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0日 星期三

我們只是巨大存在裡的一點微塵

【對參訪者的講話】
我們只是巨大存在裡的一點微塵

鈴木俊隆禪師為塔撒加拉的弟子與一群來訪的哲學系學生所作的,關於〈參同契》概要精神的一場開示。


研習佛教的目的,是要對事物有一種完善的認識,瞭解自己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同時,也有必要去瞭解自己為什麼受苦,以及為什麼在社會、家庭、自身之中,會有這麼多衝突。換句話說,就是去暸解那在客觀與主觀的領域中正在發生的事。如果我們照見事物如其之本然,能覺察自己的作為,並對它們有一個良好的瞭解,我們將會知道什麼才是自己應做的事。這是智識性地研究佛教,其中包括二元與非二元對立的研究,此外還必須對佛教之道有一些實際的經驗。研究和修行有所不同,即使你有良好的理解,如果不遵循它,它不會有所助益。

我們現正研究〈參同契〉,它是一首詩——或說一部典籍——由一位中國偉大的禪師(石頭希遷)所寫。在我先前的講座之一,我解釋了我們所指的「暗」與「明」之意。「暗」意謂著我們無法看到或設想的某事,它超越我們智性的理解。我們不知道在完全的黑暗中會發生什麼事,如果你處在一個黑暗的處所,你可能會感到害怕。這個房間現在是相當幽暗的,但你仍可以看到某些物體,如果沒有光線,你將見不著任何物件,但它並不意味著此處空無一物;這裡有很多東西,只是你無法看見它們,就是如此而已。所以,「暗」意指超越我們所能理解的某物;而「明」則意指那些你能以好或壞、方或圓、紅或白來理解的事物。因此「明」是指各式各樣之物,而「暗」是指一個完全的整體,其中有許多事物存在。即使其中有眾多的事物,包括月球與星辰,但一切是如此地廣袤,我們只是巨大存在裡的一小點微塵。

「暗」意味著包含一切的某事物,你不能離開它,不管你到哪裡去,那個地方都包含在「暗」之中。完全的黑暗是一個極大、極巨的存在,其中每件事物都能被認知,因為相較之下,所有的事物是那麼的微小。但這並不意味著那裡空無一物,種種事物都存在於那一龐大、全體的存在中。‭ ‬無論如何,不論我們研習什麼,它總是在那「明」的領域。我們分別對待各種事物,而說:「這是好的,這是不好的;這是令人愉悅的或不愉悅的,對的或錯的,或大或小,或圓或方。」無論你面對的是什麼,它都顯現在「明」、二元對立的世界裡。但我們有必要去瞭解「暗」,那裡無一物可見,無一物可想。這只有在坐禪修習中才能經驗到。當思考、聆聽演講或談論教法時,我們無法研究「暗」究竟為何,我不能論及「暗」,但我可以談一些我們能理解的事物,這將鼓勵你修習坐禪,且能引導你去經驗「暗」。

「暗」與「有」相較之下,有時被稱為「無」或「空」,有時我們說「無心」,在絕對的「暗」中,你不起念思想。

不過,我覺得我已經扯太遠了(眾笑),所以我必須要回到某物之上,到一些明亮的空間裡。它太幽暗了,我無法看清你們一個個人的臉龐,以及你們有什麼樣的問題。我想我得返回我們日常生活的問題。

我曾與一個學生談到我和妻子的關係。我經常抱怨,但我不認為我能夠生活在沒有她的日子裡。這是實話,也是我真正的感受。在塔撒加拉,我學到了一個很有趣的英語表達法:「被母雞啄頭的丈夫。」(hen-pecked husband - 意指「怕老婆的男人」)這個丈夫是沒有機會能抬頭挺胸的,他總是被母雞所叮啄。儘管如此,他仍需要母雞。他感覺到和她一起生活似乎是不可能的,也許離婚較好,然而,有時他卻覺得:「哦!但沒有她我活不下去。所以,我既既不能和她一起生活,也不能沒有她。我應該怎麼辦?」

