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1日 星期日

如何統御你的世界──3/17 薩姜米龐仁波切禪修研習營文字稿(三)

如何統御你的世界── 3/17 禪修研習營 (Ruling Your World – Meditation Workshop)
主講人:薩姜米龐仁波切 (The Sakyong,Jamgön Mipham Rinpoche)
時間: 2007年3月17日 (星期六),早上 9:00 AM to 16:00 PM
地點:台北天母農訓中心大會堂

*小標為編者所加。有關米龐仁波切與學員的問答部份,將於日後刊載。


(下午米龐仁波切開示的部份——思惟修:)


聰明的弟子,愚笨的弟子

你好嗎?我們沒有太多充裕的時間,所以,我現在再講一點法,然後給你一些實際修行的練習。通常我們的閉關修行,有時候是幾天,有時候是好幾個禮拜,有時候是三個月,所以我們今天所教的一切,都需要時間,慢慢去發展,慢慢去理解。

我希望現在所教的禪修,能夠讓你用到你的生活裡;我感覺到,很多人或是不再修行了,或是不願去禪修,是因為你沒有見地,或沒有一個原因、一個動機。我的情況是,我從小就受禪修的訓練,作為一個祖古、和作為一個家族的傳承持有者(在我家族裡大概有八個仁波切),我覺得我非常幸運。但是,即使是我自己,我必須常常提醒我自己,研究佛法,然後發展它。平常,你研習、閱讀一些教法,你得到啟發,然後你修行,但是事實上,這禪修、思惟修、與修行的道徑,就像一個輪子一樣,一直轉;輪子有時候往前轉,有時候會轉回來,所以有時候你覺得好像有所進展,有時候你覺得:「怎麼搞的,我好像退步了?!」有時候你覺得:「哎呀,我好像有進境!」其後你又覺得:「糟了,我好像忘掉一切了!好像失去它了。」

你必須要有一種見解:修行就像輪子一樣,有時候它會往前走,有時候它會轉回來;我們整個生命的過程也像輪子一樣在輪轉。同樣的,在每一個修行、每一支香當中也有輪轉的情況。我很高興在台灣有很好的僧伽團體,有很多的修行團體,寺院等等,所以你有很好的支持力,但是在同時,你必須有個人的修行;與眾共修和你個人的修行,兩者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理解,知道你自己正在做什麼;有一個正確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身為現代人,我們都有很多的懷疑,我們的心念動得很快,所以我們必須理解更多,才能保持在修行的道徑上。理想上,有兩種學生是最好的學生:一種弟子是非常非常的笨,另外一種弟子是非常非常的聰明,這兩種是最好的。如果你很笨的話,老師怎麼教,你就怎麼做,你不會問任何問題,老師說:「閉這個關、做這個修行。」你說:「OK,我就這麼做。」你不會有任何疑惑,你不會有任何妄想。

另外一種學生非常非常有智慧,有自信,非常聰明,你只要跟他說怎麼做,他馬上就能夠理解,他就能夠觀想,他就能夠修行,他知道為什麼,他知道原因,知道為什麼要這麼修行。我不是說你們或是笨、或很聰明,但大多數人是在中間,我們不夠笨,我們也不夠聰明,所以,我們是在中間的情況;有時候我們聽,有時候,我們也有很多的懷疑。因此我們需要有各種不同的方法來幫助我們修行。

有時候,你親自見到上師,見到老師,你接觸、研習這個教法,你覺得非常地有感應,所以你在想,「為什麼這個上師看起來是這個樣子?這個法教看起來是那個樣子?」你覺得非常好奇,這能啟發你去修行。許多時候,我們在智識上、智性上好像有所理解,但是,我們必須要把它內化,所以,我們現在所做的,就是聞、思、修。

