後就去實行。每當我們發現自己即將從本心的原則裡走失時,我們即運用心和意念的力量,在我們迷失、漂流於生活中的種種活動之前,先把自己重新導向到我們覺得有價值的方向。

尤其,在今世充滿了各式各樣的選擇、娛樂和令人分心的事物,我們有可能永無止境地讓自己受到蠱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而最後發現一無所得。並不是說這個世界本身對我們有惡意,但若缺乏內在的力量和信念,我們很容易就被迷惑了。因此每個人都必須培養一種知足之感,否則我們的心將受到種種欲望的折磨,然後將永遠不滿足、不快樂。

為了要做有影響力且有益的決定,我們必須每天花一些時間來反省自身,看著內裡那良善、具有影響力的潛在特質。在直接接觸到我們內在的純淨與力量之時,我們要有信念和決心來把這些特質帶進我們生活之中。如果能這樣做,我們將時時在生命中有所發展、成長。當我們看到自己有所成長時,我們會覺得生命是有意義的,然後對我們的行為舉止更加確信,此時啟發便將自然地隨之而起。即使遭遇巨大的困難,我們仍然保持著決心和沉著。然而這並不是自負,而是香巴拉法教所稱的勇氣 (bravery)。我們不是苟且度日,我們全然地參與從事。

這些日子,雖然我們或許會覺得被擊潰壓倒、覺得軟弱,但我們仍然可以幫助這個世界,帶領它朝正面的方向走。正如同過往的勇士菩薩們,在遇到阻礙、或者付出的努力得不到賞識之時,我們並不沮喪氣餒。相反的,我們會因為能夠利益他人,即便只是些微的助益——而感到滿意和喜悅。我鼓勵各位香巴拉人,花一些時間反省自己的生活,即使我們過得不是很順遂。試著找出一些讓你感激的事物,培養那種感激之感,然後把那種熱誠帶進世界。如此,勇士的種子就誕生了。

我無法表達我是多麼欣賞你們的努力和決心,因此道途艱難、並不容易前行。但是,你們的決心和勇氣,使我自己也受到鼓舞。自從我開始閉關以來,我一直對我們社團的領導者和阿闍黎們能夠肩負起重任,感到特別地欣喜:不僅如此,他們是以愉悅之心來從事著這份事業,這代表我們的社群正趨於成熟。在這個時代裡,社群的概念是很重要的。我們能夠互相聯結、仁慈相待,對於轉化我們的社群、轉化整個世界來說是必要的一個步驟。此一與覺悟的心態相連的原則,是香巴拉法教的核心。我就先讓各位玩味這些思緒吧。

此一時期,我將會傳授一些重要的教法,這對於傳承延續我們香巴拉道徑是必要的。不過如大家所知的,目前我主要的關注在康卓拉 (薩姜王母) 和我即將成立我們的家庭上頭。她日來精神極佳,但各位也可以想像得到,我們都感到既緊張又喜悅。我仍舊打算在今年接下來的日子裡繼續我的閉關,然後在香巴拉日 (Shambhala Day) 之後出關。每一天,我都會想到你們大家。

我在心中常念諸位,並獻給你們由衷的愛與加持。


The Sakyong
薩姜

(中文翻譯:台北香巴拉楊茗旭)

2010年7月7日 星期三

對上師發露開顯

... 我們一直都像是在收集積聚,而不是在施捨。我們若仔細回想自己的如逛街購物般的求道過程,我們能記起自己曾經做過那些完全而又正確的佈施,曾經敞開過自己而施捨一切嗎?我們是否摘下面具,脫掉甲胄、衣衫,剝下皮肉、血管,直到內心?我們真的有過剝光、敞開、佈施的經驗嗎?這是根本問題。我們必須真正歸服 (surrender)、有所施捨,即使非常痛苦,也要勉為其難。我們必須動手拆除我們一手造成之「我」的基本結構。拆除、鬆脫、敞開、放下的過程,是真正的學習過程。這種腳指甲嵌入肉內的情況,我們已決定放棄多少?很可能我們根本沒想放棄任何東西。我們只是一直收集、建造,一層一層往上蓋。因此,展望難行之道,很能令人懼怕。

問題在於我們想找一個輕鬆無苦的答案。但這種解答不適用於靈修之道,而修道一途是我們之中的很多人根本就不該走上去的。一旦踏上去了,它是很苦的,而且下不來。我們自願受暴露自己之苦,受脫掉衣服之苦,受剝去皮膚、神經、心、腦之苦,直到我們完全暴露在宇宙之前,什麼都不剩。這會很可怕、很折磨,但修道就是這樣。

不知怎麼回事,我們發現身旁有位陌生的醫師,他要給我們開刀,但不給我們麻醉,因為他想真正地跟我們的疾病溝通。他不准我們擺出修道的門面、玩弄心理的詭辯、偽裝心理上有病,或戴著其他的假面具;我們但願從未遇到這位醫師,我們但願能自行麻醉。可是,我們已被套牢,跑不掉了。這不是因為他的力量大,我們本可跟他說聲再見就走;然而,我們已經向這位醫師暴露了那麼多,如果換個醫師從頭再來,那將非常痛苦,我們不願多受一次罪,所以只好硬撐到底。

跟這位醫師在一起,我們覺得很不舒服,因為我們老是想要騙他,儘管我們知道他能看穿我們的把戲。不施麻醉的手術是他跟我們溝通的唯一之道,所以我們非接受不可;我們必須對難行之道或這種手術敞開自己。我們越問「你要對我怎樣」這類的問題,我們就越侷促不安,因為我們曉得自己是怎麼回事。難行之道是一條極其狹窄而又無法脫離的苦路,我們必須完全放下自己去與這位醫師溝通。此外,我們還須放下對上師的奢望,不再眼巴巴地盼望上師表現奇蹟,以某種非凡無苦的方式給我們灌頂。我們必須不再尋求不痛的手術,不再希望他用麻醉劑或鎮定劑讓我們醒過來時只見一切完美。我們必須願意以完全敞開、直接、沒有任何隱藏死角的方式,與我們的善友及我們的生活溝通;難行之道就是這麼艱苦。


摘錄自邱陽創巴仁波切《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Cutting Through Spiritual Materialism,"難行之道"一章。繆樹廉原譯。
Photo by Citra Susanto.

2010年7月5日 星期一

信仰基於「當下」

信仰作為一種未來承諾或獎賞的觀念,讓我想起那一些科學實驗:實驗中訓練老鼠在一定的時間進食。如果你以某種方式制約牠們,牠們做你要牠們做的事。然而,精神性修煉並非動物學之實習;佛陀或上帝並沒有把人類當作動物標本,或視為一個有趣的研習計劃。人是真實的...... 。當信仰基於「當下」的經驗、而不是對未來的證明,它是非常堅強穩固的。


選錄自邱陽創巴仁波切講(英文)大手印儀軌 的研讀材料“寒林地”一章,第68頁。


Faith Based on Now


The notion of faith as a future promise or a reward reminds me of those scientific experiments that train rats to eat at a certain time. If you program them in a certain way, they do what you want. But spiritual discipline is not particularly a zoological practice. Buddha or God doesn’t regard human beings as zoological specimens or as an interesting study program. People are real. . . . Faith is very solid when it is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now” rather than on future proof.

From “The Charnel Ground,” in The Sadhana of Mahamudra Sourcebook, page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