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9日 星期五

永恆主義、虛無主義,與中道

有時候我們認為,既然我們身處現代,應該具有現代的觀點看法。然而,不管世代為何,總有一些由兩種基本視見衍生變形的學說,反映出人類的希望和恐懼。第一個觀點是永恆主義(eternalism)──常見。永恆主義以為,有一恆久不變的造物主,創造了這個地球。持此一觀點者,則相信他們的所作所為,確實會影響今世與來生,但在他們的思想裡,則有一個高高在上的監督者,是保持永遠不改變的。

第二個觀點是虛無主義(nihilism)──斷見。在古印度有一個學派,名為江噴巴(Jangpenpa)。它的追隨者不相信業力。他們相信,你只有這一生可活,最好你活得淋漓盡致。此生唯一的規範標準,取決於你能享受的最大樂趣。誰享盡最多的歡樂,便是擁有最好的人生。沒有前世,也沒有過去的業力。當死亡之際,身體的所有元素,分崩離析,而意識,只落得溶解消散於虛空之中。因此沒有來生。如果你過得愉快,你善用了此生;如果你過得不好──太糟了,因為你將不會有第二個機會。

另外一個觀點是佛陀的觀點。佛陀以相對和絕對(relative and absolute)的視見來觀照萬物。這一個觀點稱之為中道(the middle way)。人們通常誤認為「中」(middle),指的是在永恆主義和虛無主義兩個極端中間,在存在與不存在(existence and nonexistence)當中的那種方式。但是,「中」所指的是此一事實:中道的途徑,凌駕超越於存在或不存在。它是一個平衡的見地。

根據這種觀點,事物存在於相對的層面──我們有名有姓,有一個地址;我們所駕駛的車子能把我們帶到餐館。我們感官覺知的對象──色、聲、香、味、觸,宛然顯現,但是它們並非本性恆常不變。從一個絕對的層面來看,它們是瞬息、暫時的,正如同昨夜的夢境。它們超越永恆主義和虛無主義的希望與恐懼,也超越了真實或不真實,存在或不存在的概念。就像是談到昨天發生的事情;對於今日而言,昨天發生的種種,已經在我們自己執意認為的──什麼事發生了、或沒有發生之外了。

中道,藏文烏瑪(Uma),以解脫自由著稱。它是從存在、和不存在──以及兩者皆是,兩者俱非的概念裡解脫 。是什麼能照見這四種極端(four extremes)呢?是般若智慧。般若被稱為「最佳的知識」,因為它能帶領我們,不由透過「我」的障蔽面紗,而去直接體驗現實實相。金翅鳥的平等心,能產生更深層的般若。我們以執著心所製造出來的投射影像,當以般若的智慧之劍,割裂了一點妄想幻覺的組織建構時,這些影像就會顯得越來越薄。結果,我們漸漸超越了以二元論來感知事物的方式。此一經驗即是「空」。它空掉了概念和二元對立性。金翅鳥孵化時就已經羽翼豐足,且能振翅飛翔,因為牠對於躍入當下此刻的開放空間毫無畏懼。牠可以高飛在對一己之投影的攀附執著之上,直上平等無私的心的天空。

~ 摘自薩姜米龐仁波切所著《統御你的世界》,第十七章,平等心之確信(橡樹林文化出版)


譯註:江噴巴,Jangpenpa,藏音。此即六師外道中的「順世外道」(梵文 Lokãyata)。由 Ajita Kesakambalin 所領之只求現世享樂的唯物論者。其後亦稱為 Carvaka school。

書法:蔡雅琴 - 中道。

沒有留言: