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5日 星期二

地平線上,伯利恒的明星


我們凝視著那在地平線上、伯利恆的明星。它雖然極為遙遠,但仍然它是充滿希望的;明性或光明(luminosity)的火花仍在那裡。大地可能非常黑暗,天空暗灰而漆黑,(世界)或是冰冷的,我們或覺得寒冷、不舒服、疲累、與不安。但無論如何,伯利恆之明星仍在那裡;人類的希望仍然存在。人類可以期盼的最後希望是覺悟(enlightenment),那即是地平線上、伯利恒的明星。

摘自創巴仁波切著作《道徑即是目的》,
From The Chogyam Trungpa Rinpoche, Path is the Goal: http://www.shambhala.com/the-path-is-the-goal-1.html 

"We are gazing at the star of Bethlehem on the horizon. It is far, far away, but still there is hope. A spark of luminosity is there. The land may be dark, the sky may be gray and black. It might be chilly, and we might be cold, uncomfortable, tired, and restless. But nevertheless, the star of Bethlehem is over there. Human beings hope. The final hope that human beings could ever be hopeful of is enlightenment, the star of Bethlehem on the horizon. "

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

香巴拉網上課程 - 日常生活中的知足 - 歡迎線上註冊!



Shambhala Online Course: The Way of Shambhala
- Contentment in Everyday Life
「香巴拉之道」- 日常生活中的知足

Date :
9 Nov 2012 Fri. From 08:00 PM Till 10:30 PM (EST, US), 台北時間 1110, 週六9 AM 11:30 AM
14 Dec 2012 Fri. From 08:00 PM Till 10:30 PM (EST, US), 台北時間 12月15, 週六9 AM 11:30 AM

Location: Online
Teacher: Shastri Holly Gayley and Senior Teacher Marlow Brooks


2012年四月份,台北香巴拉舉行了「香巴拉訓練」第一階 Shambhala Training Level One,在前置課程「香巴拉之道」中,「日常生活中的禪修」是第一課,已於2012年二月份舉辦,現在要介紹第二課「日常生活中的知足」,開放大眾,歡迎與台北香巴拉小組一起現場上課研討。

知足(Contentment),與正念修習和基本佛教之簡單、精確相連。在此課程中,我們引用了青壯期的老虎為,正如老虎以關注與威嚴行過叢林一般,以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訓練精確簡單、並培養知足。香巴拉學士教師 Shastri Holly Gayley 與資深教師 Marlow Brooks 將共同教授一系列的禪修指導、練習、與討論,並介紹新的思惟修之修習法門。課程分為兩次,每次兩個半小時。這是「香巴拉之道」中的第二段課程。


線上指導教師:
Shastri Holly Gayley
香巴拉學士教師 Shastri Holly Gayley 任教於科羅拉多州州立大學宗教研習系所;她自1992年開始親近香巴拉社團,後並在各香巴拉山脈中心教授香巴拉相關課程。

香巴拉資深教師 Marlow Brooks 是一位書法家、畫家、與治療者。她任教於科羅拉多州那若巴大學,自1974年開始親近從學於創巴仁波切,多年來致力研習、教授香巴拉法教,並指導過為數甚多的香巴拉訓練研習營。

英文教學,具中文線上同步翻譯。口譯者:蔡雅琴 Yeachin Tsai,是香巴拉國際翻譯委員會的成員,香巴拉法教書籍之譯者與編者。

建議課程費用:(台北小組)酌收美金25元(兩次課程),歡迎與台北小組一起現場上課。台北小組聯絡人:香巴拉台北;若不與小組一起上課,個人註冊的話為美金25元。您可視個人能力(不用付全額),資助Shambhala Online 老師與工作人員,使線上教學持續地為亞洲信眾服務!


Teacher Marlow Brooks
課程開放大眾,並具錄音,供您日後研習。歡迎點按「註冊按鈕」Registration Button 網上註冊。

這是立體性的網路教室,您可以在現場螢幕上看到老師和同學們。您的電腦最好配備有高速的網路連線;如果您願意讓老師看到自己的面孔,也可以加裝攝影機、麥克風等。我們將在上課前三十分鐘測試設備。

相關問題請洽詢:shambhala.chinese@gmail.com

*註冊網站鏈結http://www.shambhalaonline.org/details_program.php?id=115440&PHPSESSID=61e93515a4cb4f9cc9fedbe0eae8f0a9

課前閱讀:

Sakyong Mipham Rinpoche, Chapters 1-4 and 9 in Ruling Your World(薩姜,統御你的世界,第一到四章,及第九章。橡樹林出版。
Chögyam Trungpa, Chapters 2, 3 and 7 in Shambhala: The Sacred Path of the Warrior(創巴,覺悟勇士,第二、三章,及第七章。橡樹林出版。
Sakyong Mipham Rinpoche, Chapter 2 in Turning the Mind into an Ally(薩姜,心的導引,第二章。橡樹林出版。

Optional Reading: 若有空的話,也請閱讀:
Chögyam Trunpga, "Working with Emotions: The Dualistic Barrier" in The Myth of Freedom(創巴,自由的迷思,第四部情緒的對治,二元性的障礙一章。眾生文化出版。)

關於香巴拉課程總體大綱,可參閱:

香巴拉道徑(一)



The Way of Shambhala - Contentment in Everyday Life

Contentment is connected with the practice of mindfulness and the simplicity and precision of foundational Buddhist teachings. In this course, we use the analogy of a tiger in its prime, walking with care and dignity through the jungle, to bring alive this simplicity and to help cultivate contentment in our daily lives. Over two 2 ½ hours sessions, Shastri Holly Gayley and Marlow Brooks will lead a series of guided meditations, exercises, and discussions and also introduce a new contemplation practice. This is the second course in the Way of Shambhala.

Suggested donation fee: $25 USD - Generosity policy applies ~ you may pay less if necessary, or more if inspired to support Shambhala Online activities.

RECORDINGS: For those who cannot participate in the live broadcast, but wish to participate at a later time, there will be a streamed video recording (internet required) and a downloadable audio recording (internet not required) available after the program. If you would like to participate after the actual program, please follow the same registration procedure as for live participation.

This course is open to all. The program will be broadcast in English with simultaneous Chinese interpretation. Chinese interpreter: Yeachin Tsai.
Any question, please contact: shambhala.chinese@gmail.com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 computer with a wired, high-speed internet connection. See our Help page for additional information. We will open to test your equipment 30 minutes before the class starts.

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慶祝薩姜米龐仁波切五十大壽!願尊貴上師永久住世!


薩姜米龐仁波切長壽祈請文(新版)

唵 梭瓦斯諦
以無死無量壽佛加持之真實力
以及長壽持明蓮師與其佛母之真實,
成就不死之聖會眾——
三界之統御者,吾等福祉之護佑者,
法王,利格登王之繼承者,
佛行事業之顯示,三密慈悲之展現
米龐怙主,文殊師利之化身,
障難魔羅敵軍之征服者,
高舉大密法教勝利旗幡之友,
蓮花信使主,願您長久住世。

願您的三密堅不可摧,如同金剛,
願您的蓮足穩立,多生累劫汪洋,
願您廣大的佛行事業遍展全世界,
願吉祥利樂之光輝,燦照南贍部洲。


於蓮師與其佛母成就不死金剛身之特勝瑪拉替卡山洞,在此家族之女次央帕摩呈上禮物與吉祥儀式絲巾的特殊請求之下,由吾領眾之法子群聚處,日帕傳承第五世持有者,南卡·竹美·冉江,及薩姜·米龐仁波切,於長壽法修持期間,勝利蓮師臣民、日帕傳承持主,南卡·竹美·冉江寫下此祈願文。願為文中一切成辦之所因由
那瀾陀翻譯小組英譯,©權所有。中文翻譯初版:蔡雅琴


附註:三界 – 欲界、色界、無色界(或亦指地上、地上和地下之天、人、龍三地之眾)。 三密 – 覺者之身、口、意。 南贍部洲,Jambudvipa,即南閻浮提,為佛教傳說中四大部洲(另包括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和北俱蘆洲)之一;指人類所生存的這個世界。