所以,我們要把被啟發了的這些觀念,內化成我們自己的。人們多被智慧、或慈悲這些概念、想法所打動,被力量、勇氣、信心,這些概念所打動,可是你沒有把它內化,它還不是在你的內在。所以,最主要的環節,除了聞思之外,怎樣把它轉化成內在的,中間這個過程叫 zhugs pa,去思惟它,去想,這個思惟是我們把它內化的一個過程,怎麼樣把它變成我們內在的。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過程,同時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從你蒲團上所感受到的經驗,應把它應用在生活上。我們坐在蒲團上時,或許會感受到很多的慈悲,但是,一旦你從蒲團上起座的時候,你的慈悲就留在蒲團上,你所發展的這些好的品質,都留在蒲團上了,然後你就進入你的日常生活。但是如果你仔細去觀察,到底你在日常生活中,你想要做些什麼時,我們都又回到原來舊有的習性。

在藏文裡面,舊有的習性叫 bag chags,習慣、習性。它好像在你的意識田裡,深深地嵌在那裡,所以它不斷地呈現出來,思惟修就是要讓我們能夠改變這個習慣。

這種修法,是因為很多人都說:「我喜歡這樣一種好的概念,但是我已經習慣做其他的事情,我沒有辦法。」所喪失的環節,即是思惟修的過程。在我的書《統御你的世界》裡面,我強調的是思惟修,因為我想要人們把修行帶到日常生活,把專注、慈悲、耐心、種種好的品質,帶到你每天的生活。「為什麼」,是一個很重要的力量,是思惟的力量,是正面性的思惟,是在我們意識裡面的力量。在聞思修裡,當你聽聞到什麼的時候,你第一次聽到的時候,你應該被期許的是如何去思惟它,怎麼樣轉化它到內在裡,於是你修行,意思是你真正去做到,

我不想給你太多的名相;藏文裡有許多詞意指「修行」,如 nyams su blang ,意思是說,把它帶到經驗裡,nyams 這個藏文的意思是經驗, su 這個意思是帶過來,你把外在的慈悲和專注帶進來;看起來,這個品質好像是在外在帶進來,但是,如果你理解本初善(basic goodness),或是佛性,事實上是把它帶出來,從內在帶出來,所以,不論是帶進來或帶出去,是看你怎麼想的。在大乘裡,這種思惟修叫 lojong,心的訓練。在金剛乘,這通常是儀軌法本的修行,在你唸誦一行一行的誦文的時候,你應該要思惟這個意義。當你的心,更能夠思惟字裡行間裡的意義的時候,更深刻的意義,就更強烈——強烈、強壯的力量就會出現。

譬如說,你修習文殊師利,你聽到這種超越無上的智慧,但是這個無上超越的智慧,是要去理解我們自己本具有這種無上超越的智慧,當你思惟更多的時候,就越來越確定,我們的確具有這樣的一種智慧。一開始,我們以為只有文殊師利菩薩才有這種智慧,所以一開始我們的傾向,只是向外在的文殊師利菩薩頂禮;但是,你修行得越多,你就發現,文殊師利菩薩跟你是無二無別的。在密續裡面,有三種外密續,三種內密續,當你經過密宗的次第之後,你就會越來越有信心,你的經驗會變得越來越清楚,這是沒有差別的。在一開始,我們只是想說有這種可能性,我們也可以成為文殊師利菩薩。


什麼是「思惟修」?(Contemplative Meditation)

今天我們下午所要做的是思惟修,我們會先做一點,但是我現在先講解一下它的意義。

思惟修的藏文是 ton gompa, ton 的意思就是「意義」(gompa 的意思是「禪修」。編按);有兩件事情的區別很重要,一個是語言文字,一個是意義,通常我們見到語言文字,這事實上是象徵這個意義,但是文字本身,並不跟意義完全一樣,可是文字能夠引領你到那個意義。好比有時候,你聽到這個詞「愛」,但是如果你真正的,譬如說,談戀愛的時候,或當你對你的小孩,你的父母,你的丈夫,或妻子兒女,真正有愛的時候,這種愛意的感覺,跟語言文字的「愛」,是非常不一樣的;你會有一種很強烈的愛的感覺。你雖然常常用到這個辭彙,但是有一天,你談戀愛了,真的愛上一個人,這個愛的感覺太強,你感覺好像被淹沒,此時人們就開始寫詩,或寫一首歌,因為是這種內在感覺的關係。如果有人說了,「喔,這歌指的是對你所愛的人的感覺。」你會說:「這不是我的感覺怎麼樣,事實上,比『感覺』還要再深刻一點。」也就是有文字,還有意義,文字只是指出這個意義有多深。因此這愛,從另外一個人身上顯現生出的,其實是很多事情的綜合;實際上,你的愛是從你內在的心裡面生出來的,你把這個愛給帶出來了。

