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5日 星期二

香巴拉視見 (Shambhala Vision)


在香巴拉視見中,每一個人類,都具有良善美好、溫暖、和智能的本性。這樣的天性,可以經由禪修、經由遵從古代的智慧原則,來培養而成,它也可以更進一步地從日常生活繼續發展;因此,這一本性可以發揚放射到我們的家庭、朋友、團體和社會。

然而,我們生命的道路上,這良好、溫暖、和智解的本性,往往輕易地就被懷疑、恐懼、和自我主義所覆蓋。我們傾向於麻木昏沈、沒有感覺,我們相信自己所處的情境,便是究竟的真理,因此我們被憂懼所動搖。在成為一個真正人類的旅程裡,所指的是去看穿這恐懼、和自我本位主義,因而覺醒於我們本具的天性。這是需要有仁慈的——對自己、和他人的慈愛,也需要勇氣,才能從此一世界中醒悟。

覺醒的道路,即是勇士之道——它需要一個人有單純的勇氣,能直接正視自己的心。基本的方法,是專注(修止)的禪修。當我們繼續在香巴拉之道上前進,我們學到許多的修行法門,幫助我們突破積習久遠的自我硬殼,覺醒於完完全全活在這世界的喜悅。由於覺醒和開放,我們發現世間是自然地神聖——純淨,充滿美麗。我們開始清楚地看到他人的良善和智慧,並感受到要以無盡方式來幫助眾生的慈悲。

香巴拉視見根源於佛教中的思惟修,然而它正是我們當代靈性修行的新鮮表現;它適用於任何一種傳統的修行者。我們的傳承,其智慧來自西藏佛教中的噶舉與寧瑪派,那是創建者邱陽創巴仁波切、和他的兒子及法嗣、薩姜米龐仁波切,的背景淵源。從1970年代起,創巴仁波切開始向西方的信徒介紹與現代世界息息相關的香巴拉視見之法教,是從佛陀親自傳授給達瓦桑波——傳說香巴拉的第一位國王,一脈相傳的、特別殊勝之智慧。這特勝的香巴拉傳統,教導我們如何以勇氣和慈悲,安居於這屬世的人間。

佛教提供了清明、打開我們的心的方法,使能面對人類生活的現實面;香巴拉教法,則供給了提升我們生命能量,和連結現象界自然力量、能量的種種法門。兩種智慧傳統的結合,呈現為一種現代的、有效的精神性修行之道。跟隨香巴拉道徑,我們可以重新取回我們本具智慧與慈悲的天然光彩,與大眾協同共事,帶來人類社會的金色優良品質。

「本質上,佛教徒之道強調的是如何幫助我們開悟成覺,而香巴拉之道所強調的是如何幫助我們去建立和維持一個良好的社會。當我們把兩者放在一起,我們所有的,就是香巴拉佛教信徒對一個覺悟社會的見地。」
∼薩姜米龐仁波切


"In essence, the emphasis of the Buddhist path is to help us attain enlightenment, and the emphasis of the Shambhala path is help us create and maintain a good society. When we put these two together, we have the Shambhalian Buddhist view of enlightened society."
~ Sakyong Mipham


(照片中央的馬拉松長跑者,是薩姜米龐仁波切,與小朋友合照。本篇資料翻譯自:
http://shambhala.org/about_shambhala.php)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