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3日 星期三

如何使生命變得喜悅歡欣

佛陀闡示了四個基本的真理實相——四聖諦。真理意即這是通用於一切人的——不是對某些人為真理,對旁人則不然,或是有時候是真理,有時候卻不是。第一聖諦是苦諦。佛陀說﹕「每一個人都受苦,因為他們執著於『我』之概念。當我們所有的事物被拿走了,我們變得氣憤;當事物被贈與給我們,我們就產生依戀;當別人擁有的比我們還多,我們便妒忌不已。這些執著,製造業力,使我們在無止盡的、不滿足的循環中流轉。」若去思量考察佛陀的話語,便可得到一個結論,那即是﹕負面情緒是使我們沈淪於痛苦循環的原因。這結論能啟發我們記起獅子的戒律(香巴拉四威嚴之一),而此戒律,是從感受到一種存在的目的而來的。

我們所居住的世間,苦痛瀰漫,相續不斷。如果我們發現了生命中的痛苦,不應被嚇得驚慌失措,或以為那是對個人的侮辱侵襲。若我們受苦,並不表示作為一個人類的失敗:事實上,痛苦為慈悲奠下基礎——使我們能夠為他人和自己設想。每人都有不如意的日子,每人都有他的困難,而責備他人,卻不會改變現狀。遷怒責備是遠離真相的手段。當我們採行遷怒之道,每一個抱怨都為下一個抱怨鋪路,而沒有任何一件事得到改進。因此之故,循環不息。這也就是「輪迴」,——循環之意,總感受到痛苦的摩擦和阻礙,總是想找一個方式使它們離開我們。

對治輪迴之法,是回歸現實實相。總有一些事是可以抱怨的;但歸咎於他人,並不會帶來平和或安樂。倘若我們能放鬆己心,而不是一味地責備怨怪,我們也許能夠見到這世界運作的幽默感。我們會憶起,在一切苦痛的底層,我們是本具快樂的。把心帶回禪修的對象物上,見知、認識、以及釋放我們的思想念頭,能幫助我們記得﹕遷怒譴責的瘋狂興奮狀態,其實是不自然的、暫時性的。騷動的負面態度之下,智慧和愛,才是自然的、恆久的。

發現這一空間之後,我們便與自己的生活產生一種新的關係。我們變換了軌道。由遵循德行之道,所發展出的成熟度,賦予我們一個基礎,於此,我們可以感覺到對他人的慈悲,而非責備。與其執迷於一己的心滿意足,我們能見到別人所遭受、經歷的一切。我們看到﹕我們所責備、怪罪的那個人,實際上需要協助,於是我們幫助他。幫助此人,減少我們想譴責的慾望,增加我們利益眾生的發心。

這就是生命得以變得喜悅、歡欣之道。我們所做的,是解除心上遷怒的重負,不再因為和環境奮力掙扎,而使生命能量枯竭。我們從自我偏執的甲殼中解脫出來,從自己先入為主的觀念——事情應該是如何如何——裡掙脫。不遷怒,不是說我們變成溫順被動的,安靜接受一切發生的事情; 不遷怒使我們對痛苦敞開心懷,不以怨怪來關閉這顆心。


照片:薩姜米龐仁波切2008年攝於紐約市講座的莊嚴法照

本段落摘自薩姜·米龐仁波切所著統御你的世界,Ruling Your World,第十一章,不遷怒。台北橡樹林文化出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