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1日 星期三

我們與環境之間

我們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是一種「脣亡齒寒」的關係。我們通常卻總要以自己為優先,利用環境周遭的一切,來滿足一己之所需,但卻忽略這當中應有一種「互動的」健康聯結,也就是說,你和環境是一個整體,你不能獨立於環境而存在。

環境包括身邊的小環境和地球、宇宙的大環境;環境也可分有形與無形、生理和心理的環境。非常要緊的,是要去正視環境的存在,以及自己的責任。自私的心態只有為未來帶來難料的災難;長遠之計——溫柔敏感地對待環境——是自他共存共榮的絕對必然。

大成就者邱陽創巴仁波切曾經這樣開示:

「環境是極端重要的,不僅僅是在你如何對待你的孩子,也在你如何對待自己。它包括有情和無情境:你的身體生活狀況,以及你身邊的人們——你的父母、老師、學生、女傭,你的女家庭教師,不論什麼。環境也包括了你與你的業務夥伴、你的司機、你的女侍者、任何一個你所遇見的人之關係。為了能清明睿智,並為別人提供一個清明睿智的基礎,你必須敏感於環境。 如果你製造出一個不平衡或充滿憤怒挑釁的環境,它將會產生你和其他人之間的隔離感——你和你的世界分離。那麼,你往往歸咎一切到別人身上,在同時,這反過來又致成了自己被他人所譴責歸咎。

西方的教育教導我們以自己為自由的男人和女人,它可以被扭曲成:我們有一完全的權利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如果有錯誤發生了,我們覺得我們可以歸罪於某人,而非自己。同樣,西方心理學中關於自我的理論,有時讓心理學家用以告訴病人和學生,他們要建立自己的自我,如此,當事情不順遂的時候,他們就責怪別人。這並不是有感於環境。」(摘譯自創巴仁波切1979年在那洛巴大學一場心理學座談會上的開示)


薩姜米龐仁波切在他的書《統御你的世界》中,也如此強調:

「以龍的無我和智慧,我們處於一個穩定、開放的空間,不再因二元對立的錯覺而擾亂失序。我們開始敏感於纖細而微妙的環境能量,而它們也變得對我們有感覺;因為我們的感官覺知,開放遍及所有的領域。當我們注意並接收到他人的痛苦,便能夠結合般若的直覺智慧,與慈悲的實用可行。我們的風馬是強壯的;我們啜飲『日吉』(Ziji - 光耀的信心)的信心汁液,把它當作早餐。此時,我們能夠判斷各種情況機緣,下適時而恰當的決定,以給予新的企圖之最大成功可能的優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