*共修時,請以此祈請文取代早先四行之米龐
仁波切長壽祈請文。

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

以正念穿越都市的叢林


十一月十日,台北香巴拉禪修小組與香巴拉網上課程共同舉辦的「香巴拉之道」第二課 -「日常生活中的知足」(Contentment in Everyday Life),已經順利地上完了上半段。下半段將於十二月十五日上午九時繼續舉行。由於本課程對一般大眾公開,課後並有錄音鏈結,若有剛好錯過這次上課的同修,歡迎與台北小組聯絡(參考上則博文),以便您對香巴拉法教的進程作更進一步的深入研修。

在本次三小時的網上課程中,學士教師Shastri Holly Gayley,為我們講解了如何把香巴拉四威嚴「虎之道」的專注正念與明辨洞察帶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何面對一己的習性,並能溫柔友善。四威嚴「虎、獅、金翅鳥、龍」之道,將分別與後續的「日常生活中的知足」、「日常生活中的喜悅」、「日常生活中的無畏」、「日常生活中的智慧」等各個課程相連結。課程設計環環相扣,完全針對於作為一個忙碌的現代人,如何在這物質主義氾濫的現代世界中修行密切相關。

學士談到「自我」的難以饜足,但基本上,我們所真正擁有的,只有當下此刻。以老虎的全然放鬆與全然醒覺,我們可以一步一步地穿越都市的叢林,落實而堅定,也同時充滿信心與好奇。因為對生活的細節具有好奇與探究之心,我們對己、對人,都能仁善而關懷;也因為每一刻都處在當下,我們的反應直接,視野寬廣,也更能欣賞周遭的一切。

老虎之道還與四聖諦、八正道息息相關;薩姜米龐仁波切在《統御你的世界》一書裡對老虎的「知足」之善德有極為精闢的介紹:

「香巴拉法教中,明辨洞察力與老虎的意象聯結在一起。老虎完全地警覺於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牠尊敬周圍環境。牠從不躁急從事。牠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在平原上狩獵,什麼時候應該尋找一個蔭涼的處所休息。老虎從不繞著圈子東奔西跑尋找獵物。首先,牠安靜地蹲坐著,勘查地景,看地面上有什麼動跡;然後,牠以精進之力猛然撲向目標。

老虎之心是謙遜的,遠離傲慢。牠先觀察,再撲躍;不管牠正在做什麼,牠完全地專心致力。這種溫柔謙恭(meekness)的品質使牠與大地相連接。在西方文化裡,謙恭總讓我們聯想到虛弱。藏文中,謙恭一詞則同時含有『知足』之意。老虎的知足,來自於了知牠所需要的一切,都已經在當下這一刻包含滿足。」


此外,從在場同修的精彩提問和討論當中,學士還提到了香巴拉伏藏法中四威嚴與小乘、大乘、及金剛乘,三乘之道的全副關連。老虎的正念覺照是為修行的基礎;獅子戒律的喜悅以助人為樂;金翅鳥的無畏自由而解脫,已能翱翔於空性的蒼天;而龍的吉祥神變,更連結起蒼天與大地,是絕對空性之有力展現。香巴拉法教誠如邱陽創巴仁波切所指出的,與佛陀之教相輔相成,「如同河川源自高山(高山即指佛教),流向汪洋。」

三小時的豐富課程,只是一個小小的起步。願所有有心在忙亂世間中真實修行的道友們,與我們一起探索香巴拉法教的甚深精義!

(撰文報導:蔡雅琴)

2012年10月28日 星期日

大翻譯師——邱陽創巴仁波切

我們回觀歷史,佛教能夠宏傳到世界的眾多國家,是經過無數位偉大的上師、修行者,因其受到佛陀慈悲與智慧的啟發,他們實修實證,切切實實地、一點一滴地,把這份人性之無限光輝的精神,一代一代地相傳至今。

佛法是活的,因為它所觸及到的,是最基本的、最無垠的,深刻、亙久的真理。它順應時代、地區、文化之差異性,而繁開其樣貌繽紛的種種形式。雖然大、小乘、金剛乘(在大乘之範疇內)方便的法門不同,但它們強調悲、智的基本根源,則無二致。

中國自佛教東渡以降的大翻譯師,鳩摩羅什、玄奘... ,藏傳佛教十一世紀的馬爾巴尊者,以及在龐大的三藏教論中,無數的譯師們,他們的智慧血汗結晶,把大多數人難以理解的外國語言,翻譯成為我們得以理解的訊息,這樣的薪傳,兩千五百年來,始終不衰。今日的情況又特別地不同。佛教自上世紀傳至歐美西方後,激起西方人對智慧、靈性修行之追求者的嚮往,他們的孜孜修習,導致以外語傳揚的佛教論著,一時間大盛。短短幾十年間,金剛乘(密乘)的教法,又因西藏情勢之轉變,而大傳西藏以外的世界。如今,西方翻譯、書寫的佛教著作,卻再度被帶回東方來。這樣一個周圓的循環,正是人心的相通、與世界本是一家的最佳寫照。

誠然,若能以超越的眼光,觀看這個我們身處的、紛紛擾擾的時代,我們可以看到邱陽創巴仁波切對佛教傳入西方世界的重大貢獻。仁波切以一個流離失所的、年輕西藏祖古的身分,隻身來到西方,駕御其文字、語言,與當年嬉皮文化下的大眾完全溝通、混融,教化並傳導珍貴的佛教精義和修行方法。其勇氣、毅力、智慧、慈悲,是難以想像而不可估量的。

從許多紀念創巴仁波切的文字當中,我們可以讀到一篇由那瀾陀翻譯委員之一、早年跟隨創巴仁波切的弟子,Mr. Larry Mermelstein 所寫的:Chogyam the Translator,他這樣說到創巴仁波切:

「邱陽創巴仁波切對於把佛法從藏文翻譯成英語持有極大的熱情。在1970年,當北美的學生遇到仁波切時,他駕馭英語的能力已經是全然地流暢、擅用成語且親切熟稔。也許很難相信,但他的詞彙量遠超過他許多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他的英語語法從極為鬆散、到有時近乎完美,而這永遠是難以預期的,似乎完全因情景之不同而定。但他的掌握度和他的雄辯力,所有使用英語所需要的技能,實在是令人印象深刻。」

摘自創巴仁波切編年誌的一篇故事 - http://www.chronicleproject.com/ntc_1.html

我們所處的世代,是一個蓮花生大士所預言的「黑暗時代」,也是創巴仁波切所說的,一個物質主義氾濫橫行的時代;每天,因為人性中貪瞋痴三毒所製造出來的無辜生命的死亡和痛苦,是不可計數的——不論是在中亞、非洲,或是我們身邊的社會環境裡。因為眾生業力的牽引,我們要長久躲在一己安樂的「繭」中,已是不可能的事。我們必須站出來,多多少少,做一點事,盡一點力,那也就香巴拉勇士的菩薩情懷。薩姜米龐仁波切說過:「巨大的虔敬心是(深刻的)悲傷」(但這裡的悲傷,不是一般的濫情之悲,而是寬廣深邃而有力量的),身為一個追隨佛跡、佛行的、微不足道的小小佛子,懷想起這些人類歷史上偉大的、不辭個人苦辛的修行者,如邱陽創巴仁波切等人,我的感覺,除了肅然的敬意,還有欣喜的感恩,感激我所身受的、幸運的福德因緣。

緬懷大成就者、大翻譯師——邱陽創巴仁波切,他渡化眾生的善巧方便和他一顆無限溫柔悲傷的心,以及他著名的、不管在何等情境下皆保有的歡悅面容:真心的溫柔,勇毅的無畏... 莫名的,我心裡浮起一句當年白光所唱的歌詞,雖然不甚相關,(但就人性相通的基本境況而言)卻感人至深:

「無限的傷痛在心頭,輕輕的一笑忘我憂。」

願苦難的世間普成香巴拉淨土!願眾生永享本初善深奧明耀的光輝!



