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3日 星期五

情感的真諦

筆者數年前結婚的時候,非常榮幸的,薩姜米龐仁波切寄給我們一封賀喜的訊息。最後他說到:「願你們的結合、和友誼,帶來喜悅,和修習愛、慈悲與了解的機會。總是照顧彼此,總是保持著是彼此最好的朋友。」當時我還想不透「友誼」在婚姻關係中的重要性。幾年相處下來,從青澀磨礪到理解體諒,終於對這一智慧的箴言,有了一點點體會。

米龐仁波切《統御你的世界》第十二章,讓愛流動不息,對情感的真諦與智慧在情感裡的作用,闡述得極為精闢:

「如果我們欠缺把智慧注入愛中的那種紀律,因對所愛之物體的執著,愛很可能會把我們拖沈下來。然後我們變得有佔有欲,使自己深陷於煩惱。我們用各種規定捆綁、包圍著自己和對方——我們不能做這、不能做那。我們不容許足夠的開放空間。智慧,可以理解,每個人都需要空間;無明,則看著另一個人,未經詳細考察,就愚迷地誤認這是「我的」朋友。

當我們不容許彼此的空間,我們沈落於嫉妒和貪戀之中,一味地餵養自己之所需。非但未能延展自身,我們攫取對方,毫無餘地。一旦我們拿盡這個情感關係裡可以取走的一切,我們便會離開,尋找另一個對象。我們永遠不能饜足。如此,即是窮漢之作風。真正的高貴特質,則以服務他人,為自給自足之道。

大多數的情感關係無法持續下去,因為其中缺乏氧氣。當我們剛開始談戀愛,即便是親吻時,我們仍然給予雙方空間,因為我們對彼此敞開而充滿好奇:也沒有一種「所有權」的感受。這關係繼續發展下去後,彼此之間的空間就越來越小。我們對自己和對方的觀念,於是充盈著期待與執著。愛是需要有空間的;虛空說﹕「不要妒忌。不要試著去佔有你所愛的人。」與虛空混融的愛,稱之為「放下」(letting go)。

為了抵消執著,我們可以去思惟處於自己和別人之間的虛無空間。我們所摯愛的人,皆擁有他們自己的呼吸,他們的身體,他們自己的心。他們並不屬於我們。一個更深層次的思惟亦可讓智慧進一步穿透照見。我們可以捫心自問﹕「究竟我所愛的,是誰呢?」他們是肌膚和骨骼,思想和言語的凝聚集合,他們並非我們所相信的那般堅實而永恆。

當一段關係結束後,我們往往被痛苦所重創,因為我們被迫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及早去面對虛空。由於一己對真相的錯誤了解,我們感覺到頭暈目眩。那個所愛的對象,並不如我們所想像般地存在著。剩下來的,只有回憶,和情緒。也許我們錯認他為自我個體的一部份。他走了,但他從來就不曾在那裡,如我們所臆想的那般。而今現實顯得喧囂吵雜。過了一陣子,我們或許說﹕「我已經走過了那一段;我放下他了。」其實我們真正說的是﹕「我放下了自己對那個人的概念,以及在我們之間,事情應該如何進行的觀點。」智慧教導我們去照見主體客體之間的虛空;事物並不如它們所顯現的那樣堅固實在。各種假設的想法觀念,方是導致我們心痛悲傷的主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