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

如何駕馭本初善的能量〔一〕

中國人稱之為「氣」的,在現代藏傳佛教語彙中,經常稱之為「能量」(energy)。有時我們覺得人生如乘風破浪,事事如意;有時卻處處碰壁,諸事不遂。這與我們生命的能量,其實有很大的關連。

薩姜米龐仁波切對怎麼樣來駕馭這生命的能量,有如下的開示:


在遇到逆境的時候,人們總會問我是否有好的忠告。他們感覺到自己失去平衡,心思煩亂。他們也總是在檢視自己究竟是誰,這世界是怎麼樣的一個世界,還有,自己扮演的角色到底是什麼,各種不盡的問題。身為一個佛教徒,他們甚至對自己對佛法的理解、以及入世修行的願力產生懷疑。似乎,他們覺得我可以給他們一些祕密的良方,來使他們的困境好過些,因為這諸多的困難使他們的生命力枯竭。

在香巴拉傳承的「香巴拉勇士」教授中,這生命力稱之為「風馬」(英文: windhorse, 藏文: lungta)。風馬指的是源自本初善 (basic goodness)、或稱佛性、本具覺性的無限能量。無論身處順境或逆境,本初善皆是其基本奧密,也是我們與生具有的本質。經由禪修,我們與本初善相連接。每一天,我們都應該思惟自己本具的覺性,然後,我們便有信心生起我們的風馬,我們的能量,以喜悅和欣然的心態騎乘著它經歷人生的旅程。如此我們便能成為主宰自己生命的國王與皇后。

禪修之美就在於: 禪修讓我們直接體驗到佛陀所發現的真理——亦即,我們之所以受苦的原因,是由於我們誤認自我是一堅實不變的主體。若能體驗這基本的謬誤,我們就能親睹本初善,並生起風馬的能量。香巴拉佛教 (Shambhala Buddhism) 的基礎是每日恆常而規律的短時間禪坐,由此經歷日常生活中的上下起落,損益盈虧,於是我們了解到事事皆為無常,萬物遷變不已。禪修是面對逆境和困難的最佳準備,因為當我們身處逆境時,總覺得一切都是牢固不變的。但若經修禪體會到無常之理,我們反而可以運用逆境來啟發我們的修行,而且得到更多的力量來面對未來的挑戰。

當一般人談論到佛教徒,多以為佛教徒相信的是無常、苦、無我。的確,無常和苦空是生命的檢驗印記,但身為佛教徒相並不表示我們喜歡無常和苦空,我們並不是傻瓜。身為佛教徒與眾人沒什麼不同,想要擁有的也是生命的喜悅和快樂。基本上佛教教導我們的是如何以一種欣賞的態度來面對存在的實相,因此能活得歡欣、有力、有尊嚴。打個比方說,我們知道真正的快樂絕不會出自於只為自己設想,因為從禪修的體驗中,我們確切理解到自己與他人,其實都不是究竟實存的。

這一切都歸結到本初善,也就本覺心,覺悟的心。這是一顆最輕盈的心,因它不再擔負著「自我」的概念。沒有「我執」可以使心中的空間更加自由開放,從而能夠自然而然地對他人產生愛和慈悲。覺悟的心是我們所能擁有的最佳品質的一顆心——不是知識理解上的最佳品質,而是指它既能利益眾生,又能帶給自心喜悅。

當我們信任自己的本初善,我們便能看清自身所處的境況。我們可以說:「我正在經歷一個旅途;人生是很有意思的。很多事會發生,但我不必認同於所發生的事件本身;我是本質上具有愛和關懷之心的個人。我要怎麼做才能夠契入這愛和關懷的心,使它更擴大,並推己及人呢?」

於是我們亦能開始看到周遭的眾生所處的苦境。近來我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是:「如果你想要的是悲慘不幸,就只為你自己設想;如果你想要的是快樂和幸福,就多為他人著想。」我們一直都極為努力地想追求快樂,卻不知道自己其實走錯了方向。如果成天只是自私自利地為一己考量,我們會感受到更多的苦痛,更加不快樂;相反地,若我們多想想他人,就會發現更多的喜悅和闊達,因而擁有一顆平和的心。

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勇敢的見地。這表示: 從今起直到成佛,我們矢志為眾生的安樂而效力。每天一早醒來時,我們如是思惟:「這是多麼美好的一天啊。我擁有一整天的時光來利益眾生!」由於這樣的一種勇士菩薩的發心,我們拓廣了自己的視野,舒暢了我們的未來。有時,我們或許會覺得這樣廣大的發心太不切實際,太難為了,此時我們應該生風馬的能量,藉以提醒自己: 本覺心是比這個「自我」大太多了。

在禪修中,我們生起風馬以培養穩定、清明及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生起風馬以開展利益眾生的能力。若能如此鍛鍊有素,即使是最艱困的逆境,也會變得容易的多;反而言之,如果我們一味地我行我素,自私自利,逆境只會顯得更加困難;一生至死,皆是如此。這是浪費我們寶貴的人身,浪費我們的生命能量。當活著只是為自己打算時,我們的風馬就消失於無形了。


本文第一部份摘自2002年5月,《香巴拉大日》Shambhala Sun 佛教月刊,米龐仁波切專欄,蔡雅琴譯。版權所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