*編者後記:自創巴仁波切圓寂廿五年後,弟子們仍孜孜不倦地結集其法教,編纂成書。有許多珍貴的原音開示,都已對大眾(免費)公開,供所有有興趣的求法者聆聽。這裡有一個弟子集成的網上創巴仁波切開示專區,請您至:
http://www.chronicleproject.com/CTRlibrary/true-meaning-of-devotion.html


圖:邱陽創巴仁波切莊嚴法相,取自香巴拉檔案室。文:蔡雅琴)

2012年10月1日 星期一

何處是兒家

流浪,流浪,流浪......
億萬年來,
太久
找不到
回家的路。
放下,
放下,
放下
所有過去的回憶,
所有幻想的企圖;
就在這裡,就在此時,
正是


Wander, wander, wander...
eons of years,
too long
to find
the way
back
home
let go,
let go,
let go
all the memories,
all the attempts
right here, right now
is
HOME



北美香巴拉人:花開

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薩姜開示覺悟的社會


上週末(9/22),是國際香巴拉社會一年一度的「和平的秋收」(Harvest of Peace)節慶。如同往年一樣,薩姜.米龐仁波切在此日向全體香巴拉人發表談話,但今年特別不同的是,薩姜將他所撰寫的「覺悟社會論」(Enlightened Society Treatise)──闡揚邱陽.創巴仁波切所創如何在人世間建立一覺醒、覺悟的良善社會之道──之口傳,正式傳授給香巴拉人。這是賦與授權香巴拉人皆成為「大地護佑者」的神聖口傳。所以在我們發覺自己固有的本初善(basic goodness)之際,我們也能發覺整體社會的共同善性,並勇敢、無畏地彰顯這本具善性。 

薩姜說: 
「重要的是要了知,當我們使用『覺悟社會』這樣的詞語,我們談的不是烏托邦式的幻想,另一人們行為舉止較良好的宇宙,寧可說,覺悟社會的概念,是一個社會基礎於人類與生俱來的特質或原則──良善。良善在此不是邪惡不良的相反,而是確認人性之無瑕;它是完整、完全的。這是作為人類、作為眾生,在甚深的層次上,我們是完整的、有價值的。我們不是零碎、分割的,我們不欠缺任何事物。因此,本初善並非僅是一種膚淺表面的特質,而是深入照見我們心靈心智的本質。當人類開始認識到其完整性,自然地會擁有更多的力量與誠正完善。」

這次薩姜「覺悟社會論」之口傳,感謝上師慈悲,將以人傳人的接力方式(並非網上或電訊的方式),來進行。願吉祥因緣早日成熟,亞洲地區的中文香巴拉人,亦能夠接受口傳,讀到薩姜米龐仁波切這部護佑一切大地眾生、建立覺悟社會的鉅論。 

聆聽薩姜「和平的秋收」開示全文(英文版),請到此網頁:
http://shambhala.org/community/hop.php

Photo: 薩姜與薩姜王母 by Mark Eoin O’Donoghue.

2012年9月18日 星期二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 創巴開示影音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 請觀賞YouTube中文香巴拉專網,珍貴的邱陽.創巴仁波切開示影音:創巴仁波切講「建立覺悟的社會」

一九八二年創巴仁波切講於紐約市。New York 1982, ©1982 by Diana J. Mukpo. (點按螢幕右下角cc,使成紅字,切換簡繁體中文字幕)

2012年9月7日 星期五

台北香巴拉禪修小組修繕募款公告 - 敬請傳閱!


在因緣的聚合下,台北香巴拉禪修小組於二〇〇七年五月、在香巴拉總導師薩姜米龐仁波切第二度訪台後成立。我們精進研修尊貴的上師 邱陽創巴仁波切、薩姜米龐仁波切所傳揚的教法,也希冀珍貴難得的香巴拉法教,在寶島台灣能照耀更多眾生,使更多眾生,能得見自身完美無瑕的本初善,並明見東方大日的覺醒光輝!希望我們的真心祈願,能為這片土地注入更多的和平、光明和愛。

台北香巴拉禪修小組的共修地點,在幾經遷徙之後,最後落腳於擁有豐富人文歷史的台北市萬華區。同修們本著珍惜得來不易的固定場所,在各方面都極盡簡約。

在歡喜地度過台北香巴拉禪修小組成立五週年之際,我們也更加策勵自己:在未來的日子要更加努力,使自己能成為更好的人、更精進的修行者,並使更多與我們有緣的朋友們,能感受與認識這獨特而溫暖的法教,為此,我們計畫重新整修我們的中心,使前來共修和參加課程的朋友們,能有更舒適的環境,專注於各項學習上。我們需要您的護持,來協助我們延續這份慧命,使其在寶島扎根。

近期我們的募款項目有:
1. 冷氣一台 (感謝不具名善士捐獻,已經募得)
2. 地板及天花板的修繕
3. 壇城的佈置物件以及牆壁油漆等事項。

我們也徴求長期護持的功德主。俾能延請香巴拉資深老師定期來台灣和亞洲地區教授香巴拉法教與香巴拉訓練等課程。

所有您們的善心,我們將會持續的迴向與祝福;
祈願深奧光璨的香巴拉法教興盛長存!
願您事事順心,健康平安,吉祥如意。


護持帳號:台新銀行 忠孝分行 銀行代碼812
戶名:倪健         
帳號
20631000149159     

連絡人:張文馨居士
行動電話:09395965

2012年9月4日 星期二

尋常日用中全方位的覺照

除了禪坐,日常生活裡之全方位的覺照也是另一種禪修形式。這種特殊的修行與認同一己所做之事相關。這種覺知修習,可以適用於創作藝術作品,或從事其他任何的活動。它需要信心。任何需要紀律的活動同時也需要有信心的。你不能夠只有紀律、但不具信心;否則就變成了一種折磨過程。如果你對自己所做之事具有信心,那麼你與自己所使用的東西、那些物質材料,便有了真正的溝通。如此工作,一個人並不關心是否產生出傑作,他只是參與、涉入其中。不知何故,是否是一件傑作已是毫不相關的。


摘錄自「智慧海──每日的智慧」,創巴仁波切針對如何以勇氣和慈悲而生活之365則智慧法語。香巴拉出版社編輯 Mrs. Carolyn Rose Gimian 從邱陽創巴仁波切的講座編選而成書。Chogyam Trungpa, Ocean of Dharma (2010). Shambhala Publications.

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

「自我」如同海市蜃樓的幻影

到底,我們以勃然大怒來保護的、是誰呢? 我們以妒忌和慾望來貪求的、為了誰呢? 不能使「我」快樂的原因,因為實際上,並沒有人在「我」的那扇門之後。「我」只是一個觀點,一個概念,一種迷思。根本上,它是對一個海市蜃樓的幻影的執著。我們攀緣於虛幻的製造物,產生岀各式各樣的負面情緒,企圖保護這個幻象。

身為統御(自我)者的大地君王和皇后,則知曉﹕快樂不從他處尋得,而是由內裡產生。離開「我」的伎倆才是快樂的成因,了解「我」的運作便是其第一步驟。這從禪修開始——每天打坐十分鐘左右——經由安定此心,我們連接到超越「我」空間,即蒼天。 蒼天是在我們用「自我保護」把心變小之前的天然開闊感。一旦我們的心變得較為平和寧靜,就能開始照見所謂「我」的堅實牢固,只是由諸多念頭、感受、情緒所造成的。

在禪修中,我們學習去了知、認識我們的念頭,而不因它們而採取行動。我們不再輕易地被外相所愚弄。因為看到了一切不過是自己的投影,我們的心變成柔軟有彈性。我們逐漸明白生命的流動情境﹕它不過是心的展現。再也不會像一隻狗般、跟著丟擲出去的短樹枝跑,來追逐每一外界的表象,我們如今好比是一頭獅子,觀察是誰在丟這根棒子——其實,是我們的心。

然後我們用聽聞、思惟和修行(聞思修),觀心與世界是如何在運作的,這是開發對本初善(basic goodness)之確信的途徑。我們領會到,成天,我們都在聞、思、修,然而聞思修的對象卻是在紊亂恐慌的思想和情緒上。打個比方說,當聽到我們的朋友、一對伴侶分手了,我們便開始思惟誰對誰做了什麼,然後發展我們的確定信心是誰應該遭受譴責。又如,聽到某個人賺了一大筆錢,我們於是在嫉妒上頭發展確信。我們的聞思修是不規則的、偶然的,所得的結論常常使我們走向負面性的態度。