這是一個我們在「明」的世界裡會有的問題。當燈火明亮時,我可以看到自己和妻子;在沒有燈光時,就沒有問題。但我們不去思索「暗」,而總是在那種用眼可看、用耳可聽的生活中受苦,那就是我們所做的事。在「明」的世界裡,沒有他人,我們難以生存;然而,與他們生活共處,也是很困難的。這是我們擁有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呢?但如果對「明」的另一面──「暗」,有絲毫丁點的瞭解,你就會發現如何得以生活在「明」的世界中。

在「明」中,你會看到好的或壞的、對的或錯的事物。在這個差別的世界,事物以各種形式和顏色存在,而同時我們可以發現一切是平等的。我們要成為平等的唯一機會,是必須覺知和尊重繽紛形式與色彩的世界。只有當你尊重自己做為一位博學者、或一個無知者,你才會找到真正的平等。......


節錄自(請點按鏈結):坐在石頭上說石頭禪:鈴木俊隆禪師〈參同契〉開示 - Branching Streams Flow in the Darkness: Zen Talks on the Sandokai

創巴仁波切云:】「他(鈴木禪師)是一個真正的佛子,充滿喜悅、深奧和禪的睿智光彩。從他精神力度和完整度的典範中,我發現真實的佛教可以奠基美國之最大鼓勵。當一九七一年十二月鈴木禪師過世的時候,留給我的是一種巨大的孤寂感。然而,他的死也讓我生起更進一步的力量:他栽種佛法於美國的誠摯努力絕對不能隨之而亡。」
──邱陽·創巴仁波切《我從西藏來》


台北藝術節特別活動:
坐在石頭上說石頭禪,隨書附贈「華嚴經 ·心如工畫師」——一場跨界藝術家們效佛行願的大型演出——優惠折價券

YouTube上的精彩片段:華嚴經 2007年香港文化中心演出實況

2008年7月27日 星期日

初念,最佳念

... 當我們在「信任」的當時,我們可以新鮮地、不被希望和恐懼所染著地,用一顆真正開放的心來覺察感受在此當刻所發生的一切。這就是多傑札都(譯註:即邱陽創巴仁波切,Dorje Dradul 意指「金剛摧敵全勝者」)所使用的語句「第一念,最佳念」(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以突顯那新鮮覺受的第一時刻——在那由我們判斷和個人闡釋之雲接管前的第一時刻。「初念」是最好的,因為它尚未被我們所有的意見和解釋、我們的希望和恐懼、我們的喜惡給遮蓋住。它是對這世界如其本然的直接感知。

「初念」的那一刻也被稱為「當下」(nowness),因為它僅僅發生於現在。你不能執取第一念——你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碰觸它,並放下它。你可以這樣做的唯一時間,即是「當下」,再次地「當下」。你必須這樣做,再這樣做,再繼續這樣做。你可以用很簡單的方式鬆弛到當下之中,發現那「第一念,最佳念」。也許,你正坐在機場平台上往下觀看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間你內心的閒言閒語都停頓了,在那短暫片刻,你就在那裡,而你真實地看到、和聽到了。你看見種種活動的模式;你聽到聲音和機器的喧囂;你有一種永恆與完整性的感受:那是「第一念,最佳念」。

當你突然受到驚嚇時也可以發現這一刻。或許你曾經有過在冰上滑溜失足的經驗。沒有任何思想地,你整個的身和心統合起來以防止跌跤,在那一刻你覺得完完全全地鮮活和處於當下。隨後,你可能會收到腎上腺素的刺激,並說,「哇,那可真驚險!」但那能量和覺照會逗留一陣子。

雖然我們稱之為「第一念」,它並不是由言語構成的念頭;它是那表達給我們的第一個靈思本身。它可能只是我們登上山巔後看到下邊谷地的一聲強烈讚歎「啊!」然後,當然地,我們可能會開始思及第二念與第三念,例如,「哦,我的天,真是美極了。」或是「我真蠢!居然沒有帶相機上來!」等等。


摘譯自香巴拉阿闍黎杰瑞米·海華(Jeremy Hayward)所著:"Sacred World - A Guide to Shambhala Warriorship in Daily Life".

