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今,何謂「西方」、何謂「東方」,這兩者的界限,在無疆界的現代文明生活裡,範際也似乎越來越模糊了。最近的「邱陽創巴仁波切編年誌」網站中,刊載了一篇由Jeff Wigman對創巴仁波切早期弟子、藝術家Jack Niland的訪談錄,其中針對創巴所意謂的「什麼才是當世的唐卡樣貌」,做了詳盡的描述,值得一讀。創巴仁波切本身亦是一名受過多年西藏傳統訓練的唐卡藝術家,其作品簡約深沈;當年,他還和弟子一起設計了傢具、珠寶、景觀藝術、香巴拉的種種旗幟、徽幟之標計。原文篇幅頗長,歡迎熟諳英文的讀者到該網址直接閱覽、並觀賞在七○年代Jack Niland根據創巴指導下所繪製的(巨幅)唐卡圖片。在這裡編者僅摘譯其中精彩片段,與您分享創巴仁波切的湛然先見。
Western thangka painting - An interview with Jack Niland
創巴仁波切,1971:「如果你要統御一個王國,首先,你必須有一個王國;一個王國即是一種文化,而一種文化即是藝術。」
JW:為什麼持明(創巴仁波切)創造了一條繪製唐卡的新途徑?
Jack Niland:因為我們生活在西方,而他(創巴)想要那種融入西方外觀——融入西方人心智的唐卡藝術。當你看到一幅西藏唐卡時,你總把它視為是一個文物,是屬於一座博物館的,而非活生生的事物。(創巴)仁波切試圖發展一種西方佛教的整體相貌;因為西方(與東方相較)有不同規模和不同的材料。所以,他想去運用西方的比例規模和西方的質材,以及一整體西方的樣貌來達此。因此,他希望這唐卡是當代的、鮮活存在的。
JW:難道那僅僅是東方/西方的差異,或他回溯了歷史,譬如...
Jack Niland:是的,他說過,西藏的唐卡真的喪失了精義 [笑] 。但是,他確實全然欽佩犍陀羅(Gandharan)風格,其源起於印度阿育王的時代。創巴仁波切喜歡那種幾何形式的簡單和力量;不只是外形,也包括形式,體積,雕塑,以及寺院的容積。他喜歡巨大似紀念碑般規模的雕塑。他還喜歡犍陀羅風格是由那群希臘生活在印度並成為佛教徒的雕刻家、或至少被僱用從事佛教建築的雕刻家——這一史實。這些雕刻家對幾何(格制),藏文稱為 thigses (thig tshad),所知甚詳,而仁波切欣賞他們作品的巨大規模。
還有一些唐卡繪畫的經典時代作品,他也非常喜愛。曾經有些時代,事物是簡單的、巨大的。當你看著一座佛像雕刻,感覺上它有一萬英哩那麼崇高。它只是具有一定的比例規模之感,簡潔、有力。因此,他實際上想回到那個時代。仁波切認為,西藏唐卡的方式已變為太過抒情,太華麗,太漂亮,太感傷,這是不是他的方式 [笑] 。所以我認為他希望有風格與他類近的唐卡——強大、莊嚴、而簡單,但極為純淨,就像回到純粹的教法,而擺脫一切不必要的裝飾。...

圖片:(Top) Detail of Dakini thangka by Jack Niland, 1971, Acrylic on canvas. Original 4x6 ft. (left)
Photograph by Marvin Moore.
http://www.chronicleproject.com/stories_119.html
1 則留言:
那個 "Hello Tara" 真酷!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