有時,我們變得非常困惑,我們對所愛的對象非常執著,但是,我們這裡要修行的愛,是與智慧混融的愛,而不是跟執著混在一起的愛。當我們有很強的感覺的時候,是你的心發現了一個意義;如當你開始做四加行,我們在修習人身難得,或無常,或生老病死,業力果報,還有,我們多麼幸運等等,我們被教導著要思惟這些事;因為這些事情極為真實,也非常深奧。

所以,我們必須了解每一個思惟修,都會有它的結果。當我們被教導思惟無常和死亡的教示之時,我們就在學著說,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但是,對無常最深奧的思惟是什麼呢?我們看著這杯水會被喝完,這食物會被吃光,這個座位會改變,這些都只是一個外象,並不會對你有非常深遠、深奧的影響。最深奧的無常,是你自己的存在——一旦你理解,你自己是無常的時候,你知道自己終會死亡——這樣對無常的一種思惟,並不是讓你變得很沮喪,或是變得很悲傷;因為無常,你知道有朝一日,你一定會死亡,這個結果是你要去體會生命的珍貴,因為生命的珍貴,所以我們對現在所做的一切,就有更大的關注。

在西藏的說法是,通常我們所做的一切,就好像透過一個望遠鏡,從較大的那端反過來看出去,所以,很切近的東西卻變得很遙遠。但是事實上,無常、死亡,就在你面前,這是事實,任何事情都可能在任何時候發生。我們以為說,所有未來的事,都會在很遠的以後發生,那樣想有什麼問題呢?我們如果以為死亡非常遙遠的話,我們就可以為所欲為,但如果我們知道生命的可貴,任何時候、任何事都可能發生的話,你就會讓你生命的每一刻都從事十分有意義的事情。

當人在生病,或非常接近死亡那一刻,有的人甚至是慢慢在朝向死亡邁進——因為我是一個老師,常常會幫助人們經過這整個過程,當人有臨終的經驗的時候,如果他們能夠活下去的話,他們通常會改變他們對整個生命的態度;他們不再做沒有意義的事情,他們會專注在什麼是重要的事情上。不論是在死亡、或是疾病的過程當中,你就會去思惟到你的生命是多麼的珍貴!所以,從這樣的一個思惟,你把你的經驗就帶出來,然後你就會開始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一個正確的聚焦,事實上會改變你的習慣,這就是思惟修的觀點。我們通常做相反的事:我們以為說我們會活得很久,我們覺得業力好像沒什麼重要性,慈悲你可有可無,所以我們得到的就是自己這樣思惟下來的結果。但我現在講的是,怎麼樣用這顆心來控制、駕馭你的生活;這是非常簡單的一個修習,一點都不複雜,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是:為什麼我認為這是重要的?譬如說你一整天白天下來,你到底在做什麼?你一整天都在思惟、思想,而在我們離開蒲團、禪修後(post-meditation)的時間裡,我們可以產生有助益之正面性的思想。當你禪坐的時候,你可以平靜放鬆,但是你平常的生活很繁忙,動作很多,所以,在禪修之後,你要用你心的力量,運用到日常生活裡,這是我所說的思惟修,用思惟、用念頭、想法的力量來修行。


止與觀

我們將這種修行與早上奢摩他的修行混合在一起。基本上你可以分所有的禪修成為兩類,一是「止」,奢摩他(藏文 shi-ne,梵文 shamatha);另一種是「觀」,(藏文 lhakthong,梵文 vipashyana)。Lhakthong 就是崇高無上的觀,在英文裡面有時候說為內觀修行,是你的心有非常深奧的內見,你的心有至高無上的一種見解,非常有意義、超勝的見解。