(譯文與圖:蔡雅琴)

2008年7月24日 星期四

境由心造


境由心造。最難忍的穢地,因為我們心的純明,可能顯現為淨土;而最美麗的處所,因為我們自己污濁、煩惱的心,也可能變成醜陋的煉獄。

薩姜米龐仁波切今日的冥思語:「在一天當中的每一時刻,我們都可以讓己心安歇於欣賞和關愛的環境中。」(www.Sakyong.com) 你的心與境是不可分離的。有時,我們製造出的苦痛,遠比外界強加給我們的,還多得多啊。當我們的心充斥著貪婪、瞋恨、忌妒之時,外邊任何的善意,都會被我們自己的心扭曲轉化成毒藥。

為什麼不讓自己的心時時明淨、安寧、充滿關懷呢?這樣的一種「心的環境」,其實決定了我們生活裡全方位的快樂幸福之感。

2008年7月23日 星期三

寫出你的心(簡短的問答錄)

提問:您(創巴仁波切)能否談一談——「詩歌」(poetry) 在佛教修行者的道徑上,所可能扮演的角色作用?

創巴仁波切:這是在一張紙上「寫出你自己的心」(writing your own mind) 的問題。經由詩歌,你可以發現自己的心靈狀態;這也正是俳句 (haiku) 的概念:寫下你的心——那便是我們在那若巴學院(譯註:現在的那若巴大學)所嘗試的詩學課程。

人們不應該太過於膚淺、半吊子,或太藝術性,人們應該就在一張紙頁上寫下自己的心靈狀態。此即為什麼我們要說:「第一念是最好的念頭」(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 之原因。我們必須非常小心,不把太多的化妝品抹在自己的念頭(思想)上。思想是不需要口紅或香粉的。

摘錄自「務實與修行:訪談邱陽創巴仁波切」創巴仁波切全集第八卷,第432頁 。

創巴仁波切全集第八卷,英文版內容檢閱,亞馬遜綱路書店

(照片:邱陽創巴仁波切)

2008年7月20日 星期日

坐在石頭上說石頭禪——鈴木俊隆禪師講參同契

坐在石頭上說石頭禪——鈴木俊隆參同契開示,這本繼鈴木俊隆禪師《禪者的初心》、以及《事情並非總是如此》兩本精彩的禪書之後,由鈴木弟子整編而成、禪師過世不久前所講授的曹洞經典〈參同契〉輯錄中文版,已經由台北橡實文化於本月下旬正式發行。譯者除了特地為本書撰寫了茶杯與顱器共盛的清涼甘露——談鈴木俊隆禪師與邱陽創巴仁波切的心靈交會一文(併比鈴木禪師和創巴仁波切的教法、生平;附在書中),在此,謹以譯書剛完稿後順手寫成的一篇短文,將其深澈實修的簡樸智慧,介紹給您


【鈴木俊隆禪師參同契講錄】


展卷閱讀之際,讀者們將會驚奇、或驚喜地發現,雖然這原本是中國禪宗祖師石頭希遷所寫的〈參同契〉,在鈴木俊隆禪師的娓娓道來之下,這些文字已不再是具有隔閡的、謎樣的古代睿語,而是生活中點點滴滴、摭手可拾的親切悟境。鈴木禪師在講述這些開示的時候,已接近他生命的終點(選錄自他圓寂一年多以前的講座),因此,他開示的語調與早先結集的《禪者的初心》,完全不同;我們可以感覺到他言語的殷切真實,躍然於紙面之上:沈重處,使我們屏氣凝神;叮嚀處,讓我們鐫刻在心。

石頭希遷,是曹谿以降的大禪師;他所強調的「即心即佛」、「理事無礙」,對後來的曹洞、雲門、法眼等宗,影響深遠。然而,他在〈參同契〉中提倡的「人根有利鈍,道無南北祖」,「執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實已超越了狹隘論爭的門戶之見,而著眼於更深刻的真理實相之普遍性。