這種短視的心態窒息了我們原本具有的能量。那自然本生的能量即是慈悲——藏文為「寧潔」(nyingje),意為「高尚的心」。在西藏唐卡繪畫中,諸佛常被描繪為盤坐在蓮花之上,這代表我們都具有願眾生咸得安樂的渴望。這自生的花朵是我們存在的核心。我們必須在心中創造更大的空間來滋養、培育它。對「我」的偏執將悶死這朵慈悲之花;它無法茁壯盛開。當我們設身處地為他人關懷設想時,我們便能讓這朵花燦然綻放。為他人著想,使我們的心變得更廣大,因它帶給我們喜悅。

摘自薩姜米龐仁波切所著《統御你的世界—適合現代生活的修心六法》Ruling Your World - Ancient Strategies for Modern Life。台北橡樹林出版。

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當下就是良師

一般而言,只要是不舒暢,不管是什麼樣的不舒暢,我們都當作壞事看待。可是對修道人或精神戰士——渴望認清真相的人——而言,失望、尷尬、惱怒、不快、憤怒、忌妒、恐懼等等情緒卻不是什麼壞消息,它們反而能讓我們清楚自己碰到什麼事會退縮。每當我們寧願讓自己退縮或崩潰時,這些情緒卻教我們昂首挺胸,向內觀照。這些情緒很像信差,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卡在什麼地方。當下這一刻就是良師;幸運的是,這位良師隨時都在我們身邊。

有些人或事會揭開我們以往還未解決的問題。碰到這樣的人或事,我們都可以當作喜訊來看待。我們不必刻意獵取什麼東西,也不必刻意製造某種情境來試探自己的局限。生活中總是會出現這些懸而未解的問題,規律如同時鐘一般。

每一天,我們都有許多機會讓自己開放或封閉。如果我們覺得自己已經無法處理任何狀況,那其實就是探索自己的大好機會。情況實在太不像話了,太過分了;我們覺得自己簡直糟透了。我們不論如何就是沒辦法掌控大局,讓自己全身而退。我們不論怎麼努力都沒用。基本上,生命已經使我們動彈不得。

這很像你去照鏡子,卻看到鏡子裡面是一隻猩猩。鏡子在那裡照著你,你看到的東西實在很糟糕。你把鏡子轉來轉去,想讓自己好看一點。但是不論怎麼轉,你看起來還是像只猩猩。生命令你動彈不得,你要不就接受眼前的狀況,要不就推開,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

大部分人都不會把這些狀況當作功課來學習。我們「不自覺地」怨恨這些情況。我們像瘋了一般地逃掉。我們用盡各種方法躲避。我們碰上了危機,再也無法忍受了——藥癮、酒癮於焉而生。我們想緩和眼前的狀況,在裡面塞一點柔軟的東西;不管什麼東西,只要能減輕痛苦,我們就上癮。事實上,這個世界的物質崇拜就是源自於這種心境。我們已經發明了太多的方法來娛樂自己,我們總想讓自己遠離當下這一刻,把它尖銳的邊緣磨圓,把它的聲、光等等關掉,免得承受那痛苦的衝擊。

禪定是一項邀約,邀請我們到達自己的極限時,不要被期待和恐懼沖昏了頭。透過禪定,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意念和情緒,也可以放下這些東西。禪定令人鼓舞的地方在於,就算我們選擇的是封閉自己,也不可能封閉得不自知。我們會很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封閉。光是看到這一點,便足以照亮無知所形成的黑暗。我們會看到自己如何逃避,如何閃躲,如何讓自己忙碌,免得自己的心被看穿了。不過我們還是可以看到自己的心其實是有能力敞開和放鬆的。


香巴拉大阿闍黎佩瑪丘卓 (Pema Chodron) 所著,當生命陷落時,原文書名:When things fall apart : heart advice for difficult times
譯者:胡因夢、廖世德
第三章,當下就是良師

2012年8月17日 星期五

那一刻,見到大鵬金翅鳥...


那一刻,淡水河上方,見到大鵬金翅鳥...

攝影者,郭娟秋,台灣,台北,淡水河。

以下睿語摘自薩姜米龐仁波切著作,(點按鏈結)統御你的世界 - Sakyong Mipham Rinpoche, Ruling Your World, on Tiger, Lion, Garuda, and Dragon Four Dignities::


香巴拉四威嚴中的)金翅鳥高飛於青天,以鳥瞰的角度,觀照生命中的起起落落。因為能切斷、穿透種種意見、渴欲、及逃避的策略,那些使我們纏縛於「我」的繁密網絡,我們終能清晰明見,飛翔自由。我們看到,用一個不穩固的標準來衡量一己的生命,將使自己成為窮漢;那會縮減我們的視野,弄鈍我們智慧的寶劍。若是時時被對未來的希望與恐懼所控制著,又如何能夠活在當下這一刻呢?

思惟無常,結果將產生一顆這樣的心,對自己說﹕「以抗拒實相,苦撐著自我,不見得使實相就此消失。擔憂疾病和死亡,也不會增進我的健康,或讓死亡最終不至於發生。」當我們已經面對面地思惟過真理實相的本貌,在任何的情境底下,我們都能夠更為快活。我們不再浪費時間,垂頭喪氣;更不再懼怕變易。我們能夠以最勇猛無畏的方式行動,使自己從因襲俗成的心態中解脫﹕那慣性的心態,牢牢執著於一己對世界的期許,攀附於希望、或恐懼於事物的發生與否。

從金翅鳥誕生後第一次展翅飛躍到虛空之中,牠就能隨心所欲,無所不至;牠的翅膀是平衡的,既不被希望撐持飄浮,亦不被恐懼拖沈下落。金翅鳥確知,除了本具覺性,我們並不佔有任何事物,這給予我們住於虛空之自由。以金翅鳥宏大之心,我們能有一種平衡生活的智能彗性。舉例說來,一方面,當因交通阻塞而趕不上飛機時,我們不會太氣惱,因為自己的心具有足夠的寬宏大度,可以看清這不過是一回偶發的不便事件。在另一方面來說,若是有人贈與我們數千個飛航獎勵點數以供自己渡假之用,我們也不會太興奮忘形,好像自身的苦痛將永遠被解除掉一般。

這種能面對變易無常,不為所動的勇猛無畏,需要不斷的修習訓練。由於禪修時不斷觀照、放下起伏的妄念,逐漸地,我們開始認識、熟悉於那超越妄念的空間。繼續修行下去,那空間便越來越擴大──它是如此的寬廣無限,可以容納順應一整天裡所有發生的事情。當我們感到失望或興奮時,可以深呼吸一口氣,抬起頭來,望向天空,或微微一笑,來重新取得平衡,消融自己對事物的執著意念。我們並不是在表現不切實際的樂觀主義,而是在藉此學習放下,飛翔於本然實相的虛空之中。禪修顯示,心並非是堅實不變的,它不是泥土作成的。我們無法衡量本初善;但由於恐懼和希望的種種期待,我們開始想要測量所有事物。理解到變易的現實,我們接受得與失──但沒有希望和恐懼的攀緣。若能這麼做的話,我們會變得自然、自發地心情輕鬆愉快 。我們不再以固執己意來強行扭轉無常變易。反而,我們接受此刻所呈顯的,用它們來拓展自己的心靈和心智。

2012年8月2日 星期四

遙呼上師的一首詩


從我心底遙呼上師:
「敬愛的上師,你在何方?」
「有時,我的心就像狂風暴雨中的一尾小舟,
它紛亂無主,被業力的風吹得東漂西蕩;
無明的怒氣淹沒我,
熾熱的欲望讓我迷失;
我像一個永不滿足的深坑,
填不滿、定不下,
無法去愛、無能看清,
敬愛的上師,你在何方?」

「敬愛的上師,你在何方?」
「我冀望您引導我每一步的生命,
卻忘記了您的教誨:我們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當我不好好修行時,
我便充滿疑惑;
當我認真實修,
就看到你展現在我面前。
敬愛的上師,莫非你已在我心中?」

「敬愛的上師,
世界是這麼地亂,
眾生是這麼地苦,
我的心亦常受到貪瞋癡的襲擊,
從而忘卻生命的珍貴、萬象的美麗。
我是何等脆弱啊,
怎能像您一般強壯、堅定、深具對本初善的信心?
我在無盡之生死大海裡沈浮,
何處是兒家呢?」