我們坐在這裡思惟,但我們有非常有力的想法和力量。通常我們都有這些想法,特別是當你打坐的時候你會有很多的想法、念頭。然而你的內見在哪裡?常常只會延續幾分鐘、幾秒鐘。所以你必須要延長它,使內見變得更長,而且更深。使這內觀、內見深化的過程,叫做三摩地(梵文 samadhi,藏文 tingdzin),意義為深化、深入。譬如《心經》、還有其他的佛經裡面說到,諸佛菩薩在一種三摩地的境界,他們好像被深深地吸收沈入到很深的思惟裡。在邁向覺悟的過程中,每一階段有每一階段的進階,每一階段有很好的名字:或說這個階段是「大樂」,或說「喜悅超過你能夠想像的」——基本上是禪修者在說:「怎麼樣呢?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在邁向覺悟的過程,最後幾個階段的名字聽起來都很像:或是喜悅,真的非常喜悅,真的真的真的非常喜悅,極端的喜悅,超越喜悅…… 這位修行者說,我已經用了「喜悅」這個詞,但是ㄧ層ㄧ層的,每一層都比前ㄧ層更高;很多的經驗其實很難形容,我們用一些字眼去形容它。這便是思惟修的建構、架構。

在我的書《統御你的世界》裡談到一個主要的思惟修的重點,我們應該專注,禪修如同一隻老虎一般;然後,我們從事、進行生活的種種,就像一頭雪獅。你自己下決定要用德行做為方向。雪獅知道什麼呢?獅子知道非常重要的事情:快樂與進展的根源,即是發展你的德行,藏文叫 gewa。例如在格薩王的經文裡,談到力量和吉祥是從德行的儲藏倉庫裡面產生的。

我們有很多方法來發展德行,有外在的方式和內在的方式;外在的方式譬如慷慨佈施,身體力行。但是內在的方式是發展、貢獻你的心。所以雪獅之道的意思是一個人真正地從事他的生活。當你禪坐的時候你想:「我怎麼樣應用,怎麼樣從事、進行此一生活?」你必須用慈悲,智慧,這些元素。思惟修的時候你就是發展這些元素,然後使我們自己確信你有智慧、慈悲這些面向。


思惟修的練習

我們現在一起做一個非常簡單的思惟修的修行。第一個,在早上會非常有幫助,能讓你生起一種覺得非常幸運的感覺。為什麼要覺得很幸運呢?因為通常我們早上醒來,我們想到的都是我們所沒有的事物。老虎牠有一個特徵就是滿意、知足(藏文 chog shes);我們的心知道如何滿足,如果你現在能夠滿足,你未來就能夠滿足。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很多事情你應該覺得感謝的,應該很感激、能夠賞識的,我們去思惟它們。你可以想,「我覺得非常地幸運。」有時候你甚至對自己說出來。這個意念「我覺得很幸運」就是我們思惟修的主題。之前我們禪修的主題(對象物)是在呼吸上,現在是在這個念頭上。現在我們把這個念頭——我覺得非常幸運——當作我們專注的焦點。

我們怎麼做這個修習呢?我們去想一件事情、一個內觀,這個內觀能夠讓我們感覺非常地幸運、幸福。譬如,我們想說我們非常幸運,我們有家庭,有佛法,我們住在一個可以修習佛法的地方。雖然我們都想要很多事情,但是如果我們用一種比較大的觀點來看的話,就會明白自己有多幸運。所以這一意念,使我們的心、從我們以為自己所匱乏的事物中解脫出來。我們上午教導禪修是對什麼事情感到熟悉,現在你就是對「我覺得非常幸運」這一點感到熟悉。它非常簡單,但是有很大的影響力。

現實是,我們通常所想的是我們多麼不幸、我們缺乏這個缺乏那個。現在我們要轉這個念頭。這跟早上奢摩他的禪修一樣,當你的心開始妄想紛飛的時候,你就把心念、把這個念頭帶回來,回到這個「我是非常幸運的」這個主題上。

請大跟著我說「我覺得非常幸運」… 「眾和」

如果你感覺不到你很幸運的話,你就要想原因,這可以是非常簡單、非常基本的:我們有很好的健康,有家庭,有一份工作,還有佛法;要記起我們現在要改變的是什麼?是改變向來的習慣、習性。在今日世界中,整個社會,種種新聞、媒體都常常跟我們說,這裡沒有滿足可言——我們現在就是要改變這種習性,而感覺到滿意、知足。

