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7日 星期三

更深層次的佈施

...... 下一階段或許是(六度之中)布施度更深層的形式,是隨時樂於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經驗。這是件相當棘手的事,因為其中也存在一種危險你會想將自己學得的拿來教別人。這個問題相當微妙,你透露某些事,部分原因可能因為那是你願意討論的話題;也可能是它讓你覺得很刺激,因為你對那些問題知道得比別人多,想要炫耀一番。這確實有些難以處理,不過,將你的成就不論任何一種以語言的形式傳遞給他人,卻是自我發展的唯一方法。這尤其適用於為人師表者,對程度高深的老師而言實則對於所有老師莫不如此不單是他個人求得學問就算了事,還必須將它傳授給人以發揮學問的效用,且不能心存任何圖報的念頭。這就是所謂的法布施將所學不斷地給出。

誠然,你必須當心別將禮物送錯人。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並不很想聽你的經驗,尤其是與禪修之類有關的,你就不應繼續滔滔不絕下去,因為再說下去就不是布施了。對於這個人,或許你該給他的不是「法」,而是別的東西我們必須以機智、清明與智慧來判辨,也就是智慧波羅蜜多必須應付的問題。然而,整體說來,如果我們想獲得什麼,就必須有所付出一連續轉換的過程於是產生。

在西藏有一項傳統,如果你想向上師求法或請求指導,通常你要送禮物給上師;不過,我並沒有要向各位聽眾收費的意思。這樣做的涵義是,當你想要得什麼時「我想要獲得法教,我要瞭解某件事……你也必須給出些東西。另一層的意義表示,你並不是個徹底的貧士,須要依賴別人、受人屈辱,因為你只想得到幫助而是你也有好東西可以給別人。

在西藏佛教傳統中,每當有人要去印度譯經或向印度大師求法時,他們要先花上兩年左右的時間在西藏各地籌措黃金他們一定要先供養上師之後再接受教導。此舉的重點在於,雖然法教的價值並不能以物質的財物來衡量,但是我們仍必須認清它的珍貴。我們還必須準備好付出某些東西,其中最重要的一件當然就是「自我」我們最貴重的、最值錢的財富,但必須將它給出來。

有許多特殊的修法,譬如西藏傳統中的大禮拜,一個人必須先做十萬次大禮拜後才能開始更進一步的禪定修習,這與佛教瑜伽的修法有關。大禮拜的觀念就是給出來、降服、敞開一種出空的過程,或是為了可以收受先行準備空器的工作。你得先將一個裝滿的杯子打開、倒空,那就是你必須先提供的,然後才能接受那些具完整價值、完美素質的東西。

對老師來說,那當然也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可以斷言,我們都是不同方面的老師,我確信每一個人都可以在不同層次上教導別人。不過,老師也必須隨時準備向學生學習,這點是極為重要的;否則,學生就無法真正有進步,因為就某一方面來說,老師會過於專注在如何使學生接受他的自我膨脹,想要製造另一個自己,而不是幫助學生發展他們個人的潛能。所以,老師也必須向學生學習,這樣,師生之間才可以產生和諧互動的關係。交流不斷地進行,當你在教學生的時候,他們不會對你感到厭煩,因為你也在進步,時時都增加不同的、新的東西,教材永無匱乏之虞。我們甚至可以將它應用在技術性的研究或教學方式上,可以是數學、科學或不論什麼學科。假如老師願意向學生學習,學生也會變得熱心付出,這樣,真誠的愛與溝通即可建立起來,這就是最偉大的布施。

我們可以從佛陀的生平中看出,他從不以一種高高在上的權威姿態來教人,從不使用他是佛陀一位證悟者的權威,他教導別人時從不說:「你錯了,而我對了!」雖然有時他用自己辨識的智慧指點出這條路是對的而那條路是錯的,不過他永遠鼓勵弟子們要互相討論。弟子們對他的教學也總有所貢獻,而他經常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與弟子們溝通,並且問特殊的問題:「是這樣嗎?或不是這樣?」由弟子們加以判斷後,他再說「是」或「否」;不論答案是肯定或否定,他接下來都會加以闡述,如此產生了一個連續的施與受的過程


編按:創巴仁波切早年的經典著作動中修行》Meditation In Action,已由台灣的眾生文化出版社隆重再版!歡迎請購參閱。本篇摘錄於書中「布施」一章。

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香巴拉:薩姜音樂詩歌「與我共舞」



這是香巴拉總導師,薩姜米龐仁波切所作、非常具象徵性的原創創詩歌音樂短片。影片背景,是薩姜訪西藏高原祖地,以及最後兩分鐘時薩姜王母康卓拉(當時只與薩姜初識),­在印度所展現的格薩舞片段。與您共享!

