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0日 星期日

一種清明準確的視見

以下的段落,翻譯自《法藝》(Dharma Art),第十九章,無人的世界,邱陽創巴仁波切所著,香巴拉出版社(Shambhala Publications)出版:


……

在我們的生活裡,存在著一種銳利的精準度,通常,它是來自於某種形式的訓練、或紀律,如禪修打坐,特別如此。這不是說,禪修使我們的知覺力變得敏銳,而是禪坐訓練使其更有可能去知覺接收。這是一個關於怎樣去除烏雲、而不是重新創造一個太陽的問題。那似乎是整個重點。一個對於實相的經驗,感覺上好像很不確定、很模糊,但不管它是如何地模糊微弱,它仍然是銳利和精確的,它總能帶來許多的清明。

整體說來,這般精準的知覺接收力(perception),有賴於某一個程度的警覺之心。警覺心指的不是小心謹慎、步步為營;警覺心指的是經驗到一種對事物的突然一瞥、不帶任何的資格限制──只有這突然的一瞥之本身。這便成了一個謎、一個問題。我們問說:「對什麼的突然一瞥呢?」如果我們對它是什麼無話可說,那麼整件事就顯得荒誕無稽。但是,如果我們能完全改變我們的思想型式,對某些比我們向來所有的、向來被教導的、還要稍微多一些的事物,敞開我們的心,然後我們將可以超越那一切事物都奠基於商業交易和利潤獲取的層次。沒有任何條件制約的覺知、覺察(awareness),便有可能。從這個觀點來看,條件(condition)意指你所使用來離開覺知、或偷取它的任何一件東西。所以,沒有條件的覺知是簡單直接的覺知本身;覺知對其本身有所察覺,而不加入任何事物。

這樣一種的知覺力,似乎正是唯一的要點。這是能夠看到三種知覺力(經驗、空性、明性)最主要的視界或顯微鏡。在那樣的境界中,曼達拉壇城的光譜範疇,和五方佛的原理原則,就不再是問題了。並沒有格外驚人的事物需要去知覺領受,而是事實如是。基本的曼達拉原則變得很簡明:它即是,每一件事物,都與其他事物相互關連。它是相當簡單、相當直接明確的。





譯註:本章前部,談到三種層次的知覺力(three levels of perception):經驗、空性、和明性。第一層次的知覺力,指經驗事物如其然,白是白,黑是黑;第二層次空性的知覺力,指空去事物的如其然,事物具有其空間──運動、舞蹈、交互影響;第三層次的知覺力是明性,「明」,不是非常明亮的光,而是一種不透過理論、智性推敲的、銳利的界定和清明──是在極大空間感中的當下了悟。這些都是純粹就實證體驗的途徑來說的,並非哲學思辨的層次。


Photo source: London Shambhala Meditation Center, Kado (花道) 之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