有時候即使你得到你想要的,你的心也不覺得滿足。有兩種痛苦:沒有辦法得到你想要的,以及得到你想要的。

以這思惟為基礎,你能夠產生愛的感覺。藏文叫 Cham-se (loving kindness and compassion。編按。),思惟願一切眾生皆得安樂,願一切眾生都有快樂。這種思惟修是說,如果你只有一個念頭,這個念頭會是什麼?如果你只有一個願望,這個願望會是什麼?——「但願一切眾生都得到安樂。」這是修習平等心的一種修法。這種關愛、仁慈的質地是如何呢?當我們想到家人和朋友,我們感覺到仁慈跟愛,我們希望我們的家人和朋友都快快樂樂,這就是愛和仁慈的修習。

請大家唸出聲來:願一切眾生皆得安樂…… 「眾和」

那只是語言文字,我們現在把感覺、意義給帶進這文字。我們把這個感覺帶到那些我們覺得非常關愛的人,或者是中性、沒有什麼感覺的人,或者是那些對我們有敵意的人。為什麼呢?因為這種慈愛的修行,能夠帶來快樂跟平穩的心的力量。如果你把世界區分為朋友跟敵人的話,就會製造很多痛苦、和焦慮。因此這是去修習讓你的情緒平穩下來。

通常你的愛太強烈的時候,你的恨就會變得非常地強烈。我們可以了解,很多強烈的愛恨只是從你的心產生的。事實上每一個人本來就是跟我們一樣,每個人都有他們的困難,也都希望得到快樂。所以這個邏輯、這個原因是非常簡單的。我們現在把它帶成我們的經驗。

這種平等心的品質,我們一般稱為大鵬金翅鳥的品質。金翅鳥是勇猛無畏的,非常地勇敢。牠也具有一種吉祥感。因為你不把這個世界分成敵跟友。

我們訓練我們的心,這顆心通常是被自我所侷限,從只專注沈入在這個「自我」的定位上頭,改變它成為比較為他人設想的。這樣的一種轉變可以帶來心的彈性,同樣可以帶來仁慈跟慈悲、愛的這些想法,這就是未來快樂的種子。

如果思惟修這時候變得很散漫的話,你就可以回到奢摩他,回到你的呼吸。

〔修習須臾〕
我們產生一點慈悲心。在藏文裡面,慈悲是「寧潔」(nyingje),就是高尚的心;慈悲的想法是說「願一切眾生能自痛苦中解脫。」當我們看到某個人在受苦的時候,見到一些動物在受苦的時候,我們立即的感覺、和意念,是希望他們的痛苦能夠止息,那就是慈悲的感受,那想法甚至在我們想這個人到底值不值得我們的慈悲之前,就產生了。

所以慈悲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生出這種意願:願一切眾生自痛苦中解脫。我們說三次:願一切眾生自痛苦中解脫… 〔眾和〕

今天,台北很多人都在從事許多事情,但是我們只是單純地坐在這裡,思惟一些非常重要的事。那些很忙碌的人其實想要的都是快樂,而非痛苦;而我們是在發展智慧跟內見。


結合蒼天與大地

這種內見、這種內在的智慧,是由龍來表示的。龍是究竟無我的;因為牠無我,故能夠帶來極大的勇氣、勇敢。以這四種動物所象徵的四種信心,我們事實上是在結合蒼天與大地:大地的品質就是老虎與獅子的品質;金翅鳥與龍的品質是蒼天的品質。我們把天與地帶到一起。把蒼天帶進來,即是對你的生活有一個視野、見地,還有連結起大地的現實性。

如果你太現實的話,你就失去蒼天的見地;如果你太過於傾向蒼天的話,你就失去了大地的現實性。因此,這是經由禪修的方式來結合蒼天與大地兩者。


(謄稿:柯懿珊、楊茗旭。口譯及整編:蔡雅琴。圖片:薩姜米龐仁波切親筆書寫的墨寶:創巴 Trungpa。)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