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8日 星期四

香巴拉祈請文








前一篇,歸敬文,通常在香巴拉傳承祈請文之後唸誦;這一篇香巴拉祈請文,通常在回向文之後唸誦。這兩篇內容只略有不同。)




祈請文
(於最後唸誦)
無始無終之聖者,
擁有虎、獅、金翅鳥、龍之莊嚴光輝,
擁有超越言語文字的信心:
願利格登王之美善,呈顯現前。

擁有大智慧,光燦而深奧,
對他們的子民,永遠正直與仁慈,
征服他們的敵人,無上威猛強力—
以其帝尊統治的金軛,
他們阻止了瘟疫,飢荒,和戰亂的障難—
格薩諾布·札都,大法王阿育王,
日本、中國諸尊皇:
願遠祖眾君主之美善,呈顯現前。

木克坡世家的高貴出生者,
他們擊潰了對東方大日的侵蝕消損
並且磨利了本初阿謝的刀刃:
他們克敵致勝於那物質主義的勢力。
他們親睹虎、獅、金翅鳥、龍之見地。
他們在野蠻的驕傲自大中無畏無懼。
他們馴服那些剛強難化的眾生。
他們啟發落日觀的凶殘粗暴,
使成東方大日的深邃優雅:
願薩姜和薩姜王母之美善,呈顯現前。

散發信心,平和安寧,
照亮戒律之道徑,
三界恆久的統御者:
願東方大日之美善,呈顯現前。




由木克坡氏的多傑·札都(即邱陽·創巴仁波切)所造。

中文翻譯:蔡雅琴

2007年6月26日 星期二

香巴拉歸敬文

















歸敬文


無始無終之聖者,
擁有虎、獅、金翅鳥、龍之莊嚴光輝,
擁有超越言語文字的信心:
我歸敬於利格登王之足下。

擁有大智慧,光燦而深奧,
對他們的子民,永遠正直與仁慈,
征服他們的敵人,無上威猛強力—
以其帝尊統治的金軛,
他們阻止了瘟疫,飢荒,和戰亂的障難—
格薩諾布·札都,大法王阿育王,
日本、中國諸尊皇:
我歸敬於遠祖之眾君主。

木克坡世家的高貴出生者,
他們擊潰了對東方大日的侵蝕消損
並且磨利了本初阿謝的刀刃:
他們克敵致勝於那物質主義的勢力。
他們親睹虎、獅、金翅鳥、龍之見地。
他們在野蠻的驕傲自大中無畏無懼。
他們馴服那些剛強難化的眾生。
他們啟發落日觀的凶殘粗暴,
使成東方大日的深邃優雅:
我歸敬於薩姜和薩姜王母。

散發信心,平和安寧,
照亮戒律之道徑,
三界恆久的統御者:
願東方大日,全勝無敵。


由木克坡氏的多傑·札都(即邱陽·創巴仁波切)所造。

中文翻譯:蔡雅琴

圖片:傳說中的香巴拉壇城。

2007年6月25日 星期一

年輕的薩旺

薩姜米龐仁波切,在正式昇座為薩姜之前,被稱為「薩旺」(Sawang)。他在其父邱陽創巴仁波切的調教之下,除了禪修、教法之外,更學習了各式各樣的詩歌、音樂、書法、弓道(Kyudo)等藝術和武術,以使他未來能成為一位允文允武、智勇兼備的香巴拉統治者。

這張照片,是年輕的薩旺,表演傳統日本弓道射藝的英姿。他的老師,是世代為日本皇家製箭的弓道大師—— On-yumishi Kanjuro Shibata XX (御弓師二十代 - 柴田勘十郎 Shibata Kanjuro), Sensei (born 1921)。Shibata Sensei 自1980受創巴仁波切之邀,至美宏傳弓道,在科羅拉多州的博德市建立龍虎弓道場,迄今,他已在美、加、歐洲等地創設了超過廿五座弓道中心;他也是香巴拉世界中極受崇敬的一位老師。

2007年6月23日 星期六

薩姜米龐仁波切描述「風馬」的能量

「風馬」是什麼呢?以下摘自薩姜米龐仁波切《統御你的世界》一書,第二章,他講述風馬的能量是什麼:

當我們擁有風馬,便可以沒有多少障礙地完成我們所祈願的事物。


有許多年的時間,我有幸在印度,於頂果欽哲法王的座下研習佛法;法王就像是我的祖父一般。欽哲仁波切是偉大的西藏禪修大師,所有上師的上師,以及君王的上 師——其中包括達賴喇嘛尊者,和不丹的國王。他是一位難以置信的、輕言軟語的人物,總以溫柔的方式散發他的力量。每天,他或是坐在臥榻之上,或床上,眾多的學生環繞其側聽聞法教。他已年老,身軀龐大碩重,常把他最喜歡的毛毯纏繞在腰際。他的儀容展現溫暖和真摯。他使用的物件總看來比他人的來得好些:他的念珠、老舊的西藏木碗——甚至他的毛毯——都閃耀著美好的質地。在他的存在面前,最平凡普通的事物似乎增加了其價值——不單是因為他擁有此物,而是因為此物 吸引旁人的目光。他的能量感染了他的周遭環境。他在場時,有一種自自然然的富裕和成就之感,這跟金錢是無甚關連的。

