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自欺

「自欺」是我們在修道過程中經常存在的問題。「我」老是力求成道。這有點像是想要親眼目睹自己的葬禮。例如,我們起初可能是滿懷希望去親近善友 (spiritual friend),希望從他們那獲得某種了不起的東西。這種親近善友名為「獵取上師」(hunting the guru)。傳統上是把它比作獵麝香鹿——獵人偷偷靠近,殺了牠,取走麝香。我們可能會用這種方式親近上師或修道,但這樣一來即成自欺,跟真正地敞開或歸服 (surrender) 毫不相干。
 

或許我們心中會誤以為灌頂是移植,是把上師心中的精神力量移植到我們心中。此種心態視法教為我們身外之物。這好似心臟移植,或像是換個腦袋,把身外的物體植入我們之身。我們會對有關移植的種種可能加以評估。我們舊有的腦袋大概不合適,或許該丟入垃圾堆,我們應該有個比較好、更聰明、很有頭腦的新腦袋。我們過於關心自己從可能作的移植中會得到什麼,以致把將會主持這項手術的醫生給忘了。我們可曾暫停這種關心,抽點時間去跟我們的醫生打打交道?他能勝任嗎?我們選定的腦袋合適嗎?我們的醫生對此選擇有何意見?或許我們的身體會排斥那個腦袋。我們滿腦子都在盤算自己將會得到什麼,以致忽略了現實,忽略了與醫生的關係,忽略了我們的疾病,忽略了這顆新腦袋究竟如何。

這種對灌頂一事的態度非常浪漫,但毫無實據。所以我們需要一位親身關心我們之實相的人,我們需要一位能充當鏡子的人。無論何時,我們一陷入自欺,就必須予以揭發、公開;任何貪得的心態,都必須讓它曝光。

真正的灌頂始於「心心相印」(the meeting of the two minds),也就是你和善友彼此以真面目直來直往。這是真有可能發生灌頂的情況,因為以接受手術來根本改變自己是完全不切實際的想法。沒有人真能絕對改變你的個性,沒有人能令你脫胎換骨。你必須用現成的材料,你必須如實接受自己,不是接受理想中的自己,也就是說何必須放棄自欺和一廂情願的想法。你必須認清和接受自己的整體和個性,這樣你才有可能得到一些啟發。

到了這個階段,你若表示願意跟醫生合作,入院接受治療,醫生那一方面便會給你準備一間病房和其他所需;雙方將會共同創造一個敞開溝通的情況,此即「心心相印」的基本意義。這是真正將加持或灌頂、上師的精神實質和你自己的精神實質合而為一的方法——外在的上師敞開自己,而你也敞開內心,處於「覺醒」的狀態,於是兩個相同的素質會合了。灌頂的真義便在此。灌頂不是加入俱樂部,不是成為團體中的一員,或一隻屁股上烙有主人標記的羊。



摘錄自邱陽創巴仁波切《突破修道上的唯物》 Cutting Through Spiritual Materialism, 「自欺」一章。繆樹廉原譯,眾生文化出版。

圖片:西藏佛教傳統的三毒象徵:蛇 - 瞋,公雞 - 貪,豬 - 癡。由 Jeff Wigman所繪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