「敬愛的上師,
您要我們活在命的每一當刻中,
在當下裡,我們會親面睹見你慈祥的面容。
您要我們勇敢無畏,
徹見無常、無我的真理,因而無求;
道徑本身,即是目的。
當我失聲呼喚:你在何方?
你在破空的朝日裡、
在草尖的露珠上、
在母親的笑容中,
在城市、在鄉下,
在壯烈與與卑微的瞬間,
在生命之旅的每一段里程,
你在那裡,未曾離開。」

「遙呼我敬愛的上師啊,
修行之道甚難,
生活更不簡單。
但當我看盡人世的虛空浮幻,
我能知道:
物質永遠填不完心的漏洞;
在心底深處,
我們其實都渴望去愛人,
也都渴望被愛的。」

「我敬愛的上師啊,
在我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物上,
我看見您慈悲的面容;
在我遭遇的痛苦與喜悅裡頭,
我知您亦與我一同流淚、歡欣,
隨眾生之心弦而脈動。」

「所以我將這麼做:
把您,敬愛的上師,
深深嵌入我心中。
當我觸摸我的心、
觸及眾生的心,
我會確知,你就在此處。
請讓這虛弱無助的修行者,
在冥冥暗世跟隨你的明燈前行。
您的明燈,正是我的心燈;
您的風馬、與您的笑容,
為我指出了東方大日的永恆覺醒。」

圖與文:香巴拉人,晶聖湖

2012年7月11日 星期三

台北香巴拉半日禪 - 為阿闍黎佩瑪慶生!

時間:2012年7月14日(星期六)早上九點開始,為時半天
地點:台北香巴拉禪修小組(台北市萬華區)
聯絡人:張居士,敬請線上報名,洽詢共修地址資訊 (grace20020826@yahoo.com.tw)
臉書小組資訊: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shambhala.chinese/

YouTube Video - 來自佩瑪,生日的訊息:Birthday Retreat: Video Message from Pema
http://pemachodronfoundation.org/birthday-retreat-video



英文網站(佩瑪丘卓全球網)資料:
「實踐和平」生日閉關
與佩瑪丘卓一起進行全球實踐和平生日閉關
時間:2012年7月14日(星期六)

佩瑪目前正在進行2012全年閉關,她想邀請您加入她的行列。

佩瑪的生日是​​7月14日。為了紀念此日,我們將舉行一個全球性的實踐和平「虛擬閉關」。她​​邀請大家當天閉關半天(或更長)。您可以獨自一人在家閉關,或與朋友聚在一塊兒分享閉關經驗。而針對此次閉關,佩瑪拍攝了一段教學影片,影片中有建議、鼓勵以及禪修教學。對佩瑪而言,讓她的世界各地的朋友與學生在她的生日當天一起「實踐、修習和平」將是一個美好的禮物或供養。

邀請她的朋友和學生聚在一起是佩瑪幾十年來教學中的第一次。

參與這次活動不需繳交任何費用。而任何禮物或供養將轉而支助佩瑪目前正在投注的特殊計畫:籌建一個專門提供三年閉關的閉關中心(佩瑪丘卓 Drupde),以支持一個了不起、但其存在頗受威脅的西藏比丘尼傳承

如果您不想註冊閉關,但想協助籌建「佩瑪丘卓Drupde」(和接收閉關教學),請到這裡

*若您無法來台北共襄盛舉,歡迎上網在家中參加共修:請到此頁下方點按藍色框框註冊(Register Now)。然後跟從email的指示,按照你當地時間來修行:http://events.r20.constantcontact.com/register/event?oeidk=a07e5xmlfk19f8e6267&llr=equegidab

2012年7月7日 星期六

薩姜生平紀錄片「一種不尋常的國王」正式發行!



「世界上有許多種統御者:
有那種強加他們的權力於他人身上、以控制大眾的領袖,
也有那種教導每個人成為其一己生命之統御者的領袖。」



薩姜米龐仁波切生平紀錄片「一種不尋常的國王」- An Uncommon King,已經製作完畢,並開始在美加發行。全片長七十二分鐘。歡迎觀賞照片、資料、及影片片段:
http://anuncommonking.com/



「一種不尋常的國王」- 所講述的是薩姜.米龐仁波切之生平故事;他從他的精神導師、他的父親,大成就者──邱陽.創巴仁波切所承繼的時代使命,如何把珍貴、古老的智慧帶到當今的現代世界。


米龐仁波切獨特的頭銜,「薩姜」Sakyong,字面意思是「大地護佑者、大地怙主」。他屬於靈性修行之國王(統御者)的傳承世系。當貪婪與嗔怒使得自然與社會的關係失去平衡,他的任務,是教導我們對治良方──如何帶來一個優質、善好的人類社會。本片拍攝過程跨時十七年,地域涵括十二個國家,包括歐洲、北美、西藏、印度與中國。


臉書網站,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AnUncommonKing

2012年6月27日 星期三

更深層次的佈施

...... 下一階段或許是(六度之中)布施度更深層的形式,是隨時樂於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經驗。這是件相當棘手的事,因為其中也存在一種危險你會想將自己學得的拿來教別人。這個問題相當微妙,你透露某些事,部分原因可能因為那是你願意討論的話題;也可能是它讓你覺得很刺激,因為你對那些問題知道得比別人多,想要炫耀一番。這確實有些難以處理,不過,將你的成就不論任何一種以語言的形式傳遞給他人,卻是自我發展的唯一方法。這尤其適用於為人師表者,對程度高深的老師而言實則對於所有老師莫不如此不單是他個人求得學問就算了事,還必須將它傳授給人以發揮學問的效用,且不能心存任何圖報的念頭。這就是所謂的法布施將所學不斷地給出。

誠然,你必須當心別將禮物送錯人。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並不很想聽你的經驗,尤其是與禪修之類有關的,你就不應繼續滔滔不絕下去,因為再說下去就不是布施了。對於這個人,或許你該給他的不是「法」,而是別的東西我們必須以機智、清明與智慧來判辨,也就是智慧波羅蜜多必須應付的問題。然而,整體說來,如果我們想獲得什麼,就必須有所付出一連續轉換的過程於是產生。

在西藏有一項傳統,如果你想向上師求法或請求指導,通常你要送禮物給上師;不過,我並沒有要向各位聽眾收費的意思。這樣做的涵義是,當你想要得什麼時「我想要獲得法教,我要瞭解某件事……你也必須給出些東西。另一層的意義表示,你並不是個徹底的貧士,須要依賴別人、受人屈辱,因為你只想得到幫助而是你也有好東西可以給別人。

在西藏佛教傳統中,每當有人要去印度譯經或向印度大師求法時,他們要先花上兩年左右的時間在西藏各地籌措黃金他們一定要先供養上師之後再接受教導。此舉的重點在於,雖然法教的價值並不能以物質的財物來衡量,但是我們仍必須認清它的珍貴。我們還必須準備好付出某些東西,其中最重要的一件當然就是「自我」我們最貴重的、最值錢的財富,但必須將它給出來。

有許多特殊的修法,譬如西藏傳統中的大禮拜,一個人必須先做十萬次大禮拜後才能開始更進一步的禪定修習,這與佛教瑜伽的修法有關。大禮拜的觀念就是給出來、降服、敞開一種出空的過程,或是為了可以收受先行準備空器的工作。你得先將一個裝滿的杯子打開、倒空,那就是你必須先提供的,然後才能接受那些具完整價值、完美素質的東西。

對老師來說,那當然也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可以斷言,我們都是不同方面的老師,我確信每一個人都可以在不同層次上教導別人。不過,老師也必須隨時準備向學生學習,這點是極為重要的;否則,學生就無法真正有進步,因為就某一方面來說,老師會過於專注在如何使學生接受他的自我膨脹,想要製造另一個自己,而不是幫助學生發展他們個人的潛能。所以,老師也必須向學生學習,這樣,師生之間才可以產生和諧互動的關係。交流不斷地進行,當你在教學生的時候,他們不會對你感到厭煩,因為你也在進步,時時都增加不同的、新的東西,教材永無匱乏之虞。我們甚至可以將它應用在技術性的研究或教學方式上,可以是數學、科學或不論什麼學科。假如老師願意向學生學習,學生也會變得熱心付出,這樣,真誠的愛與溝通即可建立起來,這就是最偉大的布施。

我們可以從佛陀的生平中看出,他從不以一種高高在上的權威姿態來教人,從不使用他是佛陀一位證悟者的權威,他教導別人時從不說:「你錯了,而我對了!」雖然有時他用自己辨識的智慧指點出這條路是對的而那條路是錯的,不過他永遠鼓勵弟子們要互相討論。弟子們對他的教學也總有所貢獻,而他經常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與弟子們溝通,並且問特殊的問題:「是這樣嗎?或不是這樣?」由弟子們加以判斷後,他再說「是」或「否」;不論答案是肯定或否定,他接下來都會加以闡述,如此產生了一個連續的施與受的過程


編按:創巴仁波切早年的經典著作動中修行》Meditation In Action,已由台灣的眾生文化出版社隆重再版!歡迎請購參閱。本篇摘錄於書中「布施」一章。

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香巴拉:薩姜音樂詩歌「與我共舞」



這是香巴拉總導師,薩姜米龐仁波切所作、非常具象徵性的原創創詩歌音樂短片。影片背景,是薩姜訪西藏高原祖地,以及最後兩分鐘時薩姜王母康卓拉(當時只與薩姜初識),­在印度所展現的格薩舞片段。與您共享!

香巴拉:薩姜音樂詩歌「與我共舞」 (請點按右下角CC使成紅字,再選擇簡、繁體中文字幕。)

2012年6月8日 星期五

無止境的娛樂與無止境的空虛


在現今的世界裡我們享用無限的方便、與無盡的消遣娛樂。這是此一特殊時空下的特性:快速,匆促,輕薄短小。科技的好處與缺點顯然可見;但曾幾何時,我們不再寫信、而只是發手機短訊呢?我們不再促膝聊天,而只是用Facebook說「讚」呢?我們不再登山、散步,而只是玩網上的虛擬遊戲呢?古來禪修大師們皆說過:「眾生受苦的原因,是因為不知道為何受苦,非但如此,還以苦為樂,樂此不疲。」無止境的娛樂所帶給我們的,似乎是無止境的空虛、不滿足、厭倦、與狂躁。我們無法深入己心瞭解自己,更談不上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了。這樣物質主義化的人類生活,會把世界帶到什麼樣的境地呢?!

香巴拉法教強調的是入世的修行,我們真實、真摯地面對腳下的大地,徹底看清我們的週遭處境。「認識真相」需要極大的勇氣,因此是一種勇士之道,而不是懦夫之道。懦夫的方式是像鴕鳥一樣地把頭埋進沙裡,痲痹自己的身心,庸碌過一生。而勇士則善用每一刻的生命,不在五光十色的世界裡迷失,反而能夠把握人生的意義:愛自己,愛別人,愛眾生,愛大地。

最近閱讀了薩姜米龐仁波切的新著作:「長跑中的禪心」(書名暫譯;中文版約在明年出版),深感欽服。仁波切書中所教導的,不僅跑步可以是一種動中禪修,其實,任何事物,都可運用禪修之道。仁波切一針見血地指出現代生活的急速特徵,他說:

在現代快速匆忙的文化裡,我們似乎不能完全地做一件事。我們半看電視、半用電腦;我們一邊開車、一邊打手機;連要有一個完整的交談亦十分困難;當我們坐下來吃飯時,我們還讀報紙,看電視;甚至當我們看電視時,我們也一直轉換頻道。這種速度的質量給予生活一種膚淺的感覺:我們從未充分完滿地體驗任何事。我們讓自己參與種種活動,是為了要過一個豐富飽滿的人生,但因急速和分心,我們從來沒有發現「豐富飽滿」的真義。

由於科技時代提供給我們無窮盡、忙不完的事情,我們可以無限地散亂、分心。因為從未充分完滿地體驗任何事物,我們受到這種歇斯底里之生活方式的衝擊。我們進食速度過快,導致消化不良;我們開車時講電話,造成小型碰撞事故;或者因為我們一直溝通不良,只落得與我們的伴侶以分手收場

禪修不僅是一個穩定心靈的簡單方法;即使坐著不動,它同時也讓我們發現如何可以充分投入、全心全意。它絕對適用於滿溢活力的跑步運動。但是,如果我們半心半意地從事這兩項活動,全程只想保持自己的三心二意,我們便學不到這功課,我們將錯過又一個使自己生命安心處於當下的寶貴機會。


「安心體會手邊所做的每一件事,全心全意。」這是讓我們覺得生命不再無聊、空虛的最好方法了。今天,讓我們試試看,專心於每一件事的感覺如何:傾聽他人說話,溫柔注視他們的眼睛;吃東西時細細體味食物的味道,之後深深感謝為我們準備食物的人;走路專心走路,跑步專心跑步;一心開車,正念做事。不論是什麼事,當你全心全意從事它時,它就變得神聖、有尊嚴了。

薩姜新書,英文版鏈結如下:Running with the Mind of Meditation: Lessons for Training Body and Mind

圖與文:蔡雅琴

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

戲夢人生中的當下這一刻



台語有一句俗諺:「演戲的是癲子,看戲的是瘋子。」我們在年輕時總忙著製造戲劇性的生命情節,總非得在眼淚裡盡職扮演當年的角色;等到自己年事漸長,成熟了一些,回頭看看當年的喜怒悲哀,常常覺得人生真是恍如一夢!世事變遷,而逝去的青春不會再回頭,過往的遺憾又如何能夠去彌補呢?幸運的是,我們仍然欣然地活著,這當下一刻其實含藏未來無限可能性的種子!若能把握現在這一刻的生命,我們就可以創造一個不同的、具有光明善德、無有憾恨的未來。所需的元素,只是努力、耐心、與信心,所有禪修基本訓練中我們所學到的優良品質。所謂「命運」,即是這樣一步一步地創造出來的!不論年紀多少,我們的機會,都是平等的。

以禪修修習讓我們的心能善用當下此刻,可參考薩姜米龐仁波切所著的好書,心的導引,第三章,寧靜的安住:

「在修習寧靜安住(修專注正念,即修止)時,我們視當下為參考點,以便與心產生連結,並逐漸調伏心的狂野與散亂。當我們坐下來禪修時,內心往往思潮洶湧,整個人因此極易迷失。我們闖入這片濃密的森林中,完全摸不清方向,看不到目標。當下與呼吸猶如遠處的峰頂,我們的目標就定在峰頂上,並朝著它努力前進。在這過程中,我們必須環顧四周,才能明白自己身在何處。讓心專注於呼吸上,便是學習專注與覺知的方法。

學習讓自己活在當下當我們體驗到寧靜安住的瞬間,感覺似乎如此奇特,心不再到處飄盪,不再被無數瑣事所纏縛。這時不論是太陽升起或一陣清風吹來,我們會突然意識到這陣美妙微風的存在,且身心完全地寧靜和諧。我們思忖,那真是極為靈性的體驗,那是一種宗教性的體驗,至少值得作一首詩或寫一封家書來抒懷。所有發生的這一切,其實是我們與心交會的那電光石火的瞬間,心既存在於當下,又能寧靜和諧。

先前,我們終日忙碌而困惑,完全未注意到微風的清涼;心連稍微沉澱兩分半鐘、好好地欣賞日出的美景都辦不到。如今我們已能讓它長時間安住於某處,了解並欣賞自己的環境,現在我們是真正地存在於此。事實上,活在當下是平凡無奇的,但它正是生而為人的重點所在。

學習讓自己活在當下,正是踏上修道之旅的開端。藉由靜坐,使自己的心與呼吸和諧一致,我們得以減輕散亂的狀態,認清心如何創造看似堅實的自我感,並發現心自然的存在狀態。在擁有這種體驗後,我們就能耕耘自己的心靈花園。這座花園中逐漸開出愛、慈悲與智慧的花朵,而憤怒、嫉妒、傲慢的無明也就愈來愈沒有生存空間。在寧靜的安住當中,我們愈加熟悉本初善的基礎,這便是我們如何與心結盟之道。」

2012年6月1日 星期五

如何對治「黑暗時代」



(當)我們仍然深陷於「我」的善變的心;我們尚不確信德行會帶來安樂。由於缺乏運用明辨洞察力的強烈動機,我們相信、接受一己繞著圈子胡思亂想的習性,忘記了在擾動不安之念頭下的廣大空間。我們被憂慮、煩躁、或懈怠所纏縛,下決定變得像是依情緒而定的苦難和試煉,其結果,是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作同樣錯誤的選擇。我們的「風」是狂野的;我們過於困惑分心,以致於不能以我們如大地般的現實性活動,接通自己心的蒼天。 

根據許多智慧的傳統,這便是黑暗時代(dark age)的徵兆。「黑暗」的意思是,我們已接近一個較為光明的時代的尾聲,如白晝將近,落日西沈;光耀正漸漸衰微,負面態度的沈渣正在消滅我們的智慧。又好比一間酒吧正要打烊,它是黑暗和骯髒的,而我們卻沈醉於自我迷戀。我們遺忘了如何持身處世。在想得到我們想要的、最後一擊的努力之中,我們屈服於憤怒和妒忌、侵略和貪欲。

超過一千年以前,蓮花生大士——他是把佛教從印度帶入西藏的偉大上師,就已經預言到這一個黑暗時代可被人們日漸增加的小聰明給區別出來。我們散亂的妄心急劇奔馳。我們製造出千萬種方法來娛樂自己,變成享受休閒時間的專家。我們不願運用我們的智能來增進此生,寧可用它在一件又一件分心、消遣的事上,像老是在渡假一般。 蓮花生大士預測人們將變得更加狡猾和靈巧,慈悲漸漸顯得瑣碎、徒勞,而我們將會失去把意義帶進生命的知識。我們的風馬衰減。在同時,種種武器、疾疫、飢饉的群眾的數量,將會增長。我們的負面情緒將增強,而過一個有意義的生活——具美德的生活——的動機,將會縮減。我們身體外觀的樣貌,將因我們隨著負面性心態的發展而惡化。

看到這一預言奇異的精準性,是非常令人驚愕的。過去一百年來,我們漸增的聰慧,使工業技術、應用科學的進展突飛猛進,我們的生活因之大為改善。於此際,它也大大添加了我們使心思困擾、分神的能力。我們被一種信仰給誘拐,那便是以為購買、獲取事物,能使自己快樂。恐懼及憂慮,威脅著去沾染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憂懼產生怯懦;慈悲顯得太不實際,憤怒似乎是較為現實有效的。當我們允許妄念和負面情緒自由生發,我們削弱了風馬,製造了我們自己的黑暗時代。

在此一特定的黑暗時代中,我們的迷惘困惑通常顯示為速度。速率感滅除了我們可以欣賞自己正在從事之事物的空間。那瘋狂激昂的質地,創造出它自身的力量和運動能量,而開始統御我們。因為我們不能安頓於此刻,我們不得滿足;我們生活裡的言行舉措充滿憤怒敵意。我們使用嫉妒、競爭、偏執、和焦躁,去追逐一個個的面談、電話、會議——所有那些我們認為會幫助自己達到目標的事。當我們的日子顯得崎嶇不平、坎坎坷坷,其實是因為這些負面情緒造成「我」的顛簸路段。像道上的路障,它們告訴我們應該要放慢腳步,運用「帕玉」(藏文:Payu,明辨洞察之意)。但是,若沒有老虎溫柔謙恭的品質,我們無法聽到這警告。


摘自薩姜米龐仁波切的著作《統御你的世界》Ruling Your World,第二部「虎之道」,第四章,如何下決定。
圖片:薩姜米龐仁波切莊嚴法照。

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

佛法傳揚到西方世界


為紀念邱陽創巴仁波切圓寂廿五週年,以及他將佛法傳揚到西方世界之不可磨滅的的巨大貢獻,香巴拉弟子以許多珍貴的照片、追述文章,懷念這位偉大、無畏的人性導師與菩薩勇士!在此與您分享仁波切當年難忘的笑容之瞬間(其中包括兩張其法嗣與子嗣薩姜米龐仁波切年少時的照片):

Dharma enters the West 
Photographs of Chögyam Trungpa and his milieu by Robert Del Tredici

http://chronicleproject.com/stories_356.html

2012年5月20日 星期日

當朝日初昇


香巴拉傳承就如同初昇的太陽。當太陽升起時,每個人都能夠看到它。但若是盲者,他們便不能見到朝陽。當我們說「盲目」,我們指的是活在「落日觀」概念下的的人們,那些與「覺醒」(wakefulness) 沒有連結的人。然而,所有人的心中仍然具有這根本的、究竟的大日。因此,每個人都擁有基本的健全、光輝、與純淨;不管是誰,他或她既有能力哭泣、亦能夠歡笑。這即指出每個人之內裡都具有東方大日 (the Great Eastern Sun)



摘錄自「智慧海──每日的智慧」,創巴仁波切針對如何以勇氣和慈悲而生活之365則智慧法語。香巴拉出版社編輯 Mrs. Carolyn Rose Gimian 從邱陽創巴仁波切的講座編選而成書。
From Ocean of Dharma: The Everyday Wisdom of Chögyam Trungpa, P.33. Shambhala Publications. 

2012年5月17日 星期四

瞥見本初善的那一刻(三)


春天的草木萌發使人驚艷!你在想,到底一顆種子怎麼樣感知到土壤裡溼潤的水氣、陽光的溫暖、並激發起它自體內的能量向上成長... 它是怎麼辦到的?萬物在自然裡隨時節而生滅,鳥兒在春天的早晨歡唱,野雁每年定時跋涉千里南飛並復返... 生命的神奇其實再平常不過了,創巴仁波切這樣開示過我們。當我們修習禪定,學會靜下心來,傾聽週遭的訊息時,那麼,你會看到親人的慈顏,愛友的真心,世界的本貌。你將真正「看見」──全心全意地感知一切實相。

圖與文:© Yeachin Tsai.


(歡迎您以照片致電郵給編者投稿“瞥見本初善的那一瞬間”。來稿請寄:Shambhala.chinese@gmail.com  您可附上一篇簡短介紹的文字,或只是發表您的影像亦可。電子檔影像大小請限制於2MB以下,限 jpeg, pdf檔。來稿請同時註明時間、地點,是否以筆名或真名發表。您的發現在此園地純屬共享,無有稿酬。請見諒。)

2012年5月16日 星期三

瞥見本初善的那一刻(二)


什麼是本初善(basic goodness)?邱陽創巴仁波切與薩姜米龐皆比喻那是一種無我之境、或佛性──我們可以從一個清新無染的當下,一種純淨的感官覺受(pure perception):色、聲、香、味、觸,無盡的清明映射中略瞥其貌。如果我們不被自己的種種煩惱、念頭所纏縛,當下的每一刻都可以是鮮活的,飽滿的,完全的。只要我們打開我們的心眼,宇宙的神奇就在眼前,無需他求。

與您分享瞥見本初善的這一刻!

Photo by © Jeff Wigman.

2012年5月15日 星期二

人生的三種特質

佛陀認為人生有三種特質:無常、苦與無我。在佛陀眼中,眾生身上都烙有這三種印記。從自己的經驗去發現這些特質的真實性,可以幫助我們輕鬆如實地面對事情的真相。

第一次聽聞這個教誨時,我覺得這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理論。然而一旦開始留意自己身心的活動,先前的觀念就改變了。我從自己的經驗中發現,沒有一樣事物是靜止不變的。我的情緒就像氣候一般不斷在變化著。我無法掌控思想和情感的發生,也無法讓它們停止不動。它們停止了之後又會繼續活動,活動了一會兒又停了下來。即使是最頑強的肉體疼痛感,只要一被注意到,也像潮汐一般隨時在變化著。

我非常感激佛陀為我們指出,人類終身奮力對治的問題不過是一些平常而普通的經驗罷了。人生「確實」是不斷在起起伏伏的。人或各種情況都無法逆料,其它事物也是如此。不論是聖人、罪人、贏家或輸家,每個人都清楚,一旦碰到己所不欲的事物有多麼痛苦。因此我很感激有人看到並指出了下面這個真相,那就是,人生絕不會因為我們無力正當行事,便能免於上述的苦惱。

沒有任何事物是靜止或固定不變的,凡事皆無常乃是人生第一印記。這就是事物最平常的狀態。萬事萬物都在過程中。每一棵樹、每一根小草、所有的動物、昆蟲、人類、建築物,有情與無情眾生,時時刻刻都在改變。我們不需要成為神秘主義者或是物理學家,才能明白這層真理。然而在個人經驗的層次上,我們卻一再抗拒這個基本事實。因為它意味著人生無法永遠順我們的心。它意味著有得必有失,而我們並不喜歡這項事實。

有一段時期我的工作和住家都產生了變化。我覺得不安、不確定,有點無依無恃的感覺。為了想得到創巴仁波切的幫助,我向他抱怨自己不太能適應這段過渡期。他面無表情地看了我一眼,然後說道:「我們永遠都活在過渡期中。」接著他說道:「如果你能輕鬆地面對它,就沒問題了。」

我們要知道一切都是無常的,凡事都會耗盡。雖然我們可以理解這層真理,但在情感上卻對它有一種根深柢固的厭惡感。我們要的是永恆;我們期待永恆不變。我們自然的本能就是追求安全感,並且深信自己總能找到它。在日常生活的層次上,我們往往把無常經驗成挫折。我們利用日常活動來遮蔽各種情況中的曖昧性,並且消耗大量的精力來抵擋無常與死亡。我們不喜歡自己的身材走樣!我們不喜歡自己年華老去!我們害怕皺紋和下垂的肌膚!我們不斷塗抹著美容用品,就好像真的相信自己的頭髮、皮膚、眼睛和牙齒可以奇蹟似地逃脫無常的定律。

佛法啟發我們擺脫這種受限的生活方式。它鼓勵我們逐漸學會放鬆,並且全心全意地領會這既平常又顯而易見的真相。認清這個真相並不意味總是看到人生的陰暗面。這意味著開始去理解我們並不是唯一無法好整以暇的人。我們將不再相信有人可以躲開那份不確定感。

人生的第二個印記就是無我。身為人類,我們和其它萬物一樣無常。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隨時都在變化,思想和情緒也不停地生滅。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是能幹的或無望的——我們的根據到底是什麼?是不是一閃而逝的剎那?還是昔日的成就或挫敗?我們執著於自我的頑強概念,並因此而行動不良。沒有任何人或事是固定不變的。把無常的真理看成解脫的源頭或是令人恐懼的焦慮之源,這兩種不同的對待方式將造成截然不同的後果。日積月累的結果到底助長了痛苦,還是增加了喜樂?這才是問題所在。

有時無我又稱為「沒有自我」。這樣的觀念很容易被誤解。佛陀的原意並不是說我們就消失不見了——或是從此喪失了個性。一位學生曾經問道:「無我的體悟會不會讓人生變得灰濛蒙的?」但事實並非如此。

佛陀想要闡明的是,我們誤以為自我是堅實存在的,而自己和他人是分離的,這樣的概念的限制性真是令人痛惜。我們絕對有可能穿透生活中的劇情,不再堅信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我們往往把自己看得太嚴重,且認為自己太重要了,這才是問題所在。我們總是合理化自己的煩惱,甚至合理化自己對自己的中傷,或是總感覺自己比別人聰明。自我重要感其實會傷到自己,把自己局限在好惡的狹窄世界中,最後的結果是,我們對自己和周遭世界感到乏味透頂,永遠也得不到滿足了。

所以我們只有兩種選擇:一是開始質疑信念,或者毫不質疑。如果不接受自己對實相所抱持的版本,就必須開始向它們挑戰。根據佛法的觀點來看,訓練自己保持開放和好奇——消解信念和假設——是最能善用人生的一種方式。

一旦學會覺醒菩提心,就是在滋養心靈的韌性了。以最普通的話來說,「無我」乃是一種富有伸縮性的存在感。它往往顯示出好奇、適應力、幽默感和遊戲三昧。那是一種對未知感到放鬆的能力,它並不想把每件事都弄明白,也完全不確定自己是誰——或者別人是誰。...

然而這短暫的一生我們到底要如何渡過?我們是否還想加強那份早已技藝精良的抗鬥無常的能力,或是要訓練自己放下?我們是否仍想頑強地執著於「我就是這副模樣而你就是那副德性」?或者願意超越那狹隘的心胸?我們能不能訓練自己成為一名精神勇士,致力於重新連結那股與生俱來的伸縮性,並且幫助別人也做到這一點?如果朝這個方向前進,無限的可能性將因此而開展。

有關「無我」的教誨揭露了人類活力四射而又多變的本質。我們的這副肉身從未感受過它當下所能感覺的一切。我們這副頭腦中的念頭雖然重複再三,但也可能永遠不再出現了。我們口裡也許說道「人生真是奇妙」,可是心中卻不認為它是奇妙的;我們覺得生活令人焦慮不安,並急於找到立足之地。

佛陀寬大地為人類指出了另一個方向:我們並不是真的陷入了成者、敗者或任何一種身份中,我們也不是別人眼中的那個人,或是自己眼中的那個人。每一剎那都是獨一無二的,未知的,徹底新鮮的。就精神勇士的訓練而言,「無我」乃是喜悅的肇因,而非恐懼的由來。

人生的第三個印記就是苦或不知足。鈴木(俊隆)(Suzuki Roshi)曾說過,只有通過一連串愉快及不愉快的考驗,才能獲得真正的力量。接納痛苦乃是與生俱來的,並活出這份體悟,就是在為快樂創造必要的條件。


轉逆境為喜悅—與恐懼共處的智慧》The Places That Scare You - A Guide To Fearlessness In Difficult Times。香巴拉阿闍黎佩瑪丘卓所著。由胡因夢翻譯,心靈工坊出版。

2012年5月5日 星期六

薩姜:我們正站在決定未來的十字路口上


香巴拉的總導師,大地怙主、大地護佑者──薩姜米龐仁波切,在四月廿二日國際地球日,向全體香巴拉信眾開示「我們正站在決定未來的十字路口上」。他並說:「作為香巴拉人,我們有能力幫助轉變世界的文化──從充滿疑問和嗔怒、改變成一種信任和仁善的文化。」


薩姜語重心長的信函,全文如下:

As the world now faces seemingly insurmountable challenges, our future is at a crossroads. Never has there been a more poignant time for us to hear the message of basic goodness. Many of the issues that we encounter, personally and societally, concern the very notion of human nature.

由於當今世界面臨似乎無法克服的各種挑戰,我們正站在決定未來的十字路口上,我們從未有如此迫切需要聆聽本初善訊息的時刻。我們所遭遇的諸多個人與社會之問題,咸關乎此一對人性本質的見解。


Therefore, reflecting on humanity's basic goodness can no longer be simply a personal contemplation; it must now be a global one. It is no longer a time when the future can be decided by one person, or even a few individuals. Rather, as a global society, we must pause and reflect on this essential theme: who are we, and what are we doing? This is the meaning of Earth Day. It is a time when humanity can reflect on who we are and how we might move forward.

因此,反思人類的本初善(basic goodness)不再僅只是一個簡單的個人思惟修習;現今,它必然是全球性的。這不再是那由一個人、甚或少數人來決定未來的時刻。更確切的說,作為一個全球性的社會,我們必須暫停一下,仔細反思此一基本主題:我們是誰,我們正在做什麼?這即是「世界地球日」的意義。此時,人類可以反省出我們自己的本位,以及我們能夠如何往前邁進。


Therefore, I encourage everyone to take a moment on this Earth Day to reflect on human nature and basic goodness. Then, reflect on how you personally are participating in the global society. As Shambhalians, we have the ability to help shift the global culture from one of doubt and aggression, to one of trust and kindness. It is time for us all to engage in this endeavor, both personally and socially.

因此,我鼓勵大家在地球日這天,花一些時間反思人性、和本初善。接著,思惟著你個人怎樣能參與全球社群。作為香巴拉人,我們有能力幫助轉變世界的文化──從充滿疑問和嗔怒、改變成一種信任和仁善的文化。無論是個人或社會,這正是我們全體致力於這一種努力的時刻。


To make such a shift is the very notion of enlightened society. Rather than letting challenges overwhelm us, let them incite our warrior heritage of bravery. In this way, Earth Day can be a new dawning of the sun of human goodness. 

這樣的轉變正是覺悟社會之見。與其讓種種挑戰壓倒我們,不如讓它們激發出我們勇士本具的勇敢。如此,地球日便能是人類良善之太陽的新黎明。


With blessings and aspirations for the world to be free of plague, famine, and war -- and for peace and harmony to be all-victorious,

深切祝福、祈願世界免於瘟疫、飢荒、與戰爭──願和平與協睦得致完全勝利,


The Sakyong
薩姜


翻譯:倪健居士;整稿:蔡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