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1日 星期四

以「觀」思惟人生的實相

佛陀教導世人,若是想要從迷惑與痛苦的夢境中醒轉,首先必須靜坐並深沈呼吸。寧靜安住 (peaceful abiding) 就是那個深呼吸,那是除去令人迷惑的混亂,並找到某些基本清醒的方式。但寧靜安住只是修道之旅的開端,若讓自己僅僅沉醉在心的穩定之中,可能是將禪修變質為另一種追求歡愉的方式。我們反而應該運用這種健康的自我感,深入透視自己生命的意義。

我們可用「觀」(vipashyana),來使禪修更進一步,仔細地反思自己的經驗和存在的本質,我們可為心指引新的方向──遠離幻相而接近實相。我們透過思惟的修習 (contemplation) 來達到這個目標。

概括而言,我們所經歷的情緒全都源自渴愛(貪)、敵對(瞋)與迷惑(癡)。運用寧靜安住的力量,讓我們看清情緒的各個面向:渴愛──奪取自己想要的;敵對──拋掉不想要的,這如同要將遍地藤蔓和荊棘的田野清理乾淨一樣。

如今我們擁有穩定的心,能看清這兩股使人分心的強大力量,且不受其影響。剩下的則是無明的力量,而它正是痛苦的根源。無明猶如根深柢固的雜草,且還衍生一堆旁枝蔓節,若我們未覺察迷妄的陷阱,又如何能加以對治?我們能藉由思惟人生的實相,以及喚醒我們覺悟的潛力,來粉碎自己的幻相。這就是我們在觀禪(思惟修)中所做的。

當我們修止時,必須向內收攝來聚合心的能量,透過辨識與放下念頭及情緒來克服迷惑。起初,念頭的生起是個問題,因為它們常令人分心;當念頭交織成強烈情緒時,更形成一個問題,因為它們干擾了心的穩定。在觀禪中,我們運用念頭,這時禪修所緣的對象不再是呼吸,而是心中所想的某個念頭或句子,然後讓心停駐在那裡,並運用「觀」的力量來了解它的意義。這樣能使概念與實相,更加和諧一致。

觀禪──思惟修的指導原則

穩定的心是進行思惟的根基,所以我們先從幾分鐘的修止開始,然後再將注意力從呼吸轉移到某個念頭、靈感或意圖上。例如,你可以對自己說:「現在我將心專注於人身之珍貴上」,或「現在我將心專注於世事無常的實相上」。然後,就收攝此心專注於這些字句上頭。

思惟修是寧靜安住於不同的對象,所以,舉凡你所學有關修止的法門,均可運用在這種修行中。當發現自己的心想著禪修對象以外的事物時,那就承認自己已分心了,然後再回到所思惟的念頭。

在這個修行中,字句是通往意義的門徑。當你持續專注在這些字句上,它們本身終究會剝落,而其代表的意義或經驗則會生起。例如,當你祝福姊姊或最好的朋友幸福時,或許也同時感受到自己的心門打開了。在思惟無常或死亡時,心中可能產生一股無依之感。將心安住在那個意義或感覺上,便是慢慢在熟悉實相的某一個特別的面向。

有時你可能發現心專注於那些字句,卻毫無感覺,這時只管繼續用心專注其上。當你與那些字句的關係日益深化,便終究能體驗它們本身的意義了。所以,我們有時的確需要仔細思惟自己在做些什麼,讓注意力回到禪修所緣對象的這些字句上,同時再加上思惟、意象和回憶,以豐富你的思惟修。

例如,有時我會回想起在印度見到的乞丐,以激發慈悲心。如果你在修習如何增強愛心,那就想像自己所認識的人非常快樂的情形。運用這種專注且經過控制的思惟,便能搗碎字句本身的堅硬外殼,讓意義自然流露。

在禪修結束後,讓你所獲得的「意義」成為自己的見解。例如,人身的珍貴是你一直在思惟的主題,那麼可以一整天都讓心安住在對生命的珍惜感中。你能完全沉浸在思惟所獲得的訊息中。  


引自薩姜米龐仁波切所著,(簡體字版)中國,海南出版社:心的導引——寧靜安住的禪修之道,Turning the Mind into an Ally, 第十二章,轉化你的心;
(繁體字版)台北,橡樹林出版社:心的導引—從忙亂到安住的藝術,調心九階段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匿名提到...
中國圖書網和亞瑪遜都可以買到這本書了:
http://www.bookschina.com/4514065.htm

http://www.amazon.cn/%E5%BF%83%E7%9A%84%E5%AF%BC%E5%BC%95-%E5%AE%81%E9%9D%99%E5%AE%89%E4%BD%8F%E7%9A%84%E7%A6%85%E4%BF%AE%E4%B9%8B%E9%81%93-%E8%90%A8%E5%A7%9C%E7%B1%B3%E5%BA%9E%E4%BB%81%E6%B3%A2%E5%88%87/dp/B00359GB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