那就是「龍踏」(lungta)的力量,也就是「風馬」(windhorse)。藏文中 Lung 是「風」,而 ta 的意思是「馬」。西藏各地,常可見到印有風馬形象的願望旗幡隨風到處飄動。它是一種帶來長壽、健康、成功和安樂的能力。當我們擁有風馬,便可以沒有多少障礙地完成我們所祈願的事物。在風馬的背上載有一顆滿願如意寶珠。這寶珠是為眾生、不為自己而運作的智慧和慈悲。這是真正的信心和權能之源。


一旦我們擁有了如意寶珠,我們的生活變得充滿福佑。我們心之所欲,自然生發無所障礙。就好像我們跳上馬背在開闊的鄉野奔馳,沒有什麼能阻礙我們的道路。運用風馬的能量,我們便如西藏草原上競馳的勇士,我們勝利的旗幟在風中翻飛飄揚。

2007年6月21日 星期四

止、觀、專注於一、與當下覺知

薩姜米龐仁波切,對止、觀、專注於一、當下覺知,這幾個禪修名相,有非常明確的定義和解釋。在這裡,依據米龐仁波切的教學講義,把它們列舉如下,供讀者在閱讀米龐仁波切的著作時,有更清楚的定位:

1. 止——梵文 Shamatha 奢摩他,英文 calm abiding 或 peaceful abiding,藏文 shi-ne。 Shi 的意思是「寧靜、和平」,ne 的意思是「住」;所以 shi-ne 翻為「寧靜安住」。

2. 止與觀,是兩種不同的修習法門。觀——梵文 Vipashyana 毘缽奢那,或毘婆奢那,與佛教更為相關(止,可通外道所共修之法)。有時,我們可見到翻譯 shamatha 為「專注」或「念心」(mindfulness);翻譯 vipashyana 為「覺知」(awareness),或為「內觀」、「清晰明見」(insight, or clear seeing)。在藏文裡,vipashyana 為 lhakthong,意為「更高的見地」(higher view);因此,vipashyana 可以是「覺知」、「內觀」、或「更高的見地」。

3. 在「止」——Shamatha 奢摩他的法門下,也有專注和覺知的層面。在藏文裡,奢摩他中的「專注、專注於一」(mindfulness),藏文為 trenpa;而奢摩他中的「覺知」(awareness),藏文為 sheshin,sheshin 可翻作「覺知」(awareness),或「內省」(introspection),及「當下覺知」(presently knowing)。「專注於一」的力量,在於我們能把心帶回到呼吸上;而「當下覺知」的力量,則是明白自己何時這麼做。

4. 因英文語詞的有限性,awareness 常被用在許多場合之下。例如說,金剛乘最高的教授——竹千(dzokchen, 大圓滿)裡的 rigpa,英譯也是 awareness;中譯可以見到的翻法,則有明覺、本覺、覺性、覺知。中文翻譯也有英文翻譯同樣的問題,談到「覺知」時,常常無法區分,到底是在講哪一個層次、哪一個內涵範疇的「覺知」。


總結來說,自藏傳大師把佛法帶到西方,而今日又將英譯佛書轉譯為中文的過程裡,有許多地方,是需要查對藏文、或梵文原文的。這也是為什麼香巴拉法教中,有許多術語,保留藏音,如爪拉(drala)一詞。因為勉強比對英文、或中文,不如保持原狀,再做解釋,更為精準。希望在佛法現代化的傳譯過程中,一步一步地,慢慢從摸索與經驗中學習,找到最合適於讀者、最具正確意含、又銜接上傳統的一條路徑。


簡表如下:

——Shamatha 奢摩他 (mindfulness, peaceful abiding 寧靜安住) ,藏文 shi-ne
• 藏文 trenpa – mindfulness 專注於一
• 藏文 sheshin – awareness – presently knowing 當下覺知

——Vipashyana 毘缽奢那 (awareness, insight, clear seeing, higher view) ,藏文 lhakthong


(Drawing by Mayumi Oda© : Buddha Meditating.)

2007年6月18日 星期一

薩姜米龐仁波切對臺灣信徒的談話 6/17/2007

各位親愛的香巴拉朋友:

非常興奮地向各位報告這個好消息:六月十七日,我到佛蒙特州(Vermont)噶瑪丘林香巴拉中心,面見薩姜米龐仁波切,以及他美麗的妻子康卓次央。我把各位捎給仁波切的訊息,及香巴拉台北的動態,都向仁波切報告了。仁波切與佛母,都非常欣喜於台北共修活動的進行,並雙雙應允儘可能近期內再度拜訪台灣(當然,我們希望越快越好!)。佛母很關心台北的共修,問了很多問題,她說,她的父親,南卡竹美仁波切也曾屢次拜訪台灣,並且對臺灣信眾的虔誠心印象深刻。佛母除了向大家問好,Say hello 之外,也表示她希望能早日到臺灣訪問!