香巴拉:薩姜音樂詩歌「與我共舞」 (請點按右下角CC使成紅字,再選擇簡、繁體中文字幕。)

2012年6月8日 星期五

無止境的娛樂與無止境的空虛


在現今的世界裡我們享用無限的方便、與無盡的消遣娛樂。這是此一特殊時空下的特性:快速,匆促,輕薄短小。科技的好處與缺點顯然可見;但曾幾何時,我們不再寫信、而只是發手機短訊呢?我們不再促膝聊天,而只是用Facebook說「讚」呢?我們不再登山、散步,而只是玩網上的虛擬遊戲呢?古來禪修大師們皆說過:「眾生受苦的原因,是因為不知道為何受苦,非但如此,還以苦為樂,樂此不疲。」無止境的娛樂所帶給我們的,似乎是無止境的空虛、不滿足、厭倦、與狂躁。我們無法深入己心瞭解自己,更談不上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了。這樣物質主義化的人類生活,會把世界帶到什麼樣的境地呢?!

香巴拉法教強調的是入世的修行,我們真實、真摯地面對腳下的大地,徹底看清我們的週遭處境。「認識真相」需要極大的勇氣,因此是一種勇士之道,而不是懦夫之道。懦夫的方式是像鴕鳥一樣地把頭埋進沙裡,痲痹自己的身心,庸碌過一生。而勇士則善用每一刻的生命,不在五光十色的世界裡迷失,反而能夠把握人生的意義:愛自己,愛別人,愛眾生,愛大地。

最近閱讀了薩姜米龐仁波切的新著作:「長跑中的禪心」(書名暫譯;中文版約在明年出版),深感欽服。仁波切書中所教導的,不僅跑步可以是一種動中禪修,其實,任何事物,都可運用禪修之道。仁波切一針見血地指出現代生活的急速特徵,他說:

在現代快速匆忙的文化裡,我們似乎不能完全地做一件事。我們半看電視、半用電腦;我們一邊開車、一邊打手機;連要有一個完整的交談亦十分困難;當我們坐下來吃飯時,我們還讀報紙,看電視;甚至當我們看電視時,我們也一直轉換頻道。這種速度的質量給予生活一種膚淺的感覺:我們從未充分完滿地體驗任何事。我們讓自己參與種種活動,是為了要過一個豐富飽滿的人生,但因急速和分心,我們從來沒有發現「豐富飽滿」的真義。

由於科技時代提供給我們無窮盡、忙不完的事情,我們可以無限地散亂、分心。因為從未充分完滿地體驗任何事物,我們受到這種歇斯底里之生活方式的衝擊。我們進食速度過快,導致消化不良;我們開車時講電話,造成小型碰撞事故;或者因為我們一直溝通不良,只落得與我們的伴侶以分手收場

禪修不僅是一個穩定心靈的簡單方法;即使坐著不動,它同時也讓我們發現如何可以充分投入、全心全意。它絕對適用於滿溢活力的跑步運動。但是,如果我們半心半意地從事這兩項活動,全程只想保持自己的三心二意,我們便學不到這功課,我們將錯過又一個使自己生命安心處於當下的寶貴機會。


「安心體會手邊所做的每一件事,全心全意。」這是讓我們覺得生命不再無聊、空虛的最好方法了。今天,讓我們試試看,專心於每一件事的感覺如何:傾聽他人說話,溫柔注視他們的眼睛;吃東西時細細體味食物的味道,之後深深感謝為我們準備食物的人;走路專心走路,跑步專心跑步;一心開車,正念做事。不論是什麼事,當你全心全意從事它時,它就變得神聖、有尊嚴了。

薩姜新書,英文版鏈結如下:Running with the Mind of Meditation: Lessons for Training Body and Mind

圖與文:蔡雅琴

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

戲夢人生中的當下這一刻



台語有一句俗諺:「演戲的是癲子,看戲的是瘋子。」我們在年輕時總忙著製造戲劇性的生命情節,總非得在眼淚裡盡職扮演當年的角色;等到自己年事漸長,成熟了一些,回頭看看當年的喜怒悲哀,常常覺得人生真是恍如一夢!世事變遷,而逝去的青春不會再回頭,過往的遺憾又如何能夠去彌補呢?幸運的是,我們仍然欣然地活著,這當下一刻其實含藏未來無限可能性的種子!若能把握現在這一刻的生命,我們就可以創造一個不同的、具有光明善德、無有憾恨的未來。所需的元素,只是努力、耐心、與信心,所有禪修基本訓練中我們所學到的優良品質。所謂「命運」,即是這樣一步一步地創造出來的!不論年紀多少,我們的機會,都是平等的。

以禪修修習讓我們的心能善用當下此刻,可參考薩姜米龐仁波切所著的好書,心的導引,第三章,寧靜的安住:

「在修習寧靜安住(修專注正念,即修止)時,我們視當下為參考點,以便與心產生連結,並逐漸調伏心的狂野與散亂。當我們坐下來禪修時,內心往往思潮洶湧,整個人因此極易迷失。我們闖入這片濃密的森林中,完全摸不清方向,看不到目標。當下與呼吸猶如遠處的峰頂,我們的目標就定在峰頂上,並朝著它努力前進。在這過程中,我們必須環顧四周,才能明白自己身在何處。讓心專注於呼吸上,便是學習專注與覺知的方法。