這本書,雖然緊緊追隨著〈參同契〉的詩文來作開示,但鈴木禪師已把他全副生命的體會和點滴,都注入到這十數篇講座當中。我們感覺到鈴木禪師所傳達的,兼顧「解」(義理)與「行」(修證)的求法精神,正是「由溫暖的手,傳到溫暖的手」。有時,我們彷彿可以聽到那小藍鵲在窗外鳴叫,而整個山谷,也與之婉轉共鳴;我們跟隨禪師的言語意境,經歷了明與暗、山川與白雲;我們體會到痛苦的珍貴價值;我們也試著穿越那語言文字的迷宮表象,直接回到教法的本源;然後,我們驀然發現,自己其實是無限的巨大,也是無限的渺小,宛如宇宙裡的一粒微塵。這些詩意的、溫柔雋永的語句,稀鬆平常,又獨創新穎,讓人良久思惟沈吟。一篇一篇走來,《參同契》的寬闊世界,正為我們無限鋪展。

鈴木俊隆禪師,是六○年代,將禪佛教傳到歐美的重要先驅者之一。經過半個世紀,他平實卻深奧的教示,又傳回東方的中文世界,這禪佛教的發源地。如果說,無始無終的一個圓,正是禪的象徵,而這一完整的循環流傳,從東方到西方,再從西方返回東方的自然過程,也剛好說明了佛陀之所教,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也不分南與北、東與西,而是人性所互通、眾生所共倚的真實語。

翻譯本書的過程中,因為鈴木禪師逐字逐句地根據〈參同契〉原文來作他個人獨特的講說,所以為方便讀者的對照印證,在必要之處,我也保留住日文的發音部分。禪師的(中文)佛學學養豐富,對漢字字義的理解甚深。在找出符合禪師講述之正確的漢字方面,特別花了許多的時間作了研究比對,且與高明者討論(見書中注釋)。另一個有趣的特色是師生問答的部分,機鋒轉折,猶如智慧的火花交叉迸放,靈光時時乍現,而禪師的慈悲誨人心腸,亦不斷地彰顯其間,因此也詳作翻譯,期能重現當場的慧黠生動實況。

我在台灣從學的師父聖嚴法師曾說過:「身為修行者,不該有意與眾不同。想像開悟者會是什麼模樣,然後根據那些想像去做,只會累積更多的包袱,而且是瑣碎的包袱。」(引自《禪無所求——〈心銘〉十二講》)鈴木禪師一生的行誼風範,在在證明了他如鳥跡行空、無所執著的大禪者實修實證境地。貫穿整本書的一個基調,便是放下、放下、再放下;修行、修行、再修行,不在絕對的真理實相(理)與相對的現象萬界(事)中,妄執自限。讀完這樣的一本書,正如鈴木禪師所說的:「修行和開悟是一件事,像車乘和馬匹。」「真正的修行,無有終止的時刻。」所以,過程便是終點,修行永無止境。

願以禪師清澈明亮的靈性光采,與有緣的讀者們,珍重共享。


三寶弟子
蔡雅琴 謹誌
二○○七年十二月,鈴木俊隆禪師圓寂三十六年後,紐約


請參閱:
坐在石頭上說石頭禪——鈴木俊隆參同契開示,金石堂網路書店,內容概略及目次

鈴木俊隆禪師 YouTube上的參同契講座實況
錄影

2008年7月15日 星期二

讓這世界輕觸你的心

如果你尋找那覺醒的心,
如果你把手伸進胸廓之中,要去感覺它,
那裡除了溫柔,不會有任何事物。

你覺得心痛,你覺得柔軟,
而若你對世界張開你的眼睛,
你會感受極大的悲傷。
這種悲傷並非來自他人的苛待。
它的產生,是因為你的心完完全全地被揭露了——
沒有一片表皮覆蓋在它的上面;
它是完全生裸的肌膚。
即使一隻小蚊子停在上頭,
你也要深受感動......

真正的無懼,是溫柔的產物。
它來自讓世界輕觸、搔撥你的心,
輕觸你那顆生裸的、美麗的心。

你意願要敞開你的心,沒有拒斥,亦無羞怯,
面對這個世界。

你欣然地
把你的心,和他人分享。


摘譯自邱陽創巴仁波切:《覺悟勇士》,真心的悲傷一章。


Let the World Tickle Your Heart

If you search for awakened heart,
if you put your hand through your rib cage and feel for it,
there is nothing there except for the tenderness.

You fell sore and soft,
and if you open your eyes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your feel tremendous sadness.
This kind of sadness doesn't come from being mistreated...
It occurs because your heart is completely exposed.
There is no skin or tissue covering it;
it is pure raw meat.
Even if a tiny mosquito lands on it,
You feel so touched.