以下,是仁波切這段對大家情真意切的談話錄音(原音),供各位下載收聽。同時,還有他談話的中文翻譯,讓大家都能一起閱讀、聆賞。


聆聽仁波切的開示(請點按以下網址下載收聽):

薩姜米龐仁波切對臺灣信徒的談話錄音


薩姜米龐仁波切對臺灣信徒的談話(中文翻譯)

你好嗎?(薩姜米龐仁波切用中文說了這句話)先問候大家。我很感奮、也很歡喜,雅琴今天來,告訴我,大家都好,也已經開始了你們的共同研習和禪修。我對這次到台灣的弘法教學,深感欣悅滿意(譯註:本年三月中),我常回想起我在台北的時光,並且深念著各位的修行情形。在我的心裡,總是憶念諸位,希望你在你的修行道上努力精進。

這是很重要的,我們一段時間沒有機會碰面,而你的修行,能夠保持強壯,你能夠把你的心,和修行,混融一體,因為那樣,便是你把你的心與我,合而為一。當我們在自己的生活上前進,了解我們的心,每天如此,這是非常根本、必要的;經由修行,我們與心的本性,更為接近,也能與我們天生具有的信心、勇氣、慈悲,更為親近。我們都擁有這些品質,但有時,我們就是忘記了我們擁有它們。那也是一個上師的責任之一,去提醒我們這一點,讓我們對這一事實真相,有所醒覺。我想,在你每天的日常生活裡,偶而,停下來,反省和了解你是何等幸運,能活著,修學佛法,修習(香巴拉)傳統中的勇氣、和力量,當你理解到這一點,它就能從你自身被喚醒。這即是我們所說的,喚醒尊嚴(譯註:四威嚴),喚醒老虎和雪獅的深奧本性。

當我們能如此做,我們便能在生活中處於當下;當我們能活在當下,我們就會更為完滿充實;若我們完滿充實,專注留心,我們就會更為清朗煥發;當我們更為清朗煥發,我們會對一己的作為,更具正面性。因此,我們的態度,從失落、迷惑,轉變為正面、積極,而一旦我們擁有那種正面性質,我們就將成為白晝的明星,引航的燈塔,每個人都見得到。

如果一個人,可以這麼做,具有正面性的態度,勇氣,那麼,他(她)將影響周遭的人們,實際上,一個人可以使整個組群的心態增善、變好。不然,我們周遭的迷惘困惑,負面消極性,往往會滲透進入我們,然後,我們失去視野,失去信心,失去我們的生活應往何處去的眼界。

所以,當我們能如此修行,有那種專注和當下性,我們便能真的開始去欣賞認識。這是生活、與精神性修行的基礎,是我們隨時隨處伸手可及的,亦是香巴拉傳統的一部份。這傳統的重點是,我們可在傾刻剎那間,生起覺悟。在我們所處之地,產生覺悟的國度、覺悟的社會。這總是可以企及的。

這是歷來偉大上師的實證經歷,他們了悟到,不只是我們現今,可以這麼做,未來,這也是真實不虛。因此,以這般的信心,這是一件你也可以確切做到的事。

在此,我捎給諸位這一個簡短的訊息。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和你們再度碰面,我正在考慮何時是可能的。同時,康卓次央(譯註:即佛母),也向大家問候祝福,希望她能早日拜訪(台灣)。

我會常常憶念你們,為你的健康及美滿生活而祈福祝禱,希望萬事吉祥如意。我極為高興,從雅琴這裡聽到,你們持續地共修著,我一直希望這件事能發生,而它的確發生、進行了,這給予我很大的鼓舞,再度拜訪(台灣),繼續我們已經開始的法教。所以我也期待這事的實現。

我寄給你們許多的福佑、愛意、和善念,祝大家安好。Tashi Deleg,願所有一切,吉祥圓滿。


薩姜米龐仁波切,噶瑪丘林,2007年,六月十七日


(圖片來源 Photo source:Spigolo, from Europe Shambhala Center.)