學習讓自己活在當下當我們體驗到寧靜安住的瞬間,感覺似乎如此奇特,心不再到處飄盪,不再被無數瑣事所纏縛。這時不論是太陽升起或一陣清風吹來,我們會突然意識到這陣美妙微風的存在,且身心完全地寧靜和諧。我們思忖,那真是極為靈性的體驗,那是一種宗教性的體驗,至少值得作一首詩或寫一封家書來抒懷。所有發生的這一切,其實是我們與心交會的那電光石火的瞬間,心既存在於當下,又能寧靜和諧。

先前,我們終日忙碌而困惑,完全未注意到微風的清涼;心連稍微沉澱兩分半鐘、好好地欣賞日出的美景都辦不到。如今我們已能讓它長時間安住於某處,了解並欣賞自己的環境,現在我們是真正地存在於此。事實上,活在當下是平凡無奇的,但它正是生而為人的重點所在。

學習讓自己活在當下,正是踏上修道之旅的開端。藉由靜坐,使自己的心與呼吸和諧一致,我們得以減輕散亂的狀態,認清心如何創造看似堅實的自我感,並發現心自然的存在狀態。在擁有這種體驗後,我們就能耕耘自己的心靈花園。這座花園中逐漸開出愛、慈悲與智慧的花朵,而憤怒、嫉妒、傲慢的無明也就愈來愈沒有生存空間。在寧靜的安住當中,我們愈加熟悉本初善的基礎,這便是我們如何與心結盟之道。」

2012年6月1日 星期五

如何對治「黑暗時代」



(當)我們仍然深陷於「我」的善變的心;我們尚不確信德行會帶來安樂。由於缺乏運用明辨洞察力的強烈動機,我們相信、接受一己繞著圈子胡思亂想的習性,忘記了在擾動不安之念頭下的廣大空間。我們被憂慮、煩躁、或懈怠所纏縛,下決定變得像是依情緒而定的苦難和試煉,其結果,是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作同樣錯誤的選擇。我們的「風」是狂野的;我們過於困惑分心,以致於不能以我們如大地般的現實性活動,接通自己心的蒼天。 

根據許多智慧的傳統,這便是黑暗時代(dark age)的徵兆。「黑暗」的意思是,我們已接近一個較為光明的時代的尾聲,如白晝將近,落日西沈;光耀正漸漸衰微,負面態度的沈渣正在消滅我們的智慧。又好比一間酒吧正要打烊,它是黑暗和骯髒的,而我們卻沈醉於自我迷戀。我們遺忘了如何持身處世。在想得到我們想要的、最後一擊的努力之中,我們屈服於憤怒和妒忌、侵略和貪欲。

超過一千年以前,蓮花生大士——他是把佛教從印度帶入西藏的偉大上師,就已經預言到這一個黑暗時代可被人們日漸增加的小聰明給區別出來。我們散亂的妄心急劇奔馳。我們製造出千萬種方法來娛樂自己,變成享受休閒時間的專家。我們不願運用我們的智能來增進此生,寧可用它在一件又一件分心、消遣的事上,像老是在渡假一般。 蓮花生大士預測人們將變得更加狡猾和靈巧,慈悲漸漸顯得瑣碎、徒勞,而我們將會失去把意義帶進生命的知識。我們的風馬衰減。在同時,種種武器、疾疫、飢饉的群眾的數量,將會增長。我們的負面情緒將增強,而過一個有意義的生活——具美德的生活——的動機,將會縮減。我們身體外觀的樣貌,將因我們隨著負面性心態的發展而惡化。

看到這一預言奇異的精準性,是非常令人驚愕的。過去一百年來,我們漸增的聰慧,使工業技術、應用科學的進展突飛猛進,我們的生活因之大為改善。於此際,它也大大添加了我們使心思困擾、分神的能力。我們被一種信仰給誘拐,那便是以為購買、獲取事物,能使自己快樂。恐懼及憂慮,威脅著去沾染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憂懼產生怯懦;慈悲顯得太不實際,憤怒似乎是較為現實有效的。當我們允許妄念和負面情緒自由生發,我們削弱了風馬,製造了我們自己的黑暗時代。

在此一特定的黑暗時代中,我們的迷惘困惑通常顯示為速度。速率感滅除了我們可以欣賞自己正在從事之事物的空間。那瘋狂激昂的質地,創造出它自身的力量和運動能量,而開始統御我們。因為我們不能安頓於此刻,我們不得滿足;我們生活裡的言行舉措充滿憤怒敵意。我們使用嫉妒、競爭、偏執、和焦躁,去追逐一個個的面談、電話、會議——所有那些我們認為會幫助自己達到目標的事。當我們的日子顯得崎嶇不平、坎坎坷坷,其實是因為這些負面情緒造成「我」的顛簸路段。像道上的路障,它們告訴我們應該要放慢腳步,運用「帕玉」(藏文:Payu,明辨洞察之意)。但是,若沒有老虎溫柔謙恭的品質,我們無法聽到這警告。


摘自薩姜米龐仁波切的著作《統御你的世界》Ruling Your World,第二部「虎之道」,第四章,如何下決定。
圖片:薩姜米龐仁波切莊嚴法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