Real fearlessness is the product of tenderness.
It comes from letting the world tickle your heart,
your raw and beautiful heart.

You are willing to open up,
without resistance or shyness,
and face the world.

You are willing
to share your heart with others.

Chogyam Trungpa Rinpoche: "The Sacred Path of the Warrior", page 45-46.

(Photo by Jeff Wigman.)

2008年7月12日 星期六

「瘋智」——創巴仁波切傳記影片——精粹片段

「瘋智」——邱陽創巴仁波切的生命及時代,這部由創巴仁波切弟子 Johanna Demetrakas 籌劃拍攝的影片,目前已剪接出精粹的部份,其中包括對戴安娜夫人(創巴仁波切生前的妻子)、阿闍黎佩瑪丘卓(Pema Chodron)、阿闍黎茱蒂絲·利弗(Judith L. Lief)、阿闍黎杰瑞米·海華(Jeremy Hayward)、藝術家 Jack Niland 和詩人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談話的一些精彩片段。這部影片將真實無偽地從許多角度來記錄創巴仁波切爭議的一生和其超凡的視見與作為。

請點按 Crazy Wisdom 網頁觀賞新的預告片。片中一開始所引用的唸誦文字,取自創巴仁波切的心意伏藏「大手印儀軌」當中的文句。


部落格前文亦有關於這部影片的初步介紹,歡迎閱覽:

「瘋智」——邱陽創巴仁波切傳記,影片開拍


(照片是邱陽創巴仁波切年輕時的英姿)

2008年7月8日 星期二

薩姜與康卓次央面見貝諾法王

七月八日,薩姜米龐仁波切與康卓次央在紐約州白玉閉關中心面見貝諾法王。貝諾法王重申今年他計劃要親自主持薩姜王母——康卓次央的陞座大典。

本次大典將自8月15日,週五傍晚六點,於香巴拉國際加拿大總部的哈利法克斯 Delta Halifax Hotel 當場受理報名。薩姜王母陞座大典排定於週六,而邱陽創巴仁波切的遺孀,戴安娜夫人則將於週日被立為「龍薩姜王母」(龍薩姜 Druk Sakyong 即指創巴仁波切)。週六晚間會有一場半正式的慶祝晚會;所有活動將於週日下午結束。

這歡欣的大典開放給所有想要參加的大眾:欲報名註冊請到此網頁登記 - registration is available here.

如果您有意發心擔任這次活動的義工,請以英文連絡以下電子郵箱: please contact Coordinator Deborah Luscomb: practice-ed-1@shambhala.org


照片:貝諾法王、薩姜與康卓次央的最新合照。

2008年7月5日 星期六

沒有私人隱蔽角落的一種生活

大成就者邱陽·創巴仁波切,他的一生,竭力奉獻給眾生。他以種種途徑來教化、接引不同的人,與他們的全副生命融成一片,了解他們的痛苦、和迷惑。這正是之所以創巴仁波切的弟子們今日能夠繼續弘揚他的教法之原動力。在創巴仁波切被集結成書的《真實的指令》:True Command 一書中,其中一章,「無有隱私」No Privacy,記錄了一場集會的結尾時分,他這樣地向學生提到︰

「你們所帶給我的、最好的歡欣之一,就是你們從未給我任何擁有隱私權的可能性。自我們相遇之後,我就不再有個人的隱私了。從第一個思想到一百個思想,我在我生活裡做些什麼是很清楚的。你們看到了我的心意、言語、和身體。我很高興,也十分感謝你們所有人;我的生命完完全全是你們的。在你自己獨立的生命之中,你可能會倚靠這裡和那裡的些許隱私權——你可能要在電話亭裡更換你的內褲,以及諸如此類的事情。但是於我而言,我甚至沒有機會走進一個電話亭。我的生活是屬於大眾的、和開放的,我的生命全部致力於一切人的福利之上,對這點,我是極為感謝的。如果你的杯中尚有一些殘餘,在此我想舉杯敬賀:感謝利格登王父眾與我的傳承,因此之故無有隱私。無有隱私!

照片:邱陽創巴仁波切示範花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