2007年6月15日 星期五

尋回我們一顆散逸的心

這裡的圖說,是根據薩姜米龐仁波切所著的一本禪修書籍《心的導引》,其中談到,如何尋回我們一顆散逸的心,而作的一點整理:


1. 心的活動,就猶如向外輻射的光圈;讓散亂的心趨向專注,是一種漸進的過程。在中心位置的寧靜安住(Peaceful abiding, 即 Shamatha 奢摩他,修止),就如同將所有分散的光線聚集到我們內部;當光線越聚集,中心就顯得越加明亮。

首先,圓圈的最外圍,代表我們紛紛擾擾、喜怒欣厭的日常生活(Our life)。

2. 第二圈,幻想(Fantasies),我們第一次面對自己如瀑流般的妄念湧現,往往覺得真是難以招架。從一般無盡煩瑣的大小念頭,到最根本的妄想「我執」,我們可以覺察種種的念頭,然後,跟它們說再見,不被其左右。

3. 第三圈,情緒(Emotions),有時,我們在禪修的過程當中,會遭遇非常強烈的情緒。對治它們是困難的。我們可以回到呼吸、或以思惟的力量,來分析化解情緒。

4. 第四圈,散亂、狂野的念頭(Discursive thoughts),喋喋不休地在腦海裡自言自語,讓我們虛度禪坐的時光。如實觀照它們,反覆回到呼吸上,就能截斷散亂之流。

5. 第五圈,微細的念頭(Subtle thoughts),如潺潺小溪的細微聲音,只要專注於呼吸,不賦予它們更多的力量,這些念頭,便會自生自滅。

6. 第六圈,寧靜安住(Peaceful abiding),經由念頭逐漸減少的過程,我們便能在光圈的核心,與自己安住於本初善的心相遇。



(詳細說明,請閱讀《心的導引》,周和君翻譯,橡樹林出版,第72到87頁。)

2007年6月14日 星期四

東方大日是我們本具的智慧

有一位藍色的佛,其名為普賢王如來(Samantabhadra),意為一切皆善 (all-good)。藍色象徵所有眾生的本性,原像是無雲的天空。當我們抬頭仰望所見到的天藍——那是我們的本然天性。如果我們安住於心的自然能量之中,懷疑和猶豫將自動蒸發消失,而我們便能體驗到那美善。如天空一般,它是空的;因此它能容納順應萬事萬物。猶疑一己的本性,或與不善之友相處——不論是人們、或我們心理的負面態度——便好像雲朵。我們看見雲朵,深信它們是實在的,但是在雲層之後,太陽在閃耀,光照世界。東方大日是我們本具的智慧。如果我們選擇更加地信賴、滋養那東方大日,我們就會減少被雲朵障蔽、影響的機會。

......「偉大的」(Great)指的是,我們知道自己心靈與心智的浩瀚深奧。「東方」(Eastern)意為我們的智慧永遠垂手可得──總是生起,來喚醒我們。「日」(Sun)是指光輝明耀,無有無明的存在。「東方大日」是我們每個人天生本具的,但在一個二元對立的、概念性的層次上,東方大日的心無法被理解,所以對其他人而言,那種智慧是不可測度的。

~ 摘自《統御你的世界》,薩姜米龐仁波切著。蔡雅琴翻譯,橡樹林出版。



東方大日的願景是以慶祝生命為基礎。東方大日相對於落日觀: 落日即將下沉,消失於黑暗之中。落日的憧憬,是以試圖避免死亡的概念,試圖拯救我們自己免於死亡為基礎。落日的觀點是以恐懼為基礎。我們時時刻刻害怕自己。我們覺得,我們其實無法抬頭挺胸。我們對我們自己、我們是誰、我們是什麼感到如此羞愧。我們對我們的工作、我們的財務狀況、我們父母的教養、我們的教育,以及我們的心理缺陷感到難為情。

另一方面,東方大日的願景是以欣賞自己、欣賞世界為基礎,因此它是一個非常溫和的途徑。因為我們欣賞世界,所以我們不會把世界弄得一團糟。我們照料我們的身體,我們照料我們的心靈,我們照料我們的世界。我們週遭的世界被認為是非常莊嚴神聖的,因此我們必須時時服務我們的世界,清淨我們的世界。

~ 摘自《覺悟勇士》,邱陽創巴仁波切著。項慧齡翻譯,橡樹林出版。



東方大日有三個定義。由於經歷到悲傷與喜悅的同時性,我們散發祥和自信,這就是東方大日的第一個特質。其次,是照亮戒律之道,也就是了知何以取、何以捨,這個層面,就像是把燈打開;當你站在一個黑暗的房間中,並不知道周圍有什麼,此時若你將燈打開,就會知道如何取捨。第三個特質,是恆久治理三界、或征服三界。由於生起悲喜相和的情境、知道如何去取捨,因此,你覺得有一種喜悅感與成就感,這便是征服了三重世界(the threefold world),粗略地說,是與天、地、人,或人類的準則相關的。

~ 摘自《東方大日》,邱陽創巴仁波切著。楊書婷翻譯,橡樹林出版。


圖片: 東方大日,藏文,邱陽創巴仁波切手書。

2007年6月10日 星期日

一種清明準確的視見

以下的段落,翻譯自《法藝》(Dharma Art),第十九章,無人的世界,邱陽創巴仁波切所著,香巴拉出版社(Shambhala Publications)出版:


