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7日 星期六

尋訪香巴拉 – 從失落的香格里拉談起

曾經看過一九三七年老電影「失落的地平線」的人,大概難以忘懷劇中的男主角康威(Hugh Conway),對他所失落的天堂 – 香格里拉,的無限憧憬和追懷。香格里拉(Shangri-la)正是香巴拉(Shambhala)的別名。該電影其實改編自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James Hilton)在一九三三年出版的暢銷小說《失落的地平線》(Lost Horizon)。書中描述了一個美麗安和、無可比擬的世外桃源。其中人民快樂長壽,物質豐裕,國土神祕幽隱,與世無爭。此一電影和書籍造成了極大的反響,也正代表了世人對人間淨土的無限嚮往。

香格里拉 – 香巴拉,的聲名大噪,成為風靡世界各地知識文化圈的新用語。二次大戰期間,美國的羅斯福總統(Franklin Roosevelt),亦受此書中意象之影響,將他在馬利蘭州山中建造的隱避別墅命名為香格里拉(其後更名為大衛營 Camp David)。

香巴拉的存在,究竟只是人心底深處對烏托邦的想像,或是真有其地?根據近世弘揚香巴拉教法甚力的邱陽·創巴仁波切(Chögyam Trungpa Rinpoche)所述,它也可以正是一種心靈內在原始純淨之潛能、世間覺醒社會理想典型的描述。


香巴拉的嚮導書?

從歷史上的佛典記載,如時輪金剛,對香巴拉之存在樣貌有詳盡的敘述。第三世班禪(十八世紀中葉),則著有香巴拉的旅行指南,除了描寫通往香巴拉之崎嶇路徑,更有對卡拉帕(Kalapa)- 香巴拉國王之宮殿的記寫。


歷代的利格登王是誰?

根據時輪金剛,香巴拉的第一位國王達瓦·桑波,中文另譯月賢王(藏文Dawa Sangpo,梵文Suchandra)與佛陀的晤面,是在公元前878年,於南印度王舍城(Rajagriha)靈鷲山附近的達尼雅卡達卡城(Dhanyakataka)。達瓦·桑波向佛陀請教,如何能夠不離棄世俗之責任義務與感官覺受、入世修行之道徑。

佛陀化身為時輪金剛(Kalachakra),宣說時輪大法。達瓦·桑波國王把此一教法帶回其統御之國境香巴拉,並在香巴拉國土上,用五彩寶石建造時輪意境壇城,根據他自己的記憶,結集而寫下了《時輪本續》及《時輪本續大疏》,這是有12000偈頌之巨著。 達瓦·桑波國王因此而成為香巴拉的第一位法王(Dharmaraja)。

達瓦·桑波之後又有六位法王相繼。直到第八位香巴拉國王,相傳於公元前二世紀,有「文殊師利稱名」的 Manjushrikirti(藏文Jampal Trakpa,意為著名光耀祥柔者)時,他轉化一群婆羅門(Brahman)教師成為佛教弟子,使其接受了時輪金剛灌頂,又使所有臣民咸修習金剛乘佛法,因而人人皆為金剛密乘家族之一份子。文殊師利稱國王於是便成第一位 「利格登王」,Rigden,意即「家系的持有者」,本初善的具體展現者。傳說中,在他之後,香巴拉續有廿四位覺悟君主,總共廿五位的利格登王。


時輪金剛與香巴拉之淵源為何?

時輪金剛一般被視為西藏密法中最高深的智慧,覺悟成佛的最便捷之途徑 – 它來自香巴拉國王對佛陀教法的編篡整理。事實上,傳說中,覺悟國度– 香巴拉國王與其子民,所修習的即是時輪金剛教法。

今日,時輪金剛傳統亦是香巴拉佛教的重心。邱陽創巴仁波切曾要求卡盧仁波切為香巴拉信眾授予時輪金剛灌頂(1982年)。香巴拉國王利格登王的唐卡圖像,更在所有香巴拉中心的主壇供奉。神話史詩中的英雄,林國的格薩王(Gesar of Ling),代表著開悟的智慧與屬世統御之權能,也是香巴拉教法中的重要表徵。此外,源自創巴仁波切淨觀靈視(vision)利格登王的心意伏藏,構成了香巴拉法脈的核心,基本上,香巴拉法脈之所以特殊超勝,因為它其實囊括了寧瑪、噶舉、創巴仁波切的香巴拉伏藏、格薩王法教、與時輪金剛五大傳承。


(圖片來源 Photo source:時輪金剛壇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