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9日 星期一

如何統御你的世界──3/17 薩姜米龐仁波切禪修研習營文字稿(四)


如何統御你的世界── 3/17 禪修研習營 (Ruling Your World – Meditation Workshop)
主講人:薩姜米龐仁波切 (The Sakyong,Jamgön Mipham Rinpoche)
時間: 2007年3月17日 (星期六),早上 9:00 AM to 16:00 PM
地點:台北天母農訓中心大會堂(Taipei, Taiwan)

*此篇為米龐仁波切與學員會後的問答部份。



學員問:不好意思,因為剛剛的「基礎龍踏」心輪觀想的部份沒有聽清楚,可不可以請您再重覆講一遍?

〔編按:「基礎龍踏」,請詳閱部落格前文 基礎龍踏的觀想方法

米龐仁波切回答:(我們觀想,在這身體各部位的壇城裡,老虎的橙紅色,雪獅的白色,金翅鳥的紅色,龍的藍色,消融、化入你的心輪,四種色光都消融到你的心輪,變成金黃色的太陽,光芒放射四方,這就是東方大日。)過程中,四種色光的顏色會變得越來越明亮,色光從上面往下,從下面往上,集中到心的部位,然後變成非常燦爛明亮的金黃色(太陽),就像你的襯衫〔仁波切用手指著一位學員身上穿的鮮明黃色襯衫〕,所有光芒都溶化到心中的這個太陽。通常我們說心位居於心輪;從這裡你放射出光芒。雖然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修法,但事實上可以啟發你的心,讓這些(四威嚴的)原則能夠甦醒過來。

所以,除了早上醒來時,事實上,譬如說你有很重要、具挑戰性的工作的要從事,或是你有很重要的考試的時候,你覺得沒有能量的時候,修習這個法門,把你的能量激發起來。這是你可以去做的。


學員問:我想請問的是關於慈悲和智慧的問題。對於慈悲,我自己的解讀是,可能我們會想要去幫助我們的親朋好友,但是有時候,我們覺得對他們好的事情,對他們好的做法,他們並不一定覺得好。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做到是真正為他們好?… 怎麼去分辨真正的智慧,或只是說,比一般人聰明的、智性上的聰明,而非真智慧、真慈悲?

米龐仁波切:這是很好的一個問題,很難簡短地說完。事實上,這是你的修行,你在發展你的心。所以有時候,就某個層面來講,跟別人有怎麼樣的反應,是沒什麼關連的。是一種主體性(Subjective)的旅程,而不是一種客體性(Objective)的旅程。

如果有時你期待他人的反應,關注於他人的反應如何,那麼,這不會是很好的修行。你應是在發展你自己的力量,你自己的平穩、能力。

所以,很多高山上的修行人,他們在發展一己的慈悲跟穩定力,他們不會修行一下,馬上就跑到村子裡問人說:「嘿,你們覺得怎麼樣?」如果你向一般人猛說不停,他們會覺得你很奇怪;這是你個人的一個道徑。但是因為你產生這樣的一種(慈悲與智慧的)心境,你就能讓你自己更強壯。

我有一個很大的家庭。家庭的成員會給你很大的快樂和痛苦。因為他們對你來說非常的接近、親近。有時候他們帶來很大的喜悅,有時候卻帶來很大的麻煩和問題。所以有時候某些人要離開家去修行。但是,更有些時候,我們根本沒有選擇餘地,我們就必須跟家人相處在一起,這也是很好的;但是你要用一種正面性的態度,讓你自己和家庭的關係,保持一種正面的態度。如果你持有這種火花,這種愛與慈悲的火花,事實上,你可以讓你的修行更有燃料。

第二個部份,什麼才是真正的智慧——一開始,我們大家都在一樣的情況。我們對智慧到底是什麼持有一個概念性的觀點。但是隨著我們知道越多,我們就對它理解越深。有相對的般若,和絕對的般若。同樣的,在相對的般若裡面,還有兩種,一種是相對的,一種是絕對的。所以,般若智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成分。般若是可以解脫自由的。

這個偉大的智慧,般若智(Prajna),是怎樣個開始的?它是從禪修當中的「當下覺知」,藏文是 sheshin,英文 present knowing,開始的。你發展這種覺知,然後,慢慢的你就會觀察到。

你總是可以實驗一下,看這個修行是不是真的:如果,你更有慈悲,更具內見的話,這表示說你的修行發生了作用。但如果,你以為你擁有般若智了,可是你變得越來越驕慢自大,那表示那並不是真的修行。

如果你看文殊師利 (藏文 Jampal,梵文 Manjushri,英文是 supreme gentleness; Gentle Splendor.)這字的字眼,它的意思是溫柔,和光耀燦爛,並不是說很驕傲、驕慢。真正的知識會讓你非常溫柔。而且在我們自己的修行裡面,我們是可以觀察到這轉變的。雖然我們都有各式各樣的問題,修行不會很平穩,但是你漸漸地可以看得到。這樣回答有幫助嗎?


學員問:請問仁波切,剛剛您傳的那個法〔指基礎龍踏〕,在觀想的時候,比如說,腳部要觀想成老虎,您的意思是說,腳就像老虎的腳,還是整隻老虎在我們腳下?應該有一個部份一個部份吧。我對觀想有點問題,在觀想之前,是不是需要先去做發心的練習,發一個心,為什麼要修這個法;又,之後需要做迴向嗎?

米龐仁波切:這並不是說好像你要把自己想像成四威嚴的四種動物,而是你運用老虎的原則和老虎的能量於觀想之中;最重要的是想你的身體,還有牠們在身體的部位代表的原則,然後把它結合一起。你覺得為什麼要專注在腿或腳上,但是事實上,你的心是含貫全身的,所以你是喚醒整個心的意識。為什麼叫「龍踏」(lungta),是因為你能夠以此生起力量,以非常強而有力的方式,喚起這個力量,然後你可以真正的從事、進行你的生活。

每一個不同的部分,若你喜歡的話,你可以加上顏色,如果你覺得觀想這個老虎腳掌的橙紅色,能夠幫助你感覺到力量的時候,你就這樣觀想。但譬如說:修蓮師八變之一的 Dorje Trolo ——蓮師威猛相,你在做這個修法的時候,事實上你在想的是一隻老虎,所以「基礎龍踏」並不等於 Dorje Trolo 的修法。在這裡最重要的重點是:我們生起當天的能量,可以從事這一天的生活。通常一般所說的,早上起來,最好的是把體內這些停滯的廢氣給呼出去,然後呼吸新鮮的氣進來,以此能夠喚醒你身體的能量;這只是一種方式,還有其他很多的方式。這是從許多角度來回答你的問題,可以嗎?


學員問:仁波切我想請問的是:剛剛仁波切所介紹的觀想方法,我在想,是不是可以跟我的朋友,也介紹這樣的一種方法,還是說需要仁波切的口傳?

米龐仁波切:在我的書《統御你的世界》裡面已經介紹了這個簡單的修法,你可以介紹給你的朋友,他們也可以如此修習。因為在這個時代,人們的能量非常虛弱,所以,可以廣為介紹。


學員問:請問仁波切,在我們觀想身體各部是老虎、獅子、金翅鳥,頭是龍,這樣觀想的時候,我們需要做一些空性的觀想嗎?譬如說,「雖顯而無實有」,還是去做實質的觀想?另一個問題是,前天我們聽到您關於佛性的演講,仁波切說佛性的特質就是有空明,與大悲瀰漫;那這四個特質(四威嚴),跟仁波切所說的佛性特質,有些什麼樣的關連?謝謝。

米龐仁波切:這是很簡單的一個修行,基礎龍踏是一種喚起能量的修法,對於任何一個走在這條道徑上的修行者,你需要有很好的龍踏,你需要爪拉的支持助力,這與金剛乘修法的觀想是不一樣的。在金剛乘的觀想裡面有三種面向,你需要明確、清晰、以及非常純淨的迴向,但是這種修法跟金剛乘的觀想不同。有許多種你可以生起能量的修法。而在金剛乘的修行中,例如文殊師利菩薩是騎在獅子上,有時候騎在龍上,有各種不同的修法,這不是那種修習,這是爪拉(drala)的修行。

我們前幾天談到佛性。而這是一種如何能發現你佛性的支助法門。在香巴拉法教的進程裡面,以後會介紹更多的修行法門。今天只是一天的禪修研習營,我們沒有辦法太深入。


學員問:請問勇士的呼喊——KI KI SO SO LHA GYAL LO,它是一個咒語嗎?沒事的話,走路可以唸嗎?謝謝。

米龐仁波切:KI KI SO SO ——它是一個勇士的吶喊,它能激發、生起你的勇氣。慶祝新年的時候,我們做煙供,有很多的煙霧繚繞升起;事實上,煙升起的時候,就是讓諸天神下降的一個階梯,然後我們就撒米粒,說: KI KI SO SO。這是吸引吉祥幸運之意。在新年時候做這個儀式,希望我們在新的一年,有一些吉祥的事情發生。(在其他的法本中)它同時也是金剛乘的咒語沒錯。

LHA GYAL LO—— LHA 的意思是說,在什麼之上;GYAL 的意思是「全勝」,我們被啟發的這些原則,祈望這些原則是全勝無敵的。當然,這背後的背景與意義很深長,現在沒有辦法講太多。為什麼說天神會全勝無敵,天神會成為天神,是因為祂們的德性非常高尚,當祂們能夠擊敗敵人,特別是當祂們擊敗阿修羅——這些妒嫉的神祇的時候,是因為祂們的德性全勝無敵:祂們全勝於物質主義之上,祂們克服了物質主義。

在西藏唐卡繪畫裡面,這樣的一種爭鬥,對物質主義的爭鬥,是以一棵滿願樹做為象徵,長話短說,因為這棵樹正好是長在妒嫉的修羅神這邊,但樹的果實,卻總是落在天神這邊,所以就引起彼此之間很多的爭鬥;祂們之間,總有一種爭戰產生。我們在人道,其他還有很多道的眾生,一起存在。這個天道並不是基督教的神的概念,祂們事實上是修行者禪修到非常崇高的境界,當祂們能夠完成祂們的修行的時候,祂們是全勝無敵的,帶來人類、人道的和平,所以,這裡有一個歷史上的意義在,同樣的也有一個絕對性的層面,現在無法詳細解說。


學員問:想請問仁波切,在禪修的時候,我們的心可能靜下來一陣子,可是,突然就冒起一個小事情,可能是平常生活中不會想到的小事情,就冒出來了,這可能是掉舉吧,想請問仁波切,我們要降伏這些掉舉,該如何做?謝謝仁波切。

米龐仁波切:禪修,在我《心的導引》這本書中,列有禪修的九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內住(placement,安置之意),第二個階段叫持續安住(續住),就是你持續不斷地把心放在禪修的對象上,在第二跟第三個階段中間的關係,第二個階段是繼續,第三個階段是重覆的安住。在第一階段時,我們把心安置在一個物體上,舉例說,你把注意力放在本尊,或慈悲,還有其他的方法上;而第二個階段是你可以繼續這樣去修它。所以我們說,第一個階段,21個出入息之循環中,而你的心能保持不受太大的擾動時,就是正確地使心安住了。第二個階段,大概在108個出入息中,你都能夠保持你的專注力,那你就進入了第三個階段,重覆安住,你坐在這裡,你能夠專注在禪修的對象物上。譬如說,五分鐘以後,突然有一個念頭生起,然後它打亂了你的禪修,為什麼說叫做重覆安住的原因,是你必須重覆這個過程;所以,覺知是非常重要的。你發展覺知越來越好的時候,你甚至可以看到這個念頭生起。

一開始,我們的心就好像處在一個忙碌的街道一樣,很多的人進來,很多的擾動不安;後來這個心就變得好像在鄉間、鄉野一樣,當你在鄉下的時候,你看到一個人從很遠的地方過來,你看得到,你很有準備怎麼樣去對治他(它)。所以,你所說的情況,可能是掉舉,可能是昏沈,但是聽起來比較像是掉舉——一開始,昏沈是一個問題,是因為你的心非常昏暗不明;在後來你的心變得越來越清楚的時候,掉舉就變成另外一個問題。


(謄稿:柯懿珊、楊茗旭。口譯及整編:蔡雅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