……

在我們的生活裡,存在著一種銳利的精準度,通常,它是來自於某種形式的訓練、或紀律,如禪修打坐,特別如此。這不是說,禪修使我們的知覺力變得敏銳,而是禪坐訓練使其更有可能去知覺接收。這是一個關於怎樣去除烏雲、而不是重新創造一個太陽的問題。那似乎是整個重點。一個對於實相的經驗,感覺上好像很不確定、很模糊,但不管它是如何地模糊微弱,它仍然是銳利和精確的,它總能帶來許多的清明。

整體說來,這般精準的知覺接收力(perception),有賴於某一個程度的警覺之心。警覺心指的不是小心謹慎、步步為營;警覺心指的是經驗到一種對事物的突然一瞥、不帶任何的資格限制──只有這突然的一瞥之本身。這便成了一個謎、一個問題。我們問說:「對什麼的突然一瞥呢?」如果我們對它是什麼無話可說,那麼整件事就顯得荒誕無稽。但是,如果我們能完全改變我們的思想型式,對某些比我們向來所有的、向來被教導的、還要稍微多一些的事物,敞開我們的心,然後我們將可以超越那一切事物都奠基於商業交易和利潤獲取的層次。沒有任何條件制約的覺知、覺察(awareness),便有可能。從這個觀點來看,條件(condition)意指你所使用來離開覺知、或偷取它的任何一件東西。所以,沒有條件的覺知是簡單直接的覺知本身;覺知對其本身有所察覺,而不加入任何事物。

這樣一種的知覺力,似乎正是唯一的要點。這是能夠看到三種知覺力(經驗、空性、明性)最主要的視界或顯微鏡。在那樣的境界中,曼達拉壇城的光譜範疇,和五方佛的原理原則,就不再是問題了。並沒有格外驚人的事物需要去知覺領受,而是事實如是。基本的曼達拉原則變得很簡明:它即是,每一件事物,都與其他事物相互關連。它是相當簡單、相當直接明確的。





譯註:本章前部,談到三種層次的知覺力(three levels of perception):經驗、空性、和明性。第一層次的知覺力,指經驗事物如其然,白是白,黑是黑;第二層次空性的知覺力,指空去事物的如其然,事物具有其空間──運動、舞蹈、交互影響;第三層次的知覺力是明性,「明」,不是非常明亮的光,而是一種不透過理論、智性推敲的、銳利的界定和清明──是在極大空間感中的當下了悟。這些都是純粹就實證體驗的途徑來說的,並非哲學思辨的層次。


Photo source: London Shambhala Meditation Center, Kado (花道) 之藝。

2007年6月7日 星期四

薩姜米龐仁波切和康卓次央


這是2005夏季,薩姜米龐仁波切和康卓次央站在法身大佛塔(科羅拉多州,香巴拉山脈中心)之前、法會後他們接受信眾祝福的照片,由筆者所拍攝。那也是他們在博德市舉行第一次婚禮的時間。

以後,會陸陸續續放一些香巴拉從前和今日的精彩照片(可稱作 Shambhala Moments),和您分享香巴拉的難忘時光。

(請點入觀賞放大的照片。)







Photo by Yeachin Tsai.

2007年6月5日 星期二

佩瑪丘卓眼中的薩姜米龐仁波切

以下,摘自薩姜米龐仁波切的第一本書《心的導引》(周和君翻譯,橡樹林出版),其中由阿尼佩瑪丘卓(她看著薩姜長大成人)所寫的推薦序。這是一篇平實自然又充滿感情的文章,摘錄出來,和您共享:
  

佛教與香巴拉的最佳傳承

多年前,在科羅拉多州的博德市(Boulder),我初次見到薩姜米龐仁波切,那是經由他的父親、我的老師持明邱陽.創巴仁波切的因緣所促成。他和薩姜的母親昆秋.巴登(Kunchok Palden)夫人,於一九五九年中國入侵西藏時,歷盡艱辛,輾轉逃往印度,成為流亡的難民。

創巴仁波切是蘇芒寺(Surmany monasteries)的住持,這是從勇士國王格薩王的傳承而來。格薩王是香巴拉法教中的關鍵人物。在薩姜米龐仁波切出生前,他的父親即已預知他是個非常特殊的小孩,雖然早年時期會很艱困,但將來必能成為一位偉大的老師。

於是,他便要求昆秋夫人到印度境內的聖地朝聖,以祝福這個尚未出生的孩子。當這位母親到達當年佛陀的證悟之地──菩提迦耶時,薩姜顯然決定在此時降臨人世,所以,他便在一九六二年的十二月,出生於這塊佛教歷史上最殊勝的聖地。

幼年時期,薩姜米龐跟著母親在印度西北的西藏難民村度過,八歲時才到西方與父親會合。在薩姜的青少年時期,我應其父的要求,成為他的禪修老師。如今回首往事,我才明白,這是老師刻意要加深我跟他兒子之間的情感聯繫,所做的安排。我每週都會與薩姜碰面,一起討論他的禪修進度。短短幾個月後,我發現彼此的角色扮演已然轉變,這位年輕的薩姜已開始反過來教導我了。

當時那份互動關係,在經過這些年後,已變得更加深厚。此時,我親眼看著這位略顯內歛沉默的青年,茁壯成長為一位勇敢、自信且睿智的老師,為他遍布世界各地的學生們,帶來極大的利益。

一九七九年時,創巴仁波切在單獨的場合,為薩姜灌頂,準備讓他繼承法嗣,而且比以前更密集地訓練和教導他。在這件大事舉行前不久,仁波切對我說:「妳不會把我的兒子訓練成一個比丘吧?因為我替他的人生規畫了不同的藍圖。」

一九八七年,創巴仁波切去世之後,這些計畫開始逐步實現,薩姜米龐仁波切也接任父親創巴仁波切所創立的「香巴拉佛教社區」(Shambhala Buddhist community)。不久,他即被貝諾法王認證為第十九世紀的禪修大師與學者、藏傳佛教最著名的上師之一──米龐.蔣揚.嘉措的轉世。同時,又被任命為「薩姜」(Sakyong),意即「大地怙主」(earth-protector),這是香巴拉傳承的最高領袖。

經過多年的西方教育,以及他父親所給予的精神訓練,薩姜又回到亞洲更進一步鍛鍊自己的禪修,並接受兩位藏傳佛教最偉大上師──頂果.欽哲仁波切與貝諾仁波切的教導。他能如此自然地又開始說藏語,並融入西藏人的思考方式,我覺得這點非常了不起。有一天我問他,為什麼這些看來深奧難懂的佛理,對他而言竟如此輕易就能理解?他說:「它們是這麼地熟悉,彷彿我只是又憶起這一切而已。」如今,他每年都會回到印度,他說研讀這些經典是他生命中最快樂的事。

薩姜這位老師具有不凡的能力,能融會貫通藏傳佛教的精義,然後再以淺顯易懂而又活潑生動的方式呈現,直接觸動西方人士的心靈和需求。此外,他這份弘法的熱誠極具感染力。身為完全優游於西方文化與西藏思惟模式的人物,他能很輕易地,同時也責無旁貸地擔任起東、西方文化的橋樑。

二○○一年,薩姜米龐初次回到西藏,受到數千名百姓的熱烈歡迎,不僅因為他目前的身分是「薩姜」與前世米龐仁波切的轉世,更由於他是佛教充滿生命力的最佳證明。他又回到父親的故鄉,延續其遺志,有許多民眾前來,聚在一起聆聽他的開示。

本書是薩姜米龐傳道之旅最理想的進階,此書引介他到對傳統的修心法門有全然需求的這個世界。薩姜教法的美善之處在於,它結合兩種教法的傳承:佛教與香巴拉──以了解人性基本良善為基礎的靈性勇士。薩姜米龐詳細地告訴我們,如何透過坐禪的修行,來培養勇敢的心靈,而禪坐正是勇士菩薩的自然坐姿。

薩姜本身是個騎術精湛的馬術家,在書中,他也以馴服野馬為例,巧妙地比喻整個調心的過程。他慷慨地與讀者分享在這種嚴厲的練習過程中,可能會遭遇到的各種障礙,並詳述歷來藏傳和印度禪修者所提出的各種傳統對治障礙之道。

此外,薩姜米龐也教導讀者「思惟修」,這方法能使我們的洞察力更加敏銳,並培養智慧。當我們了解實相的本質,思惟修能為生命的喜悅提供更多條件。他特別強調喚起菩提心──覺醒的心──的修行,透過這種覺悟的方式,我們開始體驗自己偉大的勇士精神。

很難相信,多年前碰到的那個男孩,如今已成為我學習取法的對象──一個精力充沛,又具震撼力的老師。不過,從未改變的是他臉上燦爛又帶點淘氣的笑容。當這位年輕人對我微笑時,我立即感受到與他之間的那份愛以及強烈的連結,這份感覺從未改變過。

他的教法終於能跟廣大的讀者分享,這實在是件美妙的事,我堅信凡是讀過本書的人,均能獲益無窮。我非常欣喜,這本書完全包含了我的心靈之友和寶貴老師──薩姜米龐仁波切那澄澈又精晰的智慧。


佩瑪.丘卓(Pema Chödrön)

請到以下鏈結閱讀 Pema 更多的生平資料:
佩瑪丘卓


譯者註:格薩王(Gesar):據說是七或八世紀(亦有其他說法)的一位偉大的武士國王,生於西藏東北部,其傳奇生平與豐功偉業在西藏文獻史詩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詳見香巴拉(Shambhala)出版社印行的《格薩王的傳奇故事》(The Superhuman Life of Gesar of Ling)。


(Above: Sakyong Photo by Corey Kohn from Shambhala Center. SMR was from the lhasang before his wedding in Halifax last summer.
)

