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8日 星期四

懈怠的根源就是執著

初學禪者面臨最艱鉅的挑戰之一就是懈怠 (laziness),在坐到蒲團上之前,懈怠就可能是個障礙了,因為它可能會讓我們打消靜坐的念頭。「懈怠」一詞的藏文是 lelo,發音是「累漏」(lay low),在任何一種文化中,「懈怠」都表示躺得愈低愈好。 ...

如果感到懈怠,那麼即使勉強坐在蒲團上,也無法在禪修中運用基本技巧,甚至連挺直背脊的力氣都沒有。我們無法正確地修行,心裡只想著:「反正我就是不想靜坐,我沒有時間。」更嚴重的甚至認為:「我不見得需要靜坐。」

不論我們給自己什麼藉口,懈怠的根源就是執著──執著熟悉的幻想與散亂的妄念所帶來的舒適感,我們寧願一味追求這份舒適感,而不願確實地遵循禪修指導所獲得的醒覺。

這種習性是禪修的障礙,若無法看清這點,我們可能因懈怠而耽擱很久,甚至是好幾年。這層危險性尤其隱伏不彰,因為我們哄騙自己相信,以為偶爾有些念頭也無所謂。

若是較多的念頭或白日夢生起,通常會覺察得到。但懈怠的徵兆之一是,絕大部分的念頭都在不知不覺間溜走了。我們覺得花二十分鐘或半個小時在禪修上,實在太多了,於是寧可花十五分鐘,去回味昨晚的舞會玩得多麼愉快,或計畫今天的節目。

我們想:「沒人知道我心裡在想什麼,所以,我要利用這時間計畫一下。然後,我再花個五到十分鐘禪修,讓自己感覺舒服些。」這就像是只為買點玉米或洋芋片而到超市閒逛,買完後又去看其他東西。當我們讓自己在散亂的念頭中遊走時,猶如讓心到處閒晃著找零食吃,假如在那兒閒逛太久,整個禪修最後會只剩下這些無關緊要,看來一點傷害也沒有的念頭。

... 在禪修時,如果我們習慣在心中到處徘徊,那麼靜坐之前,就應當告訴自己不要受到散亂的誘惑。發現自己分心時,必須認清現在已在做禪修以外的事,且這件事對禪修毫無益處。我們得辨識、認清和放下這些無關緊要的念頭,除非它是「我聞到煙味,房子著火了嗎?」之類的緊急狀況,否則就應該將心放回呼吸上。當禪坐結束後,這些念頭、妙點子與各種決定仍然會在那裡的。


摘自薩姜米龐仁波切所著《心的導引》Turning The Mind Into an Ally, by Sakyong Mipham Rinpoche,第二部,第五章,懈怠;周和君翻譯;台北橡樹林出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