2007年6月4日 星期一

原諒,是一件困難的事

多年前我在人間雜誌社做攝影採訪時,因為工作需要,走遍許多城鄉地方。我當時少不經事,雖有一腔熱情,卻沒多少智慧,也沒有方便善巧的方法。在我生命裡留下痕跡的,除了共事者的理想情懷,只有人間的多少深情和無奈。說有深情,因為我見到,不論是多麼窮困的父母,總要想辦法餵養他們的子女,即使是乞討、詐騙、撿拾菜市場的殘葉棄肉,也好;說有無奈,因為我們生而為人的業力和無明,我們因自己的習性,傷害自己、傷害親人,在他們的生理、心理上留下烙印…… 而無法自拔。一旦創傷形成,要忘記,幾乎是不可能;要原諒,真的是要有所昇華,才或許可以辦到一點。面對人世間的眼淚,就像佛陀所說的,沒有一家,沒有痛苦的事;沒有一家,沒有死亡,和悲傷。而最終,我們希望的是,在經歷過種種磨煉之後,眼淚將匯成河川,流入豐饒之海。那是我們的功德慧海。

原諒是一件困難的事。特別是,當你遭遇到最最不平等、不幸的待遇。你不知道為什麼這會發生在你身上。為什麼是你,不是他人。你的心糾結淌血,你想結束一切。你看到他人似乎可見的幸福,而你嫉妒得要發狂!你不知道該怎樣來接受已經發生的一切;你也忘記,你仍可以創造明天。你完全無視於自己現在正擁有的幸福,你只要別人的!

雖然,痛苦在那時是真切的,一輩子這樣活著,卻可說是形成了一種「餓鬼道」的心態,創巴仁波切曾提過的:Poverty Mentality──貧窮心態,總覺得自己一無所有,總覺得怎麼樣都無法彌補、怎樣都不夠、不夠、不夠。數年前,一位香巴拉的老師告訴我,黑暗的念頭,是一種習慣時,我非常訝異。但是負面的想法,的確有力量左右我們的一生,因為它們在你的意識心流裡鐫刻下一道道的深溝,久而久之,那成為你看世界的慣用方式,你所戴的有色眼鏡。除此之外。你都視而不見。如果你所想的,只有仇恨報復,那麼這世界對你而言,也只有恨意無盡。如果你所想的,只有好勝競爭,那麼世界對你而言,將總是一個殺戮戰場,你停不下來,你的心沒有安歇之處。

有許多人曾經經驗過這樣的體驗:當你一輩子,或長時間以來,最痛恨、最過不去的那個業報對象,突然離世之後,一瞬間,你感到極大的虛空,你不知如何是好。幾十年下來的怨懟源頭,突然消失了,你覺得沒有可以倚附的藉口,你發現,你只有自己。其實,你一直只有自己。那個人,從來就不能影響你的生命──即使他或她曾因他的無明,帶給你深重創傷。但他是在走他的路,而你在走你的路。而你,可以決定你自己的路徑。

我不知道心理學分析、精神治療,能對哀傷,有多少實質的幫助。但是我眼見禪修的功效。特別是作長時間正規、有方法的禪修,總見到人們,打開他們的心,面對他們的痛。當你能面對傷疤時,那是第一步。眼淚還是有的,可是烏雲會漸漸隨著修行、修心,而消逝。有一天,你乍見萬里晴空,那是多麼深刻的喜悅!

這篇短文,寫給所有曾經傷痛、正在傷痛,或未來仍要受傷的人們,也希望我們都能夠轉向內心自觀,在心裡,發現到我們本俱的光明、和無有障蔽的喜悅!


(圖與文,蔡雅琴)

2007年6月3日 星期日

今天,好好愛你自己一天

早晨起來,你跌跌撞撞地走到浴室,看著鏡中半睡半醒的面容;你不大確定你喜歡自己。說真的,有時,你只想趕快刷牙、漱洗完畢,你不能、也不願意面對這個自己。

這個「自己」,似乎不是為你量身定做的:鼻子好像太低,眼睛好像太小,印堂不夠寬廣,耳朵不夠福相,還有你的神情,那似乎不是你想像中的自己…… 你有一百個理由覺得不對勁,但你也不願意去多想。就這樣吧,你嘆一口氣,開始面對這一天。

但是,香巴拉教法所提供的,是讓我們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生活與生命。因此,你的一天,起始的方式,是有一點不同的。你知道這個生命是極端可貴的。張開眼睛,不管昨夜睡得好不好,陽光在窗外閃爍,而你有一張床,一片屋頂,也許,你還有一個家。如果,你沒有家,那麼,你就是你自己最要好的朋友;你和你最要好的朋友一同起身。你感覺到體內有一股能量,暖暖熱熱地流動著。你覺得相當健康。而這是好的。

這一種單純的、美好的感覺,不是依賴於外界的回饋,而是我們與生俱有的──像春天清涼的好天,像愛侶炫爛的笑臉,像孩子童稚的撒嬌,像一杯好茶的香味,一口好酒,一點會心,一個深情的吻,一個壯麗的日落… 你感覺到了,但你也不太能去形容它,只是心裡面有那一剎那的滿足、一種喜悅、或甚至一種悲傷之情。那一霎時之間,你不是那個狹窄不歡的自己,你碰觸到一種更大的空間,你的心是開放的。

在香巴拉的語彙裡,我們稱這為「本初善」(basic goodness)。它是那麼的基本、遍在,因此我們常常要忽略它。我們輕忽它的存在,我們甚至抹煞它的存在。然後,生活變成惱人的折磨,每個人、每件事都在和我作對,我既不愛自己,也不疼愛他人。只有幽怨和悒憤,是我最衷情的夥伴。

然而,若你能認識到本初善的存在,你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會變得莊嚴輝煌、富足優雅。你突然發現你可以好好愛你自己,好好對待眾生。你開始喜歡鏡中的自己。這種「對己關愛,對人恩慈」的心態,祕訣無他,只是突然之間,你放緩了腳步,然後,你見到路旁的風景… 它們其實一直都在那裡,但是你向來太匆促前進了,你看不到。

今天,好好愛你自己一天。給你一點點空間,從早上的一杯好咖啡、或好茶開始。如果是你的生日,吃一塊心愛的甜點、或一塊豬腳,吃一點你喜愛的;如果不是你的生日,使它感覺像一個生日;給你心愛的人一個擁抱,一封訊息,一通電話;如果你現在只有自己,你也可以好好愛你自己:不一定要買什麼,只是從心裡頭,愛你自己。只有在你能夠對自己溫柔之後,你才能真正愛這個世界。做一個香巴拉勇士,最偉大的舉止,不是揮拳怒吼,氣憤填膺,一心去征服宇宙;而是不管你做什麼,你都接通到那份善意和美好──你的本初善,總是在那裡閃耀。


(Photo by Corey Kohn from Shambhala Center: "Frost melting off the rose bramble".)

2007年6月2日 星期六

二時臨齋儀

從前在台灣修禪時,最喜悅的時刻之一,就是在精進用功數支香之後,坐在齋堂,等著用齋。那優美的唱誦曲調,仍縈繞我心懷:

三德六味,供佛及僧,
法界有情,普同供養。
若飯食時,當願眾生,
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在香巴拉的修行世界裡,臨齋儀軌也是必備的功課之一。一般的禪修課程中,我們用齋前,只念簡短的誦文;但在作一個月的密集禪修時(Dhatun),修行的方式沿用日本古式的禪門訓練,唱誦文長得唸不完,飢腸轆轆之下,還是得攝心觀照動靜舉止,那可真是一個考驗!

以下,是香巴拉佛教用齋前的供養文簡軌,雖然是用現代的語法,但虔敬、感激之情,則是歷歷分明的:


臨齋儀

那無法超越的導師,是尊貴稀有的佛陀,
那無法超越的
庇護,是尊貴稀有的神聖佛法,
那無法超越的指南,是尊貴稀有的共修行者,
對這無法超越的三寶,我獻上此一供養。



結齋時,我們則唸誦:

願以此功德,令眾生皆證得無上智慧。
願以此擊潰不如法行為之宿敵;
從生、老、病、死的駭浪,
從輪迴的大海中,
願我能解脫一切眾生。



那瀾陀翻譯小組英譯,©權所有。中文翻譯初版:蔡雅琴

2007年6月1日 星期五

卡拉帕慶典和薩姜王母昇座大典

卡拉帕(Kalapa),傳說中香巴拉王國的首都,在現實上,正是香巴拉佛教世界的心臟──薩姜米龐仁波切在加拿大香巴拉總部的駐錫地。此地風水殊勝,當年由邱陽創巴仁波切探訪確定,能量極為強大。近年據風水專家勘查指出,「這是支持世界所有香巴拉中心的源源不絕之力量來源。」

今年八月 (August 12-19, 2007),香巴拉位於加拿大新斯科細亞省、哈利伐克斯市(Halifax, Nova Scotia)的總部,將舉行一場盛大的慶典──題名為「卡拉帕慶典:格薩王和香巴拉皇族傳承,與薩姜王母昇座大典」。其中包括南卡竹美仁波切傳授格薩王法教和灌頂,薩姜米龐仁波切及傑楚吉美仁波切(南卡竹美仁波切之子)的爪拉(drala)教授等等。尊貴的寧瑪派大師貝諾法王,也將親自蒞臨主持這一盛典。

從六月十五日,這一國際性的香巴拉活動,就會開始接受報名登記。此一活動沒有條件資格限制,開放給全世界的香巴拉信眾。所有相關的註冊和食宿等資料,請點按以下鏈結:卡拉帕慶典


照片是 Mr. Marvin Moore 於2006年六月,在香巴拉國際的總部,所拍攝的「大日的全盛」(The Blossoming of the Sun)──薩姜米龐仁波切與康卓次央(Khandro Tseyang)的皇家婚禮。另有兩百多張該慶典的精彩照片,請到以下鏈結觀賞:大日的全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